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心肝 高醫大2傑出校友獲獎

高醫大傑出校友余明隆(右)及謝清河(左),雙雙榮獲第20屆永信李天德醫藥科技獎「卓越醫藥科技獎」。(記者王正平翻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高雄醫學大學兩名傑出校友—高醫大校長余明隆講座教授及中研院謝清河特聘研究員,今年分別以「肝」與「心」的醫學治療研究,雙雙榮獲第20屆永信李天德醫藥科技獎「卓越醫藥科技獎」,研究獲得醫藥界的高度肯定。 余明隆校長長期致力於C型肝炎的精準醫學研究,他的研究在「應用病毒學與藥物基因體學於慢性C型肝炎抗病毒藥物個別化治療之轉譯醫學研究及資源導向治療之C型肝炎精準醫學研究」有極大突破,目前結合新一代C型肝炎治療藥物,成功發展出「C肝微根除」策略,余明隆的C肝研究成果廣受臨床引用,受到國際學術界肯定,亦對全球醫藥科技發展、國民健康有實質貢獻。 中央研究院謝清河特聘研究員則深耕心血管疾病與再生醫學研究,在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研究上,證明利用幹細胞可以修復受損的心肌,並發展奈米水膠結合內皮生長因子,用以提升注射幹細胞到心臟後的存活率,並領導台灣iPS幹細胞聯盟,研發臨床細胞治療技術。這些成就不但為心肌梗塞患者帶來治療契機,也推動了台灣再生醫學的國際地位。 高醫大指出,余明隆及謝清河都是高醫大「學術類」傑出校友,兩人都是優秀的醫師科學家,不只在學術研究上表現優異,也都致力於將研究成果轉譯為有效的臨床治療藥物與技術,造福社會大眾。 永信李天德醫藥科技獎「卓越醫藥科技獎」每年頒授對象為對醫、藥科技發展及對國家社會有貢獻的學者;余明隆與謝清河以創新研究成果共同獲得殊榮,展現高醫大校友在醫藥科技領域的強大實力。

Read More

彰基獲「社研卓越獎—研究發展獎」

彰基榮獲「社研卓越獎—研究發展獎」,由劉森永(右二)醫療長率團代表受獎。(記者曾厚銘攝) 記者曾厚銘/彰化報導 彰基醫學中心積極投入醫療研究與發展,取得顯著成果,榮獲衛生福利部頒發「一一三年度醫療財團法人社研卓越研究發展獎」,並由醫療長劉森永代表受獎。展現彰基提升研究產能、應用專利改善醫療品質的卓越成就。劉森永說,彰基將持續加強人工智慧技術在醫療輔助工具中的應用,進一步提升診療品質,為民眾提供更高品質的醫療服務。 彰基指出,這次獲獎項目為「研究發展獎」,除了透過獎勵機制激勵同仁投身研究之外,與新創公司合作開發的智慧藥櫃以及多項新專利技術,例如多用途呼吸急救器、自動尿袋排空及分析系統、自動瞳孔反射檢測系統、智慧高解析度診斷影像分析裝置等,這些技術不僅減輕了醫護人員的工作負擔,也顯著提高了醫學診斷效率。 醫療長劉森永表示,總院長陳穆寬教授深刻體會「醫療科技需要大量創新」,因此積極鼓勵院內同仁投入研究,並與其他大專院校合作提升院內研究成果,為台灣醫療未來注入更多創新和可能。此外,彰基積極推動技術商品化,期望讓研究成果擴展至更廣泛的市場應用,受惠更多人群。尤其陳總院長受聘為總統府「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的顧問,未來將更積極配合政府部門政策,共同打造健康台灣。

