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領新視野 擁抱多元藝術 專訪視盟理事長蘇瑤華

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2021年十月迎來「台灣當代一年展」二十週年,也是在疫情時代下催生虛擬與數位科技大鳴大放的一年,視盟秉持著尊重創作與多元,今年首次嘗試數位轉型,探索「New Normal新常態未來」,除了線上導覽作品、線上直播導覽、多元培力主題以外,也首次提出運用區塊鏈的概念,包容開放所有創作能量。 傳統藝術到如今的多元數位藝術,表達方式越來越精彩,欣賞作品不再侷限於實體藝廊,在數位、網路、直播、甚至區塊鏈上,開始看見創作的更多可能性,尤其疫情更是帶起人們重視,除了面對面以外的交流與連結方式,直接或間接的催生數位化的創作表達,原來在受限的環境之中,大家更渴望走出自己的路,勇敢創作,用藝術發聲,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世界的看法、傳遞嶄新的點子、提問與實驗,透過作品承載回憶、情感、時代共鳴。視盟一直堅守崗位,持續在藝術圈耕耘並鼓勵所有抱持熱情的創作者,期許做為推動發展作品的平台,DFUN榮幸能採訪到視盟理事長蘇瑤華,借當代一年展20週年為基點,聊一聊當代的創作趨勢,期許引領大眾一同擁抱藝術多元的未來。 開放眼光 能量碰撞 台灣當代一年展,為促進更多年輕創作者有更多發展性,啟動「一年聚焦評審團獎」,入圍作品在福利社實體展展出,最後選出一位年度得主,提供下一年的個展機會,以及特別與主題座談的圖靈證書跨界合作,頒發台灣當代一年展20年來首次的區塊鏈評審團入圍與得獎證書,總共20件入圍作品,看見不同風格的表述形式與內容,包含雕塑、錄像、聲音、互動裝置、畫作等,由此可見這是一場完全包容開放多元類型的藝術場域,不同創作領域之間可以交流與激盪,邀請創作者們用著自己擅長的素材來表達想說的故事,而其中問起令蘇瑤華特別印象深刻的現象,她分享這次有兩件作品,在同一個即將被拆除的廢墟「臺北紙廠」裡進行,但是啟發了兩個創作者各自發展出兩件完全不同的創作:鄭雅璇的《聲音考古》行為影像紀錄以及游佳臻的《片片》雕塑裝置作品,這是讓人驚喜的,能夠同時看到一個空間帶來不同面向的創作靈感,且見證一個即將逝去的故事,透過影像與行為、雕塑與再造,一部份被保留了下來,這是藝術本身非常迷人的特質,不同個體的主觀能帶來不同的刺激。   作品核心原創表達 視盟鼓勵大家將自己的藝術脈絡能夠越走越深刻,蘇瑤華認為創作作品的同時,不管是創作過程的前段、中段還是後段,都值得更加向內要求自己作品深度:「創作本身不僅僅是表達,思考過去與未來,能為自己、為世界帶來什麼樣的意義也很值得思考。」 對一年展的作品入圍評選,我們問到有無看重作品必須具備的核心元素?蘇瑤華分享,視盟最看重,也最必須的核心絕對是「原創」,再來就是一個作品有沒有具備能夠傳達的理念或故事,她致力於藝術領域許多年,看見最能夠流傳芳久的作品,通常是其故事能夠打動人,這個故事通常並不是多勵志或是多坎坷,而是「真實」,因為真實的日常存於你我之間,最能夠使觀者動容的,都是來自於平凡生活中的真實共鳴,這樣的作品,能夠被保留、更恆久被記住,而就像是今年入圍作品:穀米機工Okome Studio的《等待飛機的聲音Waiting for the Sound of the Airplane》也成為今年台灣當代一年展的年度得主,其運用歷史戰爭為取材,透過古老兵器的故事,隱喻臺灣與國際之間、你我人際之間的距離與關係,引發每一個人對於過去與未來的思考性。她分享視盟之所以會看重這個核心,是基於協會的理念精神,期許成為促進藝術的全面多元發展,一個鼓勵交流並且能讓更多創作者、好作品能夠被看見、被更多人欣賞的藝術平台,成為藝術家創作過程的堅實夥伴。 新潮世代的碰撞 一年展能夠展現如此多元,源自對於藝術作品抱持著相當開放的心態。而這次一年展「一年培力」計畫的發想理念很新穎有趣,邀請策展人游崴擔任計畫顧問,計畫入選者林郁晉推出《鏡水樓台》策展計畫,集結7位國內新銳藝術家,探討「網路迷因」發散式的水平文化移植,其脈絡上的跳躍與斷裂,以及文化現象的存續與擴散,這個主題,非常新潮、前衛地,透過藝術策展結合了網民文化,而如此新潮的時代新語彙,我們也很好奇蘇瑤華理事長的看法,她表示對於迷因文化,其實一開始很難馬上理解,甚至她到現在也不完全能夠看懂,但是迷因能夠帶來的散播效果,以及傳遞理念的效率,也同樣無法預先想像。相信文化的多元接納能夠支持世代的創意能量,因此迷因文化同時能夠支持著藝術的推廣、相輔相成,保持尊重與開放,並樂見其成,她表示:「每個世代都會因為環境與風氣的不同,而誕生一些新的詞彙與共通語言,我們也沒有必要去抗拒新的事物,有新的事物出現,也象徵了世代的前進,那也許會誕生讓人期待的新氣象、新未來。」   未來感 數位展望 未來我們無法掌握,但可以試著與之並行,順著趨勢脈絡共同學習與成長,身為推廣藝術發展的平台,視盟有著要比其他單位更勇於做新嘗試的使命感,今年討論「虛實整合」、「NFT」、「數位轉型」、「區塊鏈」等等,全新概念來勢洶洶,席捲許多熱門話題,蘇瑤華分享,也許疫情之下,很多人感覺像是被迫著往這個方向前進,但不管技術如何翻新,實際的感官享受,與作品面對面的視覺衝擊,仍然是線上與數位的觀賞無法取代的體驗,這次一年展的嘗試,順應時勢與技術發展,嘗試革新一些展覽作法,尤其對於視覺藝術家,展覽是一個他們接觸市場、接觸世界、接觸大眾而言非常重要的介面,因此在這時代下提出了「虛實整合」,讓作品的觸及面能夠更加廣泛。另外,視盟也將持續關注「藝術家的身分認證」,這是必須被認真對待的一件事,視盟將不遺餘力地持續進行各種藝術推廣與交流,在藝術領域中和大家並肩前行。  

