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假湧車潮 國5塞到晚間8時

蘇花路廊湧現北返車流,圖為四日傍晚北返車流於太魯閣大橋回堵狀況。(中央社) 記者林坤瑋、陳金龍∕綜合報導 清明連假最後一天,國道即時路況顯示,五日晚間六時西部國道仍有零星路段壅塞,包含國一新竹系統─湖口服務區等;楠梓至岡山北向等路段上午車多,時速僅約五十公里。蘇花路廊北返車潮於午後逐漸增加,到下午三時過後全線順暢。 根據國道即時路況顯示,上午九時國道全線大致順暢。晚間六時壅塞路段包含國一新竹系統─湖口服務區、豐原─台中系統、北斗─彰化;國三高原─大溪、大山─西濱。國五宜蘭─坪林車多壅塞,時速不到四十公里。 高公局指出,截至晚間五時,國道交通量為七十二點一百萬車公里,預估全天交通量為一百一十百萬車公里,西部國道晚間七時後紓解,國五則到晚間八時後紓解。 公路總局統計,蘇花路廊上午北上車流維持每小時四百至五百輛,全線車多順暢。北返車潮於午後逐漸增加,截至下午三時北上交通量為一萬零四百輛,每小時約七百至八百輛,平均時速為五十至六十公里,不需啟動分流放行。車多狀況於晚間八時後趨緩。 另外,氣象局凌晨與下午針對馬祖發出濃霧特報,馬祖南北竿共取消六個航班。不過因航班多是上午取消,且船班正常航行,旅客多選擇轉搭航班,目前滯留狀況不嚴重。

Read More

〈中華文薈〉翡翠青瓷 千年神色特展

透澈多色的冰裂開片 我只是翡翠青瓷的僕人, 盡可能地傾聽祂給我的聲音, 一如微妙地創造出神所恩賜的作品。                ——藝術家 何志隆 盤口獅紋雙耳球瓶 雙耳棒槌瓶 展期–2023.04.01 - 2023.04.27 開幕–2023.04.08 (六) 3:00 p.m. 沙龍–2023.04.22(六) 2:00-4:00 p.m. 地點–紀州庵文學森林(台北市中正區同安街107號) 豐肩古韻梅瓶

Read More

〈中華文薈〉妙得天趣

黃光男 教授 曾任台北市立美術館館長與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近20年、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校長、行政院政務委員、總統府國策顧問、臺南市美術館董事長。   多年前,賞析過何志隆先生的陶藝作品,在充滿新奇與創新的品質中,可以感佩到作為藝術家的信心與表現,令人欽佩的是-他從實驗中成長,亦步上高層次的當代藝術創作行列,且作為國際間承先啟後的藝術家,顯得卓越優秀。 再者研習他在陶藝創作中,雖然他標榜是自然屬性的美學觀,並以自六朝以來,再次發展「青瓷」創作的技法,無寧說他在創作過程中發現了柴燒技法中的「柴窯」,以素胎不施釉燒陶的方法,並視為「自然」柴燒灰落的成品,有著還原古人的「青瓷」或說「越窯」的品項,超越時空千年萬里,並得到中外名家的讚賞與欽佩。 這是很了不起的創作起手式,也開展他的陶藝家生涯。最要再三強調的實驗科技法的製作,還原了古人在陶瓷進階過程,不僅是胎質由「粗鬆而淘製堅細」,或是「由胎釉的堅緻」產生更為細密的成品,他深知傳承千年來的中國名瓷產生的原貌,尤其不厭其煩的實驗,包括釉上彩的應用,或是由陶土加敷鉛釉的反應,均作為他在「原瓷」的參考資源。 當然,此陶藝通稱的創作者,必然乙份常人不曾發現或獨特的理解,好比六朝時期的「越窯」或是「越泥似玉之甌」的種種文獻與出土的成品,何志隆必須一一印證與理解,使其在創作與實驗的過程,理解到泥灰(陶土)、白瓷土、釉料等等的熟練,其中陶與瓷的燒製(火侯),或上釉與稻灰、柴灰的自然結合於製作過程,均得到前有未見,或發覺古人所謂的越窯與青瓷特質的價值。其在古代發掘的各類瓷器,包括了「秘色窯」、「柴窯」、或是宋瓷中的「汝窯」、「官窯」,乃至當下流行的、「龍泉窯」、或「哥、弟窯」等等的品類.何志隆先生是暸若指掌的,也發掘更為自然原質的「青瓷」,其本質的柴燒自然落灰的彩色有如雨後晴空,曙色開霽的清朗。 這一個發現與具體成果,何志隆的「自然落灰上釉」技法,以及湧上的當代新穎的美學觀躍然世上。不論是陶瓷專家,或是學者均在他的作品仔細品賞與分析,這一個古今通情的製作瓷品的獨門功夫,竟然發展在新世紀新時代的何志隆作品上,其中有喻為「青瓷新品種」,或形容他是「大地呈秀色,人間亦得情,歸來屬青鳥,天空氣象新。若有名上品,翡翠青瓷靈,何計有千在,本質即精英」的美譽。 這裡要特別強調的是何志隆的「翡翠青瓷」,儼然是當代瓷品創作的新風貌,也是少數能以自然心性與社會關懷為美感價值的省思者與創作者。不論他在實體上的創作,包括作品的形質,上釉(自然落灰),或是色澤、品相,甚至是光影,或人生的寄寓,都顯現他不屈不撓的信心與毅力,也是作為時代性、環境性的詮釋者,更為了中國文化的「瓷性美學」展開一連串的實體創作,光憑這一心志,即為藝術家的高尚行動。 若他說的精品難覓,原屬於自然匯成的妙趣,又說是天人合一,亦是人為可知的社會觀點,具備了物我和一的生活情操,或也是宗教性的信仰與藝術創作本質的結合。此項觀賞何志隆的藝術品創作是項超然一般情思的傑出貢獻。 我如是觀,祝福成功!