Read More

幼兒誤吞水晶寶寶別「做1事」! 醫:嚴重恐腸阻塞、死亡

楊德亮醫師提醒,若家中有三歲以下幼兒,應避免讓他們接觸水晶寶寶等細小物,家長也應隨時注意孩子們遊戲時間的安全,避免發生異物吞食、哽塞等憾事。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張慈恩報導 一歲半的玲玲誤食「水晶寶寶」,家屬緊急送至醫院急診就醫。在經住院禁食、接受靜脈輸液,並定時給予瀉劑後,沒有出現腹痛、腹脹、嘔吐等腸阻塞症狀,五天後順利出院。 水晶寶寶吸收水分後膨脹 當心嚴重腸道阻塞 新竹臺大分院小兒部楊德亮醫師表示,玲玲家屬起初不解,孩子未有嘔吐、活動力差等情形,為何需要住院,經詳細說明根據過去和國內、外多個誤食水晶寶寶的個案經驗,水晶寶寶在腸胃道中吸收水分後會膨脹至原本體積的20至30倍,造成幼童腸道嚴重阻塞,此情況需要緊急開刀移除,過去就曾有未緊急醫療處置死亡之個案。 幼兒未確認吞入異物是什麼 大量飲水恐反致嚴重後果 楊德亮醫師解釋,家屬時常於幼兒異物吞入後,緊急給予大量飲水,但如水晶寶寶這類物品,主要成分為丙烯酸樹脂,是一種吸水性很強的高分子化合物,在短時間內吸收大量水分後,體積會迅速膨脹數十倍,甚至還會分裂成數小個,可能反致嚴重後果。 三歲以下幼兒避免接觸水晶寶寶 3大危害不可不慎 楊德亮醫師提醒,若家中有三歲以下幼兒,應避免讓他們接觸水晶寶寶等細小物,家長也應隨時注意孩子們遊戲時間的安全,避免發生異物吞食、哽塞等憾事。 水晶寶寶對幼兒可能造成的危害包括: 腸道阻塞的風險:幼兒腸道較小,水晶寶寶迅速吸收腸液後會引起腹痛、腹脹、嘔吐等腸道急性阻塞症狀。 窒息風險:水晶寶寶也可能卡在呼吸道中,導致窒息缺氧。異物哽塞導致兒童窒息死亡風險極高,當兒童出現異物哽塞症狀,應立即施行「兒童哈姆立克法」。 化學成分危害:某些水晶寶寶產品成分標示不清,可能含有對人體有害之化學物質。

Read More

高度持續性凝血因子防出血 血友病患職場不卡「關」

許多老年族群或是需久站的病友,因關節處受力較大或是退化,容易出血導致腫脹疼痛,若未接受預防性注射治療,恐造成關節受損,嚴重甚至需置換人工關節,影響工作及日常生活。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林宗憲報導 「血友病」是一種因X染色體基因突變,導致體內無法正常製造凝血因子,常在肌肉或關節處出現自發性或週期性出血的罕見疾病,因為屬於性聯遺傳疾病,因此主要影響男性,女性則通常為帶因者,但少數女性可能有輕微症狀。三軍總醫院內科部血液腫瘤科賴學緯醫師表示,許多老年族群或是需久站的病友,因關節處受力較大或是退化,容易出血導致腫脹疼痛,若未接受預防性注射治療,恐造成關節受損,嚴重甚至需置換人工關節,影響工作及日常生活。 先天性血液凝血異常 體內自發性出血 賴學緯醫師說明,因患者體內缺乏第八凝血因子(A型)或第九凝血因子(B型),必須終身注射凝血因子來維持自身的健康與活動力。最常見的是A型血友病,目前盛行率約為每十萬人中有15至20人,這意味著在台灣約有400-500患者。症狀包括肌肉、肘關節、膝關節等部位出血、腫脹疼痛,以及自發性的黏膜出血、血尿、牙齦、外傷及腸胃道出血等,若長期未接受治療,反覆出血恐造成關節損傷,嚴重者需置換人工關節,影響日常生活。 久站關節易出血 預防性注射保護關節 在過去預防醫學觀念不完善的情況下,曾有病友因為職業需久站,關節受力較大造成容易出血,出現腫脹痠痛影響到日常工作的情形。另外,老年族群可能因髖關節出血疼痛而不良於行,排斥外出運動,影響到日常生活與社交能力,加上可能同時發生骨質疏鬆,等到要接受治療時,關節可能已損壞至需要換人工關節。 賴學緯醫師強調,接受預防性注射治療能維持病友體內凝血因子在下一次注射前的低點濃度維持在3-5%,可有效降低自發性出血現象,減少關節壞損的機率,因此,及早接受注射控制疾病的預防性治療相當重要。 高度持續性凝血因子只需每周注射一次 傳統凝血因子可分為短效型與長效型,但是因為活性衰退速度快且容易被人體代謝掉,約2至3天就必須再次注射,對於上班族或老年族群來說,每週前往醫院兩次以上注射其實是有一定難度的。 最新研究顯示,高度持續性凝血因子透過藥物結構做構型的改良,比較不容易被人體代謝掉。因此,在接受注射後三至四天內,凝血因子有機會維持在40%以上,而在進入五至七天的半衰期後,凝血因子濃度仍可維持在18至20%,讓病友一樣能外出工作,維持日常活動,因此每週只需注射一次,減輕治療負擔。 預防性注射減少出血現象 賴學緯醫師表示,高度持續性凝血因子除了減少關節出血與耗損之外,更重要的是減少難以察覺的微型出血,甚至達到零出血。另外,針對上班族或有高度活動需求的病友,就能減少治療的時間與注射頻率,不論對於日常生活以及工作、學業上來講,都會方便很多。 讓患者都能夠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過去,病友常擔心體內凝血因子濃度過低,除了要隨時注射以外,更因為害怕受傷、出血等情形發生而不願外出。賴學緯醫師指出,對於血友病的治療最終目標在於能讓血友病患者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無論是工作或是外出運動等日常生活,不再因疾病而受限。另外,選擇注射高度持續性凝血因子後,病友也能進行碰撞強度低或風險較低的運動,例如:游泳、健走、騎單車、瑜伽等。也能向復健科醫師或專業的教練諮詢肌肉訓練及抗阻力運動,有助於改善體態及控制體重。 A型血友病可依個人考量施打高度持續性凝血因子 根據國外使用經驗,施打高度持續性凝血因子目前未增加抗體產生或嚴重併發症等問題。賴學緯醫師建議,目前治療上有因子補充及非因子治療, 選擇上可能取決於個別因素,例如血友病的嚴重程度、是否存在抗體、對先前治療的反應以及整體健康狀況。與專門從事血友病的醫療提供者諮詢,可以幫助患者根據具體情況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而高度持續性凝血因子研發無疑是在因子補充方法的一大進步,不僅可讓體內長時間保有高濃度凝血因子,降低出血現象,且能有效降低病友心理焦慮並提升運動意願及習慣的養成。在目前健保的條件給付下,相信未來可解決許多病友及家屬長期的困擾與負擔。

