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台南中醫師公會專欄〉
一名51歲女性患者,解便不暢,無便意,大便質軟,服用西藥軟便劑與其他院所中藥效果不彰,經友人介紹至本院所治療。中醫四診紀錄如下,望診:身材中等;聞診:聲音綿弱;問診:無便意、大便7日1行,解便不暢,大便質軟,喜飲含冰塊飲料,容易全身筋骨酸痛,月經前容易頭痛;舌診:「舌淡紅苔白膩」;脈診:「左關沉細澀,右關濡」。中醫證型:「肝鬱脾虛」。內服針藥思維:「疏肝理氣;健脾益氣」。內服中藥配合針灸循經取穴治療3週後,上述諸症皆癒。
便祕乃指需用力解便、解便不完全、大便過硬、解便時間過長或需要以手指幫忙解便。原發性便秘可分為:1.大便次數正常,但患者感覺排便困難或大便過硬,此為最常見的便秘形態;2.腸道蠕動差,嚴重時是大腸無力,患者感到腹脹以及排便次數過少,可能由於腸肌層之神經叢異常引起;3.骨盆底肌功能異常(出口阻塞型便秘):排便時骨盆底肌肉(恥骨直腸肌)與肛門括約肌未能放鬆,造成大便排出困難,患者感覺解便不完全或需用力才能解便或需手指幫忙解便。續發性便秘乃由大腸肛門疾病(腸道激燥症、阻塞性大腸腫瘤、痔瘡)、內分泌疾病(糖尿病、甲狀腺低下、尿毒症)、身心疾病、中樞神經疾病(巴金森疾病)與藥物(中樞神經系統、神經傳導或平滑肌功能的藥物)所組成。
中醫對便秘症名稱不一。《內經》:「大便難,後不利」,《傷寒論》有「陽結、脾約」之稱,其後又有「大便燥結、風燥、熱燥、風秘、熱秘及寒秘」等說法,至清代後才稱為便秘,並沿用至今。大腸的主要功能是傳導糟粕,排泄大便,其傳導功能,主要與「胃的通降、脾之運化、肝之疏泄、肺之肅降以及腎之封藏」有密切關係。身熱口乾者,為熱傷津液;伴腹滿拒按疼痛,苔黃厚乾燥,為熱結腑實之證;若大便乾燥難解,伴口乾舌紅少津者,為陰虛腸燥;若大便乾燥難解,面色不華,心悸舌淡者,為腸道血虛不潤;若大便並不結燥,甚或大便先硬後溏,解便困難者,為氣虛或陽虛通降無力。
便秘屬於腸胃道症狀,要注意飲食與生活作息,除了晚上早點歇息外,建議每日需攝取足夠的蔬菜及水果,少吃烤、炸、辣及較為溫補食物如薑母鴨、麻辣鍋、羊肉爐,且一天飲水量至少要達到1500ml。即便屬於怕冷的民眾,也不建議過度食用溫燥食補,可以用多喝溫水並且注意腹部的保暖方式來幫助排便。(作者/台南市銘輝中醫診所醫師蕭銘輝)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