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吃兩碗剉冰 她糖化血色素飆高

彰化醫院中醫師黃鋒榮表示,糖尿病患者還是可以吃冰,但要慎選。(記者吳東興攝) 記者吳東興∕彰化報導 52歲婦人是糖尿病患者,透過服藥及飲食控制,糖化血色素控制在6.7%左右(正常值4.0~5.6%),還算穩定,日前定期抽血卻飆高到8.1%。衛福部彰化醫院中醫師黃鋒榮表示,該病患在今年夏天狂吃剉冰,配料愛加芋圓、巧克力醬等高糖物,可能是禍首,而糖尿病患者還是可以吃冰,但要慎選。 婦人告訴醫師,她覺得今年夏天特別熱,而兒女愛吃剉冰,她也跟著吃,她喜歡葡萄乾、芋圓、地瓜、珍珠粉圓、巧克力醬等配料,為了減低糖量,還特別請店家將淋上剉冰的糖水減半,她不覺得甜,一天至少吃個2碗,覺得很消暑。 黃鋒榮說,該病患在其他飲食上沒有什麼大改變,唯一改變是天氣熱愛吃冰,也以為不甜,但根據過去的抽驗結果來看,常見的配料中,葡萄乾、紅豆、綠豆、珍珠、芋圓、蜜地瓜、果醬等的含糖量是很高的,甚至在製作過程中還浸入糖水中,以增加口感,糖尿病患者常在不知不覺中,因冰品飆高了血糖。 黃鋒榮指出,對糖尿病患者而言,吃冰攝取了熱量及糖分,對身體無益,但很多患者又覺得吃冰可帶來心情的愉悅。在眾多冰品中,剉冰是台灣的國民美食,糖尿病患者最好以清冰配上低糖低熱量的配料,在常見的配料中,仙草、愛玉、粉粿及白木耳算是比較低糖低熱量,其他大多是高熱量高糖,也要減少糖漿、果醬及煉乳的添加。 黃鋒榮表示,冰品類型中,冰淇淋的乳脂肪含量較高,相較之下,霜淇淋較冰淇淋適合糖尿病患者,不要選擇甜筒,改用杯裝更好;雪花冰是以牛奶奶油混合物的冰磚製作,相比清水製成的剉冰,剉冰較為合適糖尿病患者;在冰棒及冰沙方面,冰沙的體積比冰棒小,熱量會比較高,所以,假如是相同的原料,冰棒較適合糖尿病患者。 黃鋒榮指出,透過冰品與配料的篩選,糖尿病患者也可以減少血糖波動,至於一般人,只要不多吃,注意衛生,大可透過冰品清涼一下。

Read More

〈中華副刊〉 之外 進食的方式

文/林佳樺 圖/袁圈 《灶跤–辣椒魚》 十多年來,娘家餐桌總有一只裝滿吸管的塑膠盒,方便媽媽取用。 媽媽年近花甲辦理退休,規劃人生下半場將是學畫、旅行、玩孫的自在日子,卻不幸罹患原發性顫抖症,致病原因不明,粗估也許是因為大腦皮質神經傳導交接器失調,導致手腳肌肉及嘴角常不自主地抖動。由於拿不穩鍋鏟,熱衷料理的她只好將掌廚工作移交給兒女,用餐時因為雙手不受控制地顫動,飯菜經常潑灑到桌上。漸漸地,衣服鈕扣無法精準扣合,倒水、寫字、點按手機的通訊軟體或股票訊息對她益發困難,服用中西藥物均不見效。媽媽感嘆自己是老舊的車,要進廠報廢了。 歷經周折,我們得知全台引進了最新型手術刀,對腦部深處丘腦電擊,藉由調節刺激腦核來控制顫抖的頻率與強度。開刀後遺症是會尿失禁,行走時失衡跌倒的頻率頗高。 這消息如身陷洞穴裡點燃了一枝尋覓已久的火把,但材薪瞬間便燒完了。 由於此病,媽媽婉拒親友間的固定聚會。曾經在飯店與友用餐、卻不慎潑灑羹湯,讓她視外出吃飯為畏途。拿不穩筷子湯匙,媽媽改以吸管用餐,稀如水的粥、用果汁機打碎的羹湯,所有味道混攪起來都失了氣味。 以前媽媽是廚房裡的女王,鍋鏟是她的權杖,全家只能聽任差遣擦桌、擺盤、洗碗。吃飯時她會殷勤幫大家夾菜,說殘餚剩菜處理麻煩,胃是儲存食物的最佳去處。 病後,她由動手改成動口,指導我和爸爸如何將飯菜煮成她可以吸食卻又不失味的濃稠度,拜託我過年不要出國,年菜需要幫忙,請我週末時分擔廚房重任,偶爾要我舀取方便入口的菜餚餵她。 媽媽用粗吸管食粥、羹,以細管喝果汁,喝熱湯則用不鏽鋼材質。當菜色有丸子、無刺魚塊,媽媽顫巍巍地以不鏽鋼吸管權當叉子,那時年僅三歲的我兒正在學習拿筷子、湯匙,見狀,吵著要學外婆以吸管用餐,認為簡單又方便。 媽媽患病後只能吃無刺肉品,極懷念秋刀魚滋味,她的唇是好看的菱型,厚而微寬,我外婆說那面相有福氣。以前我常好奇媽媽為什麼可以將秋刀魚吃得如此優雅,筷子細心挑刺,魚肉入口,以舌遞出刺,吃完,魚頭及魚骨主幹仍保留完整,餐盤上一根根晶瑩潔淨的魚刺是多麼自豪又令人豔羨的絕技;如今媽媽彷彿回到嬰兒期,只會吸吮。我看過她的唇,以吸管吸食的這十多年,她吸進了好多挫敗。 有天下午,我輕聲走到廚房想準備晚餐食材,媽媽背對我坐著,右肩及肘臂不自然地動著,我腦中閃過許多疾病,慌忙跑到她跟前,她手上的鋼盆哐啷掉在桌上,才知她正扒食中午沒吃完的炒飯;鼻、口、右手黏滿油膩、以及尷尬羞慚。我們不斷地相互道歉,當下除了對不起,也找不出更恰當的對話。 當天晚上,我用魚漿混在炒飯中加強黏性,捏成適合一口吞食的飯糰,下鍋微煎,再用海苔包覆,倣日式料理做了海苔飯捲。媽媽顫抖地拿起飯糰,她看到全家用餐方式與她並無二致,肩膀漸漸垂下,不再緊張地聳高。 最近我迷上手做焦糖布丁,媽媽不喜甜食,卻主動以吸管品嘗。我納悶她口味丕變,她說能吃的食物已經不多了,還挑?然後慢條斯理地吸吮,含在口內緩緩嚥下。

