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補腎養陽 穴按溫補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在中醫觀點中,冬至是陰氣最盛、陽氣初生之時,正是滋養腎氣的最佳時機。中醫師表示,冬至養生的重點是「補腎養陽」,宜透過穴道按摩和溫補養身。 冬至是24節氣中的重要節氣,也是冬季養生的關鍵時期。彰化馬光中醫診所醫師楊婕妤表示,冬至時節,人體的陽氣處於潛藏狀態,應該避免過度勞累,注重休養生息,並通過溫補飲食、穴位按摩及生活作息調整等方法來增強體內的陽氣,預防寒冷對身體的侵害。 楊婕妤表示,冬至養生重點是「補腎養陽」,腎被認為是生命的根本,負責儲藏先天之精和後天之氣。在這個時期,應該選擇溫補、滋陰潤燥的食物來強化腎氣,調養身體。 冬至養生飲食以補腎養陽,溫補為主,楊婕妤推薦的溫補食材包括:羊肉、黑豆、核桃、紅棗。並建議:當歸生薑羊肉湯和紅棗枸杞黑豆粥兩道食療料理,當歸生薑羊肉湯的當歸有補血活血的功效,生薑具有發汗解表、溫中散寒的作用。此料理有溫補腎陽、疏通經絡之功效。而紅棗和枸杞可以補血養顏,黑豆則補腎益精。這款粥既營養又溫補,是冬季養生的好選擇。 至於冬至養生穴道,著重疏通經絡,養腎固本。楊婕妤表示,冬至時節,腎經最為活躍,因此針對腎臟的經絡進行調理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腎俞穴、命門穴、湧泉穴就是適合冬至養生的穴位,透過按摩穴,有助於補充腎氣,增強體力。

