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冠健康損失達47億美元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COVID-19疫情造成的死亡、失能等影響不容小覷。公衛學者指出,Omicron變異株對台灣造成DALY健康損失(失能調整生命年)達47億美元,若能提升60歲以上疫苗接種率到8成,可減約3成損失。 台大公衛學者陳秀熙指出,疫情造成的損失,包括直接染疫死亡、共病死亡、因疫情影響醫療資源造成照護不足的死亡;並也要考慮感染輕、中症導致不同程度健康狀況受損和失能等學界整合上述損失,提出DALY健康損失指標,再以GDP(國內生產毛額)換算金額,進而反映整個疫情時代各個途徑造成的損失。 陳秀熙表示,分析Omicron各個亞型變異株對台灣造成的DALY健康損失,在BA.2流行時期為20億美元(約新台幣630億元)、到BA.5時期累積為30億美元、BA.2.75時期累積到36億美元;直到現在XBB時期,已累積超過43億美元。若再將「長新冠」造成的DALY健康損失納入考慮,則達到47億美元。 研究團隊指出,近期台灣施打疫苗較低迷,如果能將60歲以上族群施打雙價疫苗的比率提升到80%,以預防中重症效益為50.6%估算,對BA.2.75感染者可降低30%的DALY健康損失;對XBB.1.5感染者,也能降低32%的DALY健康損失。 陳秀熙說,接種疫苗雖然對部分人有副作用,但對整體社會成本而言,也能減少健康損失。

Read More

疫情燒 去年中醫就醫人數增2成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近年COVID-19疫情肆虐,據統計,去年中醫就醫人數較110年成長約2成,醫療利用率提升,造成中醫總額不足。健保會同意動支逾3億元預算救急,調節非預期風險所需經費。 健保會26日舉行會議,由於COVID-19疫情對中醫門診總額111年第3~4季醫療費用造成顯著影響,提請動支其他預算「調非預期風險及其他非預期政策改變所需經費」項目,進行第2次討論。 健保會執行秘書周淑婉表示,據統計,去年中醫就醫人數成長20.6%,總體費用點數成長16.6%。經過健保會委員討論決議,除中醫健保點值較好的東區,同意撥款其他5區約3億1283元的預算。 她指出,與110年中醫整體就醫人數相比,111年有顯著成長,評估與COVID-19疫情有關,包含染疫期間領用清冠一號;當康復後出現長新冠症狀,如咳嗽等,民眾對中醫比較有信心,很多人選擇進行中醫調養。 周淑婉說,健保總額有一筆非預期風險費用,是預備金概念,每年協商不同,原則上編列10億元左右。去年為10億元,今年評估後大概有8億元。這次撥用的是去年度的10億元預算。 她強調,此非首次動支非預期風險預備金,以前曾因八仙塵爆、高雄氣爆等突發意外撥用過,甚至在C肝治療計畫的非預期政策也使用過。這次是105年修正動支程序後第1次使用,也是首度因為異常流行傳染病撥款。

Read More

暈厥未必腦疾病 可能心臟出問題

醫師王惠生表示,循環式心律監視器可監測心律不整的「當下心律」。(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許多人會將暈眩或昏倒直接聯想到腦部相關病症,但也很可能是心臟出了問題,即「心源性暈厥」,嚴重可能致命。心源性暈厥患者可使用心律監視器監測,找到原因並對症下藥。 花蓮慈濟醫院心臟內科醫師王惠生表示,心源性暈厥成因很多,包括瓣膜性疾病、肥厚型心肌病變、肺動脈高壓或肺動脈血栓、心臟缺血等心肺結構異常,以及心搏過快或過慢的心律不整。人類正常的心跳速率應是每分鐘60~100下,呈規律狀;當供應全身血液的心臟因放電異常,導致心跳速率或節律出現不規則的改變,即為心律不整。心律不整患者可能出現胸悶、顫抖、喘不過氣等症狀,嚴重時甚至會突然暈倒,失去意識。 王惠生表示,心源性暈厥患者可經以循環式心律監視器監測心律不整的「當下心律」。心跳過慢可能為心臟老化或心肌病變,導致房室傳導阻滯,這時可考慮放置節律器治療,當心跳低於安全標準時即自動啟動;心跳過快可能是因電氣活動異常、紊亂,或發生心肌梗塞、心肌病變,待症狀穩定後,可置入去顫器以防再次發生時心律失控。

