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Views 0Comments
〈中華副刊〉思想起,台東的炭窯
■蔡履惠
我在尋找依稀的你,睽隔數十個春秋後。你是我兒時想要避開的黑炭大本營,經過你窯前,總要提防你神隱的怪手,把我變成小黑貓,被同伴笑話。
撥開記憶的雲霧,出現你紮根的所在。彼時,你咫尺在我故居的那頭,心裡卻把你推遠到天涯。後來歲月幫我模糊了你的臉。
是誰,在鞋櫃裡放入幾塊木炭。依稀的眼熟。幾番鞋櫃開合,你的身影終於現形,眼前的比不上當年你生產的黑金,良心說。你燃起故鄉的活力時,我不知日常的熱水和熱食得自於你燃燒自己。消費你,竟以淺薄且涼薄的無知。
小鎮變身城市前你勤力參與,而我半途抽離。如今我是來訪的觀光客,你卻拔除與新城市的連結,連同那管永遠無法白淨的煙囪,一起消失。再也遍尋不著你的身影,難道東臺灣的風沙和颱風聯手席捲掩埋了你?開始想念你的黑頭黑臉。上谷歌搜索,沒有關於你的前世今生,你的同類也寥寥。恍然間,我懂了你的來與去。
註:製作木炭的炭窯在早年的台灣很常見,隨著時代改變,炭窯也走入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