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用藝術品獻上輕快的圓舞曲 Bluerider ART「Waltz 華爾滋」 – 雕塑三人展

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初春乍到,走入 Bluerider ART 台北・敦仁的空間內,你能看到兩兩一組被擺在一起的藝術品們圍成一個圈,繞著整個場地,像是在跳華爾滋一樣。「Waltz華爾滋」 – 雕塑三人展以輕盈暢快的 Waltz 華爾滋為名,介紹三位雕塑藝術家,分別以三種迥然不同的等當代雕塑媒材開啟四季的展覽篇章。   華爾滋主視覺 【Bluerider ART 敦仁】「Waltz華爾滋」 – 雕塑三人展   這次展出的三位藝術家中,分別以紙、鋼材、壓克力作為創作媒材。一進到展場中,首先能看見層層疊疊的紙懸於空中,《MONTCANUS 2022-010》是這次展覽最吸引人目光的一個作品,德國藝術家安格拉・格萊札(Angela Glajcar)特別為了 Bluerider ART 台北・敦仁的空間所創作。《MONTCANUS 2022-010》一字源自法文與拉丁文的組合:Montagne 山、Vulcan 火山。紙張水平堆疊起如座山,孔洞卻如火山垂直穿過雕塑,透過紙張的重力與輕盈型態造成強烈對比,用手撕裂的痕跡通過層層疊疊的光線折射,讓光在紙上作畫,產生了戲劇性的光影效果,構築出的多重空間開啟觀者對四度空間的想像。也因「火山」的主題,他在這件作品用上的紙材色溫都比以往更偏暖色。   Agla-28, Montcanus 2022-010, 219 x 160 x 60 cm, 2022, 400g torn paper, metal and plastic mount (4)   格萊札創作了許多以堆疊的紙呈現的作品,格外引人注目。紙在藝術創作中通常會作為載體而非主體,而他想用紙作為主體,也因紙是主體所以不再上色(上了色就會讓它變成載體),僅用手撕在邊緣及中心造成不規則狀。過往他曾做過木材雕塑,而現在除了紙以外,他也持續創作出以壓克力、玻璃纖維作為媒材的作品。本次在Bluerider ART台北・敦仁的展出,除了《MONTCANUS 2022-010》這樣的大型作品外,也有可讓藏家方便收藏的小件作品,也另外展出了一件他的壓克力作品《Lumen》。   KUNSTOBJEKTE von ANGELA GLAJCAR,…

Read More

「GLAMPING 豪華露營」新型的戶外生活方式概念

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Glamping 這個詞源於 “Glamour”(魅力)與 “Camping”(露營)兩字的縮寫,是「豪華」和「露營」的完美結合。豪華露營的興起,重塑了戶外生活的規則。除了近距離地擁抱自然,Glamping 更重視露營的美學和儀式感。   在西班牙的巴利阿里群島,也有一家叫 The Glamping 的公司在其中幾個度假小島上販售豪華帳篷,與他們一起在星空下過夜,比在普通營地過夜要舒適得多,客人們能睡夠在LED燈微光下的記憶棉床墊上。而在法國的布列塔尼,Les Ormes 露營地提供各種住宿,客人可選擇入住被稱為「自然小屋」的小型圓形木造小屋,或是選擇睡在樹屋,又或漂浮在水上的木筏屋。加州大瑟爾的本塔納營區則有著豪華質樸的帳篷式小屋,周圍環繞著迷人的紅杉,那裡不僅可以欣賞到太平洋或山脈的壯麗景色,而且還配備齊全的⋯⋯地板供暖系統。現在,全球各地都在不惜一切代價地進行豪華露營。   當這個詞在 2005 年首次出現時,人們認為它純粹只是一種行銷手法。「在早期,回歸自然這個概念其實有點勢利,它的目標是資產階級的嬉皮人士。他們認為在小木屋、帳篷或移動式房屋中度假有點新奇。」NellyRodi 消費者趨勢機構總監 Vincent Grégoire 說道。然而時至今日,豪華露營已經遠遠超過了用篝火烹飪鍋中食材的簡單時光。「Glamping 滿足了人們與自然重新聯結的真正需求。還不時為客人提供教育活動:觀星、採集山菜、料理課程、森林療法⋯⋯」享受大自然給予的美好能量,同時在設計和裝飾方面發展出自己獨特的守則。 Aoyoshi © DR / Chhatwal and Jonsson © DR 高架小屋、帆布狩獵帳篷、蒙古包、小房子、露營車⋯⋯無論選擇什麼樣的住宿,現代的豪華露營者想要的不僅僅是一個睡袋和一個野營瓦斯爐。他們喜歡柔軟的靠墊,這些靠墊能適用於戶外和室內,例如 Chhatwal & Jonsson 的手工ikat 絣織織品,或者 Sifas 具有大膽幾何圖案的 Rondinara 抱枕。而 MX Home 的酒椰纖維日光浴床和坐墊凳保證能讓穿過樹林後疲憊的雙腿獲得休息。與此同時,在露台地板上鋪著迷人的戶外地毯,還有什麼能比 100% 可持續的天然色調手工地毯更完美,就像 Paju Design 的…