Read More

〈中華副刊〉親情樹

■阮德勝 小草攢著勁在冒尖的春初,陽光燦爛,與著名電視人紀連海先生於黃公酒壚相談,忽而昭明忽而杜牧,忽而紅茶忽而花鱖,無主題地漫談千古與當今,像臨壚的白洋河之水一般善流而過,實在快哉。 其間,主人何峻峰遵照清代名士柯日乾描繪酒壚的意境:「何處覓黃公?青簾遠近同。門前烏桕樹,猶作杏花風。」在指揮種植兩棵烏桕。按理有詩意、有節令、有好樹,很完美,可我想對他說:烏桕不用栽,自有鳥帶來。我終究沒有說,那是我奶奶的話,我信其有則因為背後有著濃郁的親情。 我老家房屋依山垉的尖嘴子而建,前後有空閑的荒地便生了些樹,有槐有柳,有椿有榆,很少是種的,多為自然生。能吃的,春天可以打芽;能燒的,秋天可以砍枝。獨獨屋後的八棵杉木,沒有人去碰它們。當然,這是很多年前的事了。 杉木是爺爺種的,一九四二年春天的一個下午,也就是父親出生的這年,他從煤窯下工回來看到路旁擠有一簇杉木苗,隨手拔了帶回家,分開棵,一共八根,種到了屋後菜園的籬笆邊上,澆上水——可能也就澆這麼一次——它們便開始有模有樣地長著…… 十六年後的一天夜裡,都說命比天大的爺爺突然去世。爺爺防汛歸來人仰船翻,四人淹走三個,獨有他被濁浪推上了岸而生還;爺爺挖煤瓦斯爆炸,七人炸沒六個,獨有他被煤箕扣住了身而活命……爺爺得急性闌尾,被抬到附近的集鎮醫院,卻因條件有限無法手術,穿孔而死。鄰里過來幫忙料理後事,在卸下門板準備挺放爺爺的當口,傷心欲絕的奶奶透過早晨的陽光,看到了屋後那一排杉木,它們彷彿一夜成材。 「阮家爸爸走得風光啊!」待我長大後村裡有些年紀的人都這麼說,他們說的正是奶奶請人伐倒那八棵杉木,給爺爺治了一口棺材,儘管不算大,但正好裝下爺爺。在那個草席裹屍是常事的貧困年代,能有口杉木棺材,算得福報。 爺爺上山的當天下午,奶奶從灶堂裡掏了兩筐子鍋心土,命父親挑到菜園邊,她一把一把地抓著鍋心土灑向泛著白心、正在起油的杉木樹樁上,邊灑邊哭邊說:「你們是懂事的樹喲!你們是懂事的樹喲!……」 父親記得,奶奶在灑完土回來,再也沒有哭過,她咬著牙,苦一把難一把地將三個兒女撫養成人、結婚生子。 說來也奇,那八棵杉木樹,實在是懂事,隔年每根樹樁上生出一棵子苗,相約似的都在東邊,很快又長到了它們父輩整齊筆挺的樣子。從此,奶奶看著它們猶如看到了自己的子女。待我輩長到能上房揭瓦的調皮年歲時,幾乎沒有去爬這些杉樹,打小牢記了父母的話——其實是奶奶的話——「杉樹刺紮人,不痛也生瘡」,「杉樹不打杈,打杈如砍傷」。 我上到五年級,八棵杉樹高大得如一堵牌坊,根根都有小水桶般粗壯。中秋節那天,奶奶趁大姑、父親和叔叔都在回家,不由分說地讓他們伐倒樹。晾乾到第二年冬,她請來木匠為自己做了壽材,一點不比村裡有的老人十二圓的棺小。就在眾人生疑,走起路來還能小跑的奶奶為何這麼急著「辦後事」時,奶奶病了,得的是胰腺癌,很痛。奶奶再痛,也咬著牙一聲不吭,父親勸她痛了就喊出來會好些,她說:「這痛不算痛,你大走時那才叫痛,……」 伐倒這八棵子輩的杉木樹給奶奶做壽材後,父親偷偷學著奶奶,給懂事的樹樁子灑了鍋心土。到了第二年春天,本指望也有新苗生長,卻一棵沒有,又一年樹樁全爛成了窟窿,父親和叔叔挑土將它們填實了。父親今年八十六,叔叔八十二,他們無病無災,一直康健。 老家還有一棵樹,立在房拐。其根,長在我家屋基上,樹冠一半在我家、一半在我二奶奶家。一輩子沒有紅過臉的兩位奶奶,從來不碰這棵樹,任它長,無論是飄葉,還是落籽,各掃門前物。特別是在夏天,兩家人將床榻搬到樹下,我們孩童想睡哪裡睡哪裡,兩家的飯菜也可能隨便下筷,樹成了另一間屋。這棵樹,與酒壚裡正植的是同一樹種,不過村裡人不叫「烏桕」,叫它「梓樹」。 奶奶說,「這是實在樹」。鄉里村人很少將梓樹當樹養,什麼時候生、什麼時候長,基本於望天收,即便長成了樹,做房子、打傢俱也極少用它,倒是發枝旺盛,每年一棵樹上都能砍下一兩捆硬柴,哪怕砍成棍似的,來年又能打開樹傘。