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里人86%骨鬆 高過全台均值

北榮玉里醫院與宏碁智醫合作推出AI測骨質,並提供民眾個人化之醫療、飲食及復健照護。 (台北榮總提供)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偏鄉民眾骨質疏鬆情況,因檢測不易,猶如健康之未爆彈。台北榮總10日指出,北榮玉里分院獲得宏碁智醫提供AI技術支援,經檢測發現玉里當地86.2%的住民有骨質流失問題,比例遠高於台灣地區之平均值。 北榮指出,骨質疏鬆是全球老化社會中不可忽視的公共健康挑戰,特別在醫療資源相對匱乏的偏鄉地區,因骨折導致的住院與死亡率更高。調查指出,偏鄉65歲以上女性的骨質疏鬆發生率高達63%,但檢查率卻只有24.5%,治療率更是低於2.5%,骨鬆已是偏鄉民眾健康的危機。 北榮玉里分院攜手宏碁智醫共同打造智慧骨質健康管理系統,系統採用AI技術分析X光影像資料,能大幅提升檢測效率與準確度,透過篩檢發現86.2%的住民有骨質流失問題,骨質疏鬆盛行率為31.5%,顯著高於全台同齡人口的平均值。 北榮指出,AI技術是智慧骨質健康管理系統之核心,其不僅能快速篩檢出高風險患者,還能發現傳統檢查難以察覺的骨質問題。北榮玉里分院也將提供內科、骨科、中醫、營養與復健等多專科聯合診療服務,包括藥物治療與骨骼修復建議,設計個人化飲食計畫,補充維生素D、鈣質等必要營養,並安排專屬運動計畫,提升肌力與平衡能力,減少跌倒風險。 台北榮總院長陳威明表示,偏鄉醫療的提升是健康台灣的基石,AI技術結合多專科整合模式,將為偏鄉居民帶來更便利、更精準的醫療服務,台北榮總玉里分院院長胡宗明指出,將持續優化AI智慧骨質健康系統,讓更多偏鄉居民享有都市醫療水準,實現全民健康平權的願景。

Read More

臉粗糙反覆紅疹 蠕形蟎蟲作怪

衛福部台北醫院皮膚科醫師吳家華提醒,蠕形蟎蟲症以毛孔粗大伴隨粗糙脫屑的「毛孔性糠疹」是最常見的形態。 (記者吳瀛洲攝)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40歲的姜小姐長期被臉部反覆紅疹和皮膚粗糙困擾,原以為只是過敏,但近1年來鼻翼、臉頰處紅斑和脫屑越來越嚴重,到衛福部台北醫院皮膚科檢查確診為蠕形蟎蟲症。經透過抗蠕形蟎蟲藥物治療,及調整生活作息與清潔護膚,減少蠕形蟎蟲數量,皮膚狀況重新恢復穩定衡,症狀逐漸好轉。 台北醫院皮膚科醫師吳家華指出,姜小姐因工作壓力大、長期熬夜、作息紊亂,且長期反覆使用類固醇藥膏破壞皮膚屏障,造成蠕形蟎蟲增生,經顯微檢查臉部皮膚泛紅處的蠕形蟎蟲密度增加。 吳家華表示,多數人因與他人接觸而得到蠕形蟎蟲,當蠕形蟎蟲共生於人體皮膚後會存在於皮膚的毛囊及皮脂腺中,特別是臉部、頭部皮膚;牠們利用人類的皮脂生存,正常情況時會與皮膚達成平衡關係,當皮膚環境改變、不適當清潔與保養、免疫力失調、長期使用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都會導致平衡機制被破壞,進而造成蠕形蟎蟲增生,引發皮膚發炎等一系列症狀。 蠕形蟎蟲症引發的症狀包括毛孔粗大伴隨粗糙脫屑、紅斑、丘疹、膿皰,皮膚敏感、溼疹樣變化,可能伴隨著搔癢、灼熱的感覺,其中以毛孔粗大伴隨粗糙脫屑的「毛孔性糠疹」是最常見的形態,皮膚會有砂紙、橘皮樣的變化。 吳家華表示,有些症狀容易被誤以為是毛囊炎、溼疹,若自行使用一般藥膏,不僅無法殺死蠕形蟎蟲,還可能致使症狀惡化,建議若有上述狀況,應儘早就醫,由皮膚科專科醫師依據臨床經驗,輔以顯微鏡檢查幫助確診。