Read More

還是活生生的展覽品們 “Calculus of an infinite rot, part 1”

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一般來說,除非是有藝術家在場的行為藝術,不然你大概很少能在任何藝術展覽看到還包含著活物的展品。但在這個展覽裡,你將能親眼看見所有展品們都包含著豐富的生命,只不過這些生命都是真菌(和細菌)而已。 Andrea Shin Ling – Calculus of an Infinite Rot (detail shot) Photo credit: Gabriel Li 在 The Rhubarb Festival 中展出的「木樁」 藝術節 The Rhubarb Festival 從 1979 年開辦以來一直是藝術實驗的搖籃,鼓勵探索藝術創作和表演的新可能性。今年藝術節的總監 Clayton Lee 攜手身兼設計師和建築師的 Andrea Shin Ling,在世界上最大而且歷史最悠久的酷兒大眾劇場(queer theatre)——Buddies in Bad Times Theatre 帶來這項別具特色的計畫《無限腐爛的演算,第一章》(Calculus of an infinite rot,…

Read More

靈感源於五行 看看這間風格燒肉店在設計上「遇火而生」

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如果你走在上海,只從旁邊經過這家店,可能會以為這是哪間新開的畫廊或是藝術展覽,但它其實是一間名為「T0渋谷中すし」的日式燒肉店。幽暗燈光、如燒灼般的木紋,黑色為基調的設計風格驚豔迷人,讓人在嚐到佳餚前就先在視覺上飽餐一頓。我們來看看它在設計上如何創造出格、「遇火而生」。 上海老建築廢棄的花旗松舊木材被回收利用,並通過炭燒,形成獨特的紋路。發光紅黃色縞瑪瑙,多種材料和LED燈片組合,實現「火」的效果。 Photo credit: Hei Nong 這間新的日本料理店是上海「弄設計」(NONG STUDIO)的新作品。整體設計靈感來自中國的五行——金、木、水、火、土。從入口進去,能看到餐廳被劃分為了兩個用餐區,被中間的雙向玻璃酒櫃隔開,分別在意象上代表了壽司的「水」和燒肉的「火」。鑲嵌著發光的紅黃色縞瑪瑙的牆面,其他幾種材料和 LED 燈片組合在一起,散發「火」的感覺。「水」則溫柔唯美,以銀粉在牆上畫出類似水波紋的質感。 牆面採用金粉藝術塗料裝飾,訂製的吊燈散發出柔和的光線,為整個空間營造出溫馨的氛圍。 Photo credit: Hei Nong 隔在兩區中間的酒櫃,雙側的門都可以打開,並且從不管哪一邊都能看到另外一側。用餐區分別被規劃在不同的高度上,不規則狀的區域劃分代表了近似陰陽兩極生生不息的概念,並打造了「在空間內創造空間」的效果。不同紋理材料的碰撞、多變的燈光設計、流線實現空間的層次感、不斷變化的風景,以及開放和封閉空間之間的移動,都在營造一種極具吸引力的神秘感。   有了水和火,木、金、土又在哪呢?設計師借鑒了日本傳統建築木框架結構的概念劃分空間,分割水跟火的同時也達到交融的效果,隔牆木材的老花旗松在炭燒中涅槃新生,這是木;水區的牆面以金粉而飾,火區也在地面舖有以紫禁城金磚窯製成的金磚,用豬血染成赭紅色以隱喻火,但本質上是金;大門、木牆及水區的地板,各自用上了不同的石材,雲彩玉、大理石、縞瑪瑙等,則共同代表了土。 洗手間以紅光傳達火的主題。 Photo credit: Hei Nong 上海老建築廢棄的花旗松舊木材被回收利用,並通過炭燒,形成獨特的紋路。發光紅黃色縞瑪瑙,多種材料和LED燈片組合,實現「火」的效果。 Photo credit: Hei Nong 其他值得注意的細部設計還包括一個由青銅製成的門口標誌,完全由手工錘打而成;店內設有兩個特別設計的雪花石膏吊燈,靈感來自東方的雨傘和獨木舟,融合了鐵作為結構和裝飾的功能;店面表面全被燒焦的雪松覆蓋,扣合了燒肉店「火燒」的主題,其沒有任何反光,低調而神秘。 雪花石膏吊燈的靈感來自東方的雨傘和獨木舟,同時以鐵作為結構和裝飾。 Photo credit: Hei Nong 弄設計在「T0渋谷中すし」設計中運用當地工匠的傳統工藝打造出內部空間視覺,然而在極小的店面內創造出以上所有元素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結構和裝飾的特殊材料該如何採購是要優先考量的點,如何利用當地的資源及維持永續性也是。克服了這些困難後,最終誕生了這間風格別具的餐廳,除了以食物打動上門的客人外,也要獨具一格的設計美學以波動他們的心。

