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產尿失禁 為剖腹產的2倍

由於大多數孕婦選擇自然分娩,醫師丁大清呼籲,在產後的骨盆底物理治療上,需要加強照顧。(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對婦女來說「尿失禁」與「骨盆脫垂」是常見的婦科問題,根據臨床統計,約1-4成婦女有漏尿問題;若是經由內診檢查,可能有5成婦女有骨盆脫垂問題。花蓮慈濟醫院婦產部主任丁大清表示,從健保資料庫資料研究結果顯示,自然產婦女尿失禁風險為剖腹產婦女的2倍,骨盆脫垂風險則為2.8倍。這項研究成果獲得國際肯定,被刊登在最新一期的《國際婦女泌尿雜誌》。 尿失禁除影響日常生活,而骨盆脫垂更會帶來腰痠背痛,陰道口掉出東西的感覺,有下垂感等症狀。兩個問題的危險因子包含,婦女更年期,需要搬重物,長期便秘、咳嗽及體重過重等。根據最新研究顯示,分娩方式也有可能造成影響。 這項研究由花蓮慈院婦產部與慈濟大學大數據中心合作,研究顯示,台灣自然分娩(自然產)婦女與剖腹產比較,有較高的尿失禁和骨盆脫垂風險。丁大清表示,這項研究是目前最大的回顧性世代研究,探討分娩方式對尿失禁和骨盆脫垂的影響。 研究利用健保資料庫,比較自然產與剖腹產產後尿失禁和骨盆脫垂的比例,各納入51,587位自然分娩和剖腹產婦女比較。研究顯示,自然產婦女尿失禁風險為剖腹產婦女的2倍,骨盆脫垂風險為2.8倍。因為大多數孕婦選擇自然分娩,所以,丁大清呼籲,產後的骨盆底物理治療上,需要加強自然分娩婦女的照顧。 不論是尿失禁還是骨盆脫垂,現在的醫療技術都可以很有效解決。丁大清表示,輕微尿失禁或子宮脫垂可以經由保守治療得到緩解。像是凱格爾運動,骨盆電刺激,陰道子宮托等。輕度及中度尿失禁也可經由陰道雷射治療。重度尿失禁則需要尿道中段吊帶懸吊手術治療。骨盆脫垂經由保守療法無法改善,可經由微創手術進行子宮懸吊治療。

Read More

基因診斷人工授孕 血友病患生下健康寶寶

血友病婦人(中)以基因診斷和人工授孕技術,順利產下健康幼兒,院方昨日為小孩慶祝滿週歲。(記者陳金龍翻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罹血友病的27歲女子,和男友愛情長跑7年,當時就曾表明自己身體情況,兩人決定婚後透過人工生殖孕育下一代。在台中市茂盛醫院的基因診斷和人工授孕技術,順利產下健康男孩,免除了血友病遺傳困擾,院方17日為小孩慶祝滿週歲,女子也分享自己的經驗。 17日是「世界血友病日」,茂盛醫院與台灣省關懷血友病協會簽訂「特約醫院」的儀式,宣布未來會為血友病患者提供就醫、檢查等優惠,並籲請政府關心血友病友和婦女的生育權,把染色體與基因診斷篩查納入「試管補助方案」,避免遺傳下一代。 茂盛醫院生殖中心主任林秉瑤指出,婦人的血友病帶因是母系遺傳所致,在女性XX染色體中,1個異常、1個正常,就屬帶因者。當帶因婦女和正常男性生下男嬰,子代有一半的機會遺傳到血友病。所以,有帶因的家族成員要先做血液檢查的基因序列分析,接著做試管時,透過篩檢就能避免子代有單基因隱性遺傳疾病。 林秉瑤表示,女子去年接受試管療程取得13顆卵子、培育出4顆胚胎,接著進行檢測,發現只有1顆胚胎正常,其他都帶有血友病基因。在植入正常的唯一胚胎後,去年4月順利產子,療程不到1年就讓她完成求子心願。 他說,今年2月,女子再做第2次療程,已取到12顆卵子、培育出5顆胚胎,在進行基因篩檢之後,發現這次有3顆正常胚胎,其他則帶有血友病基因,將再植入3顆中最好的胚胎,很快就能迎接二寶的誕生。 院長李茂盛說,血友病母系遺傳疾病,卻在家族中男性發病,患者必須終身注射凝血因子,花費很大,曾有人賣了5棟房子都治不好,現雖有部分健保,但也是很大負擔,患者並有膝關節病變和短壽等表現。