Read More

腸病毒增1重症 男嬰僅出生5天

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說明疫情。(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疾管署10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腸病毒重症,個案為北部出生僅5天的新生男嬰,感染克沙奇病毒B3併發重症,治療後已出院,為今年全國第8例、也是最年幼的腸病毒重症病例。 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表示,12月1日至7日門急診就診計2萬1911人次,較前一週下降19.3%,儘管疫情出現反轉向下情形,但整體疫情仍處於高點,另上週就診人次以0到4歲幼兒為主、占46.0%,而10到14歲近期呈增加趨勢。 近4週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克沙奇A6型、克沙奇A2型及腸病毒D68型,社區仍持續有其他腸病毒型別活動。 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小男嬰本身沒有潛在疾病,於11月18日因出現間歇性發燒、食慾差、活力差等症狀就醫,同日轉診後發現有黃疸、輕微心搏過速及因發燒疑似敗血症、脫水等情形,收住新生兒加護病房,經通報檢驗後確認感染克沙奇病毒B3併發重症,治療後症狀改善,目前已出院。 林詠青說明,經疫調產婦在產前沒有不適,個案出生後,無論是醫院或後續在護理之家,都沒人出現疑似症狀,感染源有待釐清。 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說,這一波腸病毒疫情高峰出現在前2週,單週就診人次破2.7萬人次,已超越前一波高點的2016年夏秋疫情,是近10年、也是史上最高峰。預估要到明年1月中旬、下旬有機會脫離流行期,呼籲民眾不可掉以輕心,確實做好手部衛生與環境清潔消毒,注意嬰幼兒重症前兆病徵。

Read More

壯世代肩頸痠痛易引起失眠、頭痛 從病因改善才能完全根治!

長時間電腦作業或坐躺在沙發、床頭滑手機,導致肩頸壓力過大引起痠痛。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林宗憲報導 現代人的生活型態容易造成痠痛現象,其中,最為大宗的原因是長時間電腦作業或坐躺在沙發、床頭滑手機,導致肩頸壓力過大引起痠痛,長期下來恐影響到血管、自律神經等。台北榮民總醫院傳統醫學部陳昭憲主治醫師表示,有位三十歲男性,平時工作要長時間盯著電腦,加上螢幕過低、鍵盤及滑鼠擺放位置不當,造成肩頸痠痛,影響到血管、自律神經,出現失眠、頭痛、眩暈等症狀。經醫師建議,改良電腦配備的擺設、矯正坐姿後,原本每周兩次針灸、兩次復健,現已回復健康,擺脫肩頸痠痛的困擾。 姿勢不良與神經壓迫最常見 引起痠痛成因多,其中姿勢不良及神經壓迫兩大類最為常見,包含長時間電腦作業、坐躺在沙發或床上、以及搬重物、洗碗等彎腰姿勢。陳昭憲醫師表示,電腦螢幕及鍵盤、滑鼠擺放位置不當,導致坐姿前傾,使得頸部壓力過大,容易產生肩頸痠痛。另外,廚房流理台、洗手台設置偏低需要彎腰,都會對腰椎造成非常大的壓力。 陳醫師指出,骨刺、椎間盤突出、脊椎滑脫或韌帶鈣化都可能壓迫到神經。若有壓到頸椎的神經根,可能會出現手腳無力、麻木以及刺痛。若壓到脊髓,初期不會有較明顯的症狀,嚴重者可能會出現大小便失禁,就需要緊急送醫動手術。 運動姿勢不正確、沒有緩和放鬆也會造成痠痛 許多民眾有慢跑、游泳、重訓、爬山等規律運動的習慣,但仍有腰背痠痛的困擾。陳昭憲醫師指出,運動後出現痠痛現象,除了乳酸堆積外,更要確認運動姿勢是否正確或運動後沒有適當放鬆,造成筋膜緊繃。以重訓為例,原本要鍛鍊後背肌的肌肉,如果施力的方式不對,可能會拉到肩頸的肌肉,再加上運動後沒有適當的放鬆,就會引起痠痛的現象。 休息、熱敷、護具,預防痠痛有一套! 陳昭憲醫師表示,若想要預防痠痛的發生,首先最重要的是休息,例如長時間使用電腦、坐躺在沙發或靠在床頭等,都需要轉換姿勢來釋放脊椎壓力。另外,針對局部熱敷,促進血液循環來達到放鬆的效果,也能舒緩痠痛。而一般家庭水槽過低或需要彎腰搬重物時,會使腰椎壓力過大,嚴重者可能閃到腰而無法站立。陳醫師建議民眾可穿戴護具,護具最主要有兩個功用,第一是給予支撐力,減輕運動、行動所造成的壓力。第二是限制活動,避免姿勢不良所造成的傷害。曾有民眾反應穿戴護具後行動相當不便,但其目的在於限制活動以及避免錯誤姿勢而造成傷害。 肩頸壓力過大,造成全身不適 陳昭憲醫師分享,一位三十幾歲男性,工作關係需要長時間使用電腦,長期下來出現肩頸痠痛,影響到血管、自律神經,伴隨著失眠、頭痛、眩暈、耳鳴等症狀。治療初期時,症狀可改善個一兩天,但隔週回診表示症狀又出現了,在深入了解病灶後,請患者把螢幕架高、更換人體工學椅、改善姿勢並搭配治療下,原本一周兩次針灸兩次復健,變成一周一次針灸一次復健,到現在已經完全恢復了。陳醫師強調,不論是姿勢不良或神經壓迫引起的痠痛,最重要的不是去減緩痠痛的症狀,而是要找出病因,才能完全根治。

