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水庫迎接營運六十周年。(圖/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分署提供)
《本文轉載自桃園電子報:https://tyenews.com/》
桃報編輯部/
在石門水庫迎接營運六十周年的重要時刻,我們來到石門水庫採訪經濟部水利署北區分署江明郎分署長。園區內,山青水綠,微雨的午後,十分宜人。
1964年竣工,六十年歲月,與石門水庫同年誕生的人們已步入中壯年,昔日參與水庫興建工程的青壯應已老邁。人間嚮往頤養天年,水庫六十年,該算是青壯還是中老年?是否還能肩負供應工商、民生、各界用水的需求?
石門水庫供應的水量提供了桃園台地非常重要的水資源。(圖/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分署提供)
說起石門水庫的興建,對台灣這塊土地的時代意義,江分署長說:「石門水庫是國民政府來到台灣後,第一座自己建的水庫,已經滿六十歲,這非常難得,目前長於六十歲的,只有日治時代興建的烏山頭水庫和日月潭水庫。真正國民政府來台蓋的第一座水庫是石門水庫。」
回首當年,「國民政府從大陸播遷來台,非常窮,建設大工程根本不可能。政府可以規畫建設,但真正施工時,需要解決錢的問題。」想起美援時代,台灣百姓領取美國資助的麵粉,麵粉吃完,拿純棉的麵粉袋改成內衣褲的故事,那真是個窮困的年代。石門水庫是窮困下努力完成的建設。
分署長表示:「還好當時還有美援計畫,透過行政院成立實踐會,擬定計畫,申請美援。美援的協助分為貸款與贈與兩種,石門水庫的建設申請的是貸款,但是因為這項計畫有收益,所以有償債能力。」
「美援協助下,資金到位,然而還有技術必須克服,當時台灣沒有這樣的施工與設計能力,也沒有技術。通過石門水庫的建設,把美國顧問、水庫規劃與設計的重要技術移植、引進來。施工也是,要做檢驗,要做大型機具,該採用什麼機具與規範…..」
「當時雖然有顧問,但實際施工還是需要人力,建設高峰期,人力最高達到七千人。」石門水庫建設委員會召聘了許多員工參與受訓,包括到美國接受技術指導。當時的建設有很多工程是自己辦施工的,亦即自營施工,一切自己來。也因此水庫完工後,很多人吸收了技術能量。當這些人回到社會,都成了國家日後公共建設的基礎人力。
歷經幾次嚴峻氣候的考驗,石門水庫依然健在,還能很有自信地往前走。(圖/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分署提供)
不只技術工,技術工受雇於工程,相關廠商也具備了能力。此外,還有高階設計規劃能力的人才,分署長表示:「水門水庫完成後交給省政府營管,當時累積的技術能量,若沒有一個單位持續發揚光大,技術很可能流失。」在經濟部輔導之下,集合了實踐會結束後參與建設的員工,成立中興顧問社,一開始重要任務的導向,是水庫的建設。中興社承攬政府許多水庫工程,協助政府在台灣展開各種水利建設,包括台灣省水利局、翡翠水庫管理局。所以,石門水庫的其中一個時代意義,是培養了國家公共建設的大量人才。
石門水庫第二個重要的貢獻,是時值桃園台地與北台灣經濟發展的關鍵時刻,石門水庫的興建,提供了經濟建設必須仰賴的水資源。民國六、七十年代,台灣經濟開始起飛,面對高速發展,石門水庫發揮了功能。
然而,分署長說:「事實上石門水庫原先供水的標的主要是農業用水。桃園台地這麼多農田,必須穩定農業供水。」
分署長提起民國四十三年發生的大旱,農田無法收成,「所以最初的計畫是為了農業用水。當時自來水規劃比例很少,桃園有非常多農田,農田只能靠老天,桃園埤塘多,因為老天降雨不穩定,必須有埤塘蓄水,但若長期大旱,埤塘無水可存,只能枯涸。」因此,水庫的建設,一開始是穩定農業用水的需求。
「隨著經濟需求,人口成長,工商業高速發達,農田用水亦逐步下降,整個供水早期供水量一年6億,目前已達八億,農業用水量慢慢下降,自來水需求上升,桃園目前工商產值,能在台灣名列前茅,一年有三兆元的產值,背後最主要的因素是有穩定的水資源。」
除了工程的培養,技術的生根,石門水庫供應的水量提供了桃園台地非常重要的水資源。不僅如此,還有第三個重要意義,分署長說:「石門水庫有一項特別自豪的是,本身水利工程的成就。」
分署長提起二十年前,水庫剛滿四十周年,艾利颱風癱瘓了石門水庫,政府想方設法讓石門水庫再站起來。經過二十年的努力,終於一一克服了石門水庫癱瘓的原因。
「如今,石門水庫年紀一把了,水庫最怕的洪水與泥沙,這些問題,幾乎都一一克服了。」「面對問題,儘管是迫於環境的挑戰,不得不然,但那是因為有充分的水利與工程技術的能量,找到好的solution。這在台灣非常具有代表性!」
分署長奕奕的神采,飛揚的語氣,告訴我們:「石門水庫老當益壯,老而彌堅。」「石門水庫可以自信自豪,在這個領域的成就,很值得作為典範!」
營運六十載,歷經幾次嚴峻氣候的考驗,石門水庫依然健在,還能很有自信地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