Read More

翁下背痛惡化 高頻熱凝手術改善

柳奇醫院神經外科醫師洪翊傑(圖右)邀請患者到場,說明高頻熱凝手術可改善背部疼痛。(醫院提供) 記者翁聖權∕柳營報導 70歲的陳先生一直都有下背疼痛之症狀,因其疼痛程度逐漸惡化,透過轉介至柳營奇美醫院神經外科疼痛特別門診就診。經醫師建議採用高頻熱凝手術來改善背部疼痛問題,1個月後門診追蹤,其背部之疼痛有明顯大幅度改善。 柳奇醫院指出,陳先生從事工廠作業,長久有下背疼痛症狀,曾於102年接受腰椎減壓手術、108年因頸椎退化合併神經壓迫接受頸椎手術。最近這兩年持續有下背痛之症狀,先後至復健科做過復健治療,疼痛科做過神經阻斷術,以及神經外科藥物治療,然而疼痛狀況時好時壞,嚴重時晚上也會痛到睡不著覺。 因其疼痛程度逐漸惡化,於是透過轉介至柳奇醫院神經外科疼痛特別門診就診。 經醫師評估後發現,陳先生疼痛的位置位於下段胸椎至上端胸椎,是之前手術位置之上段,因此建議可藉由介入性疼痛治療第1階段神經阻斷術確認其疼痛源頭,再採用第2階段的高頻熱凝手術來改善背部疼痛的問題。 經過第一次神經阻斷術後,發現其疼痛顯著改善,但於數天後藥效消退後復發。後再經兩次神經阻斷,確認疼痛源頭位置,並施做高頻熱凝手術來針對其雙側胸腰椎退化治療,其神經痛症狀有立即改善。 柳奇醫院神經外科醫師洪翊傑表示,對於脊椎手術後未完全痊癒之疼痛,或是數年後進一步退化產生之疼痛,部分病人可藉由高頻熱凝手術來達到疼痛緩解之目標。介入性疼痛治療有著低風險、治療時間短的優點,且止痛效果可維持3個月甚至半年以上。

Read More

非洲M痘突變 致死率增18倍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非洲M痘(Mpox)疫情大爆發,突變病毒株致死率增加達18倍,世界衛生組織昨宣布M痘疫情已構成「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跟進WHO,疾管署15日表示,即起提升非洲7國旅遊疫情建議等級,籲民眾注意。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此為全球疫情最高警戒,非洲M痘(Mpox)疫情以剛果民主共和國為爆發中心,今年報告病例數已逾1萬5600例,537例死亡,主要因開始流行能快速傳播之Ib型病毒,並陸續透過人際接觸擴散至周邊國家,目前已知Ib型病毒可能主要透過性行為和家庭接觸傳播,感染者多為年輕的成人和兒童。 羅一鈞說明,我國M痘疫情仍繼續升溫,自2022年6月23日將M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今年8月14日累計確診399例病例(377例本土及22例境外移入),其中今年累計40例(37例本土及3例境外),目前尚未有感染M痘Ib型病毒個案,惟須留意境外移入個案造成國內傳染風險。 為提醒民眾注意,疾管署即日起將剛果民主共和國之旅遊疫情建議等級提升至「第二級:警示(Alert)」,並將該國鄰近已有疫情、或已出現Ib型病毒之國家,包括:中非共和國、剛果、蒲隆地、肯亞、盧安達、烏干達等六國,提升至「第一級:注意(Watch)」。 羅一鈞指出,為因應國際M痘疫情,將在機場、港埠以多元方式宣導出國旅客注意疫情和自身防護,並積極整備國內防疫量能,執行各項衛教宣導、個案通報、檢驗與處置照護等防治措施。 同時,疾管署已預定於16日召開民間團體座談會加強社群宣導,後續亦邀集專家會議,研議強化M痘防治策略及調整疫苗接種對象。 接種疫苗為目前預防M痘最有效的方式,羅一鈞提醒,請符合接種條件的民眾,儘速完成2劑疫苗接種,以達完整保護力。 疾管署統計,目前國內已儲備足夠M痘疫苗與口服抗病毒藥物,疫苗庫存約2萬瓶,年底將再進貨1萬瓶,約可提供7-8萬人次M痘疫苗接種,另口服抗病毒藥物尚有約440人份。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