Read More

【閱聽空間】王宗欣 被視覺彈開的畫室

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如果看過王宗欣的作品,鐵定會被他那種天馬行空與動漫漫畫式的風格驚艷到,原以為他的畫室也會很張揚,但位處在民生社區邊緣地區,王宗欣的畫室是隱身在歲月靜好般的住宅群中,進到這顯得十分像日常生活中的左鄰右舍。 刪去法的空間 來到王宗欣的個人畫室空間,映入眼簾的,是他的雕塑作品,有別於談商業案的公司空間,富錦街個人畫室這裡更多的,是創作的味道。和朋友一起分享使用的藝廊空間,現階段作為他接待訪客的地方,坐在這裡,耳邊時不時聽到的,是松山機場飛機起降的聲音,即使是在疫情的當下,民生社區這裡獨特的氛圍依舊十分濃厚。 我們問到為何會選擇這樣空間的理由,「與其說條件,不如說我會先思考有甚麼是可以先做刪去法的,創作我比較需要一個安靜、可以控制的地方,而且不要有人、能把所有的東西都消除掉,比較讓我進入創作這個狀態。之後我才會去想我身邊有那些東西在創作時是需要的。」他這麼說。 公司與畫室的差別 在還沒有自己空間時,王宗欣那一兩年都是在自己的辦公室創作,「但我可能畫完時候,我不見得要把東西收起來呀,但如果這時候客戶剛好跑來公司開會,我就得趕快把場地復原成可以開會的狀態,所以我在2019年時候,我意識到我必須要把工作跟創作的空間分開了。」   畫室空間眾多收藏 他展示他畫室給我們,他表示現在畫室除了繪畫外,還有一個簡單攝影棚做一些錄影互動創作,同時自己在這裡也收藏一些自己喜歡的畫冊、展覽手冊、各種類型喜歡的藝術繪畫書籍,甚至是模型都可以在這裡看到。 王宗欣特別跟我們說明空間為何現在有這些東西,「我到一空間之後,空間都很容易被書塞滿,我找靈感或找資料時,不會仰賴網路資訊,我更多會是找帶在身邊的書或是畫冊、模型等等。到這邊,要做的比較偏個人創作,所以書會更著重於在跟藝術或視覺、繪畫相關的書籍」 我們看到他收藏的書籍,也有許多是經濟學、劇本類的工具書,他提到自己現在也有很多時間在寫劇本,「我早期是做動畫的,後來漸漸重心在一些商業案件,但現在重心慢慢又轉到創作後,我之後還是會想讓我的作品成為一個動畫或是漫畫。」 桌上擺的,分別是Jamie Hewlett和天元突破畫師的畫冊。 除了漫畫,還有許多經濟學、劇本工具書等等。 蒐集補齊世界觀的酷東西 「現在創作很難去體現作品背後的世界觀,所以這邊現在看到的很多編劇書、經濟學、符號學這些,都是在補齊我創作世界觀的東西。我覺得除了自己的生活經驗以外,我還需要一些知識去架構讓世界觀更完整,所以這些書籍可能沒什麼關聯性,但都可以讓我的創作更完整。」他也提到他現在還會買實體漫畫,「因為我很喜歡動漫跟漫畫,所以我的作品賽璐璐的感覺非常的重。如果未來動畫會是呈現我的世界觀,那繪畫我也想從這種美學方式去尋找一些符號跟線索。有影響到我的真就是動漫裡面的一切美術形式。」除了上色的那種型態上面接近動漫以外,他覺得像特效等是在創作上影響他非常深的。 再來我們看到了大袋子裡有放一些還沒從盒子裡拿出的鋼彈模型,他說自己都有在收藏模型跟玩具,他說:「在這空間內,我會盡可能地把自己喜歡的擺進來,不管是書、音樂、還是繪畫。」這樣沒有目的的收集,他表示:「因為這些收藏進來空間後,會有一段我自己內化的時間,或是自己比較能夠進入收藏裡的論述後,我才會讓這些意象進入我的作品中。」   NFT帶來的思考 繞過SONY A7C相機,我們望向簡單攝影棚,他讓我們看看桌子上面的球鞋,他說:「最近我在做一系列球鞋的NFT作品,因為這陣子的活動,讓我開始思考我要怎樣把我的收藏變成一個數位的展現方式。」他提到這次他特地買了一個轉盤,讓球鞋能夠轉動並拍攝。 簡易攝影棚現在準備要拍攝的,是下一檔NFT的作品。 除了這些之外,我們看向了他放的家具,他說他專門收一些古董家具,他笑說:「有些家具的年紀都比我們大,像是有芬蘭、德國的椅子,還有日本古董櫃子、椅子跟法國的落地燈,所以我這個空間有很多老物件跟圖像、卡通動漫類的東西在這裡。」 我們看到櫃子上有顆龜背芋,我們好奇他為何會想種龜背芋,他說:「對我來說植物是比較感性的,我找在一些線條與線條或材質交接的地方放上植物做過渡,龜背芋對我來說是很好照顧的植物,因為我自己有很多空間,沒辦法每天去照顧他們。」 他表示這空間能夠代表自己被視覺化彈開的樣子,也能代表自己在創作中的人格反射,這些東西與物件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與功能,「我在這邊創作也特別放鬆。」

Read More

【一號人物】做梁浩軒與我們的傻夢

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全面啟動》中,夢境的狀況,取決於作夢的當事人會如何去抉擇,夢境從所思所想從天馬行空到具體實現眼前,就很像是策展一樣,梁浩軒與啟藝團隊將許多抽象化為實體,這樣精密的計算的工作,為何跟傻氣有所關聯呢? 感性與理性的拉扯 「我覺得回首創業這件事,它好像是一個沒想清楚就做的事情。」回顧過往稱得上是傻氣的事,梁浩軒這麼和我們說。 他提到:「我往往會被自己的感性面拉扯去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上面。我覺得那是一個很傻的狀態。」但與此同時,他覺得傻是分有兩種的。「一種是聰明的傻,一種是沒有仔細想過事情的傻,我都會相信自己是那種聰明的傻,能夠去解決自己傻氣時下的決定。我自己創業好像挺魯莽,但這魯莽的背後,我也覺得自己應該有一點點能力可以做好策展的工作。」 我們問到從什麼時候意識到需要微調自己的狀態,他說:「創業第一年我就意識到要調整自己,不要這麼橫衝直撞,自己要找出哪邊的知識量不夠,還是能力不夠需要團隊去彌補它。但只要你願意做一件事情之後,全世界的人都會來幫忙。」 玩具解剖展 傻得天馬行空 就像約翰藍儂這麼說:「一個人做夢,就只是夢;一群人做夢,就是真實。(A dream you dream alone is only a dream. A dream you dream together is reality.)」,在問到傻氣與策展的關聯,梁浩軒倒有一番見解,首先他認為策展本質上是需要經過仔細計算的務實工作,「策展要去計算空間的大小、觀眾與空間的互動關係,面對票房壓力時,我們還要算客流量、觀展的流程,我們甚至還要去考慮一些更科技層面的事情。」 既然如此,傻氣不就和策展工作格格不入? 「但策展創意發想是需要在物虛面天馬行空的,所以我覺得傻氣應該是天馬行空發想這部分。」他舉出啟藝團隊名字的靈感來源──《全面啟動》,他表示在電影裡面,造夢者可以打造出一層又一層的夢境,甚至是想法、意識會改變牽動夢境。「策展就是把這種概念運用在實體空間,例如我們希望這裡有一個恐龍會可以飛起來,那裡觀眾走過去時可以改變顏色,或是觀眾以為自己來到了另外一個宇宙……等等情境想像。我覺得這樣的發想的過程,就勢必具備著傻氣。」 玩具解剖展2NextFutureToy 孩子般的天真,也是種美好的傻 「如果你太理性地去看待你的展覽,它就變成一個科普、文化傳播的艱澀展覽,少了一點有趣幽默。我覺得發想過程是得很無邪的又帶點傻氣,我們都像小朋友一樣講一個故事,這種故事是抽象的、超現實的、浪漫的、奔放的,然後勢必都具備一點傻氣、一點天真或是不那麼現實,我覺得這是工作上非常需要的。」 梁浩軒這樣評論:「雖然從物虛面做創意發想,仍要回到務實面去思考,但當你出發點是一種天真無邪的狀態,我覺得這種氣氛也是一種傻氣。」 #DINOLAB 恐龍實驗室 #DINOLAB恐龍實驗室 高雄站 去觀察別人 我們也好奇他如何觀察旁人的傻氣地天馬行空,他認為這件事其實滿有趣的,「因為透過每一個人對於事情的闡述或發想,或是丟出創意,我們會從事件中,看到這個人的特質或他的人生養分。每個人都來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每個人可能丟出來發想跟創意,都有不同的文化的脈絡存在。」 聲音的建築展 別人看待自己的傻 聖經中有這麼一段話:「信之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傻氣的本質或許也正是如此。 回顧過往到現在,他不禁說到:「至今的案子,團隊面臨的就是每回從零開始,一群人有一種共同目標往前進,相信它然後去實踐它,最後實現的過程。因為我們相信我們看不到事情,所以我們去做,儘管未見之事尚未發生,甚至最後反應到市場中不如我們預期,但那個過程都是美好的。」 他舉出2014年曾經轟動一時的披頭四展覽作為例子「像披頭四的展覽,當時我們想做一個台灣沒有辦過,而又那麼經典的樂團展覽,所以我們到處去找資源,找了馬世芳老師、五月天瑪莎、吳武璋老師,還有很多唱片公司,甚至是飛去英國利物浦去尋寶。如果以務實的角度來講,它的成績確實不如我們預料來得理想,可是物虛面來看,我們因為這次展覽,得到後面更多的機會,我們也被更多人看到,我覺得整個過程是非常有趣的,或許外人看來真的很傻,但我們就是很執著在一件事情上面。」 The Beatles, Tomorrow|披頭四展 維持那股悸動的傻氣 我們好奇如何看待現在的自己,覺得自己還傻嗎? 「我覺得那股悸動一直還在,不過我現在的傻勁上多一點責任感,以前團隊人沒那麼多,團隊的包袱沒那麼大,而且大家跟得上,畢竟人少的時候,所有事情都跑的快,以前可以像台語說的『出逃』很多,不管這個展賺不賺錢,我覺得有趣就去做;但現在人多後,當我有一個idea時,我都會還是稍微務實一下,回頭看看我身上背負的組織責任,都是自己衝在前面,然後事情確定要執行再回來跟同事講,不會帶著團隊一起衝。」 無人出局 中華職棒30週年特展 但即便如此,「可是那種悸動,我覺得還是存在,自己還是有很多新的事業、新的project、idea想要做,然後不斷地去突破現況。賈伯斯不是說過『Stay hungry,Stay foolish』,保持那種求知若渴、自己是空的感覺,然後要去向這世界要很多東西進來,我認為這種狀態,也是一種傻氣。」梁浩軒這麼說。 唱 我們的歌:流行音樂故事展 你,傻嗎? 沉浸在傻氣的氛圍是什麼?他說他滿喜歡問團隊一件問題:「你現在對於你在做的事情快樂嗎?多數人其實不是在做自己喜歡做的職業,但我很慶幸我自己是這樣,我的職業是興趣跟生活是融為一體的,所以我現在會煩惱工作,但我本質上過還是開心的,因為我沈浸在其中。」 唱 我們的歌:流行音樂故事展 他補充這份傻氣的快樂:「我覺得快樂非常重要,當你覺得做任何事情是快樂的時候,也就容易沉浸在裡頭,像一個小孩一樣迎刃有餘做那件事情。所以要做自己能做的、還有自己相信且喜歡的事情,因為傻氣建立在你喜歡才能相信它。」

