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石鄉原民館風華再現 開幕首展一窺泰雅風情

尖石鄉首次以"酸藤"(魚藤的一種)作為剪綵,象徵著新階段的開始。(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整建後,風華再現的竹縣尖石鄉原住民文化館日前開館營運,並以「lalu' su nanak自己的名字——台灣原住民族傳統命名文化特展」作為開幕首展,開幕式以泰雅傳統剪綵祈福、泰雅舞蹈團表演、泰雅傳統歌謠展現及原民風味餐,以辦喜事的心情重新開館。 尖石鄉長曾國大表示,原建物展示空間狹小且未建置友善環境設施,使高齡者及身心障礙族群不方便使用。因此,公所自一一0年起積極向中央爭取前瞻基礎建設經費,在立法院高金素梅委員、縣長楊文科全力協助下,獲文化部核定補助「一一一年度尖石鄉原住民文化館友善平權設施暨空間改善提升計畫」經費,針對場館友善設施之提升及二樓展覽空間擴充更新進行升級工程,歷經工程二百廿五個日曆天完工,以嶄新面貌、華麗轉身,未來將續扮演連結泰雅族歷史文化脈絡,喚回泰雅族群文化認同感為主軸。 曾國大指出,原住民文化是極為珍貴的資產,尖石鄉原住民文化館在鄉內扮演泰雅族文化典藏維護、教育推廣、展覽規劃、研習集會、藝術表演及推動地方深度旅遊的重要角色,民眾走訪尖石鄉時,可至尖石鄉原住民文化館一窺泰雅風情。

