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號人物】王斌鶴、王斌顯專訪|財金與設計×理性是感性的極致

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第五象限設計力:雙重專業的跨領域人生 「跨領域」在現代產業模式中,已經是一個非常廣泛又習以為常的概念。因著科技的高速進步,既有的事物逐漸突破過往的框架,以各種不可思議的方式被結合了,並且呈現出更多創造性的機會與變化。以智慧型手機為例,我們在此前很難想像可以和其他人建立如此緊密又靠近的關係,也無法想像過去繁重瑣碎的工作,可以藉由如此微小的裝置分擔這麼多的作業。技術上的革新也同時改變了我們對事物的看法,看法的改變也同時產生了新的商業模式與合作型態。   TA Group 創夏團隊共同創辦人,團隊從工業產品設計涵蓋到室內空間,探索不同素材上的設計可能性。推出的產品在 16 國 31 座城市皆受當地好評,致力於將臺灣品牌拓展至國際市場。打造擁抱跨領域角色的開放工作生態,新興模式的設計備受國際獎項肯定。希望以多元開放的方式持續探索新的觀點與可能性。   ▍「當彼此對調觀點來重新自我檢視後,反而會看到原本無法看到的死角。」──王斌鶴、王斌顯 醞釀眼前尚未發生的變化 談起「跨領域」這個詞,對設計師王斌鶴來說一點都不陌生。「十年之前,沒有人預料到高雄會有現在的變化。」短短幾年之內,來自荷蘭、日本、美國等地的國際建築團隊紛紛在高雄市落下最新的作品,設計展演活動重新賦予古老港都全新的樣貌,過去的工業與港埠之都,如今它的創意能量正在慢慢甦醒。 11 年前,王斌鶴和王斌顯就已經在心中看到這幅未來的圖像了。他們在這座城市創立了「創夏設計」,起初以產品設計為主要業務,後來則逐漸跨足到室內設計,並持續往更多元的領域尋找新的機會。當時市場上已經有一些新的概念與構想正在萌芽,但是距離能夠真正落實仍然有一段距離,因為每個領域都有自己的運作模式與專業框架,大部分的人都是以特定的專業角色去培養能力,面對陌生不熟悉的領域有太多的未知數,這當中的風險對於創業者來說是很大的負擔,所以僅有少數人願意邁出舒適圈去嘗試新的方向。王斌鶴是其中一個人,他試圖向業主或合作廠商提起跨領域才能達到的新方向時,大多數的人都表現出不置可否的態度。種種的質疑聲浪中,他們選擇繼續帶著新創立的團隊,在鋼骨玻璃高樓環繞的街道上搜索新的路徑與機會,相信其他人看不到的新事物正在眼前慢慢發生。 王斌鶴憶起自己的成長經驗,父親是最早啟蒙他美術天賦的導師。接著高中選讀了工藝科,開拓了他在感官知覺上的視野。美術工藝科充滿著各種豐富的課程,其中石膏雕塑是最能引發他熱情與天賦的項目,也因此獲得了很多競賽的機會與獎項。這段經驗讓他最終在大學時選擇了工業設計為主修項目。工業設計,顧名思義就是從事「工業產品設計」。為了提供美觀、好用、容易大量生產製造的暢銷商品,設計過程需要考量商業、美學、機構學與人體工學等要素,可以說是一門需要橫跨各種技術領域來達成問題解決目的的專業。設計師必須常常面對不同種類的需求,這些需求也都有各自處理的方法,也因此如何居中去協調、靈活整合這些需求能夠被一起達成,就需要不間斷地跨域學習,和環境與時俱進。然而能真正做到跨域的設計師在市場上非常稀少,肇因於現實市場是專業分工後的結果。大多數設計師都會依照產業類別選定某個領域去專攻,彼此之間存在著技術門檻,光是要跨越任何一道門檻就需要花費數年的時間去鑽研。也可以說,專業的高度發展似乎反而限縮了一個人在觀看與理解事物層次的視野。 很顯然,這些門檻並沒有阻擋王斌鶴邁向開放廣闊世界舞台,王斌鶴依然盡可能去探索不同類型的產品性質,並且以不同的系列之作分別獲得國際獎項。不過,與其說跨領域是一開始就設定的目標,不如說王斌鶴從一開始就不抱持著「領域」這種壁壘分明的概念。「這條路是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走過來的。」王斌鶴憶起自己的求學軌跡,每一個選擇都和前一個經驗有著因果連結。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大學擔任畢業設計展示長的經驗,負責兩個班共約 100 人、60 件的作品巡展。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和多個單位進行溝通協調,並規劃適宜的展示空間好安排不同作品的展示方式,這些過程無意間啟發了他對空間設計的興趣。   王斌顯親自設計的巴黎展場展示結構 不足的部位將成為未來最強壯的地方 相較於哥哥王斌鶴從產品跨足到室內,兩者仍然可歸類在設計的大光譜下;弟弟王斌顯則是跨了一個更大的步伐。王斌顯原本是財務金融背景,所學主要為經濟理論,判斷公司的財務狀況及資金運用。他形容財金就像企業醫生一樣診斷公司的投資與財務狀況。一般人覺得無趣的報表與數字,看在他們的眼裡都透露出不同的意義。為了要能更有效的分析,他們也需要多元學習如資訊與大數據分析,才能成為有整合能力的多元人才。這麼看起來,王斌顯其實在過去的求學階段就已經在醞釀跨領域的基礎能量了。   TreAsia Lab—德國 RED DOT 設計獎 兄弟倆人因為不同的背景與擅長,各自在兩邊的品牌都有不同比例的分工。王斌鶴主要專注於產品開發與技術整合上,除了產品設計本來就是自己的專業以外,能實踐自己的設計理念不受拘束,更是他當時決定創業的理由。王斌顯主要負責室內設計的管理、協助公司內部的營運管理、觀察市場與分析使用者的需求。多數設計師只能專注自己的產品上,鮮有市場思維與客戶經營,王斌顯的專業正好補足了拼圖的最後一塊缺角。網站上提供給消費者的問卷內容,就是他親自設計的,讓需求端與服務端能以最有效率又簡潔的方式相互接應。 產品設計需要不斷主動出擊的開發力,而室內設計則是需要沉澱在居住者的生活故事中。王斌顯認為,雖然空間與產品在市場消費定位上不同,但是當彼此對調觀點來重新自我檢視後,反而會看到原本無法看到的死角,這也是俗稱的「專業盲點」或「專家的死角」。如果把室內空間視為一種產品,那麼就會更能理解消費者是怎麼在評估預算成本上的考量;或是把產品視為某種空間,就會觀察到產品與環境之間多了一個互動的介面,比如說將桌椅從純粹的單獨造型設計,去延伸到與周圍其他物件的相對關係。王斌鶴與王斌顯分別從不同背景踏進陌生的產業做設計,多少認為自己比起其他人是不足夠的,所以需要更認真實在去學習,這種心態反而讓他們能用更慎重用心與珍惜的態度面對日常事物,不放棄任何一刻的學習與思考機會。所以,誰說跨域者會沒有優勢呢?   TA+d_Fiber 鋼筆—德國 RED DOT 設計獎。 不讓彼此的差異成為彼此的衝突 「在一門專業中走得越深入,就會慢慢發現各個領域在意的核心都是人。」王斌顯這麼描述兄弟兩人相同又相異的特質「哥哥因為是從設計的基礎去瞭解世界,他們被培養的方式著重於自我創造的能力,所以他會比較感性的想事情。而我則是從數據與統計的工具角度去觀察與分析世界,會更傾向理性邏輯的思考方式。」如果單從兩個人的學習歷程來看,確實是相差很大的專業,甚至難以想像兩者之間能有怎麼樣的結合。一個理性思維的人,和一個感性思維的人,難道不會常常在溝通過程與認知差異上產生衝突嗎? 「只要有著共同的信念與價值,目標一致,差異不會是阻礙。」從他們給出來的共同答案看起來,也驗證了他們之所以能成功的價值核心。即使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獨特性,但是也都有作為人的共同基礎。王斌鶴認為,保持對人的信心與開放的態度,才能讓差異不會成為衝突。他認為跨領域其實不是技術問題,持續的對話與互相理解的心意才是關鍵。 專業分工已行之有年,這套機制也影響了我們被培養的方式,即使同一個專業領域,依然被切分成不同的次專業。以現代醫學為例,外科可以被細分出胸腔外科、神經外科、消化外科、骨科等等。當成為次專科的醫師後,就完全不會去診療其他的身體部位,結果患者與家屬常因此不知道生病該找哪一科醫師。所以我們仍然需要可以跨越專業界線的人才,從整體需求來安排這些不同專業被分配在正確的位置上,才能讓問題更有效被解決。除此之外,跨領域者也比較習慣從整體角度找到事情的成因,可以避免被一個僵化的思維習慣所拘束。   ORIGEND 眼鏡—日本 GOODDESIGN 設計獎。 王斌鶴認為很多事情不能只從單一結果來評價。他舉服裝設計師吳季剛跨域去替建築做立面設計為例,當圖面剛發表的時候,非常多的專業建築師大力抨擊這個設計,並直指吳季剛並非專業建築設計師出身,沒有資格替建築外觀立面操刀。而王斌鶴則反向從建設公司與吳季剛的角度著眼,以他們的銷售目的來看,這種異業結盟的策略確實是成功的。至於好或壞,也不能僅限特定專業人士才有資格評價,「因為沒有一個專業能真正看到事物的全貌。」王斌鶴說。   讓世界感受到臺灣的溫度與細膩 渡過了風雨飄搖的前夜,迎來充滿陽光的今日,王斌鶴與王斌顯並不安於現狀而暫緩腳步。因為在創業之初,他們就已經為這個品牌設立了宏大的藍圖,不僅僅只是扎根於高雄回饋出生地,更要將整個臺灣都納入為靈感對象。為了讓臺灣能以文化形象之姿迎向世界,王斌鶴持續開發出帶有臺灣文化圖騰的設計,並在全球幾個主要城市店鋪進行販售。這些產品系列主打桌面的文書小物,一方面價格上易於收藏流傳,二來則是希望用最親近的方式讓世界感受到臺灣的溫度與細膩。除此之外,也持續對事業內部進行大改造與調整,除了維持不限定背景的用才策略外,也希望能讓創意更開放、更多元。「也許,跨領域本來就是一個過時的描述。本來就只有一個不分你我的世界,只是角色與觀點的不同而已。」王斌鶴與王斌顯笑著對「跨領域」重新下了一個有溫度又具有啟發性的註解。   烈焙餘韻—德國 IF 設計獎。