Read More

倫敦博物館即將搬家!看看它將帶來什麼樣的嶄新變革

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倫敦博物館新址新址示意圖。Image: Museum of London 在羅馬統治時代就落成倫敦牆旁邊,座落著一個到了倫敦值得一訪的景點—倫敦博物館(Museum of London)。不過它在今年底即將開始它的搬遷作業,屆時倫敦市民及整個世界必須要等到 2025 年才能與它重見。先來看看倫敦博物館目前對外透露了哪些設計上的變革,準備未來在新址上重生。   1975 年,倫敦博物館由原始的「倫敦博物館」(London Museum,成立於1912年)和市政廳博物館(Guildhall Museum)合併,成了我們如今看到的樣貌。倫敦博物館展示了從史前時代到現今倫敦的歷史,特別是歷史城區「倫敦金融城」的歷史及社會變遷。 倫敦博物館預計在 Snow Hill 的新入口。Image: Museum of London 由肉品市場改建成的新址 2016年倫敦博物館宣布了搬遷計畫後,也同時宣布了新的博物館地點。未來它將座落於距現址不遠的西史密斯菲爾德(West Smithfield),這個離市區更中心的位置非常符合博物館成為「世界級 24 小時文化場域」的願景。該建築過去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肉品市場,博物館進駐後更將同時接管這個市場園區內已經閒置了幾十年的一系列廢棄建築,以及周邊頗具英倫特色的排屋,最終這些周邊將被規劃為「博物館大街」,成為獨立商店、咖啡館和社會企業的所在地。 市場改建為博物館的設計草圖。Image: Museum of London Asif Khan、Stanton Williams 和 Julian Harrap Architects 組成的建築團隊從70個參賽的團隊名單脫穎而出,因「創新思維」而獲得了倫敦博物館青睞,交由他們設計新的建築。他們表示會盡量留存新址的原始建築,兼顧創意及對歷史遺跡的敏感度,以確保這個古老市場的豐富性和特色不僅得到保留,而且成為博物館體驗的重要部分。   其中 Stanton Williams 的首席總監 Paul Williams 曾宣布團隊目標是「將 19 世紀晚期,西史密斯菲爾德市場歷史悠久但被遺棄的部分,轉變為 21 世紀活生生的博物館」。因此許多建築內原始元素將被保留,包括原本的市場空間和家禽市場。一般市場將用來建造一家餐廳,同時展示有關倫敦及其近期歷史的展覽,家禽市場則將轉變為特展室。   全球唯一被營運中鐵路所貫穿的博物館 然而,最具特色的一個部分是,當倫敦博物館搬遷完畢以後,將會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有鐵路穿越的博物館。這可不是指什麼鐵軌遺跡,而是真的有列車隨時會經過的鐵軌!倫敦泰晤士線列車在尖峰時段每個小時都會穿過博物館的一角,倫敦博物館甚至特別設計了一個空間,可以讓參觀民眾觀賞列車通過的樣子。 博物館新址的火車互動區。Image:…