Read More

中油出版《譯氣風發的高雄煉油廠》新書 重現昔日《拾穗》開啟台灣翻譯史新紀元

台灣中油發表《譯氣風發的高雄煉油廠》新書,董事長李順欽(中)與作者張綺容(左)台大退休教授王安琪(右)對談。(圖:台灣中油提供) 記者黃翠娟/台北報導 台灣中油公司、東吳大學今(16)日在誠品書店松菸店舉辦《譯氣風發的高雄煉油廠:30位譯者X 60篇譯作,重溫《拾穗》月刊開啟的文藝之窗》新書發表會,這本書帶領大家重溫台灣第一本純翻譯雜誌—《拾穗》月刊,如何從高雄煉油廠誕生及月刊譯者群的生命故事。 在對談中,台大退休教授王安琪(右)分享她閱讀拾穗月刊的青春歲月。(圖:台灣中油提供) 這場新書發表會出席者有台灣中油董事長李順欽、東吳大學校長潘維大、台大外文系退休教授王安琪、作者張綺容等人,並對《拾穗》月刊的緣起、發展,與撰寫這本《譯氣風發的高雄煉油廠》的過程進行對談。 台灣中油發表《譯氣風發的高雄煉油廠》新書,右為董事長李順欽,他也是當年拾穗月刊的譯者之一。左為作者張綺容。(圖:台灣中油提供) 《拾穗》月刊、翻譯文學和高雄煉油廠之間有什麼關聯呢? 董事長李順欽表示,對三、四、五年級生來說,《拾穗》是年少時期最熟悉的文藝雜誌,有小說、旅遊探險、音樂、藝術及科學新知等,澆灌文藝幼苗,豐富學子的心靈,這本月刊不只是高雄煉油廠員工們利用公餘時所編譯的刊物,也是油人前輩的榮耀,更是珍貴的文化資產。 這本純翻譯文學雜誌《拾穗》於民國39年5月1日初版,發行人是當時的高雄煉油廠長賓果先生,當時由於國內外政治經濟情勢緊繃、原油供應受阻…,種種因素讓高雄煉油廠陷入無油可煉的困境,眼見廠裡許多的知識青年,既懂理工科學又文采斐然,於是廠長賓果向總經理金開英建議:「煉油不成、不妨鍊字!」決定讓廠裡優秀的知識青年創辦雜誌,但為避免創作涉入敏感政治議題,以翻譯作品為主要內容,由公司出錢購買外文書報讓員工翻譯。 這些理工男「右手煉油左手鍊字」成功開啟台灣翻譯史的新紀元,並以米勒名畫「拾穗」為刊物命名,由吳稚暉親筆題辭。當時台灣翻譯圖書相對稀少,《拾穗》一創刊便大受好評,發行量最高曾達到一萬份,發行三十八年透過譯介世界文學大師作品與科學新知,滋養台灣三代人的心靈;為了擴展稿源,從第二十二期對外公開徵稿並提供優渥稿酬,吸引眾多文藝愛好者加入筆耕,其中不乏台灣文學之母鍾肇政、台灣劇場推手姚一葦等眾多文壇大師。 然而隨著時光流逝,《拾穗》也慢慢消逝於人們的記憶之中,所幸103年4月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張思婷將她對《拾穗》的研究投稿至台灣中油刊物石油通訊,刮起了一陣戀戀拾穗的旋風,員工也才了解原來《拾穗》對台灣翻譯及藝文界影響如此深遠,透過《拾穗》林懷民接觸到西方的舞蹈、鍾肇政也磨練出精湛的文筆,更培育了台灣第一代的翻譯菁英,為當代開啟國際視野。 那名喚醒大家戀戀拾穗、讓《拾穗》再次傳唱的研究生張思婷,也就是《譯氣風發的高雄煉油廠》這本新書的作者張綺容,她目前是東吳大學英文學系助理教授,本身也是譯者,譯著三十餘本,更曾以《拾穗》為博士論文研究對象,透過台灣中油與東吳大學的合作,進一步挖掘《拾穗》譯者群的故事,前後歷經十年整理史料、訪談當事人、飛往英美找尋原作,追尋《拾穗》不同時期的譯者們,如何在譯作中蘊藏自己的生命故事,最後完成《譯氣風發的高雄煉油廠》這本專書,再現《拾穗》月刊風華。 台灣中油發表《譯氣風發的高雄煉油廠》新書,董事長李順欽(中)與作者張綺容(左)台大退休教授王安琪(右)對談。(圖:台灣中油提供) 除了出版專書之外,台灣中油也與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合作進行《拾穗》月刊數位典藏計畫,預計明(113)年初即可對外公開,屆時只要上網瀏覽,就可以重溫《拾穗》月刊的精采文章。

Read More

張清芳推感恩單曲 樂見兒子談戀愛

張清芳在歲末之際推出「感恩單曲」〈水深之處〉。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東方不敗」張清芳再度掀起旋風,延續《TimeLESS》演唱會台北場的感動,張清芳特地在歲末耶誕季節上架「感恩單曲」〈水深之處〉,以滿懷喜悅的心,將祝福和感謝獻給心中摯愛、以及一路支持著她的歌迷朋友們。 張清芳2023最新單曲〈水深之處〉在15日數位上架,LIVE MV同日首映,而萬眾期待的《TimeLESS》高雄場,則將於明年3月2日於高雄巨蛋盛大開演! 1980年代就以學生歌手身分家喻戶曉,出道迄今發行30多張專輯的張清芳,很感謝上帝給了她辨識度很好的清亮嗓音,這幾年自己維持得還不錯,聲音也沒有被取代;而她覺得護嗓最好的保養方式,就是不要過度使用、不要講太久電話、不抽菸,以及多喝水。 前些日子張清芳特地飛到紐約和在那念書的大兒子Nathan團聚、替他慶生,當兒子看到媽媽來訪時的表情很開心,已經沒有了叛逆期的模樣,還帶著女朋友一起吃飯,張清芳欣慰地說:「第一次感覺到孩子長大了,年輕人談戀愛好可愛,在我看來很新鮮!」而即將迎接2024年,已經20多年沒在海外演唱的她,希望新的一年能把演唱會帶到更多有華人的地方。