Read More

〈中華文薈〉一窯懸命–將古代工法發揚光大

張譽騰 博士 英國萊斯特大學博物館學博士、曾任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理事長、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文博學院院長、博物館學研究所所長。   「林裡分叉兩條路,我選擇了人跡較少的一條,使得之後的一切如此截然不同。」 –美國詩人佛洛斯特 由於前高雄科技大學吳建國校長推薦,認識了何志隆伉儷,見識翡翠青瓷之美,一次機緣之下與友人一行前往志窯一探究竟,了解其特殊結構與燒製現況,在何老師鼓勵下友人們將漂流木塊投入超過千度的熊熊火爐中,體驗柴燒窯的甘苦。在《千年青瓷風華文化再現》鑑賞會,由作家蘇進強主持《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何志隆翡翠青瓷》新書發表,現場高朋滿座。何老師致辭時眼眶含淚,哽咽道出因為許多貴人相助,特別是賣掉房子、全心全意支持他的妻子方桂陳,有幸能夠燒製出斷代千年的自然落灰青瓷,是天意也是使命。  何志隆傳承了消失已久的自然落灰釉工法,堅持「裸坯入窯,滿釉出窯」原則,以不上釉土坯入窯,之後滿釉出窯,同時為了追求滿釉,他屢次將窯場拆掉重建,每次燒窯都要燒掉大量漂流木,燒製期間還需要精準數據估算和嫻熟冷溫調控,才能催生清澈、色感豐富的翡翠青瓷。他的這個工法刻意捨易求難,不僅是歷史傳承也多有技法創新和突破的積極意義。  何志隆看似選對了一條成功的路,但是這一條路並非坦途,在燒製途中上仍然有許多不可控因素,而且燒製成本昂貴,即使積累一定經驗,翡翠青瓷成品率也僅在3%左右。一窯懸命,翡翠青瓷可以說是何志隆用身家性命燒製出來的藝術。  藝術是快樂、希望也是痛苦和慰藉之源。何志隆對藝術的追求,仍然還在路上,這也正是翡翠青瓷的藝術魅力所在。

