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間隙

■希米 聽說他辦起活動來有聲有色,但對於處理其他公共事務則模稜兩可,甚且有點過場。所以想請他協助解決半夜聽到的噪音,內心有點糾結,因此也沒抱太大希望,只是姑且一試而已。 因為剛搬來沒多久,也不好多說甚麼。為了打發無法入眠的漫漫長夜,翻開了久違的書籍,讀著讀著,竟也讀出了興味。從讀書報,讀街景,到讀人物,讀活動,在閱讀過程中,有時會忘記自己是睡著或醒著。好比半夜躺在床上閉上眼睛,也不知是醒或睡一樣,但都好像仍在讀著。倒是醒來後精神沒萎靡,也就不以為意。 如期地,他出現在店門口。簡單說了職稱之後,就停止了話語。這不是要處理噪音的問題嗎,怎麼說沒兩句就戛然止住。大白天的,場子還沒暖,交叉還沒成,怎麼就單線地入夜入夢了!對於這樣的靜默,周遭瞬間被傻愣般的尷尬氣氛籠罩。他不應這麼簡略寒蹭,不應該這麼安靜被動,應該很爽朗健談,應該攀親帶故地趁機劃出重點,說是不是店家有特殊人員或機具設備超出了眾人作息規律而大肆喧噪或無端軋攪,以致發出令人難以忍受的高音。但他竟能這般雲淡風輕,像諮商師傾聽來談者心情,或警察審訊不出犯人,挑戰雙方對緘默的忍受程度。也許他的存在,早已藏匿著噪音的蠢動,至少,絕對不是一本書或一份報紙可以消融。 幾次參與他辦的活動,都像擁抱新手賭徒般的好運,讀到了許多令人想不到的氣息。以前想都沒想過,要不覺得單調乏味不參加,就是對主辦人有異議不露臉,更有的是恰好有要事不前往,曾幾何時,竟參加這樣的嬉遊。後來想想,也許下次可能就不感興趣,所以一次又一次地參與。畢竟有年紀了,走出去融入社會,或與他人嬉鬧胡語,沒準能持續到甚麼時候,或許僅僅是下個念頭就散了。 那一次的健行,見識到了他的活躍。午後時光,太陽還在螫人。但他就是有這種能耐,召集了一堆人,前呼後擁地在居家附近社區周圍繞圈圈,多像小時候的遊行,更像選舉造勢場合的熱情。一條長龍,大家接續過馬路,進公園,逛住宅,繞巷道,帶著名正言順理直氣壯的心情,不用擔憂誤闖私人秘境,不須懼怕惡犬狂吠追齧,正挺挺地往前邁在或熟悉或陌生的巷弄,或近牆邊梭巡,或靠屋簷駐留,是那麼的如意隨心。最主要的,轉角處還有志工指引,過馬路更有交通指揮。印象中,除了越野賽跑外,已經很久沒有感受到這麼安全又貼心的街頭運動了。 很訝異,竟然過家門而不入,以前幾乎不曾過。而運河支道,就在附近。 其實早該想到,他就是個政治人物。看看許多公園綠地道路桿幟,每每在醒目位置印上他的姓名,就可以知道他是活在鎂光燈前。再怎麼不喜歡意識形態特定立場,再怎麼不愛競選口號場面官話,但經費支應禮物支援都是這樣到來,所以他手上始終拿著麥克風,不斷地邀來民代委員說話,也就可以理解,甚且是體諒了。可圈可點的是,在眾人邁開腳步前,他請託的舞蹈老師,或許是他在社區辦理成長課程的人馬,賣力地帶動氣氛,領著大家做暖身操。一時之間,老的老,小的小,攜家帶眷,輪椅拄杖,大家手舞足蹈,搖手擺臀,活脫脫像一幕幕追星的劇場。尤其曝露在仲夏午後的街上,豔陽仍在頭頂烘烤,許多稍顯老態羸弱的長者,賣命地伸出各種姿勢,踩出各式腳步,長達一二十分鐘而不喊累。只在一旁觀看的我,如果沒有跟著動一動,恐怕會不耐地頻頻喊出「快熱掛快開趴」的話語!或許別人流的是汗,而他們流的,卻是把握生命中每一分每一秒的價值感。