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sidebar Skip to footer

19世紀教會文物修復成果 亮相

歷經四年時間,文資處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合作,將十九世紀的教會文物大揭密,一窺過去文物風華和文化底蘊。(記者林雪娟攝)

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文物普查暨文獻修復專案分享會二日於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檔案館舉行,修復成果首度對外公開亮相,如教會公報雕版和部分修復文獻,這些時光見證者,承載台灣基督宗教的信仰與歷史,此次將十九世紀的教會文物大揭密,一窺過去文物風華和文化底蘊。

此次共完成三五0件教會文物的整飭與普查,包含雕版、匾額、早期生活用品、教具、錢幣等,並修復一八四件議事錄與洗禮簿等珍貴文獻;不僅是歷史紀錄保存,更是台灣整體文化發展的生動見證。

分享會展出受日治時期政策影響,將清朝編髮及朝帽元素去除的雕版對照。(記者林雪娟攝)

文資處表示,透過普查,深入了解過去外籍牧師與台灣居民間的接觸交流。當年為能順利在異國展開傳教,教會曾印製融入台灣在地文化文宣品,如木刻版、金屬雕版,有刻太極八卦,用於聖經填字小遊戲,也有刻河圖洛書,用於三字經白話註解插圖,還有宣導天文地理知識的日月蝕教具、幻燈片,多為常民啟蒙教育所用。

分享會展出受日治時期政策影響,將清朝編髮及朝帽元素去除的雕版對照。(記者林雪娟攝)

文資處說,從當時教材內容,呈現當時價值觀,如日治時期,教會因應政策,印刷過旭日旗圖的填字遊戲,從文宣品變化,可見教會貫徹傳教精神並一睹台灣政治與文化轉變。

文物中找到不少牧師所用器具,多數為食用器皿,少數有家具、煤氣燈及個人收藏或舉辦活動徵集的生活器物,如繡花鞋、原住民族衣物、箭矢、捕撈用具等,可見證當時生活寫照。

修復文獻中,如南北教會議事錄,為教會自治發展第一手紀錄,長老教會的台灣大會決議記錄,更反映教會在宗教、社服等方面重要貢獻;除了解修復前後對比,更對教會文史有更深刻認識。文化局表示,除愛護文物,也尊重信仰價值,希望更多教會參與響應,共同維護珍貴文化資產,梳理教會在台灣歷史。

Show CommentsClose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