Read More

洗手對今年腸病毒疫情更有幫助!原因何在?又該如何正確洗手?

洗手預防對於今年腸病毒疫情防治將會更有幫助。呂俊毅醫師認為今年很多大小孩感染腸病毒,好好教導正確洗手的方法,其實蠻有機會藉此減少腸病毒傳播。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吳儀文報導 過去腸病毒疫情主要流行期都是在夏季,但是今(2024)年到了冬季,腸病毒仍持續在社區中活躍。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今年秋冬腸病毒疫情高峰已經超越夏季,而且目前腸病毒個案數已是過去十年來最高的一年。 如何預防腸病毒感染、減少個案持續增加將是這波腸病毒疫情防治的重點之一。在預防的部分,洗手注意手部衛生是很重要的一環,但怎麼洗手才正確呢?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呂俊毅說明正確的洗手方式,並針對腸病毒預防上民眾常見的錯誤迷思進行解答。 為什麼洗手很重要?從傳播途徑、今年疫情特點了解 腸病毒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水/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也會經由接觸感染,因此注意個人手部衛生,可以進而減少病毒傳染,而且透過洗手預防,對於今年腸病毒疫情防治將會更有幫助。 呂俊毅醫師表示,腸病毒的感染族群雖然是以小小孩為主,不過在這波腸病毒疫情中可以發現,受到免疫負債影響,今年年紀大一點的大小孩們腸病毒感染個案比例特別多,如果是在過去都只有小小孩感染的情況下,其實洗手的效益並不大,因為孩子很小還不太懂,但是今年很多大小孩感染,好好教導正確洗手的方法,其實蠻有機會藉此減少腸病毒傳播。 預防腸病毒酒精乾洗手有用嗎?如何正確洗手? 不過怎麼洗手才正確呢?現在很多人都會用酒精乾洗手,這樣可以殺死腸病毒達到預防的效果嗎?呂俊毅醫師指出,酒精乾洗手不能夠完全消滅病毒,但它還是可以減少病毒量,不過這是一個不得已的勉強方法,所以還是提倡正確洗手方法,減少腸病毒散播的速度或範圍,幫助預防腸病毒。 而正確的洗手方式就是遵守洗手7字訣「內外夾弓大力完/腕」使用肥皂濕洗手仔細搓揉雙手各個位置,呂俊毅醫師建議,如果有適當的設備,民眾應用肥皂仔細搓揉20秒以上,之後再用大量的清水沖洗。 打腸病毒疫苗就能預防?錯!仍有可能染其他型別 除了洗手之外,現在很多家長也會帶家中孩子去接種腸病毒疫苗,希望能增強保護力、預防腸病毒感染。不過,所謂的腸病毒疫苗其實指的是「腸病毒71型疫苗」。 呂俊毅醫師提醒,腸病毒有很多不同的型別,像今年就有克沙奇A型、克沙奇B型、伊科病毒等腸病毒感染,並不是每一種都可以用此疫苗來預防,即使打過腸病毒71型疫苗,還是有可能感染其他型別,民眾仍要提高警覺做好相關預防措施。