因為每個在終老的歲月裏,或許都能隱約地發覺,下一刻再度入鏡的無常感與無力感隨身,因此每一次的領略悸動,都可能是永恆。 他也不單單辦理室外活動,也會搬演室內複合型節目。照例他緊抓著麥克風,先說後場按摩已開始,再介紹與他一樣的政治人物上到前台來致詞,後又帶著他們穿梭在群眾中,然後藉機又到台前陪著公務員進行政令宣導,好讓議題文宣穿插在歌曲間隙,最後讓主持人與歌聲塞滿每一個空檔,一直到結束前一刻,他才再度出現在台前。 那一場冗長的表演裡,健身器材前動著身軀的長者的霍霍聲,哈腰鞠躬穿梭在人群的民意代表的呵呵聲,將宣傳扇口罩等物品遞給參與者的政治人物的哈哈聲,以及賣力地推拉按壓伏在椅子上肩頭的按摩師的嗯嗯聲,還有一方面非常專注地說著制式話語,一方面在說完後立馬轉過身來拍照的公務員的栖栖聲,以及被稱為老師的歌者在眾聲嘩啦裡依舊唱出婉轉動聽的鳥鳴聲,全部激盪成乍聽是共鳴其實是匯音的高頻聲,也一一淹沒在異常熱鬧的轟轟聲,以及突然插進來或零落或齊發的拍掌聲。整個會場,好似隨時處在一種爆發的狀態,卻又像泰山崩於前不改色般如如不動似地磐定。台下的觀者或演者,台上的演者或觀者,人人都找到了各自的位置,一邊聽曲一邊造嘩,一邊宣導一邊眺望,一邊聊歌一邊說事,一邊囑咐一邊請託,然後在非常的時間點,做出非常地轉換,準確地把握住那個間隙,對調了角色。 我似乎有點明白,是不是因為那個間隙,放大了一切的美好,也提升了一切的可能──可以在眾譁中沉默,可以在躁熱中沉靜,更可以在喧鬧中沉睡;可以很溫潤活潑,可以很清涼坦率,更可以很靜謐舒心。或許因為這樣,在汗流浹背之後,在喧鬧停止之後,靜靜地坐在桌前,吃著領來的獎品──涼麵、粽子或水果時,覺得特別地爽口,也特別地甘美。而索然煩躁,是否也有間隙?就在聆賞辛苦的間隙裡,也領略到生活的美味? 數次活動之後,幾次與他擦身而過,他依然低頭沉默。喧鬧後的街頭,依舊留它一貫塵色。噪音無處不在,也無時不在,活動時有,沒活動時也有。他喜歡活動,早習慣噪音。他把重心轉移到活動,汲取了箇中能量,也略去了它帶出的困擾。在活動中,他展現了個人的群眾魅力,也默許了噪音在裏頭添加的辛味。 有天我突然發現,發出噪音旁的水溝,去年有人建議清淤。後來登革熱大爆發的六月天,蚊蠅肆虐,藥噴不止,戶外水溝無一倖免,屋內家具全數遭染。毒藥無處不在,也無時不在,一整個夏季,都像不斷推出新品的手機科技,桌椅牆垣燈具窗簾,無一不在塑膠包膜的貼貼揭揭中,升等了油漆行利潤,也升級了垃圾車容量。而不日的急降雨,把那些死忠的投票支持者與固定的活動參與者,在糾結著傷身與夾雜著傷財的怨聲中,持續沖刷著恆定的信念,或可能衝垮連任的防波堤。日前住戶致電有關單位說髒水倒灌屋內。在清出幾車淤泥後的隔天,大雨與大太陽輪番上台表演。 噪音和淤泥一樣,都不是瞬間發生。他與噪音一起生活了很久,在雷動中,噪音以歡聲飛過眾人頭頂。他同樣與淤泥生活很久,在清運中,淤泥以雨點輕輕落在每人心裡。在減噪與清淤的間隙中,決定走過哪條街繞過那條巷,決定處理噪音或不處理清淤的尋思中,都盤旋在當年他未任公職前,歲歲閒置,處處未開,也時時天真的回憶裡。或許是因為噪音,我讀到他對於淤泥的不變態度,也漸漸讀出了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瑣碎間隙。

