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艾灸盒 可溫控避免燙傷

  奇美醫院中醫部研發設計「智能艾灸盒」,可防患者皮膚燙傷,獲國內外多項發明大獎。(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奇美醫院中醫部創新研發,設計出能偵測溫度的「智能艾灸盒」,一改過去艾灸耗時費力、且不小心就會燙傷的刻板印象。中醫部醫師邱雅琳說,智能艾灸盒加裝溫度監控,避免長輩或慢性病患者皮膚燙傷,並獲得綠點子國際發明暨設計競賽鈦金獎、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銅獎及馬來西亞MTE國際發明展金獎。 邱雅琳指出,智能艾灸盒從創意發想到執行,皆由奇美醫院中醫部團隊及奇美醫院教學中心3D列印團隊合作,接下來更要追求從艾灸盒本體到艾灸粒等耗材皆為MIT,展現台灣製造的競爭力,目前智能艾灸盒已獲得中華民國發明專利並已完成技轉。智能艾灸盒加裝溫度監控,可防燙傷;另外裝設多角度升降支架,可針對不同體型的族群及不同部位進行調整,擴大艾灸範圍,不僅可艾灸腹部,更可用於肩、肘、腰、膝等關節,讓艾灸療效更加全面,且無須手持,使用者甚至可以在艾灸過程中小睡片刻,補充體力。 她說,除了改善使用者體驗外,開發團隊也考量到臨床作業的方便性,為了讓臨床作業更為流暢、省力,艾灸盒角度調整可直覺式操作,容易組裝、好清理,使用更方便,不僅能降低醫護人員頻繁使用而導致網球肘、媽媽手的風險,也能讓艾灸盒體更為穩定,確保使用者的安全,讓醫療環境變得更友善。

Read More

享用秋蟹 勿混吃單寧酸食物

又將到嘗蟹好時節!營養師徐靖瑜指出,食用螃蟹時要避免茶水、柿子、葡萄、山楂、番石榴等含有單寧酸的食物。 (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每年9至12月正是品嚐肥美秋蟹的黃金時刻,這時期的螃蟹肉質最為鮮美,許多民眾會趁這時期大快朵頤,然而,螃蟹營養價值雖高,但過度食用也不好,北榮新竹分院營養師徐靖瑜表示,如何健康的享用秋蟹可是一門學問。 徐靖瑜指出,螃蟹富含蛋白質、鈣、磷、鋅等微量元素,且脂肪含量低,是優良的蛋白質來源,而蟹黃、蟹膏的普林、膽固醇含量高,因此只吃蟹肉的話並不會造成膽固醇升高,但有慢性病的民眾仍須特別注意攝取量,避免食用過多。 以一隻重200克的螃蟹為例,去殼後,真正可以吃的部分僅約68克,熱量約82大卡,建議民眾每餐最好不要吃超過一隻,如果想多吃,可以減少當餐中豆魚蛋肉類的攝取,並搭配全穀類主食及大量蔬菜,這樣可以在享受美味的同時維護健康。 除了食用量要注意以外,烹調方式也是關鍵,烹調螃蟹的方式包括清蒸、油炸及醃製等等,建議民眾避免煎、高溫油炸,最好用清蒸、水煮的方式烹調,這不僅能最大限度地保留蟹肉的鮮甜,也能減少攝取多餘的脂肪,另外,醃製生蟹由酒、醋、蒜頭、辣椒等醃製而成,但無法完全消滅細菌及寄生蟲,因此只有徹底煮熟才可避免染上病原體引起的疾病。