Read More

健保延長新一代口服荷爾蒙治療年限!高風險轉移性攝護腺癌患者治療更有保障

攝護腺位置深藏於肛門與直腸之間,且早期症狀如頻尿、排尿困難等,與良性攝護腺肥大相似,民眾往往難以察覺病情,導致許多患者錯失早期治療的機會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林韋彤、林宗憲報導 根據衛生福利部最新統計,攝護腺癌已攀升至112年十大癌症死因的第五名,其中有三成患者在確診時已出現癌症轉移。三軍總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楊明昕指出,臨床上通常會透過抽血檢測患者的攝護腺特定抗原指數(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簡稱 PSA),若指數異常偏高,可能代表罹患攝護腺癌,需進一步安排相關檢查。然而,由於攝護腺位置深藏於肛門與直腸之間,且早期症狀如頻尿、排尿困難等,與良性攝護腺肥大相似,民眾往往難以察覺病情,導致許多患者錯失早期治療的機會。 楊明昕醫師表示,不少患者因症狀輕微而延誤就醫,直到骨痛或其他不適出現時,才確診為高風險晚期癌症。這也讓癌症治療的挑戰更加嚴峻,尤其是對於已出現癌細胞轉移的患者,治療手段的選擇與效果成為重要的課題。 健保放寬給付條件!高風險轉移性攝護腺癌治療年限延長至三年 自113年8月1日起,針對高風險轉移性攝護腺癌患者的新一代口服荷爾蒙治療藥物,健保給付年限由原本的兩年延長至三年,這項政策改變讓許多患者受惠。對於因健保限制而停藥的患者,只要經專業醫師評估後,於三個月內未出現病情惡化,便可申請續用一年。 楊明昕醫師說,過去許多患者在兩年療程結束後,不得不中止用藥,這對病情控制造成很大影響。如今隨著健保政策的擴大,他們能夠再次申請治療,延續使用新一代口服荷爾蒙藥物。楊醫師進一步指出,這類藥物的費用動輒每月上萬元,對許多患者來說,健保的支持大大減輕了經濟負擔,也讓治療得以繼續,抑制腫瘤的進展,為患者爭取更長的生命時間。他強調,這項政策對患者及其家庭意義重大,不僅提升了生活品質,也帶來更多希望。 新一代荷爾蒙治療突破抗藥性挑戰!直接作用於腫瘤細胞 傳統荷爾蒙治療主要透過針劑注射,抑制腎上腺素或睪丸分泌雄性素,以阻斷癌細胞的生長。然而,當癌細胞進展至去勢抗性階段時,腫瘤的抗藥性問題會讓治療效果逐漸減弱,存活期通常縮短至不到四年。 楊明昕醫師表示,新一代口服荷爾蒙治療藥物能直接針對腫瘤細胞的雄性素受體,從根本抑制癌細胞的增長與擴散,並有助於縮小腫瘤體積。根據大型臨床試驗數據顯示,這類藥物可有效降低33%的死亡風險,將患者的整體存活期可額外增加三年以上,為高風險轉移性攝護腺癌患者帶來治療新契機。 三大指標 定義高風險轉移性攝護腺癌 高風險轉移性攝護腺癌患者的分類,有助於醫師提供更精準的治療策略。楊明昕醫師說,目前主要依據以下三大指標: 1. 葛里森指數超過8分:代表腫瘤病理分化差,癌症侵略性高。 2. 骨轉移三處以上:尤其是非脊柱或非骨盆腔的骨轉移,顯示癌症擴散範圍較廣。 3. 內臟轉移:如肺部或肝臟遭癌細胞侵襲,表示病情已相當嚴重。 當患者符合以上三項指標中的任兩項時,則歸類為高風險轉移性攝護腺癌,需採取更積極的治療方式,以提升存活機率,延長生命時間。 規律運動與健康管理 是長期抗癌的重要關鍵 楊明昕醫師提醒,接受荷爾蒙治療的高風險轉移性攝護腺癌患者可能會出現疲累、骨痛或骨質疏鬆等副作用,建議患者每天進行適量的運動,例如散步或簡單的伸展運動,有助於維持體能與心理健康;此外,均衡飲食和規律作息也是抗癌過程中的重要關鍵。 楊明昕醫師強調,除了藥物治療,患者的生活管理一樣重要。透過規律的健康習慣,不僅能提升治療效果,還能幫助患者穩定情緒。他呼籲民眾,若有疑似症狀,應儘早就醫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為自己的健康多爭取一份保障。