Read More

疼痛性血尿 多因感染或結石

醫師詹皓程說,疼痛性血尿常因感染發炎或結石引起,無痛性血尿則須優先排除癌症可能。(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血尿原因很多,可能是膀胱發炎或泌尿道結石等較輕症的病因,但也可能是惡性膀胱或腎臟腫瘤等嚴重疾病產生的症狀。成大醫院泌尿科醫師詹皓程說,出現疼痛性血尿較常見因感染發炎或結石引起,而無痛性血尿則需排除癌症可能性。 詹皓程表示,臨床上血尿分為「肉眼可見」和「顯微性」血尿;從症狀分,則可分為「疼痛性」和「無痛性」血尿。是否真的有血尿,不能僅靠尿液顏色作為證據,更需要尿液檢驗分析來確定,後續再進一步安排泌尿系統相關影像檢查,以釐清血尿是源自於腎臟、輸尿管、膀胱、攝護腺或尿道等部位。 他強調,血尿絕對是泌尿系統有狀況的警訊,在找到原因前千萬不可掉以輕心,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才是關鍵。 詹皓程說,一般來說,疼痛性血尿可能是較常見的良性疾病,如泌尿道感染發炎或結石引起;而無痛性血尿,則需要排除惡性腫瘤的可能性,特別是患者本身有抽菸、曾長期接觸農藥、油漆等有機化學物質、曾服用含馬兜鈴酸成分的中草藥,或是洗腎患者,都屬於泌尿道惡性腫瘤發生的高危險族群,建議及早至泌尿科就醫,以免延誤病情。 詹皓程說,找到血尿的真正原因才能對症治療,膀胱或腎臟發炎通常先做藥物治療;如有結石,則會依據結石大小和位置採取不同處理方法;如為膀胱惡性腫瘤,早期可以經尿道膀胱內視鏡手術切除,否則就需進行膀胱切除與重建手術;腎臟和輸尿管腫瘤主要以根除性手術切除為主。 他指出,近年來,大多數泌尿系統的手術也可以依病情使用達文西機械手臂或腹腔鏡的微創手術方式進行,使患者減輕術後疼痛感及縮短康復時間。

Read More

失智者拒食 恐因認知功能受損

劉政傑醫師說,吞嚥機能,會隨著年紀慢慢地退化,除了動動手腳, 吞嚥肌肉也是需要運動的。(記者彭新茹翻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進食是失智照護上重要卻又複雜的問題,需多樣化的考量與應對。當病人進展至嚴重失智症時,往往已不能和家屬溝通,不僅無法活動且活動完全需要他人幫忙;該階段的病人咀嚼及吞嚥也會變得困難,可能會出現體重下降、虛弱、並且食物也可能會進入到肺,造成吸入性肺炎。 北榮新竹分院家醫科醫師劉政傑表示,分析失智者進食困難可能的原因,一係在生理方面,從牙齒、口腔、味覺、視力,腸胃、睡眠、情緒、感染等,都可能產生影響。尤其失智長者有時無法說出哪裡不舒服或疼痛,有賴照護者觀察是否有與以往不同情形,進一步找出可能原因。 其次在心理方面,當遇到不愉快的事,失智長者會直接反應在行為上,拒食是其中一種方式。 第3係環境方面,包含身處新環境、噪音或過熱等干擾,光線太暗或餐具與食物顏色相對照下無法看清食物,還有房間有不好的氣味,配戴不合適的假牙使得咀嚼功能受限等。 最後則係照護技巧,催促長者快吃、未給予適當的引導進食流程,提供過於複雜、太硬、太大塊的食物,或長者所忌諱的食物等,都可能影響進食意願。 劉政傑指出,長者拒食可能是被照顧者無法控制的行為,因認知功能受損,無法判斷什麼事可做、什麼事不能做。必須研究可能原因,找出可能解方,同時了解今天找到的解方,明天不一定適用,要有耐心再找新方案。 當失智症進入瀕臨死亡之時,對於營養以及水分的需求降低,若過度以鼻胃管進行管灌餵食,反而容易增加患者出現四肢水腫、易嗆咳等症狀,或因腸子蠕動過多而導致腹瀉不適,對患者生活品質帶來負面影響。 劉政傑指出,進食能力下降、吞嚥遲緩是人類自然邁向人生最後一哩路必經的正常路程。若為了維持生命被迫承受插入鼻胃管的痛苦,失去存活尊嚴,對於很多患者來說是非常痛苦的一條路。 病人自主權利法已認定民眾只要簽署「預立醫療決定」,在5種特定臨床條件下,可以選擇接受或拒絕「維持生命治療」以「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如鼻胃管等管灌餵食)」全部或其一。希望藉由新法的施行,未來能讓民眾在走到生命盡頭之時,能憑自身意願決定自己要接受何種治療方式,活得更有自主權、更有尊嚴。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