Read More

【一號人物】王采元專訪|物理系理性思維×承自父親的人文薰陶

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第五象限設計力:雙重專業的跨領域人生 從臺大物理系畢業的王采元,在畢業前踏入了室內設計領域學習,並於不久後開始接案執業。這些年來,她所遇到的挑戰不僅僅在跨領域上而已,年齡與性別也一同築出了一道難以翻越的牆。王采元在職業生涯中牢牢記著父親常說的話:「空間是長出來的。」,並且也在體制以外長出了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 臺北人,畢業於臺灣大學物理系,2002 年畢業後開始跟著父親自學建築,並在 2004 年接了第一個室內設計案。此後便開始一邊旁聽建築課程自修,一邊獨立接案、設計監工的生活。王采元認為建築是個幸福的志業,面對豐富的自然環境,如何在不減損自然之美的前提下,滿足使用需求、人性感受與呈現每個空間特有的本質與感動。其擅長針對每個獨特的生命個體,挖掘每個空間特有的韻味潛力,貼緊「行為」本身,在使用需求、實際機能與設計理念之間,探索微妙而美好的互動關係。 ▍「別人越要在『性別』與『年齡』上找我麻煩,我就越不讓『性別』與『年齡』成為我的阻礙。」 ──王采元 那位在大學最後一年決定跨界的女孩 也許這不是個大部份的人容易想像出來的情境:一個熱愛天文及物理的女孩,在大四那年決心轉換跑道,全心投入室內設計的專業裡。18 年過去,被欺負或被質疑等不同挑戰接踵而至,但她以自身實際經驗灌溉,長出了與其他設計師截然不同、屬於自己的東西。時至今日,若你想讓王采元設計你的家,可能排隊都還等不到。 是什麼一步一步造成這些改變的?除了時間的歷練跟經驗的累積外,也許體制外出身的背景及她被賦予的人文薰陶也是一大功臣。王采元一路走來有太多值得細細詳述的故事,但一個人如何反芻自己的生命總是見微知著的,也許我們可以從一個最小的細節開始談起。   工作中的王采元(李健源 攝)。 宛如問診般的需求會議 拿出王采元給業主填寫的需求表單,裡面有密密麻麻十大類、總共數十個問題,看得讓人眼花撩亂,從最基本的房屋現況、居住成員、特殊要求等,到收納的情況、業主興趣、下廚情況、睡前儀式,甚至她還會希望業主們能簡述自己的個性。實在令人不禁讚嘆她嘗試去理解業主的細膩程度。王采元笑稱業主會說這好像是在中醫問診或心理諮商,但其實在疫情前她是不做這個近似問卷般的表單的,她都堅持跟業主直接面對面開會,因為她在意很多語言外的肢體行為,以及家庭成員間的互動狀態。 她打了個簡單比方:假設一對夫妻來談需求會議,有時都是先生在講話,但太太可能會覺得很焦慮,因為太太才是做家務的那位,有家務上的需要。所以她要在現場才能察覺到業主的這些細節,但在視訊對談下會失去這些線索。所以後來在疫情期間,為了彌補視訊的不足才建立了需求表單,並跟業主說每個人都要獨立回答。 王采元希望得知業主生活的大小細節,舉凡進門後所有放在椅背上、地上、門把上、桌上的東西她都想知道,這是因為業主常常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透過這樣詳細的問答才能挖掘出來:「你通常直接問業主說你有什麼特別的需求,每個人都會跟你說:『沒有,我很普通,跟一般人一樣,就照一般人的需求設計就好了。』問題是,沒有任何人是一模一樣的!站著化妝跟坐著化妝的需求會不一樣,化五分鐘跟化二十分鐘又不一樣,我一舉例通常他們就懂了。」 也許是因為問得這麼詳細,跟業主有了這麼深度的交流,王采元的需求會議才變得這麼讓人有「諮商感」。曾經,一對夫妻來找她開需求會議,雖然最後案子沒談成,但當天會議結束後,這對夫妻的太太傳訊息給她,說這次會議後才讓已經冷戰半年的他們又重新開始對話。原先兩人因先生未與妻子溝通便私下接外地工作,而吵到幾近離婚邊緣,然而在與王采元的問答來往之間,兩人才發現對方有自己不了解的一面,甚至是兒時生命經驗所帶來的不同,可以說那次需求會議幫助他們真正的看見彼此。 而王采元當然也不是一開始就懂的怎麼問,要去了解業主的獨特性、了解每個空間的特殊性、與業主雙方確認彼此的價值觀、建立信任關係,十幾年累積下來的各種「大數據」,統統被建立成她腦中珍貴的「需求、行為與空間資料庫」。   工作中的王采元(李健源 攝)。 加倍努力來釋放自己的潛力 能給予這麼具「人味」前期建構過程,但王采元大學時卻是走眾人認為冷冰冰的理科。臺大物理系畢業的她,其實是因為在大四時向她的父親——王鎮華老師,表達希望去其當時任教的華梵大學建築系旁聽,才一腳踏入了這個對她而言既親切卻又陌生的領域裡。聽到王采元想去旁聽的王鎮華老師,先是反問她:「不是想成為天文物理學家嗎?」但在王采元表達了自己的決心後,他倒也沒再多說什麼,答應了王采元的請求。而從小就跟著父親跑古蹟、幫忙做模型,旁聽建築系的課程自是難不倒王采元。更甚至,她決定跟著一起做設計作業,而且還要做得比本科生更多。 「因為覺得自己落後人家一年,得加倍努力。作業要求三十張,我就做六十張;草模要求三個,我就做十幾個。這樣感覺才對得起設計周邊的自然環境,也才能把基地跟自己的潛力都釋放出來。」王采元這樣回憶當時的自己。 在華梵大學的這一年裡,她感覺非常地紮實。做設計的過程於她而言幾乎成了自我探索與革命,每做一個新的草模都是一個全新的開始,要排除自己的習氣、固定偏好、盲點、還有無數的低潮。她自言這就像蛻殼一樣:「每做完一個設計作業,總覺得自己又新了一點!」 當時在華梵的老師們上課時不僅對她慷慨而已,還希望她抱著自己的草模去刺激其它學生(沒錯,動詞是抱,因為她的草模有整大箱),倒是王采元自己系上的不少同儕,卻對她決意走入室內設計專業而震驚不已。當時臺大物理系畢業的學生不是轉往光電、機械、生研等相關領域進修,就是繼續念物理所,很多師長及同學都勸她讀個兩年研究所再決定要不要換跑道也不遲。 但王采元很堅持,除了因為認為臺灣的學術環境不能滿足自己,卻又顧及父母而不願出國;更重要的原因是,她發現自己雖然熱愛物理,但其實也一直在用一份不服輸的精神在撐著,想證明就算外貌清清秀秀的年輕女生也適合讀物理,然而自己其實沒必要為了挑戰這個刻板印象而耗盡一生。王采元一直相信 30 歲以後腦部發展就到達了極限,那時的她只剩畢業到 30 歲之間的這幾年可以繼續努力,一年都浪費不得,一確定自己沒有要出國繼續讀下去,她就開始要朝另一個值得投身的方向努力。 我們看到了她後來不斐的成果,但從在華梵、交大、東海、臺科大的課程旁聽,到實際開始執業接設計案,王采元還是得到了不少震撼教育。   王采元帶著女兒一同工作。 「我不讓性別和年齡成為我的阻礙。」 說起第一次的震撼教育,王采元提到其實分屬兩個不同的案子:第一個局部裝修跟第一個全裝修案,都各在不同程度上給她上了一課,第一個局部裝修案非常令人印象深刻。她先拿了自己畫的平面、立面圖給父親看,然而父親一看就笑,說她完全沒有概念,腦袋裡面要有工法。她則一頭霧水,初出茅廬時什麼都不懂,更別提腦袋裡要內建工法了。 而監工的第一個月,現場師傅則完全把她當空氣,他們覺得王采元只是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小女生,拿著一張不知道做不做得出來的圖,每天待在現場。當時的王采元要不被師傅無視,要不就直接叫她滾開。「我個性很大而化之,你叫我閃我就閃,但我還是要看你怎麼做。」王采元很堅持要在現場看著他們做,然後在旁邊問他們問題。 問問題不被搭理也罷,更過份的是師傅把廁所門拆掉,只放一個臨時便盆,等著看她不知道如何上廁所的窘樣。感受到在當下那個氛圍裡,不敢上廁所就徹徹底底地輸了,王采元不甘示弱,自己搬了一塊板子擋在門前,照樣上廁所。 