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sidebar Skip to footer

〈中華副刊〉比者悠悠,如何可言

■敖古仁

你有沒有那種一年只聯絡一次,其餘時間完全不聞不問的朋友?

約莫,大概就是農曆春節前後,你總會接到他的來電,可能是拜年,或者就只是聊聊已經逝去的生活的大小事。你常想,朋友的手中一定有一本小小的,老式的,親筆手寫的通訊錄,平時收藏在抽屜的深處,到了歲末年初時才翻出來,按著登載時的順序,逐一往下撥打給有線電話的親人舊友。

或許,有人會認為那些不常聯絡的人不能算是朋友。

你倒是不這麼想,反而你以為那才是真正的,清淡如水的君子之交。或許是個性使然,也可能是經過歲月的淘洗,你們已然成熟獨立,應付生活之所需本就遊刃有餘,更沒打算將對方當成自己情緒的垃圾桶,成為彼此的負擔,因此自然沒有晨昏定省各人日常之必要。彼此,年底通個電話,就是想讓對方知道,心底還是互相惦記著,就夠了。

那麼,對於沒有臉書或是IG的帳號,也不愛上那些社交平台的你和朋友來說,有些人,或許還是會不服氣,再問,不了解朋友的生活動態,你要如何化解通話初期的尷尬?

這的確是個問題,尤其當對方還是一個生活單純,不擅言辭,又不會主動引領話題的人。所以,以下是典型的對話。

「最近,你這一年都在做些什麼?」朋友問。

你答:「沒什麼呀,還不就是那樣,平平安安,沒什麼特別的。」

「哦。」

時間凝結了幾秒鐘。於是,害怕沈默尷尬的你,連忙接問:「你呢,最近工作還順利吧?」

「馬馬虎虎啦,還過得去。」

「疫情,沒影響你吧?」

「還好。再怎麼說,人還是要吃飯,會生病,會蛀牙,所以沒差。」

「哦。」這次輪你接不下這個話題。

於是,換朋友擠出下個問題:「那麼,家裡的人,一家大小都還好吧?」

當朋友這麼一問時,你的腦海中忽然一閃而過的王羲之的「十七帖」。

王羲之的行、草是學習書法的人必定臨習的法書,他與好友的通信,親筆手書的「十七帖」,尤其是你的最愛之一。那些書信的內容都是朋友間互相慰問、交換訊息、或是饋贈地方土產的日常瑣事,沒有經國濟世的雄篇大論,寫信時也沒想要留傳後世,所以用字遣詞沒有華麗的辭藻,只見平鋪直述的大白話。

其中一帖,寫信時大概是積雪凝寒的冬季吧,王羲之回信給闊別廿六年,「瞻近無緣」,近期可能不會相見的好友,能說的也不過是今年下了大雪,五十年來所未見,心中所盼是隔年的夏秋之際,能再接獲對方的來信罷了。想念之情,見其書信最後的兩句:「比者悠悠,如何可言」,歲月匆匆,逝者如斯,又要怎麼說才好呢。

於是,朋友常常以此結束你們每年一期的通話:「得空,可以來我家。我這裡還有空房,可以多住幾日,屆時,再好好聊聊。」朋友盛情可感,但是,每次聽見這樣的告別,你的心中總有些悵然。

你難得北上,就算辦事,也是匆匆一日來回,連外宿都罕有,而朋友因為工作綁住作息,也難得南下。於是,時間就這麼忽悠過去了。除非,真的有事。

有一年,應該也是冬季的時候吧,真的出事了,喜事。事前未告知,朋友攜伴南下來看望你,那位從未聽朋友提及的女子,後來果然成為早過了適婚期的朋友的妻子。他們的個性,就你那幾天的觀察,實在南轅北轍,不過個性互補的幸福夫妻案例時有所聞,所以你除了祝福實在不便多嘴。然後,接連幾年,他們夫妻倆就為這這個世界帶來兩個新生的希望。又過了幾年,有一年的年中,反常地,你接到朋友的電話,告知他們離婚了。

於是,你們後來的話題轉到了孩子的監護權和探視權上。等到這些瑣事交由法院仲裁後,你常常這麼問朋友:「最近,有沒有認識什麼新朋友啊?」

「有啊。」朋友知道你指的是異性朋友,直言無諱。

「結果咧?」

「不合適。」

「哦。」你擔心,即便朋友在傳統觀念裡仍屬婚姻市場裡的搶手貨,不過依現在的條件來看,怕已出現下滑的趨勢,所以你仍心虛地鼓勵他,「沒關係,多試幾次總會找到適合的對象。」

「我明白。還有不少熱心的親友幫忙介紹。」

果然,前幾年朋友又無預警地南下,這次伴行的女子似乎年輕了一點,你想這代表朋友的行情還不錯吧,所以仍是祝福再三。當年例行的通話裡,朋友只是簡短三個字說明他們的現況,「分手了。」細節他說等以後過一陣子再說吧。你想,朋友大概還在情傷的階段,不想勉強他。

然後,瘟疫來了,世界的活動逐漸停頓下來。人心浮動時,「十七帖」中的一段文字跳了出來:「吾年垂耳順,推之人理,得爾以為厚幸。但恐前路轉欲逼耳。以爾要欲一遊目汶嶺,非復常言。足下但當保護,以俟此期,勿謂虛言。」(我快六十了,依理,也算幸運。但是剩下的日子恐怕不多了,因此更想一遊汶嶺,已非言語所能形容。你要好好保護自己,等我來訪,不要以為我是在說空話。)但是,注重養生的王羲之終究還是未能實現他的約期,59歲時仙逝;反而是他「疾篤,救命,恆憂慮」的妻子,卻安享90歲的高壽。最近你更能體會,世事無常才是不變的硬道理。於是,你心生北上的念頭,想著踩起單車,一路玩到朋友的居城,給他一個驚喜。

事實上,你和朋友的同窗情誼並不長,一年而已,大二那一年他重考,轉學到另一所大學。或許,因此,有人提醒你,要小心那位朋友是否別有企圖,只是警示你的人在一次請你幫忙未果後,從此你沒再接到他的來電。

你想,未來總會有那麼一年吧,歲末年初那一整月的節慶中你都沒接到朋友的電話,你揣測,可能是那一年過年時有什麼特別的事情,比較忙吧。再等等,等他來電再問問他。於是,又過了一年,還是春寒料峭,還是沒接到他的電話,於是,你明白他不會再來電了。當然,也可能,有一年朋友來電,你的家人客氣地告訴他你的後事,你可以想像,朋友在他那本老式的通訊錄裡槓去你名字的樣子。

 

比者悠悠,如何言之?彼此,相惜,相忘於江湖,就一輩子,足矣,也罷。

Show CommentsClose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