Read More

你正看著世上第一副能做成堆肥的口罩!利用設計兼顧環保和防疫

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口罩自 2020 年開始成為了幾乎天天要用到的必需品,但大眾鮮少會去想像我們每日丟棄的口罩最後都怎麼被處理。基於公衛上的考量,廢棄的口罩幾乎都會被送進焚化爐當中。但數量龐大、沒有被正確回收的口罩,則可能造成跟吸管及塑膠袋等塑膠製品一樣嚴重的生態浩劫。 Masuku Daily Surgical Face Mask Masuku Daily Surgical Face Mask 以設計和科技為本的公司 Pentatonic 旗下的口罩品牌 Masuku,發表了一款新的口罩—Masuku Daily Surgical Face Mask。由 Natalia Vodianova 設計,它不僅是保護力完全的醫療用口罩,還主打它的降解等級是可做堆肥(Compostable)。通常降解的標準可粗略分為:生物可分解(Biodegradabale)及可做堆肥(Compostable),能夠作堆肥的物料除了必須包含能被各類微生物分解的條件外,還要能提供土壤及植物生長的養分。 Masuku Daily Surgical Face Mask 自然分解只需兩個月 每個 Masuku Daily 口罩均由專利奈米纖維過濾織物製成,這種織物是 AirLab 工廠在過去四年中開發的。比起一般以不織布製成的口罩需數百年才能被自然分解,Masuku Daily 在理想條件下僅需兩個月就可分解完成。連亮眼跳色的耳掛都是以天然橡膠噴射製成的可生物降解紗線編織成的,也僅需三至五年即可降解。即便擁有比起其他口罩更為環保的特性,Masuku Daily 仍是它們旗下最輕巧的口罩系列。 Masuku Daily Surgical Face Mask 但當然,即便不在疫情期間,也不太會有人想真的會把口罩拿去自家的菜園或花圃作堆肥吧?Masuku 其實也建議用完 Masuku…

Read More

英國團隊分析社群現象 美照使中國建築聲量大增

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英國研究團隊Design Bundles最近發布他們最新的研究,分析了中國大陸幾個具代表性建築,並比較了每個建築在Instagram上所擁有的標籤量,給這些代表性性建築排了一個名次。 其中,萬里長城在Instagram的標籤量為414,417則,排名第一,標籤為#greatwallofchina,這個有數千年歷史的景點,每年接待近1070萬遊客,緊隨其後的是北京故宮,在# forbiddencity 標籤下有361,715則貼文。故宮的正大光明大殿、庭院和堅固的城牆每年固定吸引著1400萬多名遊客。 而北京頤和園在Instagram上以#summerpalace的標籤則有185,763,位居第三。這座美麗的建築因其在自然景觀中的位置,加上樓閣、大廳、宮殿和寺廟等等,不可思議的美感吸引不少遊客在這裡拍照打卡。 而排名第四的天壇,在Instagram上有105,048則發文,標誌性的藍色寺廟與石灰岩的樓梯,使遊客在社交軟體上拍攝了許多美麗的照片,並且使用#templeofheaven的標籤。 排在第五位的是上海中心大廈,則有102,262個貼文標籤#shanghaitower,與前四名不一樣的是,這是榜單上現代建築中排名最高的,這座有玻璃窗的建築在夜間亮起時,往往能讓遊客拍出美麗的照片。 排在第六位的是北京天安門廣場,在Instagram上以#tiananmensquare的標籤發佈了73125則貼文。金茂大廈排名第七,有24,771個標籤是#jinmaotower貼文。而中央電視臺總部排在第八位,有2127個貼文,標籤是#cctvheadquarters。 在分析這項研究時,Design Bundles的發言人評論說:「從榜單上可以看到古代和現代建築的混合,這意味著有很多建築現在是以可以提供給遊客拍照機會出發的,但每一個建築也都具有自己獨特的特點,從上面看得出,現在無論是自拍,還是拍攝藝術性的照片,這些照片中的建築都要可以看出該地的歷史、文化脈絡。」  