王采元說,工地說穿了是男人的世界,一個年紀輕輕、又完全沒靠山的菜鳥女性設計師出現在工地,且一待就是早上七點半到晚上六點半,師傅們要欺負的方法可說有百百種,這些年下來她已見怪不怪。算是家常便飯的言語性騷擾、小小的輕挑到帶有惡意的意淫、各種指涉她經驗不足的人身攻擊(白痴、多餘的、花瓶、擋路),甚至在她面前直接摔工具、砸板子,她無一沒有親身經歷過。   王采元工作照(汪德範 攝)。 用不願被輕視的態度支撐著,問問題被無視,就鬼打牆般地問到對方回答為止。等到她的第一個局部裝修案走到了第二個月時,師傅們終於開始比較願意聽她講話。再到第三個月時,師傅們開始驚訝於王采元會用他們所教的東西,反過來要求他們。後來到這一個案子完工之前,那些工班師傅已經完全不敢不理她。 「師傅越要在『性別』與『年齡』上找我麻煩,我就越不讓『性別』與『年齡』成為我的阻礙。」王采元身著男裝,帶著工具,以她的專業態度與不斷深化的專業能力,讓任何與其工作的師傅都無法再霸凌她。直到工作的第九年,她才開始偶爾以女裝進入工地。那時對她而言,性別已不再是阻礙,反而是利器:「要軟我可以很軟,撒嬌什麼都不是問題,要強硬我比誰都強硬,不要想在我的工地撒野。」   特立獨行的精神,在體制外茁壯 除了在工地遇上的霸凌,王采元也曾經受到同業的冷言冷語。她曾應學生邀請至畢業展開幕演講,該系的系主任與系上前輩卻當眾嘲諷她是因為父親的關係才做得了設計,跟他們正規學院訓練出來的不同。甚至在演講開場介紹講者時,公然諷刺當年的她只有十年經驗,不知道可以來講什麼。 「在我決定轉行的時候,就已經準備好要面對這些眼光跟攻擊了。我的確受爸爸的福澤庇蔭,也有非常珍惜我的先生願意支持我做理想的事業,但這些無損於我一路走來的紮實努力與徹底堅持。」王采元面對這些質疑,拿出了她累積的實績作為回覆。其實,不在整個室內設計體制內茁壯的她,有著自己得天獨厚的優勢。   王采元作品—三峽大隻好宅內景(汪德範 攝)。 物理系的四年磨練,交給了她西方理性科學的強大架構、科學的求證精神、對事不對人的客觀以及開放彈性的態度。但當然,更能直接外顯出來的是她的理工背景能在結構、材質、應力等方面展現出更好的概念。當年在學校裡做實驗的她,就常常對著實驗結果拍手驚叫,讓老師們印象都很深刻,進了室內設計領域,當然也是想做實驗般想去找出每個問題的答案。王采元回憶道:「我對這些東西真的很感興趣,遇到了問題會跟師傅溝通:板模怎麼接、補料要去哪裡、原本建築結構哪裡有問題?會主動去了解,會想溝通。」 因為跨域發展,王采元沒有什麼體制包袱,沒有被學院技法限制想像,她自認這保全了一種單純。甚至直到這幾年以前,她都很少跟室內設計界交流,唯一會接觸的都是業主,從業主的需求來思考設計,嘗試做出對方會覺得好用的設計,並在與業主的應對中得到一些觀察,也因而發展出了她前述獨一無二的需求調查方式。   王采元作品—山之圓舞曲內景(汪德範 攝)。 理性思維兼具父親的人文薰陶 每個人成為什麼模樣其實都並非偶然。王采元選擇以這樣的理念接觸業主,不僅是多年的實際經驗打磨,而是打從一開始,父親的人文薰陶就已經深深地為她打下了底。王采元提到她的父親常常說道:「空間是長出來的。」,空間設計無法與人割裂開來,我們沒有辦法光談設計而不去談到人,設計和人的需求是緊密結合的,這很大程度的影響了她的專業思維。 從小與父母一起去跑古蹟的經驗,她自言很難說出什麼具體影響,卻也潛移默化地植入了一些深遠的概念。在探查古蹟漫長的過程中,會從最開始的煩躁、疲累、覺得:「好衰喔,走了好多路好累。」,到歇息一段時間後覺得比較舒服了,吹著風,看著父親跟屋主的互動、聊天,開始看到有趣的小細節。整體空間氛圍的薰陶,及對親切尺度的掌握,都有著深刻的體會。 如此十分人文的,甚至有些把物質本身拋在後頭的概念,形塑了王采元日後如何接觸業主的方式,最終凝煉為我們所看到的那份需求表單。「每個看似平凡的人其實都非常獨特,針對不同個性、講究的家庭成員,量身打造從整體空間格局到各個家具櫃體的細節,光這點就是成就繽紛靈感來源的關鍵因素。而這也是看再多他人的精彩設計都無法比擬的,因為每個人的內在與生活就是最豐美的設計靈感來源,從內湧現,無窮也無盡。」這是王采元對自己工作態度與概念的總結。   王采元作品—山之圓舞曲內景(汪德範 攝)。 在父親理念影響下建構的價值體系、臺大物理受到的知識訓練、自身以「人」為本設計方式,一層層人文與文化的薰陶,和她專業的理工腦結合,讓王采元成了特立獨行的存在。她的設計不只是設計,跟業主所建立的關係也不只是業主關係,所有看似硬梆梆的專業決定,對她而言,都必然會牽涉到存在於背後的每個靈魂。   跨界的關鍵在於真實地瞭解自己 當被問及能不能給一些想要跨域工作的後輩一些建議,王采元說:「其實我覺得關鍵還是在真實地瞭解自己最重要,誠實面對自己的缺點跟優點。跨界需要比一般狀態更多的努力與投入,還會遭遇很多質疑與挑戰,如果沒有做好心理準備,就不要輕易開始。」而真實地瞭解自己,這應該就是王采元十餘年職業生涯的最佳註腳。因為了解自己,而決定在青春年華就早早投入熱誠之所在,並無畏地面對每一個挑戰;也因為夠了解自己,才能以足夠的覺察去同理他人,做出最適合每個業主的設計。 我們最後請王采元簡單地總結她自己這些年下來在設計工作的經驗,她僅僅引用的齊克果的一句話:「挺住就是一切。」。   王采元工作側拍(李健源 攝)。 編按:本期 DFUN No. 81 雜誌誤將本篇專訪中〈加倍努力來釋放自己的潛力〉一段落下,王鎮華老師應王采元女士的要求而讓她去華梵大學旁聽的內容,誤寫為「王鎮華老師要求她去當時其任教的華梵大學建築系旁聽」。本刊特於此更正,並向王采元女士致歉。

Read More

MAISON & OBJET PARIS 全球疫情後的第一個設計展會 獨家觀察最新設計趨勢

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隨著全球疫情的影響,引發了一些新的生活需求,也讓我們重新思考新的生活方式。甫於 3 月舉行的 2022 MAISON & OBJET 巴黎時尚家居設計展(以下簡稱 M&O)的春季展會上,就可以看見許多設計師與工藝家解決我們對於疫後生活的創新商品。 每一次的 M&O 都會特別規劃「What’s New」展區,提供看展訪客最新設計趨勢的相關資訊,並展出當季的代表性產品。 M&O 期許能透過「What’s New」,以當代的視角傳達當屆展會的主題精神,呈現參展品牌的最新選品。也可以說是未來一季到半年的非常重要的設計趨勢。 本次除了有三位設計顧問分別策劃的 What’s new 展區,還有來自 goodmoods 針對本次的主題New luxury 所呈現的 so home hotel。 夢幻般的感官之旅──ELEMENT OF NATURE  ▍「現在我們過著越來越城市化的生活,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渴望大自然。現在我們也都意識到需要成為更負責任的消費者,並努力與大自然的節奏重連結起來。」 由設計顧問Elizabeth Leriche 策劃的LIVING 展區以「Elements of Nature 自然元素」為題。大自然一直是設計靈感的重要來源。在她所設計的三個場景裡「Contemplative Nature 沉思」代表著空間的輕盈、流動與純淨。「Essentiel Nature 本質」,則是展現了工匠的復興及人們對手工藝品日益增長的興趣,「工匠和藝術家取材自大自然,然後賦予它們自己的風格。」為木雕、編織或藤編等技術注入新的活力,將傳統手工藝品重新置於聚光燈下,並通過美麗、溫暖人心的材料,賦予它們全新的創造性。設計的詩意和藝術性則體現在「Sculptural…