Read More

〈中華文薈〉天機乍現—翡翠青瓷的誕生

馬毓鴻 博士 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法學博士、台灣大學法學士、2021年台北世界年會主席企業人士及收藏愛好者國際中國鼻煙壺理事及籌備 藝術相關著述:台灣歷史博物館《台灣傳統水墨畫傳承者—馬壽華》、紫禁城出版社《盈握神奇》、台灣歷史博物館《神壺奇技—鴻遠閣收藏索振海內畫鼻煙壺特展》、中國化工出版社《鼻煙壺收藏百科全書》、歷史文物月刊《民國文人畫傳承者的回顧—史博館一甲子,憶故人馬壽華》、紫禁城月刊《文人畫傳承者—馬壽華》、書道雜誌《馬壽華的書畫世界:一個傳承的歷程》、中華文物學會年刊《藏家有點陌生的皇家寶貝》等。 青瓷從夏商嶄露頭角,到漢朝已經開始嘗試探索人們對瓷器之美的想像空間,在陶質表面,燒出中國陶瓷的一抹綠,揭開中國青瓷發展的序幕,素色青瓷始終為人們所愛,時時挑戰著瓷美標準的最巔峰。絕大多數的青瓷愛好者都會同意,北宋汝窯瓷是青瓷美的極致體現,那是宋徽宗夢醒記憶中的絕美天青色,靖康兵亂帶走的不只是北宋最後一位皇帝,也終結了燒製汝瓷的手藝,成為瓷史永遠的痛,留給世人的只有近百件珍貴的汝窯瓷,之後,青瓷好像沈寂了好幾個世紀。 等了許久,才等到青瓷的另一個高峰。翡翠青瓷的誕生或許是瓷器史的一個偶然。 原始青釉柴燒自然落灰上釉,始終是一個無定論的謎,沒有人真正知道那釉是如何燒成,只有過千年的古青瓷上斑駁流動的釉痕,似乎提供了線索。所以當完美無瑕素雅滿釉的翡翠青瓷橫空出世之時,沒有人相信失傳已久的古法能再現光華,甚至比以往的青瓷精品更璨爛奪目,一出場就帶著有如秘色瓷的神秘面紗,卻又同時承載著汝窯瓷的傳世價值,註定其與生俱來應有的不凡身價。 但是,美好的事物總是得來不易。何大師數十年來的耐心和膽識,加上過去闖蕩江湖磨鍊出的韌性和不服輸的幹勁,竟是為了承受這一窯一窯的失敗作準備,當初嘗試摸索和追求「裸胎進,滿釉出」,改造柴窯的鉅大開銷和努力,燒光了所有的家當,其夫人方桂陳也把她在大陸的房產變賣,只為了能讓那把火繼續燒下去。而這把窯火並非盲目地燒,何大師過去一點一滴攢下的窯燒經驗,都成了有用的基礎知識。從翡翠青瓷的催生到呵護它的成長茁壯,為了找回失傳千餘年的柴燒秘密,也為了解開自然落灰滿釉的天機,更為了完成一件件完美的翡翠青瓷。 翡翠青瓷的珍貴,無以言喻。 大陸國寶級陶瓷專家耿寶昌先生稱“「翡翠青瓷」是「植物灰釉的新品種」,開啟了中國青瓷製作的新里程。”台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馮明珠女士、台北歷史博物館前館長張譽騰先生、前台北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林天人先生、福建博物院前院長楊琮先生等文史博界領袖皆為文稱許「翡翠青瓷」的歷史地位及藝術價值。 值得的藏品不等人。台灣頂級藏家集會「清翫雅集」前會長洪三雄先生,曾擔任文物界深具影響力的中華文物學會會長,早早成為翡翠青瓷的收藏者。進入其藏品琳瑯滿目美不勝收的私人博物館「雙清館」,不經意地發現貴賓招待室裡擺放圓明園銅猴首的位置,已經換上翡翠青瓷的孔雀尊,何大師談及此,掩不住心中的驕傲和被肯定的感激。 天機乍現——上天這次指點的不是別的——「翡翠青瓷」註定將成為何家永不悔的志業。

Read More

〈中華文薈〉傾城翡翠 擁抱青瓷

藝術家 何志隆 1959出生於台北,高職畢業後進入神學院修習三年,而後陶瓷創作近30年。 多年前接觸傳統柴燒時,被色呈黝黑、金屬泛光、陰陽不定的陶面表層釉色之多元所吸引,隨著時間增加竟也漸生疑惑,既有翠玉窯汗為何不能佈滿瓶身,最終進入探索柴燒陶瓷領域。2009年,何志隆在台東山區創建了極為特殊以柴燒為名的「志窯」,用「當地漂流木」作為燃料,與妻子共同展開柴燒青瓷探索之旅。   陶瓷藝術是我們傳統文化重要的表現形式之一,不但代表了一種傳承,尤其是在柴燒的研究發展,更代表了在陶瓷發展歷史上的重要意義。 志隆因喜愛陶到玩陶,屈指一數也有二十多年光陰,最終進入探索陶瓷柴燒的領域,在實踐過程中,深切體驗到其間的錯綜複雜,讓人百感交集,就像人生所有的起伏節奏一樣,精彩萬分,從中我深深體悟到其過程在我生命中所代表的意義。 要形成具有光、色出眾的絕妙作品,跟胚體、溫控、氣候、木材、還原、累積的經驗數值等因素息息相關,每一個翡翠青瓷的生命形成,步伐緩慢,都是上天在千百個胚體中選出的精英,為數寥寥無幾,因為它們都需要在長時間高溫熏燒的過程中,千錘百鍊、出類拔萃的佼佼者。 因此它代表著—種生命的凝鑄、性靈與力量,志隆稱之為具有靈性的「綠色精靈」。成功的無燒賈駖需耍歷絕無敗次體駿,才會有一丁點的向前,許多時候常出現整窯無一成功、成功率極低的狀況。 翡翠青瓷的誕生,是藝術實踐的重要里程碑,志隆何其榮幸,在這些過程中能夠獲得上天垂愛,以及許多親朋好友的關懷與支持,由於他們的出現與相件,護我的創作生命不再孤獨。          