Read More

【閱聽空間】矽谷阿雅 矽谷創業的空間

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身為矽谷新創Taelor創業家的矽谷阿雅,目前在美國提供成衣業轉型的服務,因為是數位轉型,她工作的地點經常會出現電腦跟視訊鏡頭,書房與空間經常必須因地制宜的放置一些小物,幫助自己工作。 有時書房還會充當攝影棚。 新創工作者看待空間的觀念 這幾年「數位遊牧民族」( Digital Nomad)的概念漸漸發酵,只要有網路的地方即可工作,因此辦公空間不再只能侷限在辦公大樓中。這種行之有年的概念,對於到美國矽谷生活多年,且待過eBay、FACEBOOK等集團的阿雅而言其實並不陌生。她笑說在像是在Facebook這樣速度快到爆的軟體科技公司生存,而且美商公司只看功勞、不看苦勞,在疫情前,早就經常遠距辦公,即使目前很多企業受到新冠病毒疫情衝擊,但也有金融、物流、電商、科技、醫療這樣提早準備數位轉型的產業逆勢成長。阿雅表示自己早就習慣工作與生活空間是牽在一起的。 阿雅說:「我現在有幾個不同的工作空間,讓我可以依據工作內容做轉換。」 阿雅表示目前在美國創業,會因應工作內容去轉換到各自的空間。 多個空間有不同功能 創立Taelor這個AI穿搭租聘系統後,阿雅自己使用書房工作以及網路上直播介紹Taelor的服務次數變多,大量的會議與線上授課是必須露臉,「在書房,除了電腦的鏡頭,我會準備另一個攝影機,這樣偶爾可以站著開會。」 她表示常常需要在電腦前先補妝後再開啟視訊鏡頭,因此電腦螢幕下會放了一小盒子,裏頭都是首飾等等,當然桌上也有一些可以簡單整理自己的化妝品等等。「大部分的時候我是坐在書房裡的,但除了書房,如果是需要長時間專心的事情,像是準備教材或是寫書,我會坐在陽台。另外我會坐在比較舒服的客廳沙發看線上講座。」   與Momo的互動開啟一天 陽台可以眺望社區Blu Harbor by Windsor裡可以停泊碼頭的遊艇,有時候飼養的咖啡色美國短毛貓Momo,也會跳上桌上爭搶地盤,甚至和螢幕裡的創業夥伴們來個相見歡。 「早上九點,Momo開始我的一天。一打開房門,他先是坐在門口瞪了我一眼,接著就移動他龐大但靈活的身體,助跑跳上流理臺,坐下,剛剛兇狠的眼神突然變成了裝可憐的大瞳孔,指令很清楚地告訴我快開水給我喝嘛,但其實明明他就有自己的噴水喝水器。」阿雅這麼說。 Momo時常會到工作的地方搶位子 即使在家工作也不能怠忽 談到家中其他空間,「我從不在臥室工作。因為如果養成了在臥室或床上工作的習慣,臥室就容易失去那個『休息』的標籤,這樣反而造成失眠,因為躺上床,還在想著工作的事情。」阿雅這麼語重心長地和我們提到。 「我現在盡量在上床後看書,即使看沒幾頁,但它幫助我靜下心來。」阿雅這麼說。   善用片刻休閒時光 白天時候,如果客人拜訪,她可以請對方到社區的接待大廳,社區的管理團隊在大廳提供了住戶們舒適的接待空間供住戶使用,如果週末需要辦理餐會或是派對,灣岸上的露天烤肉吧或是游泳池也可以租用,有時候可以到簡易果嶺去打高爾夫。 Blu Harbor by Windsor大堂,平時可以做為接待使用。 美國的生活現狀 相比台灣的狀況,美國對於疫情生活較為寬鬆,她通常每週有一天會到合作夥伴的家裡,他們會在客廳用電腦開會討論事情,但如果需要談一些溝通方式、領導方式,或是給彼此建議和反饋,他們拿杯紅酒在陽台談,在陽光和微風下,特別能把彼此的感受說清楚,任何誤解或是困難的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我的工作時間一直到晚上十點,所以短暫休息對我來說很重要。每週我會有一兩天傍晚會到附近騎單車。同時我也會找一天下午到郊區健行。」阿雅提到她最近晚上到游泳池夜泳,先到泳池的spa泡得熱呼呼後,接著在游泳池裡感受冰涼的水 「游泳池都沒人,月光下,感覺全世界只有我一個人,感覺靜下心來,腦袋特別清楚了。」