Read More

男染新冠呼吸窘迫 住院3月康復

醫師賴勁翰說,ARDS致死率高,高風險群應定期接種流感、新冠及肺炎鏈球菌疫苗。(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一名64歲有糖尿病的阿伯染新冠病毒出現上呼吸道症狀,咳嗽、發燒、呼吸喘至醫院就診,發現雙側大片肺浸潤及呼吸衰竭,由於病情嚴重,轉至成大醫院確診為新冠肺炎引發的「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治療期間出現低血氧、肺栓塞等多種併發症,還做氣切造口,經過近3個月的治療,才恢復健康出院。 成大醫院內科部重症加護科醫師賴勁翰說,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簡稱ARDS)是嚴重的肺部疾病,對加護病房中重症患者構成重大威脅。ARDS的發病機制主要涉及發炎與肺部微血管的滲透性增加,導致肺泡內充滿液體,嚴重影響氣體交換,引發急性呼吸衰竭。依疾病嚴重程度,死亡率高達30-50%,是一種病情凶險的急性疾病。 他說,ARDS不是獨立的疾病,而是由多種疾病誘發的症候群,影像學通常顯示雙側瀰漫性的肺浸潤,在X光片上呈白色,也有人稱為「大白肺」。常見的病因包括嚴重感染(如敗血症)、肺炎、重症胰臟炎、大面積燒傷和重度外傷等。此外,嚴重的流感肺炎一直是造成ARDS的重要原因,而在新冠病毒疫情期間,嚴重的新冠肺炎感染也成為引發ARDS的重要原因之一。患者初期症狀為呼吸困難、呼吸急促和低氧血症,隨著病情進展,可能引發高二氧化碳血症、意識昏迷甚至呼吸衰竭。 賴勁翰提醒,針對潛在病因治療,對改善患者預後至關重要,包括對特定感染源使用抗生素治療、使用類固醇降低發炎反應等方式。即使順利治癒,患者仍可能面臨肺功能下降、肌肉萎縮、身體功能受限及心理創傷等後遺症。

Read More

孕婦短期服用感冒藥 不會影響胎兒

感冒、皮膚癢是常見的小毛病,卻被孕婦視為魔王,不敢吃藥。(中央社)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感冒、皮膚癢是常見的小毛病,卻被孕婦視為大魔王,寧願不吃藥也不讓寶寶吸收藥物。食藥署21日指出,婦女懷孕期用藥首重安全,內服、外用皆須小心,如有感冒、腹瀉、紅疹等症狀需要使用藥品,應主動告知醫師或藥師自己懷孕相關資訊,或經專業醫療人員評估後,短期用藥不影響胎兒。 食藥署指出,孕婦的健康和胎兒的發育密切相關,懷孕期間不能亂吃藥,因為藥品可能經由胎盤進入胎兒體內,且影響程度及範圍與皆與懷孕週數有關,嚴重可能造成胎兒心臟系統、神經系統、腦部、五官、四肢的傷害或畸形缺陷。 婦產科醫師李汶芳指出,懷孕第3到8週是胎兒器官形成期,這段時期是胚胎發育關鍵期,胎兒對藥物極其敏感,如孕婦未經專業評估,服用太過刺激藥物,可能產生畸形風險;即使後續發育成完整胎兒,不謹慎使用藥物,胎兒的生長與功能發展仍會受到影響。 李汶芳指出,4種孕期內常用藥品,第1種是孕吐,通常可透過飲食、作息調整與水分補充緩解,若吐到不能進食,可向專業醫療團隊諮詢用藥,如促進腸胃蠕動藥物等。第2種是感冒,孕婦免疫力比正常人低,感冒後可能出現感染問題,如中耳炎、鼻竇炎等,在專業評估後,可適當服用抗生素治療。 第3種是牙痛,醫療院所通常不會對孕婦進行侵入性治療,會給予比較緩解的盤尼西林類藥物緩解。第4種是皮膚搔癢問題,當適當保濕後仍癢到睡不著,外用或內服抗組織胺可緩解不適,但同樣需要專業諮詢。

