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台灣高齡化趨勢,國內專家提出本土整合照護新模式,並耗時一年試辦,證實能提升高齡長者體能、認知功能及生活品質,研究獲國際期刊肯定,盼未來將實證系統性導向社區,實踐操作。 (陽明交通大學提供/中央社)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因應人口高齡化,國內研究團隊提出價值導向全人整合照護的台灣模式,經耗時1年試辦,證實能提升高齡長者體能、認知功能及生活品質,研究成果獲國際期刊肯定並直接建議可仿效,健保署研擬調整給付,以利社區實踐。
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陽明交通大學陳亮恭教授團隊結合醫學中心、社區醫院門診、基層診所與衛生所,在台北市、新北市、宜蘭縣、花蓮縣展開為期1年的隨機分配試驗,證實接受價值導向全人照護,能提升高齡長者體能、認知功能及生活品質。
陳亮恭表示,團隊找到平均年齡72.3歲,共計398位合併3種以上慢性病的高齡長者參與研究,並讓門診醫師接受多重慢性病管理、多重用藥、失能與失智預防等高齡醫學訓練。結果發現,接受全人整合照護加上多元生活介入的長者,顯著提升體能與認知功能,更能維持老化期間的生活品質。除此之外,這群長者3高慢性病的控制、不當用藥都有明顯改善。這項成果,獲得重量級醫學期刊《刺胳針‧健康長壽》(Lancet Healthy Longevity) 的青睞,不僅接受刊登之外更撰寫評論,直接建議國際,未來可仿效這項台灣本土的研究設計,驗證全人照護的全方位成效。
陳亮恭表示,由於台灣不健康生存年不斷延長,台灣65歲以上的長者的平均樣貌是6成高血壓、近4成高血脂、近3成高血糖、1成5失能。有一種慢性病幾乎占65歲以上的長者88.9%、有3種慢性病為51.3%,這些現象隨年齡增加會更明顯。
以美國經驗為例,5%多重複雜照護需求的長者,就占整體醫療支出的50%,多重照顧需求者醫療支出龐大。陳亮恭表示,對於快速高齡化的台灣而言,高齡民眾每年門診次數接近30次,且國民不健康存活時間持續增加,這都是台灣社會永續發展的挑戰,這項研究成果引領國際高齡照護的發展,更應該全面於台灣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