Read More

壬寅年送暖 設計感十足讓你福虎生風

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即將邁入虎年,各個品牌都摩拳擦掌地準備推出虎年相關產品,dfun特別挑選幾款非常有趣或是有設計感的產品供大家看看。 星巴克於1月5日全門市與線上門市率先推出一系列可愛的虎年商品,不僅收錄了虎寶寶各式可愛生動的模樣,還將虎寶寶遇到象徵著大吉大利的金橘、代表著平平安安的蘋果之間的逗趣互動描繪出來,在明亮的黃色與天藍色、應景吉祥的紅色與大膽的黑色點綴金色映襯下,鮮明討喜,將福虎呆萌俏皮的模樣展露得淋漓盡致。星巴克線上門市更加碼推出於1月5日至11日,單筆購買指定新品滿888元再贈虎年紅包袋活動;1月12日至23日,單筆購買指定新品滿1,200元再贈虎年杯墊,邀請消費者如可愛的小老虎一般朝氣蓬勃地迎接全新的一年。 除了星巴克外,But.we love butter也推出了虎年虎虎生風新年禮盒,對於本來就很喜歡這個品牌的餅乾產品的人,那段「全世界叢林裡的老虎全都溶解成奶油那麼喜歡!」宣傳詞,就是今年限量禮盒最好的說法。 而微熱山丘則是推出了新年旺來鳳梨酥禮盒,除了旺來餅、鳳梨酥、蘋果酥外,隨盒還會附贈虎年平安望來小斗方,俏皮活潑的老虎印刻插畫可點綴門窗牆面增添喜氣,​以及限定虎年插畫布提袋,微熱山丘以禮盒致未來初心不變的勇氣。 另外,植栽選品店有肉 SUCCULAND 則是推出了虎年限定的「老虎多肉盆栽-蒔虎盆」,搭配台灣蜂蜜品牌「泉發蜂蜜」,讓喜歡植物的人能在年初就購得一整年的綠植好禮。 步入虎年,有肉也改變了自家櫥窗設計。 「蒔虎」:虎年當個居家綠手指 「老虎」造型的盆器稀有,有肉將虎身以剪影輪廓勾勒、套上玫瑰土色,以專業技法呈現平滑質地,觸感細緻又有份量。蒔虎盆栽的尺寸多大呢?打開掌心,可種植一到兩寸的多肉植物,精巧又細膩的融入居家空間。裡面可搭配的多肉品種,以當季健康、在家最好照顧,這兩大準則來挑選。這個季節推薦的多肉植物分別是:兔耳、蝴蝶之舞、黃麗、姬朧月、鷹爪。盆器底部有設計排水孔,每次澆水以土濕潤到底部孔洞透水出來為基準。 福蜜 除了上述介紹有「植」感的老虎盆栽,雙重饗宴的虎年禮盒內,兩瓶滿足味蕾的台灣品牌「泉發」精選蜂蜜,有送上健康之寓意。蜂蜜上蓋包裝「福虎生蜂」,期望帶給收禮者甜蜜與正能量的感受。食品是東方文化典型春節送禮選項,在傳統送禮習慣中,選擇富有健康意涵的品項,祝福 2022 的到來,著實恰如其分。除了完美意涵外,蜂蜜的保存期限長,收禮者少了即時食用的壓力,更多了品味生活的時間。舒壓的生活有植物陪伴,有甜蜜潤口,身、心幸福,隨之而來。

Read More

【一號人物】潛心感受丁春誠內在藝術星火

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面對艱鉅的2020,要走出自己的脈絡,我想全世界都需要一些勇氣、一些傻氣吧!」具有世家公子氣息,卻沒有距離感,還有討人喜歡的親和與有趣,這樣的反差魅力,在丁春誠身上,他的溫柔率性、紳士風度似乎提升了另一個層次,憑著出眾形象與演技闖蕩演藝圈多年,演出不少戲劇電影作品,演員工作充滿各種挑戰,灌溉許多養分,過程中他期許自己能夠再向上追求,為迎接更寬廣的旅程,決定一個人獨自前往異地進修,潛心研究這個世界與自身的連結,向內探索屬於自己的那份熱愛。在北京的那段日子,他每天創作、每天探索,學成歸來,從此他與藝術締下不解之緣,過去從事演員、寫劇本、欣賞作品的所有能量,塑造了現在的他,策展、設計、演員多重身分,他認為「藝術本身,是一種面對熱愛事物的尊重和態度。」我們對待生命的分秒過程,守護熱愛事物與認真捍衛的心,不停地創作、不停地對話,都是生命旅程、藝術精神的多重展現。   丁丁藝術空間二樓,呈現丁春誠藝術家極欣賞的藝術家Javier Hernandez Landazabal作品《Spirit of ladder》。 傻氣是種堅持 是追求熱愛 中生代的共同記憶,看見科技革命性的成長,並催促我們加快學習的腳步,經歷從底片轉為數位、DOS轉全面網路,科技從傳統到快速發展,發生許多體制上的轉變,丁春誠分享自己處於這段成長時代,客觀的看見完整大時代浪潮的脈絡,讓他面對人生的態度,既有過去的因子,同時也會驅動自己不斷追上快速發展的世界趨勢,思考如何革新、如何創意,用自己方式訴說對世界的看法,很看重與自身的連結,讓藝術前進的發展可能。2015年,他不安於時代的躁進,不安於DAY BY DAY的生活狀態,決心走出舒適圈、暫別家人與朋友,一個人前往北京進修,學成回來後,過去這一年,馬不停蹄地完成至少四個藝術展覽計畫,也負責設計改建一棟歷史老宅,對於他而言,「傻氣」在特別意義上代表著對於事物的堅持,也許世俗定義著不夠成熟、不夠符合主流社會的整體價值,而他表示在過去人生經歷中,經常需要憑著一股傻氣推動完成事情,久而久之或許也轉變成一種原始驅動力,為了追求熱愛事物,尤其在艱鉅的2020年,他想全世界都需要一些勇氣、一些傻氣!   每一站都在找尋自身連結 到北京獨自進修,對丁春誠來說非常深刻、樂在其中更影響至深,離開原本的生活,認為不管工作上什麼層面,身為演員也好、藝術發展也好,需要進入一個高強力交流狀態的環境,來驅使自己創作原動力,他為自己制定計畫,北方的冷冽空氣有助思考,要求自己每天固定完成一點創作,保持想法的延續性、意志集中高效率的完成創作功課,另外,剛到一個城市人生地不熟,一切歸零重新開始,過程中他學著理解與適應、到處找靈感,每一天都到北京幾個站點停留,並在那個站點探索、了解生活、交流文化,他笑說:「一站一站的深度探索,也許自己比某些北京當地人還更了解那座城市。」而演員工作經歷幫助他抱持著開放的心態去探索這個世界,演員同樣需要在拿到每個劇本當下,快速了解故事的世界觀,一個角色的人生脈絡、個性與思維,才能夠將角色演得淋漓盡致,刻劃出角色的深度,這讓他更懂得包容不同的生活與文化形態,如何有感染力的傳遞故事,這段時間裡,他開始用嶄新的心態面對人生,認為人生充滿各種挑戰,創作、演員任何身分努力過程都能視為藝術,認為藝術並不是一種有距離感、高姿態的層面,而是「面對熱愛事物的尊重和態度,始終如一,選擇將更多時間投入熱愛,都能稱作藝術精神的展現。」 過程的深刻 對丁春誠而言,創作過程可能相對更重於結果,更多故事是在過程當中發生。他回憶與其他創作者的故事,那時他剛與另外一位美籍藝術家共同完成一件作品,運用50年代的老物件進行修復,並加入各種基礎電機以及機械系統,重新了賦予老物件新的生命,在思考激盪後,決定讓同個空間的觀者有不同聽覺與嗅覺的感官體驗,對應闡述平行時空的時間、空間概念,並以劇情導入故事,保持故事連貫與完整,後來在馬德里ARCO的外圍展中,他與西班牙的Javier Hernandez Landazabal藝術創作家相遇,深受其作品《Spirit of ladder》吸引,意為「靈魂之梯」,引發丁春誠的好奇心,也因此得到一段忘年之交的難忘經歷,他分享對方創作故事與過程:「Javier是一位很多樣性的藝術創作者,原本職業是一位工程師,過去30年有系統地大量收藏古董和舊物的興趣,這一些收藏經過他的創意後,轉變成完整創作的任何一個零件或是元素,最特別的是,他會率先用裝置藝術或是雕塑的方式來呈現腦中畫面,當裝置作品或是雕塑作品完成後,再運用高超油畫技巧將立體作品轉移至畫布上,所以每件作品都是一組的,既有立體機械的裝置作品又有大師般的油畫創作,實在少見。」丁春誠也將自己曾經的創作過程與Javier進行交流,雖然不同語言,但卻在精神層面上有相當深刻的感受與共鳴。   核心是種溫柔 近年來展覽形式越趨多元,已經跳脫我們過去能夠想像的框架,不能再只用自身對世界的看法與舊有的觀念打造作品與展覽,他分享近期參與策展或合作的藝術相關展覽:《自說對話》,核心是古今之間對話,將傳統的文化與新世代的創作融合,並反應快速發展的社會現況,透過中式傳統文化的風水概念進行場佈的創意發想;在《Gucci Garden Archetypes原典》展覽中看見未來藝術發展的雛形,年輕世代更能接受互動式的展覽規劃,他們更追求具有風格的價值觀、個性化的內容,不再只追求形式上奢華,也追求思考性;而《ART TAIPEI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是今年相對具規模的藝術展會,因為疫情,他發現更多留在臺灣的藝術家與作品,更多熱愛欣賞藝術的大家一同參與。回到藝術經營面,對他而言「觀察該如何推廣更優質的內容,顯得更加重要。」很多想法與點子,源自生活中的體驗與觀察,透過核心元素描繪理想畫面,再參考大環境、大自然的潛在因素,不同地區,氛圍自然也有所不同,規劃時互相呼應調整,試著打造並設計更貼近當地人們需求與感受的展覽。 他分享只要是他操刀的展覽,他都會盡量親自導覽,希望作品傳達出去的意念,跟實際理解沒有太大落差,引導觀者在正確的路徑上,透過互動性跟溝通,與對方的想法交流,他表示這是他策展的初心:「因為人才有空間裡的一切,以及為了符合人使用上的需要與想要,而誕生各種體驗上的細節,最在乎的是人,站在使用者的角度設身處地,其核心是一種溫柔。」 丁丁藝術畫廊參展2021 ART TAIPEI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角色轉換 多元想像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必須扮演著許多不同的角色,藝術創作者也一樣,也不停運用更多元的方式進行創作。」丁春誠分享,策展的互動性與跨領域的重要性是未來趨勢,也開始看到各方陸續大量嘗試與建立在虛擬世界中,發展數位藝術、數位創作的計畫,也期許自己可以推出更多,以分享為出發點的藝術展覽,秉持著自由且沒有框架的發想,由外而內滋養自身,現在因為疫情,對他經常需要透過觀察人的需求與對文化風格深度探索,汲取創作靈感的他,說到雖然現在很可惜少了很多直接感受的機會,但人們因此受到旅遊的限制而改變探索的方法,現在大多數人早已習慣用網路來彙整、學習新資訊,藝術領域也開始大量使用虛擬展間、線上閱覽的方式來欣賞作品,這是未來性的體制轉變,改變人們過去生活方式的本質,對他來說,他不會對未來感到畏懼或抽象,藍圖正在開展,已可見在不久的將來,除了藝術策展與設計建築改建,也會致力於讓未來能夠接觸到的面向能越來越廣,將藝術的運用落實到生活中的任何層面。   藝術星火 流星永恆 丁春誠對藝術、美學的欣賞與熱愛,但凡稍微了解他一點的人都可以細膩的感受到,而對於人生的探索,也能感受到他抱持開放態度,支持的動力,是友善意念的分享,以及對於創作的渴望,創作對他來說,是一種最激昂的狀態,創作、藝術都是瘋狂的過程,憑著傻氣的態度推動事情完成,最重要的是有自己的堅持,以及對創作與藝術作品的原則,每個人都有自己相信的存在意義,可能由自身來定義,也有可能是社會賦予。 他期許自己可以藉由創作來找到一個與更多人對話的可能,他分享今年「TIN TIN STUDIO策展事務所」幸運的在疫情前接到一個新人生角色,負責重新改建一棟有歷史的老洋房,位在天母的新藝術空間「TING TING ART SPACE」,挺過疫情期間的限制以及困難,於十月底終於正式落成,設計理念從藝術出發,最注重傳達與建立核心精神與故事,初期先將設計元素提出,重新賦予老洋房嶄新的意義與樣貌,運用的素材「TEKTITE」,是地表上唯一種既是石頭又是有機玻璃的物質,對應設計保留原建築的石材,加上大量透明玻璃,將此建築物命名「TEKTITE HOUSE 隕石之屋」,象徵著其精神「EVERY CREATIVE IDEA APPEARS LIKE A METEORITE」的核心:『創意的乍現如同流星隕石,平凡中醞釀自己的璀璨。』以此鼓勵自己、鼓勵大家散播美好事物,並產生更多、更好的藝術創作,播種友善交流分享的種子。 坐落於臺北市天母東路111號的丁丁藝術空間(TING TING ART SPACE),由藝術策展人丁春誠與TIN…