Read More

蘇打綠10年一刻MV 工藝大師展絕活

蘇打綠全新復刻單曲〈十年一刻〉首播MV。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成軍20年,蘇打綠日前正式宣布將以「蘇打綠」之名展開《二十年一刻》巡迴演唱會,15日上午10點更推出全新復刻單曲〈十年一刻(蘇打綠版)〉,以及首播該曲MV。 當年青峰創作這首歌的靈感,來自於一場采風之旅,看見京劇演員所謂「台上1分鐘,台下10年功」的努力與執著,這次MV當中則呈現了10種傳統工藝藝術家們的拿手絕活,也特別邀來2010年合作過的噴畫大師李錫堅,重新彩繪屬於蘇打綠成軍20年的天空噴畫。 MV除了李師傅作畫的過程,還加入了各種傳承技藝師匠們創作的紀錄片段:竹工藝林英傑師傅、寺廟彩繪黃雉原、藍染孫佳暄師傅、銅雕塑藝術家蕭啟郎、客家剪紙邱玉雲師傅、木雕張晏睿師傅、纏花吳俐潔師傅、還有油紙傘、製傘的林榮君、吳劍瑛、林家任、林家至師傅等,每一位的工法與頂尖技藝,在在呈現十年一刻歌曲裡面「台上1分鐘,台下10年功」精神。 蘇打綠也預告當年排行冠軍專輯《你在煩惱什麼(蘇打綠版)》、以及《十年一刻(蘇打綠版)》2張專輯即將於下週五12月22日開始預購,此次預購贈品也將以往的「蘇打誌」升級為「20週年蘇打誌」。過往的專輯贈品蘇打誌,現在拍賣網上價格動輒1萬元起跳,此次「20週年蘇打誌」vol.1以及vol.2,同樣也只有預購才能獲得,團員們忍不住呼籲,蘇打誌是預購贈品,與其上拍賣網花大錢不如下週先預購起來。

Read More

小子陳昊森 AR超能打

陳昊森在《小子》片中打拳、耍刀又跑酷,挑戰不少驚險動作戲。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龍年賀歲大片《小子》14日公布首支預告,陳昊森精彩詮釋沈溺於電玩世界、慘遭女友放生的魯蛇,為了贏回芳心面臨一連串的危機,有令人眼睛一亮的精彩武打戲。 不同於《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的陰鬱形象,陳昊森在《小子》片中打拳、耍刀又跑酷,挑戰不少驚險動作戲。他坦言,第一次體驗吊鋼絲,第一次感受到動作上的分鏡可以那麼特別。 陳昊森非常感謝武術指導馬玉成,經歷一次非常特別的武術體驗,合作非常愉快,「他設計的動作總是會按照演員自身條件去做,謝謝馬導,即使我與那麼會打的兩個小孩放在一起,看起來也不遜!」 《小子》用心打造AR電玩世界的虛實世界,多個後製特效呈現出緊張刺激的精彩動作場面。

Read More

孝敬寶媽 曾寶儀大手筆買養老宅

曾寶儀大手筆為寶媽買養老宅,當下直接刷卡付訂。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曾寶儀14日化身一日店長,親自開箱「益生菌健康概念店」,也分享了保養身體的小訣竅,其中包括早睡早起,以及食用健康食物,也笑說有代言收入,可大手筆為寶媽在台北市購入養老宅。 曾寶儀最近大手筆為寶媽在台北市購入養老宅,她表示,寶媽想買房子已經講了很久,她也鼓勵寶媽多去看看,最後尋尋覓覓許久後,終於找到離家不遠的好房子。 至於價格有沒有讓人為之一驚,曾寶儀笑說,房子購入的價格的確讓她很是驚訝,當被問到是否有超過預算,曾寶儀微笑說到:「沒有預算」,為了讓寶媽開心,她樂意扛下沉重的貸款壓力,而且寶媽的養老宅附近生活機能好,加上大樓管理完善,附近又有兩家大型醫院,即使寶媽一個人住也能讓她相當安心,所以當下就直接刷卡付訂。