Read More

泌尿科名醫涉詐保 6人到案

記者黃必成∕台北報導 台北市擅長割包皮手術的泌尿科名醫顧芳瑜,遭人檢舉以開立不實診斷證明的方式,涉嫌詐領保險金。台北地檢署十七日依詐欺、偽造文書等罪嫌,指揮刑事局搜索診所等十四處所,並約談顧男及五名病患共計六人到案,全案漏夜複訊中。 針對遭搜索約談一事,顧芳瑜在臉書聲明指出,診所均根據病患實際狀況開立診斷證明,沒有造假。他並懷疑,此次遭檢警搜索,可能是遭同業惡意檢舉,強調不會被此事打倒。 顧芳瑜為泌尿科權威,過去曾在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擔任泌尿科主治醫師,鑽研男性醫學領域,後來在大安區開設診所,擅長包皮環切手術。 檢警日前接獲檢舉,指顧男疑為割包皮的病患開立不實診斷證明,幫助不符資格的病患取得請領保險金資格,涉犯詐欺、偽造文書等罪。

Read More

含糖飲料當水喝 血糖飆高罹腎衰竭

患者血糖飆高罹患急性腎衰竭,大甲李綜合腎臟科醫師陳采峰緊急用藥治療有成效。(記者陳榮昌攝) 記者陳榮昌∕台中報導 港星吳耀漢嚴重腎衰竭腎功能剩下1成,上週驚傳病逝。在台灣慢性腎臟病患超過200萬人,大甲李綜合腎臟科醫師陳采峰表示,腎臟損傷起初沒什麼徵狀,只有小便會起泡,但是大家卻容易忽視延誤就醫,一名60多歲的患者不知道自己有糖尿病而血糖飆高罹患急性腎衰竭,還好治療後病情穩定也沒洗腎,現在定期追蹤已經逾4年。 陳采峰說,慢性腎臟病分成5期,但是初期沒有明顯徵狀,只有在小便時產生泡泡尿,抽血檢查腎功能皆正常,尿毒素沒有上升,也不會水腫,不過,這時已產生尿蛋白,如果沒有驗尿進一步檢查,恐慢慢的讓腎臟病變嚴重,他指出,蛋白尿的泡泡不易消散,觀察至少3分鐘,若泡泡持續就要提高警覺。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不會嚴重拖到要洗腎。」陳采峰表示,罹患慢性腎臟病可能因患者本身有高血壓、糖尿病或是痛風引起,亂服用成藥也會造成。門診中有一名60多歲的患者,不知道自己有糖尿病,沒想到口渴喝了有糖飲料,血糖飆高到1千多mg/dL,超過正常值至少10倍,經過緊急用藥治療、洗腎,已經恢復正常,現在持續在門診追蹤至少4年,病情穩定。 陳采峰說,慢性腎臟病要依照醫囑定期服藥,千萬不能自認病情穩定隨意停藥,可能惡化變得更嚴重。平時要控制血糖、血脂、血壓,多吃蔬菜、多喝水,尤其現在慢性腎臟病有年輕化趨勢,天氣逐漸轉熱,年輕人喜歡喝含糖的手搖飲料解渴,如果每個禮拜喝超過3杯以上,恐怕就會傷腎。 陳采峰提醒,台灣洗腎率世界第一,避免慢性腎臟病惡化淪為終身洗腎,要從控制飲食做起,少把含糖飲料當水喝,消炎成藥也要少吃,如發現尿尿起泡,便要提高警覺就醫檢查,把握黃金時期治療。