Read More

【一號人物】黃子溱專訪|財金背景與直爽之心×溫潤如詩的空間設計

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財金背景出身的黃子溱,在國外攻讀研究所時意外接觸了設計專業。後來走入設計界的她,現在不僅是建築、空間設計的設計師,還對軟裝抱有濃厚的興趣。除了財金背景帶來的成本概念優勢外,黃子溱還隱含了更多常人難以一眼看透的不凡。本專訪將從幾個她經手的特殊空間設計案件,爬梳黃子溱一路走來至今的設計人生。 詠潤國際設計有限公司創辦人兼設計師。詠潤設計懷抱對美學的敏銳及熱誠,同時秉持謹慎的實踐態度,透過簡潔精煉的設計語彙,呈現畫作般的美景於世人眼前,靜待知己者細品,含蓄其中的雋永情感和無窮意蘊。 ▍ 「想想自己到底要什麼,不要只當一個copycat。」── 黃子溱 口耳相傳的口碑 「我坦白地說,我自己設計到最後的想法是:最好的設計就是家徒四壁,再把『美』的家具擺進去、家居必備的東西擺進去,最後再加進一些設計過的燈,這個房子的氛圍就很棒了,根本不需要太多的裝修。」這不只是非本科出身的黃子溱在接受 DFUN 專訪時唯一一次的語出驚人,也許因為在體制外自行歷練及成長,讓她不認為自己可以被常規的框架限制住。 過去不打廣告、不接受訪問,黃子溱自言想讓人「找不到她」。她想試試看不做廣告的設計師到底能如何生存。但很顯然地,她的隱身策略仍然讓她持續接案至今,業主間的口耳相傳形成了口碑,各色各類的案件紛至沓來,黃子溱的設計現在不只在臺南,而是整個臺灣,似乎開始越來越廣為人知。   黃子溱作品《初華享逸》。 走向不凡前的出發點 對裝潢、裝修一直以來都有自己的想法,黃子溱猶記當初在完全沒人教她的情況下,看著別人的圖自己畫,就設計了她自己家的第一間房。連她聘請的設計師都問她是不是相關科系的,但她只覺得設計師們都這樣做,沒道理她做不來。而為什麼能達到這個不凡成果,可以先回溯至她在國外的學生時期。 當時黃子溱在美國加州讀書,隻身在外的窮學生只能想辦法去打工。後來她找到一個專做五星級飯店訂製家具的公司 CF Kent。她回憶道:「因為那時大陸人去美國買飯店,都是十間二十間這樣掃貨,而他們(指 CF Kent)需要一個翻譯,所以就找到我。」 這是一個不需要設計底子的職位,但沒有設計背景的黃子溱去了後便開始「挑三揀四」,比如:「你這個怎麼這樣設計?」,又或者:「你這個椅子不太搭。」在裝修過程中的直言不諱,讓公司感受到她似乎有些空間方面的天份,漸漸地讓黃子溱從一個翻譯轉變為類似「顧問」的角色。也因為來自中國大陸的客戶較為信任她,於是也常常順便問她目前這樣的裝修有沒有需要改什麼:「我那時候還不會設計,但這間公司就是要負責做裝修、負責改設計這些業務,對方就會想說因為你在這個地方工作,你應該是要有 sense 的。」 當時黃子溱仍只是個學財金相關的碩士學生,碩士規定一週只能工作十幾個小時。後來公司的華人老闆,越來越看重黃子溱與生俱來的天份,便推薦她去學校去修一些建築概念和學分。她則直說自己沒錢不可能去修課,於是老闆聯絡學校裡的友人,最後決定由公司來負擔學費,她就這樣開始學起建築相關的專業來。 「那時候那些英文都看不懂,因為建築的字都很難,而且我不是主修,所以那時候也是硬學,最多就是拿到一個還行的分數,不過不太可能畢業。」但即便沒有畢業,這就是現在作為設計師的黃子溱最開始的起點,她就是從此刻開始接觸起了設計。   黃子溱作品《悠悠然意》。 「我是思考我要怎麼『玩』空間」 空間設計碰上了財金專業的背景,使得黃子溱對成本概念非常清晰。而寫在她性格裡的豪爽,也讓她後來即便一眼就能看出接下這個案子必定會賠錢,但只要能做出她想要的作品,她就會接下來做,即便賠錢也會賠得很開心。黃子溱自言她的個性就是希望作品最終呈現出來是漂亮的:「我以前甚至會砸錢去設計東西,但我後來慢慢學會去利用精簡,而呈現出來也是漂亮的,這些是自己慢慢去學習到的。」 非本科出身,後來才在一系列機緣下縱身躍入,黃子溱的想像沒有被框框限制住。執業後,她每次講給客戶的東西都是自己生活體驗的累積,直白易懂的語彙讓業主們都很喜歡。許多業主告訴她,他們曾經用過很多設計師,但只有黃子溱能夠給他們不會這麼侷限的空間設計,不像是切豆腐一樣用切分空間把格局劃出來,「我是思考我要怎麼『玩』空間。」黃子溱這麼說道,既舉重若輕且游刃有餘。 「很多人都會問我說:『你的主要風格是什麼?』。我聽到就會想跟他們說,既然你已經找我設計了,我想要做的是一個屬於你的、你想要的家,而不是給我住的家。」如果說存在於空間中的物件都是這個空間的演員,那麼設計師就是導演。而黃子溱這個「空間導演」,不仰賴特定的產出模式、樣貌與格調,傾聽業主的需求、換位思考, 來譜寫業主的生活節奏及專屬格調。 從消費者角度切入設計,黃子溱認為「設計手法其實跟消費者一點關係都沒有」。如果一直守著侷限、死板的設計思維,是難以轉化成消費者語言的:「因為其實我一直覺得設計是抽象的,所以設計專業就是一種『工法』罷了。」吟詠為溫潤如詩的雅緻空間,不只設計療癒身心的家,商業空間在黃子溱的手下也無一不展現出品牌特色,詠潤設計的官網寫到:「完美融合人性思維和建物個性,於質樸大方的格局之中,協調建材質地與色彩比例,編織合宜動線,牽引自然氣息,成就一處處質感與舒適並存的優美境地。」然而另一方面,黃子溱也直言自己不愛大同小異的設計,如果像大部分的人家中一樣,一進門就是玄關櫃、電視櫃、沙發,然後書房,這樣就不好玩了。黃子溱思考設計,除了在家居空間上有不一樣的想法,她也更愛變化多樣的商用空間。   黃子溱作品《雋 藝》,榮獲 2022 Muse Design Award 金獎。 氣味濃厚,不失空間美感 她經手過的案子而言,設計飯店還是「小case」,黃子溱的商業空間設計案類型五花八門,甚至有一些不常見而令人驚奇的空間類型。舉例而言,她近期幫忙挽救一個坐月子中心的案子,該案經手了四個設計師,裡頭設計已經疊床架屋,非常地亂。這個案子是朋友轉介給黃子溱,當事業主一見到她劈頭就說:「我覺得你應該可以幫我,拜託你幫幫我。」黃子溱一開始不願意接這類的收尾,但也許氣質外表下仍藏不住性格中的豪氣干雲,她後來以好朋友的角色先幫助對方、給他建議,最後開始認真挽救這個案子。 但黃子溱也坦言,這類商業空間非常不好設計,因為自己也涉足建築方面的專業,而之前也有不少飯店的案子,所以也積攢了對消防法規的不少了解,但真的必須仰賴經驗的累積,剛踏入行業的新人很容易忽略這些面向,甚至也很容易做出會讓小朋友受傷的設計。 除了月子中心,黃子溱更厲害的經驗是設計過「豬糞」的工廠的辦公室。這個工廠專門處理豬的排泄物,將其放進一個系統,轉化成堆肥再轉賣。「很好玩,真的很臭,去那種地方你會三天都覺得你身上很臭。」黃子溱笑著說道。這個業主主動來找黃子溱,問她有沒有辦法設計這種空間,而黃子溱就是愛這種挑戰。 工廠的辦公室是個非常偏功能性的空間。工廠老闆覺得雖然自己是做這個行業的,但仍然有一個希望可以招待客戶、朋友來泡茶坐坐的辦公室,而辦公室就座落在廠房旁,裡面不能有豬的排泄物味。需求不少,有點類似她後來設計的魚飼料工廠,除了氣味以外,還需要注意:載重、美感、不能讓老鼠進來偷吃、飼料不會發霉等等。最後這個排泄物處理工廠的辦公室被黃子溱設計得很漂亮,進去時還設計了類似無塵室消毒的空間,後來變成她作品的一個示範點,後來就許多有這種需求的案子紛紛聞「香」而至,她就持續地把這些案件都接了下來。   黃子溱作品《風雅迷致》,榮獲 2022 Muse Design Award 銀獎。 以成本概念衡量的設計 此外,比起去探索家庭空間的業主需要,商業空間的需求,黃子溱則會從企業文化去掌握。她猶記自己曾接過一間飯店的設計案,業主如同她大部分遇到的客戶,很難說出自己的空間需要什麼。非飯店本業的對方後來找了幾個設計師去比圖,而黃子溱為什麼能拿到這個案子?她說自己倒也沒刻意努力爭取,只跟對方講說:「你要想想自 己到底要的是什麼,不要只當一個 copycat。」 拿下案子後,因畢竟開飯店總是要賺錢,所以黃子溱再次發揮了自己財金背景的優勢,直接問對方:「你希望你的房間住宿一晚收多少錢?」從總統套房一個晚上的期待收入、到最陽春房間的住宿費用。用收入來衡量,再去評估業主給的總預算。黃子溱最後算了算跟對方說:「你這間飯店大概七年會回本。」把對方嚇了一大跳,因為即便他的母親是金融業老手,自己也沒想到要去衡量這些面向。「有些業主連自己幾年想回本都搞不清楚,我就幫他算這個,然後讓對方了解連成本概念都沒有的話是不知道在蓋什麼的。」黃子溱這樣解釋自己的想法。這個客戶最後直言早知道能先認識黃子溱就好,這樣就不會花了這麼多冤枉錢出去。   黃子溱作品《逸 白》。 有順利之時便也有阻礙,她曾遇到某些業主,剛開始都開心地有說有笑,似乎什麼都能答應。但開始做的時候就開始百般刁難,待完工後又會用買菜的方式殺價:「尾數就去掉了啦。」一開始她會吃這種悶虧,但後來她就會拿出自己的專業來化解這種情況,明白地告訴對方預算就必須是這樣,並清楚告訴對方如果一開始就知道會這樣,那她便會覺得自己將來的努力都是白費。 然而,臺灣設計市場到目前普遍還是不習慣給設計師一筆設計費,有些設計師會習慣直接把設計費包裹到整體費用裡,但黃子溱則認為如此就失去了設計的那份價值感。因此在接洽的一開始,她會盡量告訴對方自己一定會收一筆設計費:「我們就是賣 Knowledge 的嘛,如果你(指業主)不想付設計費的話,那可以去外面找裝潢,再找一個木工幫忙做出來就好,我還是可以以朋友的身份給你裝修上的建議。」黃子溱對有疑慮的業主不失平日的耿直,通常被她這樣講的業主們出去繞了一圈,最後還是回來找她,幾乎屢試不爽,她覺得給自己的堅持是對的。偶有客戶不吃這套,去外面找人做完,卻在一年後偷偷傳訊息給她說:「我家好醜哦。」,對此黃子溱則會幽默地開玩笑道:「沒關係,等你賺大錢後買下一家時,我再幫你設計吧。」   黃子溱作品《曜陞接待中心》。 手握堅持,在另一個領域也能發光 「當我走進工地,你絕對不會認識我。」在與 DFUN 訪問的最後,黃子溱說起自己若走進工地看見哪邊做得不好,可是非常凶悍且不客氣。工班做的東西或自己設計的不夠好,說拆就得拆,即便業主站在旁邊說:「不要拆。」她也直接請對方別干涉。也許這小小的一點,能夠為我們總結黃子溱至今的設計生涯,就是因為一路下來都手握這樣的堅持,才讓非本科出身的她蓄積了越來越豐沛的創作能量及專業,結合了財金的背景,在室內設計的領域以自己獨特的方式,發光不綴。