Read More

白家綺流動畫展獻公益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白家綺流動畫創作力爆棚,14日參與「愛築心家」名人與藝術家聯合公益畫展,特意創作畫展主視覺「為愛築巢」並捐出該畫作響應公益。 白家綺表示,幼時因經濟因素,時常搬家,特別感受到家庭對孩子各項發展的重要性,前陣子重拾畫筆,忽然接到忠義基金會的邀約,聽聞籌募蓋家資源不易,透過畫作想要表達鼓勵:「鳥媽媽為了築巢常常來回數百或數千趟,只為了保護孩子」 「公益並不是一個人做了很多,而是很多人願意做一點點」白家綺認為,參與捐畫或認畫的每個人,就像是一根又一根的樹枝,匯聚起來可以形成一個幫孩子擋風遮雨的家。她特別用繽紛的色彩為鳥巢的背景,也希望失依的孩子在眾人的幫助之下,擁有彩色的人生。 白家綺也於現場即興創作流動畫--「愛的流動」,力邀社會中每一雙「樂於發現美的眼睛」,即日起至12月24日蒞臨現場賞畫、公益認助,為113年即將動工的「兒少福利園區」募集迫切需求的興建支持。

Read More

《火焰之舞》25周年全球巡迴亞洲最終站 17日新竹縣體育館登場

《火焰之舞》二十五週年全球巡迴的亞洲最終站,十七日下午新竹縣體育館登場,歡迎全國民眾來欣賞踢踏舞演出。(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史上最大陣容、享譽全球的傳奇踢踏舞劇《火焰之舞》在新竹縣政府的支持下,十七日將首度於新竹縣體育館演出,此場亦是火焰之舞第七次來台、廿五週年全球巡迴的亞洲最終站。 新竹縣文化局十四日在竹北高中舉辦宣傳記者會,由《火焰之舞》團隊現場帶來一小段震撼力十足的表演,並與竹北高中舞蹈班學生交流互動,《火焰之舞》十一位專業舞者出席,不僅現場演繹劇中的經典火熱片段,同時教導竹北高中舞蹈班八名學生踢踏舞的經典表演動作。 楊文科表示,「這是一輩子要看一次的愛爾蘭踢踏舞」,歡迎全國鄉親朋友到新竹縣一起欣賞。看到專業舞者跟竹北高中同學互動,同學們一教就會,非常厲害,「不看一輩子都會覺得可惜!」 《火焰之舞》團員也分享,《火焰之舞》是由近百人一起帶來的表演,這也是他們與其他踢踏舞最不一樣的地方,而這次演出也加入新的舞蹈橋段,並且是台灣限定的舞蹈橋段,希望觀眾會喜歡他們新的呈現方式,好好享受這次的演出。 另外,他們也很高興有機會可以與台灣的學生進行舞蹈交流,竹北高中學生學習得非常快、非常棒,歡迎她們未來有機會加入舞團。 火焰之舞團長親自教導竹北高中舞蹈班學子踢踏舞技巧,學子們一學就會,團長主動邀她們未來加入舞團。(記者彭新茹攝) 文化局表示,《火焰之舞》由傳奇踢踏舞者麥可佛萊利親自製作,改良傳統愛爾蘭踢踏舞,納入開創性的舞劇編制,作曲大師羅南‧哈德無懈可擊的配樂烘托出高潮迭起的不凡氣勢。近年更加入《舞王二危險遊戲》元素,科技感十足,可謂是一場酷炫又震撼的視覺饗宴。  