奶奶對梓樹還有過定性,叫它「鳥兒的樹」——既是指家裡這棵,肯定不是種的,大概率是籽隨鳥糞落地生根,也是指冬季鳥們落在樹上喜食其籽的歡騰。 我喜歡這棵樹,它長到一人高時開始分的枝,五枝如五指,像在托天的樣子,又像要去某個高度給人摘點什麼,如此狀態最合宜我們小時候爬上爬下,得意的正是它的「手掌心」,可坐、可躺。打小,我們爬什麼樹,大人最擔心,恰恰爬它,不打不罵,還眯著眼看著我們笑,我們的確沒有在這棵樹上受過任何傷痛。 有些樹,像桃像杏像玉蘭,一上來先將花開了,看似紅紅火紅甚至香的,卻沒有春天物候該有的樣子,故意與季節搓反索似的。烏桕極其規矩,春風吹到第三個波次絕對純粹的時候,它開始泛綠,又不像柳樹扭捏地先生出那些輕飄飄的胎芽,要人呵著護著方才長出個真形。烏桕葉子自出生那天起,便定了團扇狀,色彩也選定為深綠,絕對配合著春天成熟的姿態。之後,便依著這個形狀、按著這種色彩,努力地將整個樹冠長得鳥兒都得鑽著頭、擠著身才能進去。布穀叫、割早稻,樹枝間又會長出一條條來,手指長,滿身結出細白的黃花。它清楚自己,與很多花兒比不得美,也勝不過香,便在葉群裡靜地開,像粟穗,卻又不能長粟成米,供養生靈,所以它開夠了日子,便結出果來。果子如葉綠,圓圓的、硬硬的,女孩們拿它們抓籽兒、男童們拿它們當子彈,奶奶看著一玩便瘋的我們,會笑呵呵地吼道:「都摘了,冬天還不把鳥餓死啦?」我們能管好自己的一個季節就算不錯了,哪管得了還有什麼冬天鳥的饑飽? 烏桕也有大姑娘長大成人的那種熱烈和熟透,會在某一個夜裡,上半夜落了霜,下半夜便紅了臉,正如宋代詩人林逋誇張的那樣:「巾子峰頭烏桕樹,微霜未落已先紅。」其實我喜歡楊萬里的描繪,他說:「烏桕平生老染工,錯將鐵皂作猩紅。小楓一夜偷天酒,卻倩孤松掩醉容。」「錯」得故意、「偷」得俏皮,地氣感十分、人情味十足。總記得,二奶奶家的堂姐喜歡將紅透了的烏桕葉,用針線串成一個紅環套在我脖子上的情景,那時她笑得可好看,全家人也跟著笑。 樹果子變成老黑的某一天,烏桕葉子依然還紅得得勁,看不出一絲老相,卻「嘩」地泄個精光,那種勇敢和徹底是樹中少有的。待一樹果子,嗶哩吧噠開出白籽的時候,方才知道,樹葉是為了讓出所有陽光給果子,也是為了讓一樹的果子亮亮堂堂地面世。如其說這是白籽,不如說是烏桕的又一種花。摘一顆細看,一炸四開,絕對勻實,其開度恰到好處,即含住了籽,又讓出了籽。籽,多為四粒,像四胞胎,一樣的實、一樣的白。剩下的便交給了冬天和冬天裡的可以飽食的鳥兒,它們再用身體和生理向可及的世界裡傳播著一樹又一樹的春夏秋冬。 我家的這棵烏桕樹,曾被奶奶硬生生地砍下三刀,若不是二奶奶攔著,奶奶非得砍死它不可。 堂姐出嫁的時候,二奶奶興許是認為她門裡人丁不旺只解懷了一個子女便不再生人,興許是從來沒有讀過書的她將「梓樹」誤為「子樹」,實在此樹也是每年都結出一樹一樹的「白籽」。老家人也將雞蛋叫成「雞子」,婚嫁中都慣用它,看中「子」,以來祝願人丁興旺……二奶奶往堂姐嫁妝的子孫桶裡放了半桶烏桕籽,也是此意。 堂姐嫁出後,「子」是不少,頭一個是葡萄胎,住院打掉。又一個是雙胞胎,全家人歡天喜地地等到生產,小人成了,大人血崩而亡。 奶奶比二奶奶還要傷心,奶奶一直把堂姐當著我們家的長孫對待。奶奶死活想不通,壯實的堂姐怎麼生個小人就將命生丟了呢?她一直在尋找,直到有一天二奶奶說到子孫桶裡的烏桕籽,奶奶一口認定這是「罪魁禍首」。她把二奶奶罵得抬不起頭來,一樁紅火火的喜事怎麼能放白乎乎的樹籽呢?罵完之後,她惡狠狠地從伙房裡拎出了砍刀…… 這棵烏桕樹,就這麼一樣立著,見證著我家的苦難與輝煌,也幾乎成了我們老家的村標。我每每回家,只要從大梓樹上聽到喜鵲的叫聲,心裡便暖起來。今天春節還看了一對松鼠有滋有味地坐在上邊剝著樹籽,它們不是吃,圖個玩而已,豈不正是小時候的我?景色如畫、人文濃烈,種下兩棵烏桕,院子的四季又有了新的表達。走時,我扭頭看那對樹,月光下,疏影裡落了兩只鳥,我的喉嚨裡當即鼓了鼓,粗粗一品,正是那鄉愁。用精明的話來講:何俊峰真策!他經營起了親情。