Read More

【一號人物】跳脫醫界闖設計 廖瑩怡向美而生

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作為一個醫生的身分,見證生老病死,廖瑩怡看見許多不只是單純生病的身體,也看見許多心理影響了生理的案例,因病情、因生活等等,導致難以解開的心病,變成生理的病痛。對她來說,拿起手術刀,面對的是背負著家屬期待、背負著生命的重量,甚至是病人本身,對於自己人生的期待與失望,種種情緒,在醫院的場域裡,顯得特別濃烈。直到她向自我內心探問,終於找回童年萌芽的美麗感召,她嚮往美的心,對於美的追求,像是向日葵追求陽光一般天性使然,也讓她發覺原來醫治心病的妙方,可以透過「美」的事物,點滴中影響生活,就能讓心境轉好,療癒彼此。毅然決然放下人人稱羨的鐵飯碗,帶著當時有點天真與傻氣,飛越半個世界到歐洲米蘭學習設計,也因為放棄了原有舒適的一切,更決心要在米蘭將作品做到完美,也因此向世界嶄露她對美的天賦。 逆勢家族期待 不畏眼光 過去臺灣民風純樸,為了有高成就,都鼓勵高學往醫界、科技界等等領域邁進,而廖瑩怡來自醫生世家,從小耳濡目染醫學知識,成為醫生似乎也是意料之內的順理成章,但正因如此,她反而看見醫學之外,臺灣所缺乏注重的事物,這個發現來自於生活觀察,在臺中長大的她,看見當時到處矗立的酒店建築、缺乏規劃的街道、新舊建築並列等現象,發現臺灣缺乏「被美化」。她在學生時期,對設計與美麗的事物就有著強烈的感受,也曾榮獲國家藝術獎,也曾嶄露自己擁有造美的天賦,當看著藝術創作、美術作品、設計等,她發現透過它們可以帶來新的審美觀,並讓人願意持續追求更上一層樓的美感,同時可以療癒低落的心情,帶來轉念。   廖瑩怡說:「其實臺灣的醫學發達,來自於人才輩出。」作為醫生面對手術臺上的生命,看遍生老病死,救治醫治許多生命,其實是生理與心理相互影響而成,讓她對於生命有了更多領悟,就像達文西與Armani也曾歷經醫學工作,但選擇擁抱生命,潛心創作,讓這個世界多一些美好事物,改善生活、治癒彼此,減輕一點痛苦,她說:「醫師只能救治身體,卻救不了人們心裡面的病。」臺灣不缺醫生,缺的是美麗的能量,年輕時候順應家人期待穿上白袍,醫治人們的病痛,但她發現自己更希望能夠治癒人心,受到達文西與Armani同樣結合醫學與設計的啟發,更強烈嚮往藝術,讓她經歷被指責、不被理解,甚至全世界都認為她很傻氣的過程,仍然說放下就放下,跳脫醫界舒適圈,飛往歐洲學習設計,逆勢家族期待,不畏世俗眼光,不怕沒有人支持她,努力追求心中嚮往。她心中對於藝術美學的熱愛,對於面對生命之前充滿善和溫暖的心,點滴內化成她日後跨足時尚設計的種子。 卸下白袍 跳脫框架 她的書《時尚無罪心是魔!》提到:「醫者助人有限,但藝術的影響力卻是無所不在。」到義大利米蘭學習設計,從醫的她轉換到另一個完全不同的領域,一個在理、一個在文,對她來說充滿挑戰,啟發她設計能夠帶給人們心靈上的治癒的轉捩點有三件,第一件事,曾經遇過一位病人,一開始見面時態度不是很好,當用超音波幫她檢查之後,卻讓她鼻酸到心都要碎了,年紀輕輕23歲的女孩,滿肚子都是腫瘤,那樣不舒服的狀態,像是被世界早早宣告死刑,要怎麼笑得出來?同時,她有醫學系同學早婚,生了小孩沒幾個月卻夭折了,這兩個經歷讓她深深感受到生命的無常,人的離開是毫無預警的,體悟到要好好把握每個當下,有可能下一個離開的是自己,她要讓人生的每天都沒有遺憾,她希望能夠去見識熱愛的美麗事物,有著儘管跋涉多國也一定都要看到的決心。 第二件事,是她遇見設計領域的人生導師—郭叔雄老師,廖瑩怡分享,老師是工業設計的先驅,也是全臺灣第一個開室內設計公司的人,留學德國跟美國,當時還是醫生的時候,一個周末在臺中榮總值班,一個周末跑到臺北跟老師學設計,郭叔雄老師當時看見廖瑩怡的學習熱情,也很樂意教她,鼓勵她發揮設計的潛能,她自己越學越有信心,也發現自己在這個領域靈感泉湧,慢慢累積成她對於從事設計領域的底氣。最後一個象徵轉捩點的事件,廖瑩怡有日醫院工作下班很累,她經過一個電視牆,她看見史努比的作者—查理布朗,躺在加護病房的床上,也每天繼續創作,最後寫下遺言感謝有那麼多讀者陪伴這段人生,而沒有遺憾,離開也不感到孤獨,那啟發廖瑩怡也希望在她離世之前,能夠有能力留下一些東西,讓人們看到時可以會心一笑,直到世界的最後一刻,還是可以跟世界一起歡樂,她覺得只有設計能讓她做到這件事。 醫學與設計的驚喜相融 臺灣的中西醫雙執照,是在世界各國被承認的,廖瑩怡感動的表示很感謝醫學的教育,讓她在世界各國都能夠具有救人與自救的能力以外,對她來說也更能夠透過醫學觀念導入設計作品,能夠服務人類的生活變得更好、更舒適、更提升,中醫對人體結構的了解與需求,讓設計不僅僅是停留於表面上的美感或是單純的功能性,也會考量到讓人舒服的使用體驗,尤其歐洲人相信天然,也有他們慣用的植物草藥等,所以當她用中醫養生概念以及對生命的體悟,注入設計作品之中,特別受到歐洲人們與企業的欣賞。例如讓中醫的經絡穴道與按摩浴缸結合,在符合人體工學下,讓按摩水流精準打通疲憊的身體,這樣的設計理念,後來不只被義大利知名品牌Teuco所引用,也成為許多歐洲人家中必需品;強調設計源於生命體驗與需求的日常設計,還有這兩年在疫情之下經常使用的酒精,酒精味道會讓人聯想到生病與醫院,所以她用玫瑰或尤加利葉來融合,玫瑰帶來舒緩的香氣,還能夠促進血液循環跟健康;而尤加利葉是學習澳洲當地,用來泡澡預防小孩子感冒、以及預防肺部呼吸道的相關疾病的方法,特別在這種疫情時刻,她透過設計,讓人們平時在防範疫情進行消毒的同時,不只帶來芬芳也具有天然養生功效。   如同向日葵 迎光所以美麗 廖瑩怡分享,過去醫院讓人感到冰冷僵硬,看到許多病人、老人家,會因為病痛與種種不自由待到憂鬱症,不能自由、自己選擇去處,甚至只好在心理上自我放逐,因此更讓許多人會害怕去醫院,廖瑩怡認為這樣能夠發揮的治療作用與效果也很有限,她分享,曾經有看過一個日本的博士研究,用兩種不同的情緒與行為澆灌花朵,一種每天對花澆水時,對花笑、對花說正向開心的話;一種是每天擺臭臉,罵花、對花生氣抱怨,講難聽的話,前一個方式下,花朵相對成長得更好更美麗,另一個則是長得不好看。   所以她認為做設計就如同前一種方式,在無形之中,透過環境與空間中的正向力量,可以讓人變漂亮、心理感受更好,可以散播快樂的氛圍,廖瑩怡此時說出溫柔而強力的宣言:「人類本來就要活得光亮。」她認為空間中最不可或缺的核心是「光」,在風水學上也肯定,採光充足對身體健康、對人類、對心情有提升的效果,她貫徹運用在設計當中,若在亞洲,地域特性空間不大,則使用許多「玻璃」的元素,像是交合玻璃等,讓空間更有穿透感,盡量敞開,讓空間整體有彈性且寬敞,所以光的設計很重要,尤其包括夜晚的光,更是空間質感的體現,可以溫馨、時尚、喧嘩,那都是會跟人的心情環環相扣,因為對燈具的注重,她挑選時非常挑剔也非常快速,很快就能看出適合空間的光,她自己也偏好住在高樓層感受光的照耀,並期許能夠透過設計,讓人們如同「向日葵」一般,迎向陽光,迎向美麗的自己。   傻氣帶美 設計之路 即使至今,家人仍然對於她當年放棄原有醫師身分學習設計不諒解也不支持,她也從不後悔, 29歲飛往米蘭,將畢生所學與設計結合,彷彿冥冥之中安排了她這個人生機會,兩年時間潛心鑽研,她分享在歐洲深刻的創作過程,其實當時與三個來自不同國家的夥伴組隊,有歐美不同文化風格的衝擊,各自表態的時尚觀,有工業領域、服裝領域等不同領域的想法碰撞,經常聽到兩個夥伴爭執不下,而不喜競爭的她,負責統整想法與優勢並注入美感的設計呈現,她說:「或許是傻人有傻福吧!」恰好能將所學醫識與設計融合,也能汲取不同設計領域夥伴的優點,因此奪得義大利米蘭頂級精緻時尚品牌Ermeligildo Zegna品牌重塑大賽首獎,當年傻氣的不顧一切,她認為,人不可以把自己局限,勇敢,才能夠走這麼遠,設計對她來說已不僅是設計,是更廣闊的世界、人文。未來她會持續用不同方式從事美學設計的發展,接下來醞釀中的計劃,想回母校中國醫藥大學並與草藥結合,研發設計天然化妝品、保養品,推廣到歐洲與世界,廖瑩怡期許能夠透過設計為大家帶來美的生命體驗。

