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經濟系舉辦南瀛經濟論壇,邀請劉名寰(左起)、林建甫、俞偉雄、蒙志成、杜宇等學者專家參與。(記者趙家麟攝)
編按:成功大學經濟系十二月十九日舉辦首場南瀛經濟論壇,邀請學者專家,以「新冷戰時代的國際經濟變動與趨勢-美中台的地緣政治與經貿科技競爭與合作」,探討美中(中國大陸)關係轉變對全球的影響,共同思考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茲整理論壇發言內容刊出。
美陸競合 台應爭取最大利益
林建甫(主持人,中國信託金控首席經濟學家):馬英九時代解決兩岸問題,簽署了二十三項協議,等於是開通二十三條高速公路,但後來因為反服貿等因素,服貿、貨貿搞砸了,兩岸互設辦事處也未能實現,加上三年的疫情,兩岸幾乎都斷了。
最近兩、三年世界局勢變化太快,俄烏戰爭的背後是美俄較勁,兩岸問題涉及美中(中國大陸)關係,供應鏈的移轉,過去是追求效率與成本,現在,同盟關係、友岸外包變得更重要。
台灣經濟在關心地緣政治發展的同時,要與美墨加新貿易協定(USMCA)建立更密切的關係。從供應鏈移轉方角度看,台灣要考慮「新東向」,亦即前進墨西哥。但與此同時,台灣要面對的風險還有兩岸經貿協議(ECFA)可能全面終止或部分終止。
美中陷入霸權相爭與壓制的「修習底德陷阱」矛盾,緣由是來自於對彼此的不了解。中方不理解政黨輪替的美式民主價值,美方對中國大陸的施政與改造不以為然。其實,大陸也講「民本」,脫貧政策已經讓許多地方改觀,疫情封控的背後是保護老百姓的思維,不必把中共施政成果全部抹煞。
美中兩隻大象之間,台灣是中間的小螞蟻,自立自強最重要,應該讓兩隻大象互相溝通,不要打架,避免因為誤判發生戰爭,並藉此爭取台灣最大利益。台灣完全倒向任何一方都是危險的,畢竟美中兩邊都有自己的人民要照顧。
大陸領導人習近平有個人的決策領導風格,包括拜登在內的美國領導人則會受到選票及政治立場的影響。(取自拜登X)
大陸國進民退 國家介入經濟
俞偉雄(主講人,加州洛杉磯大學安德預測中心,經濟學者):舊冷戰時期是美、俄對峙,一九九一年蘇聯瓦解,進入後冷戰時期,美國在世界獨強;二0一八年美中貿易戰開打,後冷戰秩序結束,新冷戰開始,美國的主要對手是中國大陸,俄羅斯退居第二。
美中關係合作走向競爭,目前,去風險化正如火如荼的開展,只要涉及安全議題,都在一步步脫鉤,晶片戰爭即是一例。中方因應內外嚴峻的經濟問題,採取「國進民退」政策,更多的國家力量正在介入。
新冷戰的美中對抗,地緣政治上處於敵對狀態,台灣成了關鍵角色。從經濟與自由、民主、法治的價值而論,台灣要與美國建立更緊密關係。台灣若淪陷,美國的太平洋布局將為之瓦解,且台灣半導體產業非常重要,因此「疑美論」沒有必要,應該相信美國會堅定的幫助台灣。
目前,兩岸經貿關係太緊密、風險太高,台灣應該加速開拓美國市場,與中國大陸儘量脫鉤,尤其是科技業。同時,台灣還有很大舉債空間,要大幅增加軍備實力,並重視軍人的福利待遇。
全球集團化 彼此仍高度牽連
蒙志成(與談人,成功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新冷戰的特色,因為全球化因素,各國高度互容,國與國之間既圍堵又交往。目前處在一個政治人物有明確立場,但又高度溝通,藉以降低風險。簡單說,在逐步形成集團化的過程中,彼此之間仍有高度的牽連。
集團化也表現在軍事同盟,在軍事上進一步結盟互動,即使是過去在政治與軍事上關係不睦的日、韓,也開始相互招手;集團化也表現在經濟同盟,而一帶一路推動十年,則浮現了陸權與海權的全球競爭。
目前看來,兩大集團未鞏固之前不易發生戰爭,美中關係鬥而不破,雙方都在去風險化,一有問題就馬上處理。唯一的風險與不確定性是在「人」,中國大陸領導人習近平有個人的決策領導風格,美國領導人則會受到選票及政治立場的影響。
後全球化風險 對台影響甚大
杜宇(與談人,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應用數學系博士,財金專家):全球化對台灣的好處,包括伴隨著自由貿易經濟成長,資源與技術共享,提高生活水平與就業機會,推動多元化交流,以及共同應對全球議題,如氣候變遷等。但在美國前總統川普上台後卻走向貿易保護主義,對於出口導向的台灣有很大影響。
後全球化的風險,因為強調安全供應與短鏈,導致成本加高,效率變低。幾個現象包括供應鏈短暫中斷,技術移轉保護、人才與專業知識的流失及市場風險,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及制裁與貿易審查等。台灣經貿以出口為導向,影響很大。
ECFA面臨全面終止或部分終止,經濟風險包括農產品、紡織業者與石化業,如果沒有替代市場,就要設法進行溝通,否則靠補貼只會讓經濟更下降。此外,政治風險則必須更廣泛的關注到對RCEP、CPTPP及外交政策的負面影響。
未來可能解決的路徑,包括多元化貿易,開拓市場;供應鏈多元化與彈性化;科技創新、能源轉型,不過分依賴補貼;加強金融監督,避免系統性風險;務實溝通,準備收集市場情報,以及加強社會保障和合理分配等。
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提出新華盛頓共識,引進政府力量進場干預形成新的保護主義。(路透,資料照)
美不會無條件支持 台應主動
劉名寰(與談人,台灣經濟研究院新興市場研究中心主任):全球化在二0一八年後出現翻轉,原有市場的穩定供需出現了改變,美中貿易戰與科技戰迄今仍在持續進行中,地緣政治對原物料供應也出現影響。
對台灣而言,自己要有實力,美國不會對台灣無條件的支持:美中台三邊互動,台灣要化被動為主動,以安全供應鏈為核心,設法取得平衡,讓晶片等資源發揮槓桿利益達到雙贏。
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提出新華盛頓共識,簡單說就是引進政府力量進場干預,形成新的保護主義;例如《晶片法案》、《削減通膨法案》,以及台積電赴美設廠等,都可以看到,美國正在改弦易轍。
(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