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料過敏 刺青狂冒肉芽腫

醫師羅子焜說,刺青肉芽腫常由黑色刺青墨水引起,與類肉瘤相似且難以處理。(安南醫院提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一名25歲男性因追求流行在四肢刺青,不久,刺青黑色顏料區域增生許多小丘疹,因感覺搔癢並影響生活而就醫,經病理切片檢查發現,患者的丘疹起因於皮膚對黑色顏料過敏,引起刺青肉芽腫反應所致。後續經系統性治療口服藥物1個月,外觀已恢復正常,不適症狀也得到緩解。 安南醫院皮膚科主任羅子焜表示,刺青須將大量色素顆粒注射入皮膚,可能因而引發多種發炎狀態,如過敏反應、感染及蟹足腫甚至皮膚腫瘤,而皮膚是最為常見的發炎部位,甚至可能引起全身性炎症如類肉瘤。刺青的色素主要可分為兩組:碳黑和偶氮∕多環色素,碳黑(即無定形碳顆粒、印度墨水)主要存在於黑色刺青中,偶氮和多環色素則可創造幾乎所有可見光譜的顏色;而刺青色素所含的副產品和雜質,正是可能導致發炎和過敏反應的因子。 他說,當大量色素進到皮膚,刺青顆粒可能被免疫系統視為外來物,導致免疫細胞(巨噬細胞)聚集,形成肉芽腫以將其包圍。另外,患者若因備感不適欲雷射去除刺青,反而是不建議的,因為刺青顆粒很小,研究發現皮膚中的刺青墨水可在血管或其他淋巴組織中找到,如肝臟、脾臟、腎臟和肺組織等,若進行雷射除刺青,可能引發刺青色素的全身性擴散,且排入淋巴結中的色素可能會與腫瘤轉移混淆,需要進一步淋巴結切片診斷。 羅子焜說,刺青肉芽腫是皮膚炎症中較為罕見的反應,通常由黑色刺青墨水引起,且難以處理。刺青肉芽腫與類肉瘤相似,目前已證實治療類肉瘤的方法,如局部、全身皮質類固醇和抗瘧藥物,同樣能有效治療刺青肉芽腫。若民眾刺青後出現不適症狀,建議及早諮詢皮膚專科醫師,以獲得有效的治療。

Read More

中醫藥司盼調藥價給付 邱:需協商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衛福部中醫藥司長蘇奕彰日前指出,中藥之藥效不佳是因健保給付偏低,使藥品無法達到療效濃度,應提高健保中藥給付。衛福部長邱泰源28日表示,健保給付需經過各方協商討論,「不是你想做什麼就能做什麼」。 蘇奕彰日前透過某媒體專訪表示,民眾常感覺中藥的療效不佳,吃了很久的藥都不見效,其實這是因為健保限制中藥藥價,每名病患1天藥價只給付37點,無論感冒藥或癌症藥物皆然,因而限制了藥品濃度,認為這樣的給付標準並不合理,認為健保署對中藥給付應從「每日定價」改成「逐項定價」。 邱泰源受訪時指出,今年之健保總額協商日前已完成,中藥藥費日額是從37點調高至38點,各方應尊重協商結果。不管西醫、中醫或牙醫,各部門在健保方面有很多想法與提案,一定要各方取得共識;大家會基於健保永續、珍惜健保資源,讓人民得到更好的健康照顧,共同攜手努。 健保署副署長龐一鳴表示,記得健保剛開辦,中藥每日藥費是30點,後來多次調整調高,至於中藥給付應從「每日定價」改成「逐項定價」則各有利弊,健保開辦以來也有人討論過相關作法,但也不同意見者提出反對。中醫藥司若有想法,可在健保相關會議上提案、提出實際詳細作法。 邱泰源表示,蘇奕彰於媒體上的說是基於專業陳述的個人意見;若是衛福部的論述,一定是經過嚴謹討論得出的作法,且健保也不是「你想做什麼就做什麼」,須經過協商討論。

