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經所謂「建國東寧、別立乾坤」的說法,和鄭成功於1661年所說「東都明京,開國立家」是同一個意思。圖為鄭成功雕像。(本報資料照)
■鄭昭明
近期台南市政府熱鬧舉行台南四百年的系列活動,該系列活動兼顧了回顧府城歷史與繼往開來的雙重意義,並再次將府城推向國際舞台、活絡觀光與經濟活動,市府的規劃立意甚佳。但在歷史回顧上,部分人士如陳耀昌、李筱峰之流,卻有心歪曲歷史,企圖傳播錯誤史觀,本會(台灣鄭成功文化協會)期期以為不可。希以一己之力指出這些「所謂教授」撰文的實際企圖,以正視聽。
陳耀昌等人主要論點如下:
一、一六六四年延平王鄭成功薨逝之後,鄭經改「東都」為「東寧」。府城台南就是東寧的「首都」。所以「東寧王國」是十七世紀獨立於清帝國之外的王國,亦是台灣人的建國紀。之後於永曆二十三年鄭經復明珠書提到:「建國東寧,別立乾坤」。所以這段歷史不宜標為「明鄭」,或「明鄭政權」,因為台灣從來不是明朝的領土。
二、鄭經繼位後,持續發展國際貿易,當時洋人稱之為「The king of tyawan (Taiwan)台灣國王」,在一六七0 年英國東印度公司負責人Henry Darces稱呼他「Your Majesty(陛下)」,在在都顯示當時台灣島上的政權是一個獨立有別於中國的政權,並且是第一個在台灣建國的漢人政權。
針對上述論點,本會想分別從當時的「外部主客觀形勢」與「鄭經內心思維」等觀點出發,提供大家從巨觀(外部形勢)到微觀(內心思維)的完整面向,對這件事才有清楚而正確的認識。
一、建設抗清基地:鄭經這裡所謂「建國東寧、別立乾坤」的說法,和其父鄭成功於一六六一年所說「東都明京,開國立家」是同一個意思。所以說「建國東寧」實則指係鄭成功時代在台建立的抗清基地,而不是鄭經才「東寧建國」;況且鄭氏兩代均自稱「本藩」,是以所建的「國」,質言之也是「藩鎮(諸侯國)」而已。
二、堅持奉明正朔:鄭成功政權在法理上屬於南明政權,先後被賜予國姓「朱」,還受封忠孝伯、招討大將軍、延平王等官職爵位。鄭經繼承了其父的統治權與官職爵位,稱「招討大將軍世子」,繼續奉永曆為正朔,即便得知永曆皇帝死訊後依然如此:「是年,永曆訃至,世子猶奉其正朔,稱永曆十七年」。
三、慎用外交身分:鄭成功一貫自稱為「本藩」,更喜自稱為「大明招討大將軍國姓」,而荷方則稱鄭成功為「國姓爺閣下」,也認定鄭成功是隸屬於明朝的官員。鄭成功去世後,鄭經繼承了其官職頭銜,續以「招討大將軍世子」名稱面對海外。史實所載可知鄭經對於英荷等國的角色雖為「獨立運作的政治實體」,但那畢竟是明宗室(中央政府)已不復存在,不得不為的權宜之計。
四、堅守明室朝綱:鄭成功在廈門時期曾獲永曆帝特准設置六官,官可至一品,職可達六部主事。永曆十七年(一六六三年),鄭經迎寧靖王朱術桂來台,以宗室之禮待之,遇有冊封要員的重要儀典,必請寧靖王等宗室觀禮以維宗藩體統。面對滿清,明鄭始終以「大明中興」或「反清復明」為其政治願景,實質上並無「獨立建國」的客觀事實。
五、見機力圖再舉:一六七三年三藩之亂爆發,鄭經見機不可失,率部支援起事,期望作戰順利一舉匡復大明。無奈鄭軍連年征戰,師老兵疲糧餉俱空,敗戰後只能放棄既有據點退回台灣。可知鄭經在台灣勵精圖治,一心仍以匡復大明為己任;一旦反攻機會來臨,鄭經也能克紹箕裘,亦有經略中原的雄心壯志。
(作者為台灣鄭成功文化協會理事長)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