Read More

【一號人物】城兆緯專訪|森林系的田野研究 × 詩意的凝視

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跨領域與創新,這些特質在現代商業環境中已經成為一門主流的顯學。過去在談設計的時候,主要是在談論產品;現在談設計,則是在談新的方法模式。但是如果只談方法,卻沒有實際執行與結果驗證,再多的創意到最後都會讓人略顯疲乏。城兆緯,二十年前曾經被視為跨領域的其中一位指標人物,因為跨領域的背景與強烈的個人風格而受到矚目。在那個社會仍略顯保守的時代,城兆緯憑藉著自己的力量去嘗試打開不同領域之間的窄門,親自投入時間與心力去驗證這些方法的可行性。二十年過後,他在這些查證過程中發現了什麼? 城兆緯,DESIGNBURG 創辦人。原致力於空間與燈光設計,在一次客製家具的製程中,與鈦金屬邂逅,開啟了他追求當代識別工藝的精品設計之路。曾參與國立故宮博物院禮品專案設計;其全系列「鈦」當代珠寶設計與工藝,在東京慕尼黑、瑞士巴賽爾國際珠寶大展上,獲得國內外的肯定與青睞。「以時代性的高度工藝,為材質留下當代的藝術生命。」為核心概念挑戰製作工藝的極限,以當代高完整性工藝融入生活意念,創作擁有時代識別的當代作品。為當代留下的記錄,也希望成為為人們表達心意的藝術作品。 ▍ 「只是有想法沒用,要想辦法實踐,被別人做走就是別人的了。」──城兆緯 一張科學與藝術共構的茶几 他曾經是各大媒體目光的寵兒,不少社會名人爭相邀約。現在則是低調安靜的在自己的工作室裡面,專注做著自己真正想做的設計。「當時品牌剛成立,確實比較頻繁在媒體前曝光。」言談中,城兆緯對於被鎂光燈追逐的過往,沒有一絲留戀。 實際見到面以前,對於他的想像總是和過去媒體所下的標籤「叛逆」、「特立獨行」、「標新立異」脫離不了關係。照片上,他蓄著一頭長髮、面對鏡頭擺出一張酷酷的臉,很容易聯想到地下樂團的主唱或樂手。私底下的他其實更像是一位親切內斂的鄰家大男孩,標誌性的長髮依然尚在,只是被綁成了俐落的馬尾隱藏在身後。簡單舒適的日常穿著,一反大眾對於設計師的刻板印象。現在的他早已過了不惑之年,也是三個小孩的父親。 從森林系畢業以後,他先從室內空間開始接觸設計,接著慢慢往更細節的內部延伸。在幫業主挑選家具飾品的時候,城兆緯始終對市面上的系列商品無法滿足,所以乾脆照著自己的想法去嘗試設計看看,這麼嘗試就跨去做了家具設計。 也許是不同背景造就的訓練,讓他設計的家具與其他模組化的系統家具截然不同。高中念第三類組,大學主修研究木料材質的森林系,城兆緯有完整扎實的自然科學訓練,除了讓他具有嚴謹的分析能力以外,也擁有研究事物原理所需要的毅力與耐心,讓他能從自己的角度去思考設計。城兆緯首次嘗試跨越相異材質的作品,是一張將大理石與不鏽鋼、鈦合金整合在一起的茶几。他先是親自從花蓮到臺東走訪了每一間石材廠商搜尋適當的材料,也委託了花蓮石材中心協助與廠商進行技術討論,之後再返回臺北尋找金屬料件。但是不鏽鋼與大理石在同時加工過程中仍然充滿未知數,經歷了大量的試驗與測試後才終於完成「材質上的跨界」。以這種方式製作的傢俱,讓他的作品不僅僅有功能性,甚至還有藝術上的收藏價值。 當城兆緯開始以鈦金屬為素材進行首飾配件的設計後,也跟著把鋁和不鏽鋼納入搭配的複合材料。在當時,鋼飾在市場上仍屬非主流飾品,商品選擇並不多。不少大型珠寶品牌因為城兆緯的作品受到好評、而看到了當代金屬飾品蘊藏的市場潛力,也開始為鋼飾開發系列商品。於是,城兆緯以自己的實驗探索精神,顛覆了原先飾品配件產業的遊戲規則。他將過去在空間與家具設計的經驗,把當時的想法融入到飾品中,用非常純粹的方式去表現材質美感。這些飾品由大量的零件組織而成,也讓人聯想到瑞士鐘錶般的精密機械。   Soft Marble 為了一顆六角螺絲跑遍全臺灣 城兆緯的第一款鈦金屬飾品「窗」,設計概念來自船舶的舷窗,這個窗被功能化為放大鏡,挑戰了大眾對飾品的傳統觀念。因為看重臺灣隱藏的工藝技術,他希望能藉由這個設計去整合與釋放這些技術能量,所以大膽使用了鈦金屬、航太鋁合金與不鏽鋼螺絲。臺灣在當時已經是世界的螺絲王國,全世界所有的螺絲幾乎都集中在這裡生產。他花了一年的時間四處尋找願意嘗試這種技術的工廠,好不容易找到有人願意合作,但是卻無法使用傳統生產普通螺絲的方式製作。為了確保這種微小精緻的螺絲能保有一致的品質,只能一顆一顆單獨製造。 對設計的創意突破、對技術的要求、對品質的控制,這些都需要高昂的開發成本。不過城兆緯認為這些都不是最昂貴的,他認為人情才是最珍貴難以取代的東西:「因為這些作品都是拜託師傅打造出來的。如果從賺錢角度來看他們做這些事情實在沒有什麼利潤。」,所以當遇到了難得願意鼎力協助研發的師傅,也會利用人脈幫他們引薦更多業務機會。 為了能取得這些師傅們的信任與合作,城兆緯會花長時間待在他們的工廠聊天、搏感情。當師傅終於願意分享自己的經驗與技術時,他也努力把握機會學習並詢問技術開發的機會。「雖然大多數的客戶並不需要用到這些技術,但他們其實是有能力製作出更高難度、更高品質的成品。」   LEGO 數量不是我製作產品的目的 城兆緯坦言,因為整個製程太花成本,不是每個廠商都願意繼續參與這些技術開發。比如說他有一個金屬製作的樂高系列作品,底部接合的一些深度卡榫以金屬製作上來說非常困難。不少人也勸過他,不需要追求那麼高難度的品質與設計,然而對城兆緯來說,這些設計與技術上的挑戰才是專業上的核心價值。一個小小的飾品,光是裡頭的任何一個小配件、小轉角,竟然會動用到這些機器設備最高強度的技術力。而也因為金屬這樣的材質,在整個加工過程中機器必須維持在恆溫的狀態下,才能讓金屬原料保持在適合的物理狀態被塑造。城兆緯甚至不只是挑戰一種材質,陸續推出了鈦、銅、鋅、錫等其他金屬做一樣的設計,這些材質又有不同的物理特性,每一次的製作都得面臨不同的技術挑戰。一般人認為的苦差事,城兆緯卻是樂在其中。 如果每一個作品都以如此高規格的要求來完成,那麼勢必也無法以傳統金屬鑄造的方式製作。因為鑄造是為了大規模生產設計的一種製程,卻無法用來製作造型上比較特殊的成品,城兆緯此時的職人態度就展現出來了:「我不喜歡以數量來思考我的產品。」,他選擇使用以前在森林系對待木材的方法,直接以原材料進行塑造,切割製成個別的單一零件,最後再把它們重新組裝在一起。「數量不是我製作產品的思考依據。」,這一點正是他與其他產品設計師最大的區別。當他的作品在美國線上銷售時,也曾經有不少評論家光看外表而提出批評。只有少數幾個人看得出來,能達到這些作品所呈現出來的技術程度,背後一定是非常昂貴的技術成本。 飾品工藝設計與室內設計不一樣,無論是從市場經營與產品開發都截然不同。典型的產品設計師在提開發企劃的時候,需要先針對市場性質進行分析與研究,每一步都需要合理的評估與決策,也因此無論多用心的設計,仍然可以看到某種固定的模式或產品。