Read More

AI助攻 肺癌篩檢準確度提高25%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根據統計,肺癌為我國癌症發生人數排名第一,110年發生人數更達到1萬6880人,國健署21日表示,自111年7月起推動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肺癌篩檢服務,加上AI判讀神助攻,準確度提高25%。 由於肺癌早期症狀不明顯,發現時往往已經是第4期,使得5年存活率僅剩約1成。若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5年存活率可以提高到9成以上。 國健署表示,LDCT是目前唯一具國際實證、可以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可以降低重度吸菸者20%的肺癌死亡率。然而,LDCT為細切影像,以64切電腦斷層為例,醫師於判讀時需閱覽的影像畫面將近400張,且病灶可能也小至4mm以下,判讀不易且工作量龐大。 因此,為強化LDCT肺癌篩檢服務,於110年委託台灣大學及專業工程團隊共同開發將AI運用於LDCT影像判讀,可查找小於4mm肺結節微小病灶,針對異常個案準確度提高25%,且報告輸出速度增加29%,及對於肺結節特性判讀的一致性提高31%。 國健署表示,LDCT-AI輔助程式已於113年2月正式獲得TFDA的第二等級醫療器材許可證,並經台大醫院、三總醫院及萬芳醫院進行場域驗證後,證實靈敏度(於平均2個偽陽性肺結節發生時)及準確度(於偵測小於4mm肺結節時)皆達約9成,若是偵測大於6mm肺結節時準確度更超過90%。為使各醫療院所於推動LDCT肺癌篩檢時更具效益,鼓勵各醫療院所建置、保固及更新服務。

Read More

釔90微球注射 翻轉4期肝癌

三軍總醫院對肝癌患部注射「玻璃釔90微球」,直接進行體內放射治療,可成功縮小甚至清除腫瘤細胞。(記者傅希堯攝)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三軍總醫院放射部主任張維洲21日指出,成功將放射性元素「釔90」注入肝癌患者體內,使第4期肝腫瘤細胞幾乎全部清除治癒,這種「體內放射治療」將成為肝癌患者的選項之一。 52歲的張先生是B肝帶原者,他在49歲內年被檢驗出罹患肝癌,張維洲表示,張先生當時肝臟腫瘤已達15公分,癌細胞也侵入的肝門靜脈,算是第4期的肝癌,一般已無法採外科手術治療,張先生後同意以60萬元自行進行「玻璃釔90微球」注射手術。 張維洲指出,這是將「釔90」置於約50奈米的玻璃球內,再視病患情況,直接將之注射入患部,成為「體內放射治療」。患者張先生於110年手術後追蹤至今,最近的影像追蹤發現右側肝臟萎縮合併左側正常肝臟代償性增大,而腫瘤幾乎完全消失,張先生亦獲得良好的生活品質。 張維洲表示,目前三軍總醫院使用的將癌病變部分之栓塞治療方式有傳統化療、載藥微球栓塞、體內放射治療等3種,而「玻璃釔90微球」治療,是將高放射性的微球注入肝動脈,讓微球集中在腫瘤微細血管中,近距離給予腫瘤高輻射劑量,注射一劑的效果可持續3到6個月,且病患治療的不適感較傳統化療輕微。 張維洲表示,「玻璃釔90微球」治療的最大優勢是適用於大顆且侵犯門靜脈的惡性腫瘤,為傳統治療無法處理的患者提供根治機會,根據三軍總醫院的經驗,有20%的患者在治療後,讓腫瘤縮小而可成功進行手術或換肝,打破傳統肝癌治療的瓶頸。