Read More

廢棄木材打造家居器物 藝術家謝婉婷和邱俊壬木雕展新營文化中心登場

兩位年輕藝術家謝婉婷和邱俊壬,歡迎民眾來敲敲木材的聲音。(記者陳佳令攝) 記者陳佳伶/新營報導 謝婉婷、邱俊壬兩位熱愛木作工藝的年輕藝術家,化腐朽為神奇,將廢棄木材打造為實用的家居器物,十五日起至卅一日,在新營文化中心第一畫廊,展出十六組以「目與木的幻想」為主題的木雕展,歡迎民眾參觀。 謝婉婷、邱俊壬兩位藝術家將修枝過程產生的小徑木、木製品的下腳料、使用過的回收舊木料等材料,並搭配異材質或不同色彩的木材,打造成為日常生活器物,讓不同材質與木材間的特性互相映襯,為廢棄的木料賦予全新生命力。 謝婉婷的「綻﹒風華」花器作品,在疫情中有平安寓意。(記者陳佳伶攝) 謝婉婷現為木工坊負責人,就讀於嘉義大學農業科學博士班,曾任南市教師木作研習課、南方創客基地木作講師,她希望將溫潤木作工藝,推廣應用於生活中。 謝婉婷說,不論是樹木生長、家具製作及裝修過程中,都會產生不少的廢棄木料,這些都可發揮再利用,經過巧妙設計及創造,將廢棄木料化腐朽為神奇為精彩創作,這次帶來九組作品,其中「綻﹒風華」花器作品則是龍柏木與銀線結合而成,是在疫情期間的作品,打造為花瓶為平安寓意,讓廢棄木料重生,展現優雅風貌,此外,還有結合收納功能的小梳妝台、髮簪、食器吊具等作品。 邱俊壬的「盒禮‧終始」作品,呈現傳統盒禮的藝術風貌。(記者陳佳伶攝) 邱俊壬目前是台南家具產業博物館魯班學堂木作教育訓練師,同樣熱愛木作工藝教育推廣,曾參與工藝之夢全台巡迴展、台灣傳統工藝競賽等展覽,這次展出七組木雕作品,其中「盒禮‧終始」作品,他將黑胡桃木、越南檜木、鐵刀木、花梨木巧妙結合,呈現傳統盒禮的藝術風貌,吸睛;止外,還有燈具、桌椅等生活化作品。 謝婉婷表示,這次展出還以木材製作木琴,可讓參觀者可以來敲敲木材的聲音,並有各式木材留下的木屑,可以試著嗅聞不同木材香。