Read MoreRead More

增生療法 籃球員肩膀重生

  物理治療師劉芳廷為肩膀嚴重受傷患者進行徒手治療。(台北醫院提供)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林姓大學籃球隊員在比賽中摔倒,導致肩關節嚴重損傷,肩膀活動度大幅受限,日常活動如穿衣和洗澡等都有困難;經復健科醫師施予增生療法、徒手治療和復健運動等綜合治療,肩膀已恢復原本的活動範圍,成功返回球場。 衛福部台北醫院復健科醫師黃尚阡表示,肩關節是由肱骨、肩胛骨、鎖骨及胸椎等多個結構組成的複合關節,並與肌肉和韌帶相連。由於關節本身結構的特性,使其活動度大於穩定度,日常生活中多數的動作模式皆需要肩關節參與;運動過度使用或外力衝擊會導致肩關節損傷,也會隨著年齡增長、肌肉和韌帶老化,亦容易導致肩關節受傷。 衛福部台北醫院復健科醫師黃尚阡針對肩關節嚴重受傷患者,擬定增生療法等綜合治療方案。(台北醫院提供) 黃尚阡指出,增生療法是一種低侵入性、具有促進組織生長優勢的治療方法,副作用相對較少,是目前治療損傷的熱門選項。因增生療法使用注射方式,治療後1週內可進行輕度活動,促進血液循環;但需避免劇烈運動及重負荷活動,也要避免熱敷,以減少發炎的風險。 物理治療師劉芳廷表示,在醫師處理損傷後,受損的組織開始生長和癒合,徒手治療能使肩膀周圍軟組織放鬆,促進體液循環;再透過關節鬆動術,藉由牽拉單一關節的不同方向,關節轉動角度增加、周邊軟組織的牽拉,使肩膀更加靈活。 劉芳廷表示,在治療過程中,關節牽拉可能會對過度緊繃的軟組織造成微傷害,一些病人會在治療後24小時內稍感不適或輕微疼痛,是正常的生理反應,可通過冰敷緩解疼痛、加速康復。

Read MoreRead More

〈彩繪人生〉張白伶愛書 金剛經永在床頭

熱愛閱讀的張白伶,也樂於分享。(張白伶提供) 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不閱讀的,另一種是愛上閱讀的。「何其有幸我屬於後者,年過半百餘生有限,至今猶沉醉在書海裡。」愛讀書的張白伶這麼形容自己的閱讀情感,更著急想用有限的時間去追求宇宙浩瀚的知識,她更幻想自己沉浸在專注讀書時,周遭會像有一層光亮透明的結界把自己包圍起來。 張白伶愛書,也愛和別人分享讀書經驗,她說拉美文學大師波赫士曾暗想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樣子,於是《通天塔圖書館》這部短篇小說中,構想出一個龐大由無數六邊形組成的圖書館能通往天際;甚至波赫士說過「除非有書籍包圍著我,否則我無法入眠」,張白伶亦感同身受。她自己持誦《阿彌陀經》時,也大膽臆想西方極樂世界,佛教淨土也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並且藏書無窮無盡。 最愛的一本書是什麼呢?她說她沒有最喜歡的一本書,因為喜歡的書不勝枚舉,從婚前至今,床頭始終堆著一疊正在閱讀或剛閱讀完的書,最上面永遠是《金剛經》,因為〈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金剛經在哪兒,佛就在哪兒;《金剛經》既是佛塔,某個程度也是護身符,誦讀經文除了可以端正心意,使大腦處於空寧狀態,更有利於安心息妄,升起美好的思想,遠離負能量注入正能量。 而進入書寫文字的世界,則來自年少時與台灣文學世家朱西寧老師劉慕沙阿姨一家人頗深的緣分,承他們半哄鼓勵,進入文字世界,尤其朱家三姊妹暱稱為胡爺爺的胡蘭成,她的文字風格也大受影響,寫作範疇不脫他的潛移默化。 相較於書寫,張白伶說閱讀帶來的喜悅雖屬於個人行為,一旦開始寫東西,閱讀所建構的內在空間,舉凡記憶或活過的經驗等等就可能公諸於世了,但是無妨,開心最重要,如果能多活幾輩子還是很樂於閱讀,樂於跟愛書人分享自己有幸讀過的文本。 (記者楊淑芬)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無路可逃的人