Read More

痛風長期吃藥 竟3級慢性腎病

  醫師姜林文祺說,提早診斷腎病並評估洗腎風險,加上善用腎臟保護藥物可逆轉嚴重度,降低洗腎風險 。 (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60歲江姓婦人反覆痛風發作,且有高血壓但控制不佳,為治療痛風長期接受肌肉或靜脈止痛藥,最近半年檢驗報告顯示腎功能持續異常,並有中度白蛋白尿,就醫診斷為第3級後期慢性腎臟病,評估5年洗腎風險為9%,經積極腎臟保護藥物治療與慢性腎臟病照護單位照顧1年,腎絲球過濾率維持穩定,但5年洗腎風險評估降為2.02%。 郭綜合醫院腎臟內科醫師姜林文祺指出,依腎病嚴重程度,可分為5期,第5期之後就屬腎病末期,根據台灣研究資料,18歲以上成人慢性腎臟病盛行率約12%(200萬人),而第3級後期慢性腎臟病是1.8%(約30萬人)。抽血檢驗腎絲球過濾率與驗尿得知尿中白蛋白與肌酸酐比值,皆可評估慢性腎臟病嚴重度;腎絲球過濾率、白蛋白與肌酸酐比值,再加上年齡、性別,利用這四個腎力密碼與腎衰竭風險方程式可進一步評估洗腎風險。 他說,第3級後期慢性腎臟病照護3大面向包括良好生活型態、積極腎臟保護藥物使用與理想併發症治療。良好生活型態包括合適飲食、規律中低強度運動、戒菸及維持正常身體質量指數;腎臟保護藥物則有,血管張力素轉化酶抑制劑或第2型血管張力素受體阻斷劑,及鈉─葡萄糖協同轉運蛋白2抑制劑,和第2型糖尿病可使用非選擇性磷酸二酯酶抑制劑等等;理想併發症治療包括三高、痛風、腎性貧血、腎骨病變及腎絲球腎炎(及早做腎臟切片)等治療。 姜林文祺說,隨著資訊進步與大數據分析進展,可提早診斷並評估洗腎風險,加上腎臟保護藥物蓬勃發展,可逆轉嚴重度,進而降低洗腎風險 。