Read More

<醫師專欄>俗稱「斷腳筋」之阿基里斯腱斷裂

■林敬為 阿基里斯腱,或稱為「跟腱」,是人體中最強壯的肌腱,位於小腿後側近足跟處,是由腓腸肌和比目魚肌向下延伸相連的共同肌腱,連結於足跟的跟骨,收縮時能使足踝產生向下彎曲,形成墊腳尖的姿勢,讓腳可以完成行走、跑步、跳躍等動作。武俠小說或是電影中,常看到的嚴酷懲罰「斷腳筋」,指的就是將阿基里斯腱切斷,一旦阿基里斯腱斷裂,足踝無法做出墊腳的動作,會造成日常生活及運動能力的嚴重限制。 現實生活中,阿基里斯腱斷裂好發在某一特定族群,也就是俗稱「假日運動員」的身上,這一類的民眾,平時並無固定的運動習慣,但在假日會突然從事一定強度以上的運動。當運動過程中,在某個需要突然用力將足踝向下彎曲的動作時,阿基里斯腱常常無法負荷強大的收縮力道而造成斷裂。此類病患常自述腳跟處彷彿被刀砍了一下、或是被大力踢了一下,之後就開始出現行走困難的情形。 治療上有兩種選擇,第1是石膏固定,一般約固定6至8週左右,此種治療方式的好處是沒有傷口感染或癒合不良的風險,但之後的肌力強度及耐力都較差,也有較高肌腱再斷裂的風險。因此,通常是有多重慢性病,身體狀況不佳,開刀風險較高的病患才會選擇使用此種方式。 第2種治療方式則是手術縫合,利用高張力強度的不可吸收線將肌腱斷端接合在一起,再進一步將縫線固定於跟骨上提供更大的穩定度。後續透過輔具保護,可及早開始訓練活動度及逐步恢復行走能力,透過手術治療,術後的肌力強度及耐力恢復較佳,肌腱再斷裂的機率較低,部分患者甚至可重新投入原先運動強度的比賽上。 預防勝於治療,循序漸進地增加運動強度,穿著適合的運動鞋,足夠的拉筋伸展增加肌腱的柔軟度,阿基里斯腱的運動傷害自然就會遠離。倘若真的發生阿基里斯腱疼痛情況,也可盡早尋求專業醫療協助,避免後續造成更進一步的傷害。 (作者∕奇美醫院骨科醫師)

Read More

〈彩繪人生〉到市圖看3展 也能環遊世界

↑市圖一次推出3展,「在西拉雅呼喊全世界」讓你認識豐富多元的台灣原住民文化。(記者林雪娟攝) 拓展讀者文化視野,市圖新總館分別於不同樓層,推出「在西拉雅呼喊全世界」、「有多采多姿,也有美麗的壯觀」、「台南百家姓」3大主題書展,3展齊發。 3展分別展示西拉雅、世界文化、台南作家主題圖書外,也展示西拉雅族珍影、世界各國藝品,更介紹橫跨半世紀的台灣老文具,而戴著墨西哥帽的可愛大小羊駝,早期流行於青少年的明星掛畫,結合傳統書報攤文具店的陳布,更是吸睛,讓你在圖書館看展,也能環遊世界! 在市圖1樓大廳推出「在西拉雅呼喊全世界」書展,展名取自褚士瑩同名著作,精選西拉雅族歷史文化相關書籍,如講述西拉雅祖靈祭典的「吉貝耍夜祭」繪本,透過展示西拉雅族珍貴影像,集結阿美族搗米娃娃及蘭嶼拼舟等,提供民眾認識豐富多元的台灣原住民文化。 「有多采多姿,也有美麗的壯觀」,讓你在圖書館看展,也能環遊世界!(記者林雪娟攝) 3樓台南分區資源中心推出「有多采多姿,也有美麗的壯觀」書展,展名源於澎湖藝術家趙二呆詩作,陳列世界各國文化與旅行書籍及不同國家為背景的小說繪本,如非洲區「《下一站,布吉納法索》、《裂谷邊陲等待雨臨,我們在馬拉威教中文的日子》,分享非洲行醫教中文經驗;也展示世界各國民俗藝品,包含俄羅斯娃娃玩具、印地安人像、北海道阿伊努族像、加勒比海黑人媽媽手作傳統娃娃等;展區最大亮點,則是自天而降的熱汽球、迎賓南美洲大小羊駝及逗趣可愛的模擬旅宿,讓民眾不用出國,也能遊歷全世界。 「台南百家姓」展,展出台南三大姓作家作品,空間布置也深具家庭味。(記者林雪娟攝) 4樓台南專區全新書展「台南百家姓」,依照台南大姓,輪番陳列不同姓氏的台南作家著作,由陳林黃三個姓氏首發登場,如陳芳怡《一定一定要來接我喔》水彩繪本,描述親子互動之情、林玉茹《向海立生》講述清代臺灣港口人群及社會及黃朵妙以書道主題切入「《水上印石》的少年成長小說。並提供台南大姓、複姓、菜市場名統計分析資料,還有珍貴的西拉雅百家姓文史影像,供讀者一覽台南姓氏趣味。展期至12月底。 (記者林雪娟)