■李文靜 現在才發現,母親是無路可逃的人。 今晚是母親料理晚餐,做了紅燒豆腐、清炒娃娃菜、父親每頓飯必備的鹹魚,還有一碟母親從市場買回來的手撕雞。 「天氣這麼熱其實不應該買手撕雞。」父親夾起雞肉,先是放在鼻子前嗅了嗅,然後放進嘴巴嚼了兩下,便一臉嫌棄地吐在盤子上。之後整頓飯都不再說話,舀了幾勺菜湯,就著他的鹹魚扒拉白飯。 其實我最看不得他這種惹人厭惡的樣子。 飯後,父親沉默地回到自己的房間,關門,上鎖。房門有他自己額外安裝的鐵鎖,每次鎖門時都會發出刺耳嘈雜的金屬碰撞聲,那聲音有時候在我快要入睡時忽然鑽進耳內,不免驚醒。 待他進房間後,我和母親說:「以後過來高雄和我們一起住。」但母親每次都是敷衍著等我們安頓好了再說,不然就是推託於自己一走便沒人打理家裡,讓她放心不下。我直言和父親生活有時候真的很辛苦。母親是完全理解的,還告訴我:「我敢保證,除了我沒有第二個女人可以接受這樣的男人。」 「那為什麼不走呢?」我沒有把話問出來。 「走」是指離婚嗎?他倆結婚超過三十年,中間也經歷過哭罵爭吵,最激烈的一次是母親把自己反鎖在房間,那時我還小,不敢介入也不敢敲門進去看看母親,只是默默禱告,母親還會從那個房門裡走出來。後來,母親還是從那些大大小小的傷害裡走了出來,憑藉其一貫的隱忍和遷就,繼續和父親過生活。只是即便在那些最讓母親受傷的爭吵中,也依舊沒有人提及離婚,我想他們是老一輩的傳統人,寧願委屈自己,也不想負上離婚的惡名。而母親心底裡也知道,「離婚」二字是禁忌,也是父親心底巨大的地雷,萬萬不可說出口。 不離婚,只是短暫地離家,隨女兒一起住在新婚夫妻的小窩裡頭總可以了吧。但從母親委婉的推辭中,我知道她是永不會把女兒的家當成自己家的。她祝福我有幸福的新生活,卻仿佛讓自己與這新生活劃分界線,日復一日地留在只剩她和父親的家裡,勤勉地打掃、煮飯,休息時便窩在沙發深處,打開電視,同時也抱著手機,就這樣與自己呆坐,看整整一個下午。 當我又肆意抱怨父親的沉悶和那古怪脾氣,揚言要帶著母親一起離開時,我才突然發現,那是有退路可走的人才會有的口氣。而母親,卻是那無路可逃的人。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學園〉橡皮擦

台南市寶仁國小三年義班 ◎邱子桐 再怎麼搓磨 也默默無聲 即使變了形 還是堅持理想 趕在自己消失之前 修整亂糟糟的筆下世界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雲深

詩/靈歌 圖/王佳彬 落筆時 毫尖劃開雲隙 窺,不見深 採藥人九彎十八拐 群樹皆暈 風嗤笑,不斷變臉 童子撐開歲歲 年年長成山峰 日日浮雲 松針刺繡 雲紡、雨染 晨曦鉤織晚霞 鑲邊 塵囂翻滾中浮上來的我 被山清空 像一顆松子跌落 叩問 觸身、神遊 形而上形而下 人在或者不在 此山中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學園〉知足樂活