Read More

〈生活休閒〉日北東北追櫻 青森花正好

弘前公園的西濠可以划船。 撰文.攝影∕記者施春瑛  疫後國境解封,國人一窩蜂前往日本旅遊,尤其最近正值日本櫻花盛開期,很多人的臉書更是被櫻花美照洗版。不過今年因為氣候關係,日本各地櫻花較往年提早約十天盛開,讓不少已經排定賞櫻行程的旅人計畫大亂,若想成功追櫻,記得要密切關注日本氣象單位公布的櫻花情報。  日本櫻花是從南往北盛開,今年四月初,南東北的櫻花已經滿開。本輯旅遊專題將介紹即將在四月中旬進入滿開、位於北東北的青森縣人氣賞櫻名所,如果已經錯過東京的櫻花,那就往北東北去追櫻吧! 弘前公園是日本東北地區最具盛名的賞櫻名所。 弘前公園二千多株競艷 位於日本青森縣的弘前市,是台南市的友好城市,這裡不但蘋果有名,產量居全日本第一,也是日本東北地區第一名的賞櫻名所,每年櫻花盛開時都吸引大批海內外遊客,到弘前城觀賞兩千多棵櫻花同時綻放的絕美景色。 弘前公園內的弘前城遺跡,不僅是日本國家指定史蹟,城內的天守閣、櫓、城門保存至今,全部被指定為日本的重要文化財,弘前城也是日本現存十二座天守閣中,最北端的一座。 來到弘前公園,除了一定要參觀弘前城外,這裡的四季有不同的景致,當然最具魅力的就是春天的櫻花,因青森緯度比較高,往年櫻花盛開的時間大約落在四月下旬,但根據弘前市公園綠地課日前發表的櫻花情報,外濠的櫻花預計四月十六日滿開,園內染井吉野櫻標準木則預測四月十七日滿開,園內櫻花以染井吉野櫻為主,還有垂枝櫻、八重櫻。 櫻花花瓣飄落弘前城的外濠,呈現絕美的「花筏」景色。 根據記載,弘前公園的櫻花始於一七一五年,當時津輕藩士在城內種了二十五株櫻花,明治維新後有藩士不忍弘前城荒廢,於是一株一株慢慢種植,再加上市民的共同努力,逐漸變成現在的規模。 每年櫻花季,弘前公園內不僅到處可看到櫻花綻放,最特別的是櫻花季接近尾聲時,櫻花花瓣隨風飄落在護城河上,河面上布滿粉紅色的櫻花花瓣,呈現令人讚嘆的「花筏」景色,今年「花筏」形成的時間大約落在四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建議可待到晚上,點燈後的夜櫻又是不同風貌。 到弘前賞櫻,當然也要順遊這座保留許多遺跡及美麗洋式建築的城市,在弘前公園周邊走路可達舊弘前市立圖書館、青森銀行紀念館、舊東奧義塾外國人教師館等歷史建築,公園對面還有曾被日本網友選為最美星巴克的星巴克弘前公園前店,建築物也是棟百年建築。 弘前公園內有兩千多棵的櫻花。 蘆野公園鐵道櫻花相輝映 位於青森五所川原市的蘆野公園,因作家太宰治年少時期經常前往遊玩而聞名,這裡是津輕半島最美的賞櫻景點,與弘前公園一樣都被選為「日本櫻花名所百選」。 要前往蘆野公園的交通很方便,搭乘JR線到五所川原站後,再轉搭津輕鐵道大約三十分鐘車程即可抵達「蘆野公園站」。 蘆野公園的櫻花與電車構成的畫面,吸引許多攝影愛好者來拍照。 蘆野公園屬於面積遼闊的蘆野池沼群縣立自然公園,占地約八十公頃的園區內除了湖泊以外,更設立太宰治文學碑、太宰治銅像,以及標示津輕三味線起源地的地碑等。 園區內大約種有一千五百棵的櫻花樹,往年約在四月底滿開,今年預測約四月二十一日左右就會滿開。當櫻花盛開時,鐵道兩旁的櫻並木就像櫻花隧道,與緩緩通過的電車構成絕美景色,每年都吸引許多鐵道迷或愛好攝影的人士來此拍照取景。另公園內也會舉辦櫻花祭活動。 摔角小選手在蘆野公園櫻花樹下練習。 十和田市官廳街通櫻流鏑馬不容錯過 青森十和田市的官廳街通(駒街道)也是知名的人氣賞櫻景點,長一點一公里的官廳街通共種植了一百五十六棵櫻花樹,每年櫻花盛開時,將這條充滿藝術氣息的街道點綴上粉紅浪漫氛圍。 十和田市以前盛產馬隻,是日本帝國時代的軍馬主要產地,昔稱駒街道的官廳街通就是當時軍馬補充部事務所到本部廳舍的主要幹道,現在街道兩旁還設有駿馬銅像等和馬相關的裝置藝術。 正對官廳街通的公園,也會在櫻花盛開時節舉辦限定女騎士參加的「櫻流鏑馬」活動,今年舉辦時間是在四月二十二日及二十三日,會在盛開的櫻花行道樹下鋪設長約兩百公尺的賽道,由女騎士騎乘日本馬進行競技,每年吸引很多遊客來觀戰,一睹駿馬奔騰而過的英姿。 十和田市官廳街通上展出草間彌生的作品。 此外,來到十和田市官廳街通,一定要順遊十和田市現代美術館。十和田市現代美術館是在二00八年配合十和田市的藝術城鎮計畫而開設,目的是希望把各種藝術作品融入環境,進一步促進藝術家、市民和參觀者的交流。美術館現有三十八件委約製作的永久收藏藝術作品,由草間彌生、奈良美智、崔正化、榮穆克等三十三位國內外的世界知名藝術家為十和田市現代美術館製作,館內、館外都放有展品,是來青森必去的藝術景點。  