Read More

電線纏頸命危 主動脈重建氣管救回

颱風天騎車被電線繞頸險喪命,台大氣管移植團隊宣布,成功利用大愛捐贈之主動脈移植修補傷者氣管。 (台大醫院提供)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24歲曾姓青年,去年10月小犬颱風下班騎車返家,途中被掉落的電線纏頸,造成氣管壞死、生命垂危。經台大醫院的氣管移植團隊進行主動脈組織工程氣管重建手術,成功救回一命,成為全世界首例以捐贈主動脈組織工程修補因外傷造成嚴重氣管破裂的案例。 小犬颱風於112年10月5日襲台,曾姓青年因被掉落電線繞頸,引發頸部重大外傷,造成氣管嚴重破損、生命垂危。曾男的脖子上半段的氣管全部壞死,只剩下部分受胸骨保護的氣管仍在,他被送往最近的醫院進行氣切手術搶救,並轉院到台大雲林分院救治,當時雲林分院醫療團隊以腳趾甲進行初步氣管修補。 台大外科部主任陳晉興表示,後續電腦斷層及支氣管鏡檢查,發現氣切管以上氣道有息肉產生,導致氣管完全阻塞,吞嚥困難,只能由氣切呼吸,鼻胃管灌食。隨後再轉介至台大醫院總院,進行主動脈組織工程氣管重建手術。去年10月26日進行手術,術後隔天脫離呼吸器,術後第4天轉回普通病房,12月5日順利出院。 陳晉興表示,人體真的神奇,主動脈是血管,移植到氣管缺損部位替代氣管後,竟會長出氣管粘膜細胞、軟骨細胞,久了就變成真正的氣管。 台大醫院21日舉辦慶生會,祝賀曾先生重獲新生,他表示:「感謝台大醫療團隊賦予他全新的生命」。 台大醫院目前已完成人體臨床試驗共5例,其中3例成功,失敗2例主要原因皆是嚴重癌症,患者體重都不到40公斤,身體太虛弱,以至無法順利復原,3例成功案例都已發表論文於國際學術期刊,期待未來能將此醫療技術廣泛使用於重大氣管病變缺損的病人。

Read More

65%民眾 曾遭遇日常歧視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據調查,有65%民眾曾經遭遇過日常歧視言語或是行為對待,且職場、家庭是最常發生日常歧視的場域,專家指出,日常歧視不僅會加深大眾對特定族群的偏頗想法,也可能造成當事者心理壓力引發憂鬱。 日常歧視過去又被稱做微歧視,常被誤以為是微小或不嚴重的歧視,但其實它代表的是潛藏於日常生活中各種情境,即看似無意,卻隱藏著刻板印象或偏見、並對特定族群造成傷害的言語與行為。 中華衛生心理協會與台灣吉立亞醫藥針對18歲以上、1000位民眾進行2024日常歧視大調查。結果發現52%表示從未聽說過日常歧視一詞,顯見民眾對其並不了解,且無法察覺。 中華心理衛生協會常務理事丘彥南說,日常歧視在生活中無所不在,許多人認為只是開個小玩笑的舉止,已在無意間刺傷了他人。 此外,在性別及學歷議題上,最容易有日常歧視的態度產生。調查顯示,僅約4-5成能完整分辨與性別、學歷相關情境題是否為日常歧視對話,如,「前面那台車一直在亂踩煞車,八成是女生在開車」、「再不好好讀書,以後長大就找不到好工作」等。 另,調查發現,有65%民眾也表示曾遭遇過日常歧視言語或行為對待,且最常發生的場域竟然是花最多時間的職場、以及最應該提供溫暖的家庭。 丘彥南表示,日常歧視與我們承襲的家庭、教育、社會觀念息息相關,因此時常讓人防不勝防,許多下意識表現出的言行都多少含有歧視的成分。日常歧視不僅會加深大眾對特定族群的偏頗想法,也會讓被日常歧視的對象感到懷疑或自卑,導致壓力和焦慮的情緒。 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專委洪嘉璣表示,近年心理健康議題逐漸受到各界重視,為鼓勵民眾在生活或職場上,遇到心理健康問題時能勇於求助,已於今年8月起持續推動15-45歲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提供每人3次免費心理諮商,也期望透過本方案鼓勵求助,去除對心理問題、心理諮商的汙名。