台南市永康國小六年十一班 ◎劉翰隆 「人生就是要享受擁有的一切,並時刻保持微笑。」這是喜劇大師卓別林的名言。他認為,只要知足,就能擁有快樂。 那麼,你知足嗎?你感到快樂嗎? 快樂可以分為兩種:心靈上的快樂和物質上的快樂。物質上的快樂來自於購物、玩遊戲、享受美食等,這些都會讓我們感到愉快,但這種快樂是短暫的,無法持久。因為當我們擁有了一件物品,往往會渴望更多、更好的東西。 相較於物質上的快樂,心靈上的快樂更能帶來內在的充實。心靈上的快樂,例如知足、感恩、助人等,能夠讓我們感到滿足與幸福。 貪婪和嫉妒則會帶來不快樂。如果我們想要太多,可能最終會失去一切。易怒、無理取鬧的行為也會讓人反感,而愚昧無知則會使我們成為他人的笑柄。因此,我們的內心應該充滿感恩和惜福,唯有這樣才能擁抱真正的快樂。 找到屬於自己的快樂很簡單,只要珍惜當下的一切,懂得知足、感恩和付出,就能感受到快樂。記住,這個世界就像一面鏡子,你對它微笑,它也會對你微笑。因此,人們應該樂活,一切將變得無比愉悅、美好。

Read MoreRead More

腎友分享 遵醫囑14年未惡化

「共抗疾病,慢性腎臟病病友經驗分享會」活動,吸引近百名病友及家屬參加。(新樓提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台南新樓醫院28日舉辦「共抗疾病,慢性腎臟病病友經驗分享會」,吸引近百名病人及其家屬參加。一名男病友分享,他的腎臟病在醫師協助下,穩定控制14年沒繼續惡化。 分享會在台南新樓醫院舉行,院方派出多位醫師作專題講座,包括陳建安醫師談尿酸對腎臟的影響,讓與會者更加了解控制尿酸的重要性,以及其與腎臟疾病發展的關聯。他用簡單易懂的語言,幫助病友掌握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事項。 黃麗雪醫師分享透析治療的相關知識,包括透析種類、過程與病人該如何適應。她強調,患者在透析過程中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並鼓勵大家保持積極心態面對治療。 王婷翊醫師介紹護腎飲食要點,指導與會者如何選擇合適的食物,以保護腎臟功能。她舉例分析多類食物的健康益處,並提出飲食調整的實用建議,吸引現場目光並激發大家對健康飲食的熱情。 會中不僅提供專業知識,還促進病人之間的交流,讓大家在抗病的道路上不再孤單。病友分享各自治療經過與心路歷程,展現堅韌不拔的精神,整個會場充滿正能量。 新樓副院長周立平說,分享會讓病友及家屬更了解腎臟病,及如何透過飲食照護,提供分享經驗和與醫病雙向溝通的平台。期待未來有更多交流,攜手面對慢性腎臟病的挑戰,實現健康生活目標。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學園〉雪人

台南市崇明國小一年五班    ◎林岦平

Read MoreRead More

微細血管栓塞止痛 緩解關節炎

醫師王思讚運用栓塞緩解指關節炎之苦。 (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一名女牙科助理右手大拇指劇烈疼痛,伴隨手指腫脹,不僅整個思緒被影響,且影響日常生活及工作。由於患者長期受困於類風濕關節炎,傳統治療方式未能取得理想效果;經施行「微細血管栓塞術」,症狀獲得改善。 大林慈濟醫院疼痛專科醫師王思讚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自體免疫疾病。當體內免疫系統失常,開始攻擊身體正常組織,造成發炎反應,最常影響的就是關節與肌腱。透過一些類固醇的局部注射雖會緩和疼痛,但只能維持1個月。 王思讚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人如有關節疼痛的問題,可先透過免疫藥物的調整,控制發炎的源頭;如仍無法有效緩解期關節的疼痛,可考慮接受最新的治療技術「微細血管栓塞止痛術」協助。

Read More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