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Podcast主持人余治明(右)邀請在地文史家單彥博,介紹白米甕砲台,並推薦周邊的一日雙塔行程,可以欣賞北海岸的風光。(記者郭基生攝)
記者郭基生/基隆報導
「基隆Podcast」主持人余治明邀請在地文史團隊「雞籠卡米諾」單彥博,介紹「白米甕砲台」名稱由來,探討在地的荷蘭城是否真的存在,並推薦周邊的一日雙塔行程,可以駐足欣賞北海岸的無限風光。
余治明指出,基隆的地理位置在臺灣最北端,因其地理位置與地質結構適合船隻停靠,常被視為是理想的登陸港口,擁有極高的軍事戰略價值,所以早期在軍事上佈置重要軍事設施,負責抵禦侵略者,特別在市府廣播節目中,邀請文史專家單彥博,為民眾介紹。
單彥博說,對於白米甕名稱的由來,相傳白米甕當地有一座神祕洞窟,每天會產生源源不絕的白米,產量剛好是一個「甕」的單位,因此得名白米甕,單彥博並表示,每個傳奇故事都有警示的寓言,故事裡的洞窟因為有貪心的人去破壞,才不再供應白米,不過,也有另一種說法是「白米甕」為一處古地名,現稱「太白莊」,根據清朝時期的文獻,也確認在道光年代的臺灣地圖也有這個地名。
基隆Podcast主持人余治明(右)邀請在地文史家單彥博,介紹白米甕砲台,並推薦周邊的一日雙塔行程,可以欣賞北海岸的風光。(記者郭基生攝)
單彥博指出,過去老一輩常稱白米甕砲台一帶為「荷蘭城」,然而翻閱荷西時期的史料,僅發現這一帶附近可能有小型崗哨,但並非大型堡壘,按理來說大型設施應留有紀錄,再往清法戰爭時期以及日治時期相關史料查閱,並無類似和平島聖薩爾瓦多城遺址(Fort San Salvador)的標記。
因此,單彥博推論「荷蘭城」這項地名,約莫於四、五十年前當時從中國湖南、河南一帶移居來的外省人,在口語傳述間,將「湖南」、「河南」誤傳或誤聽為「荷蘭城」。
單彥博更推薦當地適合半日遊「一日雙塔」的路線,民眾可從已開放的基隆燈塔一路步行約莫四十分鐘,抵達白米甕尖及白米甕砲台遊客服務中心,將蔚藍海景盡收眼底後,再前往球子山燈塔,下山後來到西岸流籠頭周邊,還能品嘗咖哩沙茶炒麵。
余治明表示,在國家的領土興建砲台目的是為了抵禦外部軍事入侵,白米甕砲台也被歸類為海防型砲台,過去白米甕地區因地形險要、擁有絕佳視野,成為日治時期防禦基隆外港海域的第一道防線,在1957年白米甕砲台正式撤除軍隊,逐漸從軍事功能,轉為觀光景點供遊客參觀,並有在地文史團隊進駐,向人們分享過往歷史,讓這個場域解除過往軍事的肅殺氣息,成為基隆版的聚寶盆及文史教育的開放空間,提供大眾遊憩與欣賞基隆美景。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