Read More

玉里人86%骨鬆 高過全台均值

北榮玉里醫院與宏碁智醫合作推出AI測骨質,並提供民眾個人化之醫療、飲食及復健照護。 (台北榮總提供)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偏鄉民眾骨質疏鬆情況,因檢測不易,猶如健康之未爆彈。台北榮總10日指出,北榮玉里分院獲得宏碁智醫提供AI技術支援,經檢測發現玉里當地86.2%的住民有骨質流失問題,比例遠高於台灣地區之平均值。 北榮指出,骨質疏鬆是全球老化社會中不可忽視的公共健康挑戰,特別在醫療資源相對匱乏的偏鄉地區,因骨折導致的住院與死亡率更高。調查指出,偏鄉65歲以上女性的骨質疏鬆發生率高達63%,但檢查率卻只有24.5%,治療率更是低於2.5%,骨鬆已是偏鄉民眾健康的危機。 北榮玉里分院攜手宏碁智醫共同打造智慧骨質健康管理系統,系統採用AI技術分析X光影像資料,能大幅提升檢測效率與準確度,透過篩檢發現86.2%的住民有骨質流失問題,骨質疏鬆盛行率為31.5%,顯著高於全台同齡人口的平均值。 北榮指出,AI技術是智慧骨質健康管理系統之核心,其不僅能快速篩檢出高風險患者,還能發現傳統檢查難以察覺的骨質問題。北榮玉里分院也將提供內科、骨科、中醫、營養與復健等多專科聯合診療服務,包括藥物治療與骨骼修復建議,設計個人化飲食計畫,補充維生素D、鈣質等必要營養,並安排專屬運動計畫,提升肌力與平衡能力,減少跌倒風險。 台北榮總院長陳威明表示,偏鄉醫療的提升是健康台灣的基石,AI技術結合多專科整合模式,將為偏鄉居民帶來更便利、更精準的醫療服務,台北榮總玉里分院院長胡宗明指出,將持續優化AI智慧骨質健康系統,讓更多偏鄉居民享有都市醫療水準,實現全民健康平權的願景。

Read More

臉粗糙反覆紅疹 蠕形蟎蟲作怪

衛福部台北醫院皮膚科醫師吳家華提醒,蠕形蟎蟲症以毛孔粗大伴隨粗糙脫屑的「毛孔性糠疹」是最常見的形態。 (記者吳瀛洲攝)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40歲的姜小姐長期被臉部反覆紅疹和皮膚粗糙困擾,原以為只是過敏,但近1年來鼻翼、臉頰處紅斑和脫屑越來越嚴重,到衛福部台北醫院皮膚科檢查確診為蠕形蟎蟲症。經透過抗蠕形蟎蟲藥物治療,及調整生活作息與清潔護膚,減少蠕形蟎蟲數量,皮膚狀況重新恢復穩定衡,症狀逐漸好轉。 台北醫院皮膚科醫師吳家華指出,姜小姐因工作壓力大、長期熬夜、作息紊亂,且長期反覆使用類固醇藥膏破壞皮膚屏障,造成蠕形蟎蟲增生,經顯微檢查臉部皮膚泛紅處的蠕形蟎蟲密度增加。 吳家華表示,多數人因與他人接觸而得到蠕形蟎蟲,當蠕形蟎蟲共生於人體皮膚後會存在於皮膚的毛囊及皮脂腺中,特別是臉部、頭部皮膚;牠們利用人類的皮脂生存,正常情況時會與皮膚達成平衡關係,當皮膚環境改變、不適當清潔與保養、免疫力失調、長期使用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都會導致平衡機制被破壞,進而造成蠕形蟎蟲增生,引發皮膚發炎等一系列症狀。 蠕形蟎蟲症引發的症狀包括毛孔粗大伴隨粗糙脫屑、紅斑、丘疹、膿皰,皮膚敏感、溼疹樣變化,可能伴隨著搔癢、灼熱的感覺,其中以毛孔粗大伴隨粗糙脫屑的「毛孔性糠疹」是最常見的形態,皮膚會有砂紙、橘皮樣的變化。 吳家華表示,有些症狀容易被誤以為是毛囊炎、溼疹,若自行使用一般藥膏,不僅無法殺死蠕形蟎蟲,還可能致使症狀惡化,建議若有上述狀況,應儘早就醫,由皮膚科專科醫師依據臨床經驗,輔以顯微鏡檢查幫助確診。