Read More

不用飛日本 MOMAT推出「Let’s Talk Art!Online」體驗式項目

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日本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簡稱「MOMAT」)於2022年2月2日推出了英語線上對話計畫「Let’s Talk Art! Online」。 「Let’s Talk Art!」是一個體驗式計畫項目,參與者在主持人的指導下相互交流,從而加深對藝術作品和日本文化的理解。 MOMAT一直在為美術館的參觀者開展這個項目,但是現在由於前往日本旅遊存在困難,美術館便推出了新的線上項目,這樣遊客就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參與這個活動。 MOMAT收藏了大量20世紀初至今的日本藝術作品。在這個活動中,參與者可用一小時的時間來欣賞根據一個主題精心挑選的三件藏品(整個活動需要80分鐘)。該項目不僅推薦藝術愛好者參與,也推薦給那些想加深對日本文化理解的人和對跨文化交流感興趣的人積極參與。 ▍日期和時間:日本標準時間 周三或周六上午10:30-11:50 ▍ 地點:活動將使用Zoom在線進行 ▍ 語言:英語 ▍ 適合年齡:12歲及以上 ▍ 容量:每節課最多6人。*需要預約。 ▍ 費用:1000日円 ▍ 網址: https://www.momat.go.jp/english/am/learn/lets-talk-art/

Read More

以25為名 Gucci GIARDINO 25 於佛羅倫斯開幕

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Gucci座落在佛羅倫斯領主廣場(PIAZZA DELLA SIGNORIA)中的GIARDINO 25將在2月14日開幕。 Gucci Giardino 25的名稱靈感來自於Gucci Garden的連結(Giardino即是義大利文「花園」的意思),也包括了對Alessandro Michele別具意義、經常出現在他設計中的一組數字。從場地的前任租客,也是別具歷史的花坊獲得啟發,這座場地以神奇感與和諧對比為特色,翻玩品牌的符碼與結合佛羅倫斯的周邊環境,延續了花店的色彩、馨香與豐郁。 跨入店門之後,訪客猶如置身舒適而神秘的舒適空間,將傳統托斯卡尼商店與雅緻法式小餐館的特色連結起來,提點著超越時空的對話。天花板上外露的木樑則賦予溫馨的氛圍,與精工的訂製木作融為一體,呼應著18世紀晚期的風格。刻篆在柱子上以及芥末黃牌匾上的大寫字母則為空間留下註記,框飾著櫃檯後面或舒適座位區的烙印鏡面磚片,可容納多達14位賓客於奢華、皮革包覆的孔雀藍沙發與座椅。以逆轉的觀點,將8角星形嵌入橡木拼花木地板。吧台與餐桌採用的閃亮大理石面則映射著天花板上垂吊的科技照明裝置。