Read More

〈中華文薈〉朱國珍的創作之路

 我自清大畢業後,鮮少與母校產生連結。那段青春歲月最豐富美麗的時光,似乎也隨著時間與空間的距離漸漸淡去。 也許每個人的大學生活所保留下來的記憶不甚相同,但是對我而言,每次想起清大心中總有一股甜蜜浮現,即便那時課業繁重還有外務的電視節目主持工作,但是我的人生確實是在清大起了命運性的改變,關鍵就是「月涵文學獎」。 這個獎項對其他人而言可能只是一個單純的校內文學獎,但是對我而言意義非凡!它是啟蒙我走上創作之路的關鍵。 一九八九年我以轉學生身分進入清大中語系就讀時,是個孤僻又害羞的二十歲女生。那時系上規定必修一堂「散文導讀與習作」,由呂興昌老師授課,每週二下午,在湖畔的共同教室聽講,課後還規定要寫作業。  當時我剛轉換新環境,又是第一次離鄉背井,對生活有各種不適應,加上我是插班二年級的轉學生,許多大學新鮮人都經歷過的舞會、聯誼、甚至社團活動,我全部都錯過了,只能孤單地在新竹摸索新生活。即使對清大有著許多未知與恐懼,我仍然是個好學生,從來不翹課,也不遲交作業(雖然經常亂寫)。 某次上課,呂興昌老師發完作業後突然加上一句:「朱國珍?朱國珍有來嗎?」我怯生生地舉手回應。老師接著說:「妳下課後來找我。」 對一個剛開始學習獨立自主的大學生而言,「下課後來找老師」這句話意味著「我是不是闖禍了?」,讓我滿頭問號,內心小劇場也不斷上演。 好不容易捱到下課,我乖乖地去找老師。我還記得當時上課的教室在成功湖對面,有著楊柳低垂的青青草地與石子路。呂興昌老師推推厚重的眼鏡,親手交還我的作業,淡淡地跟我說:「朱國珍,我看了妳的幾次作業,妳的文字成熟度很高,妳可以寫作,希望妳能多寫。」 這是我這輩子第一次聽到「文字成熟度」這五個字,也是第一次寫文章受到注視,然而在那一刻,我內心五味雜陳,因為這些被規定繳交的作業,老實說,都是在最後一刻硬擠出來的文字,全部胡說八道,因此我非常心虛;再加上我第一次住校,總像個鬼似的獨自在校園晃來晃去,突然受到關注,只覺得是被照妖鏡照到,完全不認為這是讚美,更沒有任何喜悅。 年輕的我,竟然不知天高地厚的對老師說:「老師,您知不知道我是轉學生?我在另一所大學念了兩年才來到這裡,所以我的年紀比同班同學都要大,文字當然也比較成熟。」 只見呂興昌老師悠然地推推黑框眼鏡,臉上帶著微笑,語氣和緩地對我解釋:「不!不!許多人活到七、八十歲,文字也不會成熟。這和年齡一點關係也沒有,這是天賦!妳有寫作的才華,妳有能力繼續寫。」 呂興昌老師面對我的叛逆,竟然無動於衷,溫和地鼓勵我,希望我能繼續書寫。清大老師深厚的學術底蘊,我在課堂上已經驚豔過了,沒想到老師除了學問博大精深也展現了寬容的品格,對我這種酸言頂撞,仍能維持和煦的笑容,並期勉我在創作這塊園地裡持續耕耘。 在那個夏木芳草,綠蔭窗扉的午後,我低下頭,想要遮掩因為羞愧而臉紅的雙頰。 「學校有個『月涵文學獎』妳聽過嗎?」呂興昌老師不疾不徐地說:「妳可以試著參加。就算妳還不明白創作對妳的意義,至少,這個獎金很高,妳也有機會為自己賺點獎學金。」 文學獎?呂興昌老師又說出我這輩子從來沒聽過的三個字。 「希望妳能參加,因為月涵文學獎創設至今,幾乎都是電機系或理工科的人囊括所有名次。我們中語系要加油!」 八零年代是台灣經濟正在起飛的年代,呂興昌老師用榮譽感和獎學金作為誘餌,期勉我能繼續寫作,實在是用心良苦的高招。約略記得小說首獎獎金五千元,相當於國立大學一學期的學費。 距離民國七十九年我第一次參加月涵文學獎,至今已有三十三年,我也從參賽者進化成為大學講師、文學獎評審。我最想要也最必要感謝的就是呂興昌老師,當年如果沒有他在下課後對我說這一席話,今天絕對不會出現作家朱國珍。 