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菇勿食 中毒就醫應備樣本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食藥署13日指出,台灣高溫潮濕的氣候,相當適合菇類生長,某些具毒性的野菇,在外觀上與可食用菇類幾乎一模一樣,難以分辨,看到路邊不明菇類,應秉持「不採不食」原則,否則一旦中毒,可能對身體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 食藥署提醒民眾,如食用了不明的菇類而出現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保留食餘檢體,亦可利用手機拍攝,記錄該菇類的外觀及生長地點等資訊,以利正確診斷與治療。 食藥署表示,即使經驗豐富的專家也不易從外觀上區別野生菇是否有毒,且多數導致中毒的菇類,其毒素並不能透過加熱、冷凍或是其他加工方式去除,民眾看到路邊不明菇類,應秉持「不採不食」原則,否則一旦中毒,輕則出現腸胃道症狀,重則對身體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食藥署指出,台灣常見的有毒菇類主要以造成腸胃炎型中毒為主,例如綠褶菇、布雷白環蘑等。國內幾乎每年都會發生民眾誤食有毒菇類的食品中毒案件,其中又以綠褶菇最常被誤食。綠褶菇屬中至大型菇菌,主要生長季節為春夏秋季,因菌褶於成熟時逐漸轉為黃綠色而得名。 綠褶菇多生長於低海拔闊葉樹林地、草地或是農地,在台灣平原地區相當普遍,因外表顏色淺而不鮮豔,常會被民眾誤認為可食用的白色雨傘菇或是雞肉絲菇,因而造成誤食。誤食後約1至3小時會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血便或是脫水等腸胃炎型中毒症狀。

Read More

室外二手菸暴露率仍有4成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國健署依據18歲以上吸菸行為調查結果顯示,111年室外公共場所二手菸暴露率仍有4成。最常有人在面前吸菸的公共場所排名,以近3成最常在街上居冠,公園、風景區及連鎖便利商店門市前騎樓也榜上有名;為加強保護兒少免於菸害,決將禁菸場所再擴大,持續加強禁菸場所執法,營造無菸環境。 「一手菸害己,二手菸害人,三手菸遺毒人間!」使用任何菸(煙)品,或是吸入「二手菸」、「三手菸」,都會嚴重傷害健康。 國健署菸害防制組長羅素英表示,據18歲以上吸菸行為調查結果顯示,111年禁菸公共場所二手菸暴露率為4%,較109年的5%下降,法定禁菸公共場所二手菸保護率已達96%。但111年一般室外公共場所二手菸暴露率仍有42.9%,雖然較109年暴露率48.8%降低,但然有非常大的進步空間。 根據《菸害防制法》新法,為加強保護兒少免於菸害,修正重點包含禁止吸菸之年齡由未滿18歲提高至未滿20歲;擴大禁菸之室內外公共場所,將大專院校、幼兒園、托嬰中心及居家式托育場所,列為全面禁菸之場所。 此外,《菸害防制法》新法已擴大禁菸場所,羅素英表示,在禁菸場所吸菸,可以開罰新台幣2000元至1萬元罰鍰;禁菸場所應於所有入口處設置明顯禁菸標示,並不得供應吸菸有關器物,違者場所負責人開罰1萬元至5萬元罰鍰。另外,各地方政府可考量進出人數及滯留時間等相關因素,公告指定轄區內菸害防制法規定以外禁菸場所。 沒有一手菸,就不會有二、三手菸問題!國健署長吳昭軍呼籲,尚未戒菸民眾可利用多元戒菸服務,另,從111年5月15日起接受戒菸服務,可免除戒菸輔助用藥之部分負擔,歡迎多加利用。

Read More

門諾忘憂雜貨店開張 各式輔具齊全

花蓮縣府與門諾醫院舉辦「失智症輔具展覽─忘憂雜貨店」,展示輔助筷等日常情境輔具。(門諾醫院提供)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忘憂雜貨店開張,9月為國際失智症月,花蓮縣府與門諾醫院即日起舉辦「失智症輔具展」,內容囊括生活輔具和無障礙環境介紹,除邀請民眾認識失智症,更希望幫助失智症者,透過適當使用輔具提高生活品質,並減輕照顧者負擔,展期3個月。 花蓮縣政府推估,累計至今年6月的花蓮縣失智人口數約4866人,其失智診斷比率高居全國之冠。門諾醫院針對失智者輔具需求,與縣府合辦「失智症輔具展覽─忘憂雜貨店」,展示包括輔助筷、站立式鞋拔、恆溫水龍頭及助步車等食、衣、住、行的日常情境輔具。 門諾醫療總執行長張文信說,門諾醫院投入失智長者照護,除承辦輔具資源中心外,也打造吉安長照園區,設置日間照顧中心及失智家屋,並導入智慧科技設備,幫助長者健康老化,忘掉隨著年紀增長的憂愁,讓照顧者安心、適時喘息。 縣府社會處長陳加富指出,截止6月底統計,取得身障證明失智症者約1450人,期望透過公部門及民間資源的合作,協助鑑定社會福利身分,藉此獲得更多支援補助,並希望透過輔具的介紹與使用,維持生活品質,減緩自理能力的喪失。 為提供有輔具需求者可即時取得服務,花蓮縣府分別於北區、南區設置輔具中心、5個輔具據點及6個輔具便利站,透過專業人員輔具諮詢、評估、取得、使用訓練、追蹤、維修、調整等服務,以提升輔具服務效能。此次策展,除了讓民眾對輔具服務有更深切的了解,也期盼喚起大眾對失智症的認知及身障者各項權益的重視。 門諾醫院指出,失智症不單純只有記憶力的減退,還會影響認知功能,在台灣有9成上失智者都住在家中,輕度以下者占比更高達約7成5,若在失智症初期及早介入,透過適當使用輔具與設置無障礙環境,就能協助他們維持自理能力,並持續執行日常活動和社區參與,藉此改善失智者的認知與生活功能,有助病程控制及減緩惡化失能速度。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