Read More

中風二度手術 中西醫合療邁步走

醫師黃仲諄測試蕭老先生蹲下與站立能力。(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72歲蕭老先生某天準備上早市買菜,起身時沒力氣站起來,醫師診斷是小腦中風立刻手術。術後,蕭老先生意識恢復但講話不清楚,沒想到兩天後,又陷入昏迷,只能再緊急手術減壓,之後在加護病房觀察近1週。待父親病況穩定,撤除氣管內管可自主呼吸後,兒子決定從台北帶著父親南下到台中慈濟醫院接受中西醫合療,1個月後,父親自行走路出院,也能爬樓梯回到公寓4樓的家。 蕭老先生已動兩次手術,抵達台中慈院急診室時臥床且意識混淆,神經外科主任黃伯仁收治住院,會診中醫部主任黃仲諄,施行神經保養針劑、營養維持,以及靜脈雷射與高壓氧治療。 黃仲諄會診,發現蕭老先生可能仍有腦部水腫壓迫周邊腦組織的狀況,決定以減輕出血量、改善循環及修復受損腦細胞為治療重點,使用化無形之痰、清熱、涼血、止血的中藥治療,腦部停止出血,並改善腦部循環,減輕腦部水腫發炎以降低對周圍腦細胞影響。 中醫說的「無形之痰」,對照現代醫學是指腦部受傷後,因腦細胞間的間隙流通改變,形成的積液與堆積的發炎物質。中藥方「溫膽湯」的加減藥方,能順暢中焦脾胃氣血,有效協助代謝排除積液與發炎物質,幫助修補腦部、消除腦水腫,再加上補氣、補腎、改善循環的中藥,受損的腦細胞恢復,施以針灸、復健,病人能恢復得更好。 蕭先老生兒子說,父親治療3天後就可以清楚說話,1週後就能下床站立、扶著床沿走路,開始復健。經過1個月的中藥、針灸以及PAC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計畫高強度的復健治療後,肢體活動與平衡都恢復得很好。爸爸出院當天是自己走出醫院,回到台北,也是自己爬樓梯上4樓的家。 10月29日是世界中風日,黃仲諄呼籲大家可牢記FAST中風口訣,「臉歪手垂大舌頭 記下時間快送醫」如果發現身邊親友有症狀,把握黃金3小時趕緊送醫治療。

Read More

莫名胸悶頭痛 竟罹青光眼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今年75歲的張姓婦人罹患青光眼已30年,多年前因為胸悶、頭痛,到各醫院心臟科求診,看了1年都找不到問題,頭痛到無法長時間久站、甚至會嘔吐,最後在醫師建議下做眼底檢查,才發現罹患青光眼。 青光眼是全球第2大致盲原因,無法逆轉、無法預防、無法治癒,發病過程悄無聲息,等到患者察覺時,通常已進展至中晚期。醫師28日提醒,早期發現與持續監測眼壓是保護視力的關鍵,定期追蹤眼壓變化,有利及時介入治療,避免視力受損。 台灣青光眼關懷協會理事長暨三總青光眼專科主任呂大文28日提醒,許多人忽視青光眼潛在危險。呂大文說明,張姓婦人所罹患的「隅角閉鎖性青光眼」,患者在亞急性發作時,可能會出現心慌、喘不過氣來的現象,甚至還可能會頭痛,因此約有10%到15%患者會到神經內科或心臟科就診,須進一步檢查才知道,尤其以女性、身高160公分以下、年齡大於50歲,遠視100到300度者要注意。 對於青光眼患者,須注意憋氣、倒立、重訓和仰臥起坐,都可能造成眼壓上升,其中尤其須注意鍛鍊時要避免憋氣。此外,若在10分鐘內喝下500c.c.的水,也會造成眼壓快速上升,因此建議患者要少量多次喝水,每次不要超過150c.c.、間隔半小時,對眼睛會比較好。 三總眼科部醫師宗大欣表示,青光眼發病悄無聲息,且呈現年輕化。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29%青光眼患者年齡不到49歲,因此,定期追蹤眼壓變化,是有效管理青光眼的關鍵。 不過,超過70%的眼壓高峰發生在門診外的時間,特別是在夜晚至清晨或姿勢改變時,就像血壓一樣。宗大欣指出,眼壓平均值偏高、突發性眼壓升高和眼壓波動大是青光眼的三大眼壓風險因素,這些風險因子多在夜晚或清晨時段出現,難以在門診檢測,因此,居家眼壓測量對於長期管理息息相關,幫助患者輕鬆掌握眼壓變化,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不僅是青光眼患者,宗大欣提醒,40歲以上、糖尿病患、高度近視及有家族遺傳史的高風險族群,每年甚至每半年應進行青光眼篩檢。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