Read More

咳血揪肺癌 支氣管鏡冷凍治療復元

光田綜合醫院經胸腔暨呼吸治療內科醫師簡格凌說,咳血多半是由於腫瘤破壞支氣管黏膜所致,目前醫院常用的軟式支氣管鏡,優化了包括材質可彎曲材料製成,操作靈活。(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一名40多歲男子因長期咳血檢查不出原因,轉往光田綜合醫院經胸腔暨呼吸治療內科醫師簡格凌檢查,為肺癌第3期近第4期的咳血症狀,且腫瘤位在支氣管內,施以支氣管鏡冷凍治療破壞腫瘤組織,目前患者腫瘤已全數切除,恢復良好。 簡格凌指出,咳血多半是由於腫瘤破壞支氣管黏膜所致,是肺癌患者最顯而易見的症狀之一。咳血的原因眾多,如感染、慢性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等,需逐一檢查排除。以往傳統硬式支氣管鏡由金屬製成,檢查時需全身麻醉,且氣管內可視範圍有限,過去多用於觀察和取樣。 簡格凌表示,目前醫院常用的軟式支氣管鏡,優化了包括材質可彎曲材料製成,操作靈活。麻醉方式多採輕度或局部麻醉,減少不適。搭配內視鏡影像,可視支氣管內細部構造,且具冷凍治療、高週波電燒及支架放置等多元用途。患者的檢查上,軟式支氣管鏡占了極為重要的角色。其一確認支氣管處有顆約5公分的腫瘤;其二透過液態氮使腫瘤縮小,進而壞死減少體積,藉此提高化療和手術的效果,達到事半功倍的治療成效。 簡格凌說,菸草內的焦油及其他成分,易使肺功能受損,最嚴重恐罹患肺癌,提醒,50至74歲男性及45至74歲女性,若具肺癌家族史或重度吸菸史,應定期檢查。X光檢查可發現異常影像,而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則能檢測到0.3至0.4公分以上的肺部小結節。 簡格凌說,目前政府為幫助國人盡早發現癌變,也啟動「肺癌早期偵測計畫」,幫助上述提及的肺癌高風險族群,可進行2年1次的LDCT篩檢。簡格凌醫師也藉機呼籲,要維持良好的肺功能,首要步驟就是戒掉「隨時一根菸,快樂似神仙」的習慣。

Read More

睡眠呼吸中止症 恐有致命風險

正壓呼吸器為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第一線治療方法。(柯林提供)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一名10幾歲的年輕人因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出現心跳過緩(心動過緩),並產生二度房室傳導阻滯,期間心跳一度停止了2秒。如果不及時處理,這種狀況可能導致嚴重的健康問題。醫師提醒,睡眠呼吸中止症可能引發心律不整進而產生致命性的併發症。 收治個案的高禾醫院心臟科主任鄭凱鴻醫師表示,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長期處於低氧和慢性發炎狀態,這會顯著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根據近期心臟學會、睡眠醫學學會、胸腔暨重症醫學會共同發表的研究,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罹患心房顫動的風險是普通人群的2.5倍,即使接受心房顫動的電燒治療,復發率仍然是普通人的1.3倍。 鄭凱鴻表示,心房顫動是指心房無規律地快速顫動,無法有效收縮,所以心房血液相對比較靜止不動。此狀況會增加血栓形成的風險,進而可能引發中風或心肌梗塞,因此預防心房顫動對於中風預防至關重要。 此外,鄭凱鴻指出,對於合併心衰竭的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死亡風險可能增加1.5倍。另外,睡眠呼吸中止本身也可能增加血栓風險,導致中風或其他嚴重的心血管事件。 然而,穩定使用正壓呼吸器不僅能改善患者的睡眠質量,還能提高心臟功能,從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致命風險。研究顯示,每天使用正壓呼吸器超過4小時,可以顯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鄭凱鴻建議,有心臟或睡眠問題的民眾,不分年齡,應及早進行心電圖、4D應變心臟超音波、居家睡眠測試等檢查,並針對檢查結果進行適當的治療,以維護心血管健康。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