Read More

最Chill的PARK2草悟廣場正式開幕 打造城市中的創意第三空間

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草悟道是臺中重要的綠帶資源,立地於草悟道中軸的PARK2草悟廣場前身歷經假日廣場與草悟廣場不同時期,是臺中市民記憶中的城市綠洲。 臺中市政府觀光旅遊局指導,勤美集團所推出的PARK2草悟廣場正式開幕,細數臺中發展過程,歷經各階段的都市變遷,植物園、科博館、國美館和文化中心等公共建築,延伸至市民廣場、公園綠地,形成了一股自然綠意與文化軸線的意象;而勤美集團自2008年與誠品所合作的開發案開始,以回饋臺中、深耕在地的信念為出發,進而期望能藉由串起草悟道獨有的自然與文化軸線,以文化實力擴大生活圈,打造出屬於臺灣的表參道、代表臺中的生活文化。 明年2023年也是勤美之森預定的開幕發表,屆時整條草悟道廊帶會有美術館、教堂、五星級國際飯店、全齡住宅,還有像PARK2草悟廣場這樣新型態空間的示範,是充滿文化藝術的生活場域,住在這裡,會很幸福。 PARK2,命名的由來,來自於與Part two雙關,象徵著公園2.0進化後的更多可能。因此整體計畫概念集結「公園」、「店鋪」、「藝文生活」三大主軸,以「大人系的公園」為想像,在這占地2,000坪,涵蓋1F、B1兩層樓的基地,從建築、景觀設計、視覺設計、店鋪設計、野植生活、藝術裝置各種面向的再思考,重塑一座結合商業與公共空間的新型態複合設施,以跨界混種的形式探索未來自然與文化聚落的可能性。 建築與景觀設計延請禹樂空間整合在既有建築的限制上翻轉設計,負責人呂明志與設計總監黃志凌在思考如何重塑空間時與共同探討現代公園的不足與未來的發展可能性。除了能提供自然元素及為民眾消遣提供場所之外,也要擁有成為地域性中心的潛質,並融合「產業、社區、文化」的內涵成為新一代城市創新公園空間。 近年來疫情所帶來的翻轉,也讓室內朝向戶外發展的生活趨勢加速,對於都市人而言,公園已成為生活的延伸,也代表著公園性的公共及商業設施逐漸形成一種趨勢。因此提出「都市叢林、文化綠洲」的設計概念,透過對於未來的公園想像,為城市的公園更新、轉型植入「創新基因」。 進入PARK2草悟廣場的人們如同身處於大片綠化的空間之中,並且透過動線的轉場切換進入到擁有藝術、文化與景觀設計等不同的構造,以不同尺度大小的功能單元容納產業、生活、文化交流的可能性,塑造屬於PARK2草悟廣場的新公園生態。 在1樓可見長達340公尺長的鋁網牆如大型溫室般矗立於自然綠植庭園之間,弧線型的設計順應原始的建築型態外,亦可將各單元量體有機地安置於邊界內外,這些大小不一的量體則成為特色店家的營運場所,鋁網材質所擁有的輕盈、透光性,加上弧形的開口希望能將中央廣場的民眾直覺型的引入,在虛實之間,創造出有如洞穴般既連續又開放的動線。景觀設計則與臺灣第一間專為塊根植物所建立的品牌「酉5PM TWCAUDEX」共同合作,在都市叢林中創造出一片神秘的荒漠。負責人曾浤澤針對場域提出「城市綠洲的獨立的沙漠島」概念,1樓主入口以震撼性的視覺門面,規劃一系列代表性的旱生植物,視覺可向外延伸至市民廣場,向內則穿越過弧線型的綠廊道與如洞穴般的開口後進入一個沙漠洲;在面對住宅區的次入口處則保留較多腹地,呼應周邊基地環境的一致性。 PARK2內的亮點之一則是主入口兩側所安置的兩棵大型的非洲寶瓶樹、2棵橄欖樹,以及分散於1樓場域中約30棵的酒瓶蘭。寶瓶樹已是眾多全球知名植物園列為代表性的樹種,無論身形、枝條與花形都極具代表性,而位於主入口處有如聚寶盆般膨脹外型的寶瓶樹,粗估至少600年以上樹齡,曾浤澤將原已被挑選運送至日本的巨型植物保留在臺灣,具有象徵之意,也吸引眾多塊根植物愛好者前往觀賞。而鋁網牆內30棵酒瓶蘭則自然散落於場域中,搭配大小不同的岩塊,進而減少戶外坐具的配置,人們可輕鬆隨意地就坐,也帶出截然不同的遊歷感受,路徑中並巧妙植入多家小坪數質感外帶店,模糊了戶外和城市的邊際線! 為了形塑具有個性的空間調性,走逛其中絕對無法忽略的是噴灑於牆面上的指標設計。PARK2草悟廣場全新品牌視覺形象設計,邀請到近年來在各大設計獎項嶄露頭角的Project On Museum(POM)團隊操刀,嘗試融合公園裡不會看到的噴漆概念,將指標以拼貼、重組的手法,讓每個字母各自成形,卻又代表各面向的聚合,有如塗鴉藝術的放大視覺尺度噴灑在牆面上,讓標示不只是標示,更是品牌空間氣氛裝置,刻劃出PARK2 跨域不設限的形象!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