然而,城兆緯卻是抱持著科學研究的精神,即使在概念生成中確實也會參考市場因素,但大致而言,他仍然相信自己的一套價值判斷:「太偏門的選擇,確實會在雛形過程中被剔除。但是從本質上來說,市場的主流或非主流不會是我開發產品企劃在考慮的事情。」在同一個專案底下與其他設計師一起提案時,大部分的設計師會提出模組化、可量產的設計,而城兆緯仍然在尋找概念上的獨創性以及技術上的新突破。這也正是因為過去森林系研究材料特質的訓練,讓他能超越純粹造型美學這些拘束,反而能持續提出新的想法。 某一次在臺灣的展覽中,展場管理員逕自坐在城兆緯設計的一款展示椅上休息。這款椅子底部是由眾多支架聚集而成的設計,會按照使用者的坐姿而有不同長短的位移。其他設計師可能會顧忌自己的展覽品有毀損之虞,但是城兆緯卻很大方的讓管理員坐在上面休息。除了可以直接對外展示該款產品的效用與使用體驗外,也能讓管理員在疲憊的時候獲得充分的休息。細心的舉動更讓人感受到除了專注在設計產品外,對於人的溫暖關懷也一點都不少。   Big Bang and Wormhole 失敗是邁向成功的助燃器 完全靠自己的獨立研究與探索精神,強烈的求知慾與熱情,讓他對眼前的事物始終能以嶄新的眼光看到不一樣的價值。城兆緯認為自己花費最多的學習成本,是「觀看」他人的製作方法,這種觀看分成兩種:一種是「完成品」,一種是「製作過程」;其中,「製作過程」是最關鍵的。這種製程牽涉到材質的物理與化學特性,非得在生產的現場才有辦法學習到完整的過程,其中最重要的不是看到東西是被如何完成,而是要看到東西是如何失敗的。 瞭解這些材質的完整特性後,才能進一步意識到不是每個東西都能整合在一起,所以當這些元素被放在同一個設計方案時,就會產生內部的衝突。能夠理解這一點,背後都需要相當多的經驗累積。 城兆緯也是從自己與身邊的人經驗中,慢慢學習到風險控制的概念。雖然設計師常常在一般認知裡都是大而無畏的追夢者,但是每一場冒險的背後,都是堆積在無數次的折損上。他掌握到了如何讓前一次的失敗,成為下一次的助燃器。將自己的重心更加專注在設計的修正上,降低多餘不確定的風險,其他的生產則全部委外製作。 資源的侷限,有時候反而督促自己必須更聰明謹慎的行事,將能量集中在自己能完全掌握與擅長的事情上,不浪費任何一絲寶貴的精力。那些層層限制,被轉化為成功的另一種助力。城兆緯將其他人視為是辛苦與挫折的事情,化為對自我的激勵,這也是一種成功者需要具備的特質。   看到問題,理解問題,改善問題 「指尖陀螺」這個產品的企劃,可以完全體現城兆緯作為一個設計師的風格。最起初是從觀察女兒的玩具開始,也許是設計師的職業病、或是對事物的要求已經成為一種本能,他對一般市面販售的塑膠製指尖陀螺感到不太滿意,於是突發奇想開始動用過去的經驗,從材質的選用、結構的設計、美學的造型等等,重新打造了可以作為配飾又可以玩味欣賞的多功能工藝品。光是這麼一個小舉動,城兆緯就跨越了好幾個領域:金工、兒童玩具、造形藝術美學、古典物理學原理等等。這一切也都只是一個平凡微小的態度:看到問題,理解問題,最後想辦法改善問題。「跨域」這個名詞雖然大家都不陌生,但是當特別去將這個詞拉出來獨立討論的時候,好像又變成一個很疏遠的事情。看著城兆緯跨域的過程,其實就是自然而然,為了解決眼前的問題而尋找各式各樣的解法。   JD Fidget Spinner 城兆緯有著自己的一套設計流程,首先會在大腦裡完成所有的概念與構想。當需要從製造面去思考更細節的內部構造時,才會開始以手繪或是數位工具的分析方式去一一檢視。一絲不苟的性格讓他非常重視科學的實證方法,所有的產品都是從最微小的單位元件,再慢慢如聚沙成塔般的拼湊這些元件之間的關係,最後將設計概念置於其中去串連各個元件為一個完整的系統,構成具有功能性的產品。 以「單位筆」這個產品為例,從名稱就能知道整個設計概念是以「科學單位」為基礎。外觀看似樸素的一支筆,由好幾個元件所組裝而成。每一個元件都代表著不同的數學單位。首先整支筆的重量是「1盎司」,整支筆自動下壓的重量為「1PSI (胎壓單位)」,其餘大小零件也代表不同單位的「1」,某一個小零件重量為「1 公克」,另一個零件長度是「1 英吋」,將這些零件組裝後的重量剛好是「10 公克」,當這些零件組合之後又剛好達到數學常數的黃金比例。除了個別零件都是以「1」的基本單位規格製作外,為了讓它們在組裝後的總和依然能維持在同樣的數據條件,在設計與製作過程中需要反覆調整,整個過程事實上就是數學運算後的完美平衡。但不僅僅如此,這些零件都是由不同的材質構成:鋁、鈦、錫、黃銅與不鏽鋼,它們的重量與物理特性也都不同,所以也得將之考慮進去。於是,除了數學上的平衡以外,又多了化學與物理學的平衡要素,必須以航太工業的精準度,才有辦法確保每一個製作環節都能滿足設計的需要。 「製作過程最起初只有一個『1』,接著加上另外一個『1』,然後這麼持續下去,數字就在這些過程中跳躍,對設計者來說是一件很酷很棒的事情。」聽著城兆緯鉅細靡遺描繪這些細節,這麼多的計算與構思,完美的濃縮在手上的這一支筆。相較於其他設計師,他似乎更像是一位科學家,一名工程師,也是一個材料學家。他以這種科學的態度構成了獨特的美學,蘊含著純粹的自然與和諧。   Metal Color Pen 也正是因為這種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讓他願意接受來自他人的看法。不少帶有藝術家性格的設計師,難免會比較以自己的想法優先。但是城兆緯是以科學的客觀態度在面對創意,所以反而能開放的廣納他人的意見。這支筆不只是科學技術與數學計算,還集結了許多他人毫不保留的真實意見在其中,最後才能順利完成。   想法需要被實現才會成為價值 不過即使城兆緯花了這麼多精神與心力在產品的開發上,他也不得不承認一個好的產品,不代表在商業市場上可以成功。他認為每個產品都有自己適合的市場生態,一個產品的特質反映了在地的風土民情,包含在地的需求、在地人的想像、在地的技術能力,以及在地的商業模式與市場結構等等,必須湊足這些人文與物質條件才能成就一個成熟的產品。他希望網路社群的發達,能更加速推進臺灣社會的新陳代謝,讓好的產品與好的設計能被更多人注意到,未來也希望能透過群眾募資的方式,有機會開發更好的產品,並藉著這個機會把臺灣的在地能量與創意讓國際可以看到,同時也讓臺灣人看到,願意相信自己有能力、也有機會創造更好的環境。 從城兆緯以設計師身份登上舞台,至今也有二十年的時間了。當他首次以跨領域背景出現在媒體目光前的時候,臺灣仍然沒有太多關於跨領域的討論,他走得太前面,以致於我們當時不知道怎麼瞭解他。現在,跨領域這個詞彙變得更頻繁的出現在日常對話中,大家也喜歡以此相稱,儼然這件事成為了一種時髦新穎的流行。城兆緯是我們所理解的那種跨域嗎?他對於現在時下的設計只有一句話:「只是有想法沒用,要想辦法實踐,被別人做走,就是別人的了。」反覆咀嚼這段話背後所乘載的寄望,我們期待這個時代逐漸跟上他的腳步。   城兆緯設計師  