Read More

憂鬱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適度的壓力有助於提升工作表現,但根據研究指出,若長期處於壓力中,且沒有適時紓解,除了可能引發憂鬱造成心理健康問題,還有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董氏基金會引述2023年1月發表於《美國心臟協會期刊》的研究指出,憂鬱症與較高風險的心血管疾病以及不良的心血管健康狀況有關,自覺心理健康不佳的人出現心臟問題的風險明顯較高。 該研究由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學者進行,研究團隊以2017至2020年間,美國全國代表性調查中50多萬名18-49歲年輕成人的自我報告數據進行分析,結果發現,過去30天內,自覺有「1-13天心理健康狀況不佳者」,其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是「沒有心理健康問題者」的1.5倍;自覺「14-30天心理健康狀況不佳者」,其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是2.3倍。且憂鬱和心臟問題之間的關聯,不受性別或城市或鄉村地區的影響。 台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一般精神科主任詹佳真表示,過去已有許多研究證實,憂鬱症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心血管疾病也會增加罹患憂鬱症的風險,兩者相互影響,互為因果關係。 詹佳真說明,有憂鬱症或處於心理狀況不佳的人,通常在飲食和睡眠狀態都不好,且比較容易有不健康的行為,像是吸菸或是過多靜態生活,這些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也可能透過壓力荷爾蒙或交感神經的興奮,直接造成心臟的傷害。

Read More

轟製作人15槍逃逸 犯案機車尋獲

台北市內湖區發生的製作人遭開十五槍示警案,歹徒犯案時騎乘的機車被警方在排水溝中尋獲。       (記者孫曜樟翻攝) 記者孫曜樟∕台北報導 王姓前節目製作人日前在台北市內湖區遭身分不明槍手朝下肢連開十五槍示警,因歹徒不斷透過變裝、更換交通工具製造斷點,使警方偵辦進度陷入膠著狀態,經專案人員改變追查方向並進行地毯式擴大追查後,十六日清晨在彩虹河濱公園支線排水溝內,找到槍手作案後丟棄的機車,使警方偵破全案露曙光。 台北市內湖區康寧路三段七十五巷內十日晚間十時二十一分許傳槍響,五十一歲王姓前節目製作人遭不明歹徒持槍掃射,王男左小腿間有四個傷口,無生命危險。 警方在現場蒐證共尋獲九釐米子彈殼共十五顆,經調閱周邊監視器,發現歹徒先是以問路確認傷者身分,隨後,換裝穿上外送員制服折返,朝王男下半身近距離開槍射擊,所騎乘機車則是懸掛變造的車牌,歹徒騎車前來和逃離時則都穿著黑色服裝。 專案小組追查發現,歹徒犯案前後透過變裝及轉換交通工具等方式遁逃、躲避,及製造斷點企圖混淆警方辦案追查方向,警方為突破陷入膠著案情,也針對調閱監視器發現的斷點區域,派員進行地毯式擴大追查,終於有了重大突破。 警方連日利用夜間基隆河潮汐低水位時蒐尋失蹤的機車蹤影,最後在十六日凌晨三時許,在彩虹河濱公園支線排水溝汙水陰暗處,發現疑似金屬框架反射,員警雖不敢確定就是歹徒座車,但仍立即進行打撈,並在早上時將水溝中的機車吊掛上岸,最後確認是歹徒犯案時所騎乘的機車車型且車號相符,警方立即將機車運回警局採證,目前持續鑑驗中。