說一個政治愛情與道德裂縫的故事 ■朱國珍  「這時候一定要有一個人死掉。」 叼著香菸,身材瘦小的男人這麼說。 另一個身材魁梧,留著八字鬍的男人點頭同意:「若沒,這齣戲就歹演啊!」 這是我在長篇小說《古正義的糖》作為開場白的對話,也是全書的核心符旨:一齣即將開演的人生大戲,一個必須死掉的人。 相較於人死斷氣的瞬間,它的另一面「生存」可能才是個大問題。存在主義先驅,丹麥哲學家齊克果以美學與神學的觀點將「存在」區分為「道德領域」與「美感領域」。美國文學評論家韋恩.布斯在《小說修辭學》裡闡述:「只要我們真正認真地體會故事中的人物,這些人物所面臨的道德選擇,以及我們自身發生的或好或壞的道德變化,我們的生活便會改變。」 從寫作者視角來看,小說中的神聖或世俗、好或壞、都只是裂縫的差距。 所以走到《愛情的盡頭》時莎拉必須死;不忠的《安娜.卡列尼娜》也必須死。 我很少在小說裡以死亡作為高潮的催化劑,除了一開始就設定必要之惡的終結,例如〈慾望道場〉離經叛道的新聞女主播與〈美到這裡為止〉高智商殺人犯。這次在長篇小說《古正義的糖》處死兩位女主角,除了堅持《詩學》信仰讓悲劇誘發哀憐與恐懼達到洗滌的作用;也因為看到許多生老病死有善終也有暴斃,深感人生愈苦愈惡愈需要一種溫柔的調和劑,姑且稱為「善之必要」。 我們在悲劇裡看到高尚的人遭遇不幸,也看到不幸之人的高尚,藉此得以獲得陶冶。《安蒂岡妮》劇中都是無辜者死,惡人繼續享福。劇作家索福克勒斯創造戲劇界與精神分析界天王伊底帕斯,索氏手下留情,讓弒父娶母的伊底帕斯瞎眼後到處流浪,卻讓他的獨生女安蒂岡妮在國法、家法、宗教的倫理鬥爭中殉身。帶著原罪的伊底帕斯家族最終仍以死亡作為救贖的象徵。 《古正義的糖》也是如此,讓無辜的人代替罪人受過,試圖達到悲劇的哀憐恐懼。 美國小說家雷克.萊爾頓創造半人半神的《波西傑克森》廣受歡迎反映出人們心理投射的混血或雜種基因。在台灣,原住民族經過數百年的異族通婚,早已失去血統的純正,現在只剩下符號,然而大多數人,卻是貼著底層標籤的符號。 我曾經在火車站的便利商店,與一個相似的人擦身而過,他個子不高,身材削瘦挺拔,穿著一套深灰色的西裝,藍格子襯衫,搭配鵝黃幾何圖案的領帶,拖著黑色造型俐落高尚的登機箱,也因為這個高質感的登機箱,讓他看起來更像是商務人士。 但是當我看到他的眼睛時,頓時明白,我們都是類波西傑克森的邊緣人。 他的眼睛深邃且形狀完美,有著西方人的雙眼皮,烙印在黝黑的皮膚上,線條俐落的五官,堪稱俊美,卻糾結著眉頭,滲透某種神祕的壓抑。他同樣定定地凝視我,當我朝著他的方向走去,那麼幾秒鐘,我嗅聞到血液裡相同的氣息。 我看過太多這樣長相與我類似的男人、女人。他們都有一雙圓廣明亮的眼睛,高挺的鼻梁,稜角剛毅的臉龐,然而他們大部分不修邊幅,衣著撩亂,以駕駛怪手或砂石車,手工剝除桂竹筍硬殼或摘撿檳榔果實零售維生。 那個男人,已經脫離勞動的宿命。他穿著剪裁合身的西裝,梳起油光立體的髮型,聰明地以摩登的滾輪行李代替遠征的步伐,將現代化質感發揮得淋漓盡致,也使得他粗獷霸氣的臉龐上浸潤文明。他不再以出草的姿態書寫身世,就像我一樣,曾經努力漂白皮膚。這一切的修飾與琢磨,就是害怕別人沒來由地直觀論述,在來不及認識我們真誠的靈魂之前,先鄙視我們的出身。 《古正義的糖》就是描寫這樣一群不斷奮鬥、努力活下去、渴望向主流價值靠攏,和所有人一樣追求肯定的人。 我們都渴望甜蜜幸福,卻常常分不清楚「糖」與「糖衣」的差別。 我始終認為小說有兩種演技:通俗與精緻。但是它只有一個結果:樂趣。愈悲涼愈要懂得微笑,讓眼淚滴落在揚起的嘴角,哀傷就會轉彎。 因此我必須說一個政治愛情與道德裂縫的故事。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