Read More

《挑戰—安藤忠雄展》80 歲的青蘋果人生,以青澀的心情持續向世界學習與挑戰

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以傳奇的個人故事經歷、以及精湛體現日本文化精髓的建築大師安藤忠雄,與忠泰藝術美術館合作首次在臺灣展出其生涯中 300 多件經典作品。此次展覽也堪稱是歷年規模最大的建築展,內容包含模型與設計手稿,完整回顧一代建築巨匠縱橫 50 年的設計人生。同時也將他其中一件最受矚目的作品「光之教堂」以等比例的方式呈現在展場中,讓觀賞者能體驗獨特的空間魅力。 (Photo: 荒木経惟)   1941 年出生日本大阪的安藤忠雄(Tadao Ando),無疑是當代最具有影響力的建築師之一。從未接受過科班訓練的他,以拳擊手的姿態迎向當時保守的日本社會,透過不間斷的自學練就了無可取代的獨特思想。21 歲時進行了一趟走訪世界各地建築的旅程後,他將這些經驗化為自身的設計養分,回到大阪市梅田「大淀工作室」作為指揮基地,開始以「城市遊擊隊」披荊斬棘衝撞舊有體制,以「清水混凝土」的原型素材開闢出日本當代建築的嶄新道路,更在 1995 年榮獲有「建築界諾貝爾獎」的普立茲克獎。他不僅僅是年輕建築人的楷模,戲劇性的人生故事更可作為那些為夢想奮鬥的青年典範。   2017年東京新美術館展場(Photo : 青木 彬)   《挑戰—安藤忠雄展》從 2017 年在日本東京的國立新美術館開展,接著陸續至巴黎、米蘭、上海、北京等地展出。此次巡迴展是目前為止規模最大的安藤忠雄作品展,臺北是全球巡迴的最終站。即使已屆 80 歲高齡的安藤忠雄,依然對世界保有好奇與熱情的態度。他屹立在人人稱羨的業界頂峰上,仍然將自己視為一顆「青蘋果」以學習姿態持續成長,對當下的現實提出疑問與挑戰。他不把建築視為已經完成的作品,而是視為一把鋒利的解剖刀,一一揭露隱藏在社會體制下複雜深刻的議題。   展場入口處的青蘋果代表「青春」   安藤忠雄以「挑戰」命名了這個巡迴展覽,並為展覽寫下了序言: 「建築,一場永無止境的挑戰。如同所有的人造物一般,終有一天,建築也會風化凋零。人類為抵禦這種必然性所展現的意志,可以稱之為建築的歷史—如果可能,我想創造出能永存於人們內心深處的建築,而非僅僅是物質或形式的存在。 為了接近自己內心的理想,我開始嘗試創造去除一切修飾、猶如空白畫布般的建築。當這個「留白」裡被引入光線、微風,空間就會被注入生命。當這個「留白」被置入城市,也許就會觸發一些無法預期、刺激的事情發生。如果讓這個「留白」與刻了時光的磚牆相對而立,在那裡就會浮現串連了過去到現在、乃至於未來,時間長河的厚度。而當這個「留白」融入一片大地風景時,沒有了界線的空間不斷蔓延,甚至可能孕育出一個小宇宙。 當建築邂逅大千世界的物象,因而喚起的各種對話,才有訴諸人類靈魂的力量。如何使這些對話更為激烈、內容更加豐盛——由於每個計畫都有其獨自的脈絡,所以答案不會只有一個。 正因如此,建築是困難的。 也正因如此,建築是有趣的。 《挑戰—安藤忠雄展》記錄了半個世紀以來,為了解決「建築」這個無法回答的主題,我不斷奮鬥的軌跡。展覽於五年內巡迴了五個城市,最後在「對話」之地——臺灣劃上句點,是意義極其深遠的偶然。 何謂建築?它是為了誰、又是為了什麼而構築? 但願透過這個展覽,能提供一個機會,與大家共同重新思考建築的原點。」   安藤忠雄 Tadao Ando 四大主題解構半個世紀的深邃哲學 此次展區以四大主題「空間的原型」、「城市的挑戰」、「景觀的創造」、「與歷史對話」規劃,分別從「時間」與「空間」兩大維度去解析安藤忠雄這半個世紀的歷程,以三百多件的模型與設計草稿,完整呈現建築巨匠一路走來的思想軌跡。   松菸一號倉庫展場 空間的原型 本區以安藤忠雄的生涯原點「住宅」為起點,從 1969 一直到 90 年代橫跨 20 年的時間,用「光線」去重塑日本兩大精神構造「間」與「陰翳」為現代性空間,同時挑戰了「追求最大生活舒適度」的住宅原則,設計了第一棟住宅作品「住吉的長屋」。同樣的思考概念陸續出現在往後的作品如「4 x…

Read More

2022 年巴塞爾藝術展香港正式開幕 130 間藝廊呈獻全球大師級作品︱Art Basel

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Art Basel in Hong Kong 2022   2022年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已於5月27日正式開幕,本次是第二屆以混合形式呈獻的香港展會,參展單位有來自28個國家及地區的130間頂尖藝廊。除了在藝廊薈萃(Galleries)、亞洲視野(Insights)及藝術探新 (Discoveries)展區帶來強勁參展陣容,本次的展會也提供了豐富的公眾活動,在聚焦本地藝術家的同時,建立本地與全球具意義的聯繫。   Art Basel in Hong Kong 2022   這次展會有來自全球多個藝廊參展,例如 Rossi & Rossi 展出尼泊爾藝術家 Tsherin Sherpa,以祖傳西藏唐卡畫風工藝,融入當代手法創作作品;Pace Gallery 展出中國藝術家張洹、概念藝術家 Glenn Kaino 及希臘裔跨界藝術家 Lucas Samaras 的 NFTs 作品;Perrotin 展出李培首次在香港展出的《浴火重生(白線)》(Issu du feu (White lines) )系列,以及村上隆全新作品;Hauser & Wirth 展出美國繪畫大師 George Condo 新作《粉顏白臉綠眼睛》、Camille Henrot 最新系列《該與不該》(Dos and Don’ts)、曾梵志全新抽象畫《2022年E系列第6號》。現場更設有獨立衛星展位,供因現時的旅遊限制而未能親身蒞臨現場的藝廊展示他們的策展項目。   Art Basel in Hong Kong 2022 Art Basel in Hong Kong 2022   本次展會同時也將再度設有典亞藝博展館(Fine Art Asia Pavilion),邀請當代藝術家以不同媒介重新詮釋古董元素,創作全新作品。展館將以「古物革新」(Transform / ARTique)為主題, 由梁兆基策展匯集 20 位藝術家作品。   Art…

Read More

獨創混色編織居家風尚,打造輕奢悠閒生活片刻,7OCEANS 台北全新概念店開幕!

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7OCEANS 全新風格概念店 掀起居家渡假質感生活  循著陽明山腳下的爛漫春櫻一路走來,隱身在外雙溪畔靜謐別墅區,全新「7OCEANS 風格概念店」,為熱愛生活的人們量身打造一個「享受生活」的渡假式質感居家空間。從家開始,傳遞屬於 7OCEANS 自然休閒、舒壓的關鍵語彙。甫進門映入眼簾的即是綠意盎然的自然芬芳,採光明亮的挑高空間延伸出更開闊的視野,放下生活的緊湊忙碌,在這裡讓身心享受無比輕鬆,沉浸在 7OCEANS 精心創造的生活提案之中,細細品味自己獨處或與家人朋友相聚的每一刻。 全新「7OCEANS 風格概念店」 全新「7OCEANS 風格概念店」   正如 7OCEANS 品牌標誌上顯現的太陽與海洋意向,完美呼應品牌所倡導融入自然的休閒理念,從世界各地尋找靈感,發揮家族企業從 1982 年開始積累至今在戶外家具領域的研發製造經驗,與用心傳承手工編織工藝的深厚底蘊,打造出追求休閒美學空間的挑剔品味。  全新風格概念店整體空間設計以 2022 年重點家具系列為主,串聯自然植栽,演繹出不同場景的家具表情。當陽光穿透落地玻璃窗灑落一室的美麗,可以什麼都不做地耍廢躺平在白色沙發上享受午後慵懶,可以約上三五好友舉辦居家野餐會,或呼朋引伴來場夏季泳池派對的舒適躺椅、或舉辦營火 BBQ 的戶外露營帳篷。而最適合家人好友相聚的長桌設計,更是營造出「outdoor fine dining」絕不可少的系列主角。概念店後半部的室內區域,則利用圓桌之美升級商務洽談或休閒用餐空間的精緻品味。 全新「7OCEANS 風格概念店」 全新「7OCEANS 風格概念店」   7OCEANS原創 Mix-weaving 前衛混色時尚編織 交織演繹大地之美  7OCEANS 堅持保留工匠純手工編織的技藝傳承,為每款家具注入品牌獨有的傳統工藝靈魂,巧妙結合德國高科技快乾泡棉 Urecel Quick Dry Foam、美國 Sunbrella 節能環保全天候布料、不銹鋼、鋁合金、與合法種植的印尼 A 級柚木,並以可回收塑料取代天然藤麻的高強度戶外編織材質 Synthetic…

Read More

兼顧減碳與健康,與『綠洲 OASIS 室內蔬菜製造機』一起跟上全新蔬食風尚!