Read More

〈校園廣角鏡〉南台 Open Day 國高中生體驗大學生活

數位學院端出AI技術、展示浮空投影及數位編曲 獲好評 南台數位設計學院Open Day開放日,參與的國高中生參觀體驗多樂系課程遊戲。(記者汪惠松攝) 南台科大數位設計學院利用假日舉辦Open Day開放日活動,歡迎全國各地國高中同學、家長及教職員參與,五個系分別開設豐富多彩的體驗課程,讓學生、家長實際體驗南台數位學院專業新穎的設備、師資與課程,內容豐富好評聲不斷。 南台Open Day開放日資傳系的虛擬製作體驗課程介紹,應用於虛擬影視製作的高階虛擬場景,展示全利用AI技術衍生虛擬網紅南南學姊,結合AI語音生成及口說嘴行動化運算,展現系所可利用先進運算技術加速影視製程的優勢。 視傳系除請商業、動畫、創意生活設計組召集人進行組的特性與職業進程介紹,還透過workshop活動讓學生、家長共同體驗海報設計的創意思考與技巧。過程中老師以「支援前線」為活動暖身,趣味性的操作吸引學生們興趣,參與熱烈。 多樂系課程介紹遊戲美術製作技術,並帶學生參觀學長姊們的作品,由概念設計開始,介紹3D建模、材質繪製與次世代材質通道的調整,及如何完成讓人驚豔的次世代遊戲美術畫面。同時讓同學實際遊玩多樂系學長姊自製的優秀遊戲。 創設系推出浮空投影的製作體驗及展示,讓參與者體驗浮空投影的製作過程,參與同學的手機投影觀賞產設系的機車設計,會場同步展示浮空投影支架的開發過程,讓參與者感受到設計軟硬結合的無限可能。 流音系的亮點活動是由該系當紅樂團S.O.S開場,並深入介紹音樂演藝相關的知識,展示數位音樂Cubase軟體的強大創作與編曲功能,進行聲音的錄製剪輯、MIDI編曲、混音等,可以一人便完成數位音樂的製作。 南台校長吳誠文表示,數位設計學院舉辦的Open day活動,是仿照國外大學開放校園精神,讓全國國中高中職教師、社團教師、學生、家長,實際感受大學的學術專業氛圍和校園資源空間,盡情認識並體驗各系豐富的空間資源以及活動,提前感受大學校園生活的美好。     (記者汪惠松)