Read More

【閱聽空間】孫敬凡 一個音樂創作者愛的空間

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對於1980、1990年代出生的臺北人,剛好在千禧年那段期間迷上東西洋音樂,那對於DJEric的聲音肯定不陌生,深耕電臺許多年,同時也是音樂創作人,在斜槓這個概念不普遍時,他就有著許多工作身分同時進行,我們很好奇有著雙重身分的他,他工作的空間到底有怎樣的秘密,怎樣的環境能夠讓他心無旁鶩地工作。 雙重身分造就環境的需求 在那個東洋音樂正火熱、安室奈美惠、濱崎步搶占Oricon公信榜的那段歲月,DJEric孫敬凡就開始從事他的晨間和大家介紹東西洋音樂的DJ工作,深耕電臺許多年,同時也是音樂創作人,在斜槓這個概念不普遍時,他就有著許多工作身分同時進行,這樣的需求,會造就其工作空間到底有怎樣配置跟想法,怎樣的環境能夠讓他心無旁鶩地工作。 一牆CD 現在很多人在疫情期間,空間的界定比較模糊,但孫敬凡自己說自己從過去生活跟工作都是綁在一起的,「我自己的工作有兩三個身分,我的工作大部分時間其實一直都待在這個空間中。」 空間中最顯眼的,莫過於那一面CD牆與唱片堆,孫敬凡說:「因為電台主持人工作,所以我經常會收到需要先聽一遍的音樂公關片,因為電台主持人需要挑選適合自己這個時段的歌,所以我們的歌會先聽一遍。」,另外自己平時創作音樂,他也會分析一些創作者在創作這首歌時的優缺點去下手,這些唱片與音樂也成了工作一部分。因為總總工作的緣故,他也表示目前擺放的CD,空間這面CD牆上的,只是工作至今收到的十分之一的量而已,剩餘的很多借放在親戚那裡,他表示目前的空間已經住了很久,從過去串流不那麼盛行時,他不管是要做電台的功課,還是音樂上的創作,他時不時都會走到櫃前找出幾張做為工作上的參考,「後來收到的CD愈來愈多,串流的技術愈來愈方便,這些CD對這裡的意義就更像是一種收藏品了。」   黑膠唱片 這幾年黑膠唱片漸漸成為收藏,黑膠唱盤也洛陽紙貴,但作為一個音樂人,一般都有收藏唱片或是黑膠唱片習慣,畢竟唱片可以是一種可展示的嗜好,保存良好的黑膠唱片的音樂依舊是許多音樂人的心頭好。而對於孫敬凡的工作空間另一個小角落,黑膠唱片就成堆收藏在工作角落,這些是孫敬凡至今的收藏,他說自己喜歡黑膠唱片自己有的年代感與時間感。 在這些收藏當中,赫然見到了蘇芮唯一一張的日本專輯《砂之船》,以及張雨生的《天天想你》黑膠唱片,《砂之船》當初只在日本發行,而張雨生的唱片在這幾年也是十分珍貴,孫敬凡也表示收藏到現在,完全沒想到這成為了許多人口中的夢幻逸品。 接著我們也發現他的桌子上有一個速食店餐點附贈的史努比公仔和擴香石、香氛蠟燭,他表示他從小就滿喜歡史努比的,所以在工作的地方就擺上了史努比的擺設,他也笑說原本還想替這個公仔裝上LED燈,但後來仔細研究後發現沒辦法把燈放上去,而擴香石等等香氛的物品,他覺得能帶給空間帶來工作的氛圍。 注重感官的環境 既然這麼在意工作氛圍,我們問到對於這個工作的地方最在意的重點是什麼,他表示他也滿在意光源的問題,「我沒學過甚麼室內設計,不太明白設計的概念,但我習慣在工作的地方要能有燈可以打。」 對於燈光與氣味的關鍵要素,他進一步解釋:「我喜歡在溫馨的環境下去做創作跟工作,因為我覺得創作這件事,是一種建立在感官的工作,所以在工作時我對於聽覺以外的感官也十分注重,像是嗅覺等等對創作來說也很重要,工作時我喜歡聞到舒服的味道,看到有趣的東西,就能激發自己工作的熱情。」 同時他又展示了桌上的迷你電動桌機擺設,他表示創作的工作必須要有變化、有趣,才能激發出創作的能量。   多找幾盞燈 我們問到說如果可以再增添一些東西,他還想增添甚麼?他表示還想再買一些燈,給自己一些安定、能夠坐下來的力量。「我自己創作音樂時需要環境達到自己想要的感覺,給自己一點安定的力量……這點對於我的工作環境非常重要,而且這些東西都要靠自己提供才行。」他也提到很多人會因為沒辦法安定下就先離開這個空間,但他認為一離開很多思緒都會消失了,「因為你要去創造一個你覺得滿意的東西,需要很多情緒在上頭,所以安定的感覺會至少讓你不會想離開這裡,有時候一離開很多創作的思緒就全跑掉了。」因此他十分在意這個空間提供的安定感,所以可以他想多找幾盞燈。

Read More

【一號人物】唐鳳的傻,無雜染且清晰

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人們對閃光的外表抱有太多的期待。」蕭邦的戀人喬治桑曾在其著作中《傻氣》這麼寫到,在21世紀的臺灣,唐鳳成為史上最年輕政委,外媒都頗好奇這樣的專長該如何帶領臺灣,雖然對於許多人而言,唐鳳的風格依舊是那麼『特殊』,但對於他自己而言,或許這正是他最舒適的姿態。 20個城市的壯遊 面對唐鳳,我們問到過往自認傻氣的經歷,他聊到了24歲時的一段壯遊往事,「二十四歲時,我在全球二十個城市壯遊,住的都是網友家裡,當時我們都從來沒有見過面。那時想模仿數學家艾狄胥,住到同為數學家的朋友住處一起寫個論文,那寫完之後就賴在不走,直到主人推薦另外一個數學家讓他能夠去住為止。所以當時我掛著『我正在模仿艾狄胥』的那種名義,一同開發一個新的程式語言。」,他說自己當時橫跨了非常多的國家,在當地去舉辦黑客松等等。 驚訝的是,這些他口中的網友,對於很多人而言,恐怕只是萍水相逢的緣分,然而對於唐鳳而言,他大膽且直白地在下一封Email詢問:「那我想住你家可不可以?」 「我現在回想起來,覺得當時自己或是父母心臟都滿大顆。」唐鳳笑著這麼說。想想也是,在那個年代,大家都不那麼熟悉線上互動模式, Airbnb這樣共享企業也並未興起,對於臺灣和泰國兩個同為T開頭的國家,許多外國人恐怕是分不清的,更遑論是發生了意外後,會興起多麼大的風波。 他也直白表示:「這些國家對臺灣也不一定熟悉,加上當時我的英語其實不好,但就憑藉一股傻勁,覺得說面對全世界在搞研究的人,不要只隔著網路交流,我應該可以去實際見面,然後他們也很神奇地願意讓我去住。