Read More

阻擋鹽離子 類澱粉蛋白可淡化海水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受到極端氣候影響,台灣最近幾年都面臨缺水危機,海水淡化的可行性被科學家視為出路。陽明交大團隊也發表一篇在國際學術期刊《Small》刊登的論文,認為利用造成阿茲海默症的「類澱粉蛋白」來傳輸水分子,甚至達到海水100%脫鹽的神奇效果。 主持這項研究的陽明交大生命科學暨基因體科學研究所教授許世宜表示,水分子單向擴散在生物界是很常見的現象,例如蜘蛛絲、蝴蝶翅膀都可以觀察到水分子單向流動,這些流動不需要外部能量,而是透過基本的生化及物理機制來完成。 類澱粉蛋白是一種不可溶的纖維性蛋白質,異常堆積在身體器官會造成嚴重疾病,最有名的就是阿茲海默症。醫界無不希望能找到清除腦中類澱粉蛋白堆積的方法來治療阿茲海默症。但也有反其道而行,利用類澱粉蛋白可以阻擋鹽離子的特性,發展出海水淡化的方法。 這項方法是用3片類澱粉蛋白組成的奈米微管,巧妙地利用蛋白薄膜表面的電位差來推動水分子往單一方向移動,同時又能達到阻擋鹽離子穿過例如鈉離子與氯離子,形成一個自帶「分子馬達」,不需外部提供任何能量,就能達到海水淡化處理的效果。 許世宜表示,利用類澱粉蛋白來過濾海水的方式,展示了一種仿生奈米材料可以做為有效又節能的海水淡化新方向。研究團隊就理論上估算,由一片10×10平方公分類澱粉蛋白奈米微管組合而成的過濾膜,一天可過濾生產2.5噸的淡水,是目前已知逆滲透法的200倍。 許世宜表示,類澱粉蛋白所形成的片狀結構不僅可以自動引導水分子,只要將結構中的一個胺基酸改成帶電,增加奈米微管的親水位能,就能提高水分子與鹽離子的分離效能。實驗成果能讓科學界瞭解仿生材料的自動傳輸機制,以及一種有效且節能的淡化海水方法。 許世宜表示,氣候變遷加劇了水資源缺乏的危機,這個仿生奈米材料不僅展示水分子的單向擴散可以發生在奈米級的蛋白質表面,也對未來發展高產量、低耗能、低碳排的海水淡化機制找到一種新的候選材料及新的研究方向。

Read More

光露營搶床位吸睛 推元宇宙體驗

《光露營就很忙了》首播,網友討論熱度持續攀升。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TVBS強檔實境綜藝《光露營就很忙了》16日首播,網友討論熱度持續攀升,17日公布攜手HTC VIVERSE合作,推出第一個由節目延伸元宇宙空間的「光露營就很忙了–穿越恐龍時代」上線,觀眾們除了觀賞節目之外,也能到VIVERSE元宇宙世界探索體驗。 《光露營就很忙了》電視收視最高點落在林心如與楊謹華搶完床位後,姐姐們都在露營車裡吹冷氣,鳳小岳喊:「不是來露營嗎,吹什麼冷氣呀」,要姐姐們出來跟他玩。鳳小岳得知收視高點落在他「吐槽」姐姐們時,表示:「非常開心,許願跟大家再一起去山上不要吹冷氣的露營。」總製作人林心如笑說:「收到許多朋友觀眾反饋有被我們療癒,但大家是不是比較想看我們吃苦。」 有趣的是,林心如在節目中打羽毛球揮空片段,造成網友熱議,發球障礙的反差萌與平時大家心目中形象落差極大,林心如笑說:「在還沒玩這個羽毛球遊戲之前,不知道自己打得這麼差,大部分都可以打到球的。」  《光露營就很忙了》取景於台灣數個極美露營地,除了希望帶領觀眾遠離都市喧囂,也讓大家能夠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藉以療癒身心。這次特別與HTC VIVERSE合作,創建專屬的元宇宙場景–「穿越恐龍時代」,擁有4個與眾不同場景布置,包含體驗入口「山洞區」、「恐龍區」、「化石區」,最後抵達目的地「露營區」。