Read More

腸病毒增1重症 男嬰僅出生5天

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說明疫情。(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10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腸病毒重症,個案為北部出生僅5天的新生男嬰,感染克沙奇病毒B3併發重症,治療後已出院,為今年全國第8例、也是最年幼的腸病毒重症病例。 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表示,12月1日至7日門急診就診計2萬1911人次,較前一週下降19.3%,儘管疫情出現反轉向下情形,但整體疫情仍處於高點,另上週就診人次以0到4歲幼兒為主、占46.0%,而10到14歲近期呈增加趨勢。 近4週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克沙奇A6型、克沙奇A2型及腸病毒D68型,社區仍持續有其他腸病毒型別活動。 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小男嬰本身沒有潛在疾病,於11月18日因出現間歇性發燒、食慾差、活力差等症狀就醫,同日轉診後發現有黃疸、輕微心搏過速及因發燒疑似敗血症、脫水等情形,收住新生兒加護病房,經通報檢驗後確認感染克沙奇病毒B3併發重症,治療後症狀改善,目前已出院。 林詠青說明,經疫調產婦在產前沒有不適,個案出生後,無論是醫院或後續在護理之家,都沒人出現疑似症狀,感染源有待釐清。 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說,這一波腸病毒疫情高峰出現在前2週,單週就診人次破2.7萬人次,已超越前一波高點的2016年夏秋疫情,是近10年、也是史上最高峰。預估要到明年1月中旬、下旬有機會脫離流行期,呼籲民眾不可掉以輕心,確實做好手部衛生與環境清潔消毒,注意嬰幼兒重症前兆病徵。

Read More

壯世代肩頸痠痛易引起失眠、頭痛 從病因改善才能完全根治!

長時間電腦作業或坐躺在沙發、床頭滑手機,導致肩頸壓力過大引起痠痛。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林宗憲報導 現代人的生活型態容易造成痠痛現象,其中,最為大宗的原因是長時間電腦作業或坐躺在沙發、床頭滑手機,導致肩頸壓力過大引起痠痛,長期下來恐影響到血管、自律神經等。台北榮民總醫院傳統醫學部陳昭憲主治醫師表示,有位三十歲男性,平時工作要長時間盯著電腦,加上螢幕過低、鍵盤及滑鼠擺放位置不當,造成肩頸痠痛,影響到血管、自律神經,出現失眠、頭痛、眩暈等症狀。經醫師建議,改良電腦配備的擺設、矯正坐姿後,原本每周兩次針灸、兩次復健,現已回復健康,擺脫肩頸痠痛的困擾。 姿勢不良與神經壓迫最常見 引起痠痛成因多,其中姿勢不良及神經壓迫兩大類最為常見,包含長時間電腦作業、坐躺在沙發或床上、以及搬重物、洗碗等彎腰姿勢。陳昭憲醫師表示,電腦螢幕及鍵盤、滑鼠擺放位置不當,導致坐姿前傾,使得頸部壓力過大,容易產生肩頸痠痛。另外,廚房流理台、洗手台設置偏低需要彎腰,都會對腰椎造成非常大的壓力。 陳醫師指出,骨刺、椎間盤突出、脊椎滑脫或韌帶鈣化都可能壓迫到神經。若有壓到頸椎的神經根,可能會出現手腳無力、麻木以及刺痛。若壓到脊髓,初期不會有較明顯的症狀,嚴重者可能會出現大小便失禁,就需要緊急送醫動手術。 運動姿勢不正確、沒有緩和放鬆也會造成痠痛 許多民眾有慢跑、游泳、重訓、爬山等規律運動的習慣,但仍有腰背痠痛的困擾。陳昭憲醫師指出,運動後出現痠痛現象,除了乳酸堆積外,更要確認運動姿勢是否正確或運動後沒有適當放鬆,造成筋膜緊繃。以重訓為例,原本要鍛鍊後背肌的肌肉,如果施力的方式不對,可能會拉到肩頸的肌肉,再加上運動後沒有適當的放鬆,就會引起痠痛的現象。 休息、熱敷、護具,預防痠痛有一套! 陳昭憲醫師表示,若想要預防痠痛的發生,首先最重要的是休息,例如長時間使用電腦、坐躺在沙發或靠在床頭等,都需要轉換姿勢來釋放脊椎壓力。另外,針對局部熱敷,促進血液循環來達到放鬆的效果,也能舒緩痠痛。而一般家庭水槽過低或需要彎腰搬重物時,會使腰椎壓力過大,嚴重者可能閃到腰而無法站立。陳醫師建議民眾可穿戴護具,護具最主要有兩個功用,第一是給予支撐力,減輕運動、行動所造成的壓力。第二是限制活動,避免姿勢不良所造成的傷害。曾有民眾反應穿戴護具後行動相當不便,但其目的在於限制活動以及避免錯誤姿勢而造成傷害。 肩頸壓力過大,造成全身不適 陳昭憲醫師分享,一位三十幾歲男性,工作關係需要長時間使用電腦,長期下來出現肩頸痠痛,影響到血管、自律神經,伴隨著失眠、頭痛、眩暈、耳鳴等症狀。治療初期時,症狀可改善個一兩天,但隔週回診表示症狀又出現了,在深入了解病灶後,請患者把螢幕架高、更換人體工學椅、改善姿勢並搭配治療下,原本一周兩次針灸兩次復健,變成一周一次針灸一次復健,到現在已經完全恢復了。陳醫師強調,不論是姿勢不良或神經壓迫引起的痠痛,最重要的不是去減緩痠痛的症狀,而是要找出病因,才能完全根治。