Read More

〈彩繪人生〉曾培堯藝術生命展 見證時代面貌

南美館推出曾培堯「內外之相:曾培堯的藝術生命」展,展出前輩藝術家的創作歷程。(南美館提供) 台南市美術館推出全新展覽「內外之相:曾培堯的藝術生命」,展出曾培堯豐富作品與珍貴檔案,嘗試建立新的關照方式與視角,以創造中代表曾培堯的「凸型人」作為關鍵角色,帶領觀眾穿梭在其重要作品,並配合檔案、數位資料、懷舊幻燈片、卡帶機等文件、圖像、影音多元展示,讓觀眾重新認識這位藝術大師的永恆生命。 1927年出生於台南的曾培堯,乃繼顏水龍、郭柏川後,作為戰前到戰後第二代台灣重要前輩藝術家,作品頗具前衛性及前瞻性。在台南美術研究會擔任要職30餘年間,除熱中藝術公共事務,並參與國內外展覽,留下豐富藝術軌跡和檔案,見證時代面貌與藝術友誼網絡。 南美館表示,曾培堯的創作風格,融合音樂、舞蹈、宗教與民俗等多重元素,展現跨文化與跨時代的前衛藝術表現,將物質與精神、國際與本土的界限,融為一體,體現內外交織的藝術之相。展覽以三區域,多向度呈現其交疊藝術創作及檔案的生命故事,透過其代表性「凸型記號」(凸型人),造形依稀時間的鑰匙孔,帶領觀者領取自我生命鑰匙,開啟短暫中的永恆,在展覽中尋找不同的「內外之相」。 南美館說,曾培堯致力不同年齡層美術教育,帶領兒童、青年學生寫生及參加國際競賽,創辦「世代畫會」,在1970年代鄉土主義盛行之際,鼓舞台南知名藝術家洪通,從鹽分地帶,不辭辛勞前往市區,在曾培堯的畫室創作。其許多學生如今成為台灣藝術界中堅力量。展覽地點於南美館一館,展期至明年1月5日。 (記者林雪娟)

Read More

〈中華學園〉恐懼之於我

台南市港明高中一年十二班 ◎侯瑞紘 「呵!呵!」我喘著粗氣,頰上泛起紅暈,瞳孔瞠得好大,冷冽的寒氣乾澀我的咽喉,鼻口呼吸吐納的盡是冰冷感覺,雙腳則不歇止的抬高又放下,像個馬達似的,雙手大幅度的前擺後盪,極欲把身軀扭曲到一個向前最大邁進的姿態。我不時回顧,卻又始終如一的覷見彷彿黯黑的勢力,正一步步趨近著我,想要吞噬我的心靈。 恐懼有時環伺身旁,我早已習慣他不請自來的日子。每次與同儕的歡聲笑語中,突然一股脊背發寒,我知道恐懼又無來由降臨。他是光明中投射的陰影,我快樂的情緒愈高昂,他陰森、邪魅、詭譎的笑容就愈顯猖狂。他更無所不在,是幽暗的巷衢中人跡罕至的旯旮,是山洞裡節奏漸快的千古跫音,是眾人嘲弄、輕蔑的聲響,是足球場上一記轟天動地的射門,是試場上敲醒時間已盡的鐘聲。 進入了學校數一數二的班級,我與同班同學暗地相互較勁,每每總會談及個人的讀書進度,我都只能虛應故事的帶過,相對的,他們個個均已補足知識的彈藥,準備在學期考試時把我炸得片甲不留。我害怕極了,深怕身為優等生的自己被他們追過,於是我卯足全力,希望在爭奪中脫穎而出。為此我疲憊身軀、耗損健康、折磨心靈。然而,同儕讀書的喃喃依舊在腦海中迴盪,恐懼由此而來,宛如一個力量龐大的魔鬼,一步步的逼近著我,他每一步伐踏出的聲響在記憶中揮之不去。我緊張的向前狂奔,卻又不及他望風披靡的聲勢與風馳電掣的速度。終於,我摔了跟頭,跌入了黯黑籠罩下的心情斷崖。 被恐懼的霧霾籠罩一陣子後,我才恍然發覺他沒有我原來想像的會使人沉淪,反倒是我已漸漸的適應了他在身邊的感受,他的存在成了我的日常,我也漸漸不為他所苦,不必橫衝直撞,不必顧忌身後追兵,只需踩著自己的步伐,穩健前行,我相信,某一刻,便能撥開霧霾,望見明晰的道路……

