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李宜家展示迅速判讀胃相的AI人工智慧模型,不但判讀時間從耗時2個月大幅縮減至9秒,準確率更超過9成。(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會引發慢性發炎,進而導致胃萎縮及腸組織化生,改變了「胃相」,不良的胃相與後續的胃癌風險息息,台大醫院16日發表最新醫療成果,成功開發AI人工智慧模型,只需9秒就可完成判讀。
台大醫院院長、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理事長吳明賢指出,胃癌是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之一,有8至9成的胃癌是因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引起,因此根除幽門螺旋桿菌,被視為防治胃癌的有效方法,如何正確評估胃相,則是臨床處置的重點。
在吳明賢帶領下,台大醫院長期投入胃癌防治,整合了國內多家醫學中心,共同成立台灣胃腸疾病與幽門桿菌臨床試驗聯盟,執行多中心臨床試驗,並進行幽門桿菌篩檢,結果顯示,台灣成年人幽門桿菌盛行率已從30年前的60%,降到30%,在孩童更降到10%,胃癌的標準化發生率也持續下降。
同時,台大醫療團隊花了2年時間開發出AI模型,可直接由胃鏡影像判讀胃相,過去需時2個月,如今只要花9秒就能完成,準確率超過9成。
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李宜家表示,這項AI技術系統結合了醫療大數據、智慧醫療、以及遠距醫療的數位化創新,可以實際應用於偏鄉服務,透過資訊科技的雲端協助,連人力和資訊設備都缺乏的馬祖連江縣立醫院,都可以得到和在台大醫院內同等級的醫療協助及資訊運算資源,預期日後的多角化研發,可以推廣全台,更可協助第一線醫師做出正確的診斷。
此外,台大醫院也持續投入難治型幽門桿菌第2、3線救援治療處方的開發,針對病人腸道菌叢的組成及抗藥性基因組進行長期追蹤,研究成果證實,腸道菌叢的組成及抗藥性基因組,在除菌1年後皆可恢復到接近治療前的狀態,提供除菌來預防胃癌的安全性依據,研究結果獲國際頂尖期刊《刺胳針胃腸肝病學》專文評論與介紹。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