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蔬食、減碳、環保,這是屬於 21 世紀的全新生活風尚,它不只是個口號或是一時的流行,而是一個對我們所處的環境負責任的態度。『綠洲 OASIS 室內蔬菜製造機』是一個能讓我們自己在家輕鬆種植蔬菜的新產品,它長得像可放置於桌面上的木頭小屋,透過水耕方式即可收成多種蔬菜,也是 ESG 減碳的最佳實踐。DFUN 特別採訪了共同開發此產品的木匠兄妹創辦人——周信宏,請他和我們聊聊為何會研發這樣的產品,揭開『綠洲 OASIS 室內蔬菜製造機』的幕後歷程。 綠洲 OASIS 室內蔬菜製造機   減少碳足跡需從每個人做起,一個人只要一天不吃肉,就能減少2.4公斤的碳排放量。而自己在家種菜,也能減少外出去超市買菜所造成的環境成本,也能減少車資、停車費等支出。水耕蔬菜十分健康,亦難以使寄生蟲存活,種植過程中不會造成額外污染,對地球造成更多負擔。周信宏看待現在風靡全球的蔬食風尚,認為這已是現代人的一個生活習慣,而除了蔬食生活的世界潮流外,越來越多專家倡導要吃原型食物,水耕蔬菜恰恰滿足了這兩種需求。 『綠洲 OASIS 室內蔬菜製造機』最開始研發完成後在嘖嘖募資平台上架,短短不到一個星期就達到294%的達成率。「我們也都很振奮,但預購結束後就是準備要交貨了,這每個細節我們都戰戰兢兢,直到出第一批貨交到客戶手上,才有客戶回饋。客戶收到普遍都反應很驚艷,收到跟照片中一模一樣,甚至超出期待。」周信宏這麼回憶起當初募資時的成就。「很多客戶給我們的回饋是:『這蔬菜吃起來好嫩,跟超市買到的口感差很多,也讓原本不愛吃菜的小孩們變得愛吃菜了。而且想吃就摘,隨心所欲,像是晚上吃泡麵、鹽酥雞當宵夜摘一兩葉生菜來搭配,真的好方便又沒有罪惡感。』」 綠洲 OASIS 室內蔬菜製造機   木匠兄妹近幾年一直在思考木製產品如何跨界,已經有許多聯名經驗的他們,每年我們都給自己一個挑戰跟題目,現在慢慢從可愛風走向居家生活設計,想要再貼近人們生活。與木匠兄妹一同合作研發此產品的佳能國際近幾年來也積極轉型,佳能國際從做辦公室事務機租賃的傳統上市公司,轉向專注於綠能發展,旗下有蔬活農場、育苗場,也推出辦公室蔬菜機的租賃。這和嘗試搭上 ESG 議題的木匠兄妹一拍即合,周信宏這麼形容道:「原本辦公室蔬菜機的產品是用鋁製的架子,這次走入居家,就想要用木頭來設計製作。而負責專案的詹副總原本就是認識許久的好朋友,我們一聊就感到『英雄所見略同』,所以一同投入研發。」 綠洲 OASIS 室內蔬菜製造機   專注於木頭的木匠兄妹,對產品所使用的木頭十分講究。他們在該產品選用的是紐西蘭有 FSC 永續森林認證的松木,而且是 clean 等級的。clean 等級是什麼?因為松木都有木節眼,而要避開木節眼就必須選用到這個等級,它的取材率很低以至於價格也高,比一般松木貴上了3倍。但木匠兄妹當初做這個設計時第一就是想到:蔬菜機要是像家中的家具一樣可以融入居家設計,它也是傢俱的一部分。而松木天然的木紋紋理大又漂亮,很適合做傢俱,所以選用這樣的材料來製作。蔬菜機整體都是松木製作,原木上透明漆,部份骨架上白色消光透紋漆,讓它可以看見木紋,而木色加上白色的搭配,也很適合蔬菜箱的設定,給人感覺一種清新,優雅的又耐看百搭的質感。 綠洲 OASIS 室內蔬菜製造機,也可做紅酒架。 綠洲 OASIS 室內蔬菜製造機,也可做紅酒架。   當然,在研發的過程中也遭遇不少挑戰。比方尺寸的制定,原本設計給辦公室的蔬菜機是像書櫃一樣大的櫃子,但擺到家中要多大的尺寸比較剛好?這就需要多費不少功夫來考量,剛開始木匠兄妹和佳能國際雙方都各持己見,有不同的想法;後來又必須考慮可種蔬菜的數量,太多體積會太大,太少卻又不敷使用;還有相關燈線跟電線的收線方式,電線走的方式以及如何收納這些電線是設計的考量,要美觀又不失功能,這些都是經過兩方諸多的調查跟討論才定案。「真的很天人交戰。」周信宏這麼說。 好在,最終我們所看到的『綠洲 OASIS 室內蔬菜製造機』十分成功,收到的客戶們愛極了這位定期出產健康蔬菜的小農夫。驚艷的群募贊助者告訴周信宏這台機器遠超出他們的期待,不僅實品跟照片中一樣漂亮,原本擔心幫浦會有過大噪音、機器很難組裝或蔬菜長不好,這些都沒有發生,反而在參與種植的過程中,確保自己和家人吃下沒有施用農藥的蔬菜,得到了一份安心的踏實感。 最後,我們詢問周信宏創辦木匠兄妹幾年下來,他如何定義這個品牌,他這麼回答我們:「當初這品牌的精神設定就是:『有設計,有功能,有趣味』,我們希望讓木頭這材質能跳脫以往大家所思考的。我們所做的設計中,讓木頭有了趣味,可以療癒我們、陪伴我們,讓木頭製品增添生活多一些質感、多一些溫暖,而我們想要訴求的就是 “Wood can do it”,木頭可以做到很多,讓原木傢居提升我們的感質生活。」

Read More

以城市景色作為內裝靈感, Aesop 台北 101 店新設計重新亮相

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溫柔的粉橘色調,以令人意想不到的鐵皮作為主要內裝,位於標誌性建築的 Aesop 台北 101 店以新設計重新開幕,店鋪的設計靈感來自從這座指標性大樓俯瞰臺北的城市景觀。整體空間以細緻排列的鋼壁打造而成,使人聯想起信義區交錯密集的建築語彙,也如同從觀景臺上所見──遍布城市中的金屬層板波紋材料,彼此鑲嵌。 Aesop 台北 101 店外觀 近年在臺灣討論度很高的 Aesop,為成立於 1987 年的澳洲肌膚保養品牌,總部位於墨爾本,於世界各地的概念店提供高品質的各式配方。來到臺北,這個城市展現了不斷適應新元素的堆疊、交錯特色,喚起都會充滿活力的流動性;全新的 Aesop 台北 101 店重新利用從期間限定店所留下的木板材料,以再生的概念方法,賦予這些日常建築材質嶄新的生命。 Aesop 台北 101 店內裝 設計團隊以溫暖色調重新詮釋了店內的產品層架。其設計焦點之一為中央的訂製烤漆玻璃水槽區。而踏入空間內,感官彷彿被溫柔喚醒,等待發掘不同的觸覺連結。在其中一個角落,可見一張嵌入牆面的長凳,提供人們寧靜的休憩時刻。在另一邊則設有「藏香櫃」──突破傳統框架的獨特香水系列,同時也隱藏著一個可將香氣注入衣物的香氛轉盤。 店舖的不同元素,創造出懸浮在地面之上的視覺感受,巧妙呼應了台北  101  高樓的延伸視野,彷彿聯繫著遙遠的地平線景致。波浪型的鋼壁與店鋪中的玻璃材質互相呼應,就像是台北101大樓與周遭建築物間的交錯對話一般,再度體現了 Aesop 店鋪設計中的在地化特點。在這個引人入勝的設計空間中,顧客將可以盡情探索一系列 Aesop 所提供的高品質產品。 Aesop 台北 101 店內裝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