我是覺得還滿有傻氣的。」 如何界定「傻」 我們好奇他怎樣去看待別人的行為,許多對將體制內體制外,視作一個「傻」的區別?他表示,如果將是否跳出體制當作評斷標準,將體制內的人比做糊塗、沒有覺醒的人,就將傻氣導向負面的方向了。「大部分的人都是在體制裡面生活,直到自己找出了不需要仰賴體制,或找到自己跑道的那一天,每一個人的時間點其實都不同。我比較幸運是我的時間點比較早,但過去的經歷都是每個人的養份,所以不能武斷地下『某個人跨出去的那一刻就變聰明了』的結論。」他這麼解釋。 他也提到自身過往進一步闡述:「當時我是在校長的鼓勵之下自學,但隔年我就去參加了公聽會,從地方到中央去促成實驗教育三法,甚至是後來去參與課綱發展委員這樣的角色。從我的角度來看,跳出體制外並非脫離體制,而是建立更好的體制樣貌。」對於他而言,在體制內外並非是能夠貼上傻氣負面標籤的。 清晰無雜染 這論點讓我們窺見了他對於自己傻氣的正面看法。他也表示,從消極面向看,就是自身沒有被雜染、不被牽往其他方向走,而積極面則是十分清晰自己特色的過程,而這些無疑都是回歸自己的正常狀態。 他認為:「回到自己清晰無雜染的狀態,那就是我正常的狀態。我有些很清晰的理念或內容,也不擁有它,我只是它的載體。像我今天沒有因為『傻氣』的這個題目,而放棄聊到我本來的正常狀態,我覺得這個就是主動社會化的方法。被動社會化造成的雜染,是在於別人覺得我應該扮演什麼角色、該具備怎樣價值,我就扮演怎樣的角色。」 這麼獨特的見解,讓我們不禁聯想他是否是想做獨特的自己,但唐鳳卻解釋自己很少這樣想,他反倒覺得自己應該想成為對社會有益的理念,同時是創新的想法且能被擴散的載體。「像是今天發生的這場線下對話,它不會只侷限在看雜誌的讀者,同時也是任何人都可以將它當作未來創作的材料。素材本身拋棄了著作權、智慧財產權,因為我們就是載體,它們只是進入我們內在,我們再將它們傳播出去罷了。」因此對於他而言,他並不想主張任何著作權、專利或肖像權,「任何人拿我的臉做什麼都是他的創作,我都是帶著欣賞態度去看待。」 開放才能多元 提到了他欣賞自己作為素材這件事,讓我們想到了元宇宙,近期這個概念越來越被大眾所熟知,我們也好奇他對於元宇宙上設計的想法與期待,「對我來講就是共享實境,讓不同時區、不同位置的朋友,能有彼此在同一個的地方感覺,這其實也就是一種承載。現在可以達到這樣技術基礎都已經存在了,現在反倒是我們該談論不要失去些什麼。」 他提出了開放標準這項概念,他提出了過去曾有特定瀏覽器或是軟體才能開啟某些網站,「如果只有使用某家設備或是某家公司的帳號,才能得到這樣的體驗,並將其他人排除在外,終究會成為二元宇宙。這樣對整體的發展來看,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我在2016年去推廣共享實境時,用的就是開放原始碼,我們就想保持開放的標準、保持大家完整的參與權。」 開放清晰的載體 因為開放帶來的參與,剛好也呼應他對於美的看法,「像我們防疫彼此互相提醒,這樣的力量,並不是個體固執地做一件美的事情,而其他個體只有觀賞的份;同樣在元宇宙裡面,我覺得也是需要透過類似的方式,去確保大家不是把彼此看成交易工具而已,元宇宙上碰到的人,得就像彼此實際面對一樣完整。」 開放見解也呼應到了對於時尚看法,「好比說我身上衣服這個顏色,其實在絕大部分的管轄領域是不能申請專利,甚至有些管轄領域連著作權法都不能申請,但這不該像其他領域主張著作權、主張專利,時尚它天生就是開放的,開放的特色就是不受智慧財產權限制,它不該是你的財產,而是公有的概念。」   精髓在於協作 這樣模式,讓線上或是線下的場域都充滿著協作,就如同社會創新實驗中心做到的事情,「社會創新實驗中心原本是軍營,但我們把牆都拆掉了,確保說大家可以隨時想進來就進來。一樓有四個洗手間,其實也是讓大家盡可能舒適;空橋、電梯都是需要無障礙設施的朋友,或者是八九十歲的長輩在這邊會使用的。但這些都不是哪個設計師的概念,而是這裡的大家每天碰到的狀況,或是大家看到的不足,因此大家提出的解方。這樣的模式很抽象,同時也是很具象的,因為每個改變都可以講出是誰參與其中。」唐鳳這麼說。 除了平時的協作參與,現今該如何運用線上的優勢,將觀感確實落實在線下活動中,同時也是不應該失去的,他表示:「在具備共同經驗下,每個人都能更加融入,我覺得VR的好處就是周遭氛圍很容易建模起來,這讓我們在討論任何事情之前,也能比較設身處地去體驗。」唐鳳舉例媽祖遶境、豐年祭這樣的祭典,未來不再靠幾張簡報去形容抽象心情,而是能透過體驗感受隊伍氣氛,即使只有短短幾分鐘,也會讓討論的品質變得更清晰且聚焦。而這樣的體驗必須是能夠被共享的,「我們即使不在場或是不同時區的人都能體驗感受,所以它並不能子虛烏有,要是來自於想回去就可以回去的空間。如果完全是子虛烏有且回不去的那種體驗,會變成每個人都關在自己的小宇宙裡面。」因此他覺得透過共享的體驗,必須連結到真正的人,而不是利用虛擬體驗取代真人。 「所以我並不會因為它是VR或是文字媒介或影像媒介,就對這些空間有不同的期待,我們對所有的期待都是相同的。」他提出像是時裝秀能夠打破第四面牆與觀眾的距離,讓觀眾參與演出者的視角,進而體現與感受一場秀所傳達的訊息,進而成為觀點的載體。   讓正面傻氣自主擴散 當眾人都成為觀點的載體,所有的創作與再次創作都成了我們傳播節點發出的主動訊息,「如果足夠有趣的清晰、沒有雜染的理念,讓其他人接收到了,也認為自己的作品可以成為這種理念的載體,那是他的選擇。」他進一步提出簡訊實聯制帶出的使用情境,因為不需要額外下載,而是運用大眾所熟知的事情去推動,進而達到快速擴散的效率,「我覺得這就是『開放式創新』一個非常好的例子。因為假設政府專門設計新的app,想說服大家下載使用,不可能那麼快達到實聯制這回的速度,這次提出概念到超過二百萬店家響應,只花三天的時間。」唐鳳認為這正是因為開放且眾人願意擔任載體的結果。 「這是一場完全不強迫,而且任何人都可以參與的情況,也算一種互動空間的設計。」唐鳳總結道。