Read More

〈校園廣角鏡〉崑大生教長者DIY個人特色貼圖

崑大公廣與視訊系學生,與七股樹林社區銀髮族聯手DIY創作個人特色Line貼圖,兼具趣味與實用性。 (崑大提供) 崑山科大今年持續參與農委會水保局大專院校農村實踐校園共創計畫,以台南七股樹林社區為場域,由公廣與視訊系學生陪伴平均八十四歲銀髮族,利用新媒體數位工具Canva,青銀合力創作逾二百五十張個人特色Line貼圖,兼具趣味與實用性,讓長輩相當喜愛。 根據Line官方公布的二0二二 Line使用行為研究調查,顯示目前台灣已經有二千一百萬用戶,一週使用率高達九成三,可以看出台灣使用Line的頻率及廣泛程度。Line更曾於官方部落格中公開台灣市場獨有的「長輩圖文化」數據,發現台灣使用長輩圖打招呼的生活習慣相當頻繁。因此崑大公廣、視訊系合力將Line貼圖製作教學導入社區的「黑皮學院」長照課程中。 崑大師生在創作與拍攝照片的過程中,親自帶領社區長輩體驗時下最熱門的「修圖APP」,本來有點害羞抗拒鏡頭的阿公、阿嬤們,看見自己變「年輕」的照片後,紛紛展現濃厚的參與興致,拍攝時不僅大方擺出趣味動作,更將飯匙、湯勺就地取材作為拍攝道具,現場十分逗趣。 有趣的是,貼圖設計不僅有「呷飽未」、「麥來睏啊」等日常生活情境招呼用語,可看見社區陪伴犬「黑寶」的可愛身影,相當受歡迎。此外,有位九旬高齡阿公黃天上,年輕時曾在日本沖繩工作,現今仍持續善用日文APP學習日文,因此與同學完成了一系列日文招呼語貼圖,讓他成就感滿滿。 社區里長黃寶田表示,這次活動不僅落實活到老學到老的概念,讓社區居民們透過青銀互動交流,感受到學習新知識的樂趣,更促進跨世代的文化交流與融合。 指導的視訊系老師蔡佩芳表示,該計畫將持續走進社區關懷據點,讓銀髮族親近新科技,豐富終身學習主題內容,讓新媒體成為互動聯繫的媒介。同時學生也能於服務過程中發揮所學,為在地長照貢獻一份棉薄心力,落實大學社會責任。 (記者汪惠松)

Read More

〈校園廣角鏡〉南應大手機攝影賽 作品不輸單眼

南應大全國青年手機攝影比賽獲得金獎的蕭婕恩「活在手機裡的世界」作品。(南應大提供) 台南應用科大美術系舉辦二0二三創造力發生所—全國青年手機攝影比賽,共有五百多位高中生投件,經初、複審產生九十九位得獎作品,其中金、銀、銅獎分別由蕭婕恩「活在手機裡的世界」、陳祺昀「雨中的校車」、陳柏岑「農村回憶」獲得。 人手一支被廣泛擁有與使用的手機,可謂是當下社會最具當代性的現象,因此「手機攝影」成為最容易全球化且最當代的藝術創作模式,不受時空限制,隨手拍即是創作,隨手上傳即是展示。 南應大美術系首次舉辦二0二三創造力發生所—全國青年手機攝影比賽,即獲得熱烈迴響,共有來自全國各地五百多位高中生投件參賽,學生們昀發揮個人觀察力與創造力,將生活中的片刻瞬間記錄下來,經初、複審兩階段競爭,產生九十九位得獎作品,包括金、銀、銅獎各一名,優選十名,佳作廿名,入選六十六名。 其中由金獎作品由蕭婕恩同學獲得,其作品「活在手機裡的世界」以手機屏幕中的影像,對應、反差屏幕的內外,反應出當下年輕人「游移」在影像與真實世界之間的現象狀態;銀獎作品「雨中的校車」作者為陳祺昀同學,他以黑白色攝影形式表達交通尖峰時刻車陣中,校車內的一瞬間,視覺張力十足;獲得銅獎的陳柏岑同學「農村回憶」作品,影像中的稻秧在水中虛實鏡像相應,似乎流露出農民辛勤勞動與對收成時刻的殷勤期盼。 南應大美術系主任黃金福表示,此次手機攝影比賽參賽高中生們投件作品水準均非常高,鼓勵青年學子持續創作,勇於表達自我。 (記者汪惠松)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