Read More

洗手對今年腸病毒疫情更有幫助!原因何在?又該如何正確洗手?

洗手預防對於今年腸病毒疫情防治將會更有幫助。呂俊毅醫師認為今年很多大小孩感染腸病毒,好好教導正確洗手的方法,其實蠻有機會藉此減少腸病毒傳播。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吳儀文報導 過去腸病毒疫情主要流行期都是在夏季,但是今(2024)年到了冬季,腸病毒仍持續在社區中活躍。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今年秋冬腸病毒疫情高峰已經超越夏季,而且目前腸病毒個案數已是過去十年來最高的一年。 如何預防腸病毒感染、減少個案持續增加將是這波腸病毒疫情防治的重點之一。在預防的部分,洗手注意手部衛生是很重要的一環,但怎麼洗手才正確呢?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呂俊毅說明正確的洗手方式,並針對腸病毒預防上民眾常見的錯誤迷思進行解答。 為什麼洗手很重要?從傳播途徑、今年疫情特點了解 腸病毒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水/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也會經由接觸感染,因此注意個人手部衛生,可以進而減少病毒傳染,而且透過洗手預防,對於今年腸病毒疫情防治將會更有幫助。 呂俊毅醫師表示,腸病毒的感染族群雖然是以小小孩為主,不過在這波腸病毒疫情中可以發現,受到免疫負債影響,今年年紀大一點的大小孩們腸病毒感染個案比例特別多,如果是在過去都只有小小孩感染的情況下,其實洗手的效益並不大,因為孩子很小還不太懂,但是今年很多大小孩感染,好好教導正確洗手的方法,其實蠻有機會藉此減少腸病毒傳播。 預防腸病毒酒精乾洗手有用嗎?如何正確洗手? 不過怎麼洗手才正確呢?現在很多人都會用酒精乾洗手,這樣可以殺死腸病毒達到預防的效果嗎?呂俊毅醫師指出,酒精乾洗手不能夠完全消滅病毒,但它還是可以減少病毒量,不過這是一個不得已的勉強方法,所以還是提倡正確洗手方法,減少腸病毒散播的速度或範圍,幫助預防腸病毒。 而正確的洗手方式就是遵守洗手7字訣「內外夾弓大力完/腕」使用肥皂濕洗手仔細搓揉雙手各個位置,呂俊毅醫師建議,如果有適當的設備,民眾應用肥皂仔細搓揉20秒以上,之後再用大量的清水沖洗。 打腸病毒疫苗就能預防?錯!仍有可能染其他型別 除了洗手之外,現在很多家長也會帶家中孩子去接種腸病毒疫苗,希望能增強保護力、預防腸病毒感染。不過,所謂的腸病毒疫苗其實指的是「腸病毒71型疫苗」。 呂俊毅醫師提醒,腸病毒有很多不同的型別,像今年就有克沙奇A型、克沙奇B型、伊科病毒等腸病毒感染,並不是每一種都可以用此疫苗來預防,即使打過腸病毒71型疫苗,還是有可能感染其他型別,民眾仍要提高警覺做好相關預防措施。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