Read More

〈中華副刊〉夢森林

詩/圖 陽荷 就此望去 那深深藏著的秘密 就在永生的森林裡 就等你來 穿梭在林蔭裡的每一座夢 是風是雨是草香是鳥鳴 是跌宕在林蔭的孤獨與嘆息 是向黑暗挖深的古老樹根與驚奇 就此蜿蜒而去 顫動的地心傳來廣闊的回音 每一株被月光吻過的際遇 靜寂了悲歡 清涼了隱隱的驟雨 再往更深處走去 還有被雲霧包圍的小精靈 一不小心遺失了昨夜的星星 永遠年輕的意志 正拍動快樂的翅膀 追著天光 穿過不迷路的自己

Read More

〈中華學園〉我的媽媽

嘉義縣瑞里國小四年甲班 ◎陳佳維 我的媽媽平時很溫柔,可是如果我和弟弟不聽話或是吵得不可開交時,媽媽就會火山爆發,把我們嚇得落荒而逃! 校外教學時,媽媽買了我最喜歡的東西給我,還帶我去夾娃娃;在家裡時,媽媽陪我種花,還教我種多肉植物。雖然我學了好幾次,還是沒有學會怎麼種多肉植物,但媽媽依舊很有耐心、很溫柔的教我。 有一天,我突然很想吃鬆餅,媽媽聽到後馬上說:「好啊,包在我身上!」看到鬆餅被媽媽拋到空中,又穩穩的落回鍋裡,我忍不住發出讚嘆:「好酷!我也想試試看!」可惜我的力氣太小,沒辦法做出這個動作,媽媽笑著說:「沒關係,等你長大,換你做給我吃。」 我覺得媽媽是超人,因為每一件事她都辦得到。當我遇到困難或挫折,她會不斷的教我、陪我,直到我學會為止。我想跟媽媽說:「對我來說,您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謝謝您陪我長大!」

Read More

核醫新療法 精準打擊賈伯斯癌

「鎦-177 DOTATATE」藥物必須存放於鉛藥罐中,放置過程需穿著個人防護設備。(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70歲的陳姓婦人4年前腹痛就醫,醫師診斷出罹患「賈伯斯癌」稱號的神經內分泌腫瘤,包括小腸等消化道都有癌細胞已經末期,長期口服標靶藥物控制,不料今年體重驟減、食慾不佳、全身疼痛,癌細胞已轉移全身,接受核醫新療法以放射性藥物「鎦-177 DOTATATE」治療,疼痛大幅改善,也能行走,及自行吃飯、如廁。 台中榮總核子醫學科醫師林宜瀞指出,神經內分泌腫瘤是一種會分泌激素的癌症,可能存在於全身器官中,其中90%好發在胰臟及消化道,可能腹瀉、臉部潮紅、盜汗、腹痛、心悸、皮膚炎或低血糖等問題,常被忽略、當成一般更年期症狀、腸胃疾病或焦慮症,導致病人輾轉多年,到腫瘤晚期才確診。 林宜瀞表示,現在設計新核醫療法,將放射性同位素鎦-177與標靶分子結合「鎦-177 DOTATATE」,藥物注射後,標靶分子和腫瘤細胞蛋白受體結合,精準放射出β射線,直接破壞腫瘤,同時保護正常組織,降低副作用的發生,癌轉病人治療後的3年存活率提升至80%,並可改善生活品質,為病人重拾新希望。  

Read More

核醫新療法 精準打擊賈伯斯病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70歲的陳姓婦人4年前腹痛就醫,醫師診斷出罹患「賈伯斯癌」稱號的神經內分泌腫瘤,包括小腸等消化道都有癌細胞已經末期,長期口服標靶藥物控制,不料今年體重驟減、食慾不佳、全身疼痛,癌細胞已轉移全身,接受核醫新療法以放射性藥物「鎦-177 DOTATATE」治療,疼痛大幅改善,也能行走,及自行吃飯、如廁。 台中榮總核子醫學科醫師林宜瀞指出,神經內分泌腫瘤是一種會分泌激素的癌症,可能存在於全身器官中,其中90%好發在胰臟及消化道,可能腹瀉、臉部潮紅、盜汗、腹痛、心悸、皮膚炎或低血糖等問題,常被忽略、當成一般更年期症狀、腸胃疾病或焦慮症,導致病人輾轉多年,到腫瘤晚期才確診。 林宜瀞表示,現在設計新核醫療法,將放射性同位素鎦-177與標靶分子結合「鎦-177 DOTATATE」,藥物注射後,標靶分子和腫瘤細胞蛋白受體結合,精準放射出β射線,直接破壞腫瘤,同時保護正常組織,降低副作用的發生,癌轉病人治療後的3年存活率提升至80%,並可改善生活品質,為病人重拾新希望。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