Read More

What’s NEW!2022巴黎M&O春季展 提出與自然共生的軟裝設計趨勢!

DFUN 首頁http://www.dfunmag.com.tw 隨著科技大鳴大放,追求數位前衛的發展越來越快,我們回頭反思與自身的連結,回頭尋找最單純的渴望,人們尋找最原始的元素、最自然的素材,帶起原始食物、從原型出發的設計風潮。全球共同面臨疫情的動盪,更鼓勵所有人重新思考新的生活方式,設計界如即時雨,在2022年春季的M&O巴黎家居設計展,設計師、工藝家們回應人們內心深處的渴望,提出新生自然的軟裝設計趨勢,將為我們帶來更多靈感! ▍What’s New/MAISON&OBJET巴黎時尚家居設計展 每年MAISON&OBJET巴黎時尚家居設計展都會特別規劃一個「What’s New」展區,提供給看展訪客今年最新設計趨勢的相關資訊,並展出當季的代表性產品。而這些出色的產品以其創新性、材料、專有技術,甚至是設計師的素質,被選為「What’s New」展區的展品。M&O期許能透過「What’s New」,以當代的視角傳達當屆展會的主題精神,呈現參展品牌的最新選品。   認識「Cottagecore」式的生活回歸 聽說過「Cottagecore」嗎?可以翻譯成田園風或鄉村風,最近HASHTAG標籤量分別在TikTok上的數量達到39億、在IG上達到270萬!迅速竄紅的「Cottagecore」來自於《Little House on the Prairie》(草原上的小房子)影集中,有如同海洋般奔放的印花以及持續燃燒讓人感到溫暖的爐火,描繪了理想的鄉村生活,鼓勵住在大城市的人們往鄉下居住、回歸傳統技藝,也象徵人們重新與土地連結,回歸簡單、溫和、舒適的生活嚮往。 《Little House on the Prairie》 CREDIT: NBCU PHOTO BANK/NBCUNIVERSAL VIA GETTY IMAGES VIA GETTY IMAGES 溫暖安心的嚮往 由設計顧問Elizabeth Leriche策劃的LIVING展區以「自然元素」為題,並非是田園詩般的老式風格,而是被現代生活重新詮釋的新鄉村風格,展示居家空間裡溫暖動人的、令人安心的自然氛圍,「回歸自然」象徵了嶄新的可能性。 「大自然一直是靈感的重要來源。」法國萊儷水晶(Lalique)的風格顧問公司主管解釋道。「現在我們過著越來越城市化的生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渴望自然。現在我們也意識到需要成為更負責任的消費者,並努力與大自然的節奏重新連結。」這也是Elizabeth Leriche將策劃通過「自然元素」展覽所要探索的概念之一,它將帶領我們踏上三個不同主題的感官之旅 擁抱原始的自然與沉靜 來自加拿大設計工作室Molo的懸浮吊燈、來自Jars的綠藍色色調類似水彩畫的盤子、Julien Lagueste用木材和樹脂製成的水坑狀桌子,以及Slowdesign的熔岩鏡子構成了主題「Contemplative Nature」(沉靜自然)的場景,Leriche分享其代表著空間的輕盈、流動與純淨,擺脫過度與複雜,回歸最原始核心的基礎,成為要求更高的消費者,並接納採用透明感的低調作品。 呈現美麗與自然本質的工藝復興 「Essentiel Nature」(自然本質),則是展現了工匠的復興及人們對手工藝品日益增長的興趣,這些作品通常就代表著一個地區或國家,也主要是春季展會上craft 展區的參展商。「工匠和藝術家取材自大自然,賦予它們自己的風格,為木雕、編織或籐編等技術注入新的活力,將傳統手工藝品重新置於聚光燈下,並通過美麗、溫暖人心的材料,賦予它們全新的創造性。」Pascal Oudet精緻的木製編織花燈、花瓶和碗都屬於同一個類型,而裝飾、以及在陶瓷上的編織皮革皆由Silver Sentimenti製作;來自Ames絨毛毯的圖案,讓人聯想到禪意花園;Teixidors舒適的美利奴羊毛毯子和羊絨採用中性、和緩的色調,營造出一種溫暖的柔軟感受。 天然元素 大自然的鬼斧雕塑 設計的詩意和藝術性更體現在「Sculptural Nature」(自然雕塑),所有物件都散發著明顯的礦石感。Giobagnara的洞石、Ethnicraft的薰黑木材,甚至還有以野獸派精神加工的混凝土或樹脂,不完美和不規則有時使設計更具情感。 ▍2022 MAISON&OBJET PARIS展覽資訊 M&O…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