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友宜要急起直追必須安內攘外同時並進。(本報資料照)
侯友宜在獲得國民黨徵召之後,半個月來非但沒有出現「提名行情」,民調反而下跌,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要怎樣補強才能反敗為勝?
過去一年來,侯友宜民調一直保持領先穩定,但在賴清德正式獲得民進黨提名之後,侯友宜民調已經逐漸下滑,但兩人互有領先,差距不大,多半在誤差範圍內。上月十七日侯友宜獲得國民黨正式徵召,稍早之前幾天柯文哲也宣布參選,藍綠白參選人正式各就各位。外界原本以為,侯友宜至少會有一波「提名行情」,推測民調支持度會上升五個百分點。
然而,徵召結果出爐一個星期之後的媒體民調顯示,侯友宜聲勢不升反降,支持度下降五個百分點,較賴清德落後四個百分點,僅領先柯文哲兩個百分點,看好度也輸給賴清德一成一。前幾天的最新民調又顯示,侯友宜支持度跌破兩成,僅有百分之十八點三,柯文哲上漲將近四個百分點,獲得百分之二十五點九,賴清德則以百分之三十五點八居冠。藍營內參民調呈現同樣情況,侯友宜從第一掉到第三。
換言之,將近三個星期之間,侯不但跟賴的差距擴大,而且被柯反超。這樣的趨勢如果持續下去,侯友宜的選情必然是前途多艱。
毫無疑問,支持郭台銘的藍營民眾反彈或觀望,是導致侯友宜支持度不升反降的最主要因素,而侯友宜本人和國民黨中央在此期間沒能迅速取得郭台銘的諒解與支持,確實也造成傷害。要想急起直追,迎頭趕上,當然要對症下藥。
連日來,許多侯友宜的支持者與媒體人士紛紛建言獻策,但意見卻不盡相同。大多數人認為侯友宜應該以整合內部,促成團結為首要之務;但也有人建議侯友宜不但不能閃躲攻擊,還應該創造議題,採取攻勢。這兩種看法當然都有道理,而且應該是並行不悖。
就事論事,挺郭藍營支持者的觀望或反彈,與其說是對侯友宜的憤怒,毋寧說是對黨中央徵召程序的不滿。他們認為,黨中央事前既沒有提出明確的規則,公布徵召人選時也只拿出簡單數據,既無法求證,也難以判斷真偽。民調呈現侯友宜支持度的流失,其實正反映這些人對國民黨中央的態度。
然而,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對此的回應卻是「國民黨會一步一腳印,不會受到一兩個策略性、帶風向的民調影響」;儘管如此,要爭取郭台銘的諒解,進而贏得挺郭勢力的支持,主要就看侯友宜的行動與誠意。問題是,侯友宜雖然強調「不但信任郭董,而且在這段期間也很誠心誠意會跟郭董為我們自己的共同信念跟價值能夠攜手合作」,但半個多月來兩人並未會面,時間拖得越久,挺郭勢力就越難整合,侯友宜的民調支持度就會越難拉抬,柯文哲可能會越來越高,一旦侯排名最後常態化,再要想扭轉劣勢就事倍功半。
在此同時,侯友宜也要不斷創造議題,主導輿論。因為以往處於領先的狀態,可以穩扎穩打;但在目前落後的情況下,如果還是迴避議題,被動防守,不敢主動攻擊,那麼中間選民就會逐漸失望,選票恐將更難凝聚。
總之,侯友宜現在民調暫時落後,還不足以致命,但頹勢必須在短時間內扭轉,否則一旦落後成為常態的趨勢,選戰就會越打越辛苦,這也就是他必須安內攘外同時並進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