Read More

高醫大研發 空氣監測禽流感病毒

高醫大教授透過空氣監測禽流感病毒研究成果登國際期刊,圖為研究團隊在鰲鼓濕地架設空氣採樣儀器。(記者王正平翻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國內缺蛋缺得凶,更恐缺到明年,而缺蛋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來自於全球禽流感的大爆發。高醫大教授陳培詩與研究團隊透過空氣監測禽流感病毒,有助於對禽流感病毒的爆發提供警示,研究成果登國際期刊。 缺蛋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來自於全球禽流感的大爆發,禽流感病毒的爆發可能造成經濟損失及大規模的禽隻死亡,進一步引起缺蛋、缺雞等民生危機;此外,禽流感病毒還可能透過禽傳人,甚至人傳人造成流感疫情的擴散。 高雄醫學大學精準環境醫學研究中心副執行長陳培詩教授與研究團隊,成功地建立大氣中禽流感病毒的採樣技術,並對大氣中禽流感病毒進行定量,研究團隊利用此技術在候鳥棲息地收集大氣中禽流感病毒的樣本進行定量,以了解大氣中禽流感病毒濃度分布並評估其他的因素如何影響大氣中禽流感病毒濃度。 研究團隊花了近兩年的時間,使用鐵氟龍濾紙收集候鳥棲息地的大氣中禽流感病毒樣本,並通過定量即時聚合鏈反應進行病毒RNA分析包括H5、H7、H9亞型。研究團隊將大氣中禽流感病毒的濃度的結果與氣象因子、候鳥遷徙期間各鳥種的數量進行了分析,發現較低的溫度與大氣中的禽流感病毒濃度較高有關,且在冷氣團影響期間,大氣中禽流感病毒H9亞型濃度也較高;在候鳥遷徙期間,大氣中禽流感病毒H7亞型濃度較高。 此外,特定候鳥品種會影響大氣中禽流感病毒濃度,其中包括尖尾鴨、小水鴨、花嘴鴨、琵嘴鴨、赤頸鴨、鳳頭潛鴨、反嘴鷸、黑面琵鷺、鷺鶿等,都與大氣中禽流感病毒H7、H9亞型濃度增加有關。 因此,空氣監測禽流感病毒或鳥種監測可能都可以對禽流感病毒的爆發提供警示,以降低禽流感對環境、公共衛生、經濟的損失。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Read More

心導管+低溫療法 救回心梗男

急性心肌梗塞葉姓男子(前排右3)經消防救護人員及新北聯醫團隊接力搶救挽回一命,昨日康復出院,院方準備大蛋糕為他慶生。(記者吳瀛洲攝)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客運公司66歲葉姓修車技師因急性心肌梗塞,日前在修車過程中突然倒地,現場同事在第一時間接受消防救護指揮中心指導執行CPR,救護人員趕到接手後持續施以5分鐘CPR及電擊1次,葉男一度恢復心跳;但在到達醫院搶救時又2次失去心跳,急診醫師共電擊10次含2次雙重連續去顫後,葉男始恢復心跳及自發性呼吸;醫療團隊透過「心導管介入手術」及「低溫療法」等住院治療後,葉男17日在醫護團隊送花、切蛋糕慶祝重生下開心出院。 新北聯醫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黃崇誠表示,葉男在施以緊急心導管手術治療,並打通其相對應之冠狀動脈血管後轉入加護病房,因其意識昏迷,腦部有缺氧現象,醫療團隊即刻啟動低溫療法,3日後其生命徵象穩定並脫離呼吸器後,順利轉至普通病房。 聯醫急診醫學部部長詹征禕指出,葉男到院時昏迷指數只有3分,透過接力方式經急診緊急CPR及電擊,降低病人腦部因缺氧而受損的機率,加上葉男於倒地現場及送醫途中持續施以CPR及電擊去顫,輔以「心導管介入手術」之快速打通受阻血管、及復甦後照護的利器「低溫療法」,三方合作共同搶救,及時得到醫療團隊的進一步救治。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