Read More

疏通臉部經絡,煥膚從內而外!居家保養神器,打造健康美肌

現代人因工作壓力大、作息不規律,常導致肌筋膜緊繃與疲勞,這些問題隨著年齡增長會進一步加速僵硬與老化。皮膚專家莊沛倫說天天梳撥舒壓按摩頭、頸、肩部可啟動身體自癒力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張慈恩報導 要擁有健康美肌,必須從根本著手,先放鬆頭、頸、肩的深層肌肉。頸部兩側主要動脈,是為頭部提供血液的關鍵通道,也是所有主要血管、淋巴、神經經過的重要樞紐。只有確保這些動脈暢通,才能將充足的血液和氧氣順利輸送至頭部,使頭部得以正常運作。 現代人因工作壓力大、作息不規律,常導致肌筋膜緊繃與疲勞,這些問題隨著年齡增長會進一步加速僵硬與老化。皮膚專家莊沛倫說天天梳撥舒壓按摩頭、頸、肩部可啟動身體自癒力。 根據使用者的經驗分享,磁灸針梳透過磁力刺激皮膚表層,能幫助放鬆身心並舒緩日常壓力,藉由末稍血流儀器的實驗檢測,使用後可能對末稍的血流循環有幫助;做為日常保養及舒壓的工具,再配合臉部與頭皮的按摩方式,來促進局部循環,幫助放鬆肌肉、緩解疲勞。使用磁灸針梳,不僅帶來舒適的按摩體驗,還能改善日常疲勞與壓力,提供由內而外的放鬆,幫助肌膚煥發自然光澤與彈性。 在冬天肌膚老化的速度是平常的3-5倍,氣溫每下降一度,肌膚油脂分泌就減少10%,「低溫」使得肌膚的微血管收縮,導致肌膚的含水量下降,同時影響皮膚微細血管循環與新陳代謝。此外,「高溫濕氣」下會使皮膚的障壁功能打開,加上環境的刺激更會削弱皮膚屏障功能,更容易出現過敏、乾燥和發癢等問題。因此在濕冷的狀況下,比起其他季節,更容易讓臉部肌膚脫皮、產生細紋、乾癢、敏感的情況產生。適當的保養與啟動皮膚微循環才是關鍵,以減緩季節性對肌膚的影響。   那麼冬天乾癢肌該如何保養呢? 讓皮膚專家莊沛倫分享七大技巧,由內而外的打造健康美肌。 (一)保養品適度更換 保養品須更換成「更保濕、滋潤」的類型,如油類、霜類等。 (二)使用「溫和清潔產品」清潔肌膚 冬季不宜使用清潔力太強的洗淨產品,像是含在顆粒清潔、酵素洗臉等,都不建議在冬天使用。 (三)減少去角質的次數 冬天氣候早晚溫差大,皮膚屏障調節功能較差。當皮膚在泛紅、敏感時,不建議過度使用去角質。 (四)加強優質的油品 因冬季乾燥更容易產生細紋,可於臉部保養品最後一道的乳液或乳霜,再適度添加2-3滴優質的油品,混合塗抹,以防止細紋產生。 (五)啟動皮膚微循環 因低溫使得肌膚的微血管收縮,導致肌膚的含水量下降,同時影響皮膚微細血管循環與新陳代謝。可藉由磁灸針梳「由下往上」的臉部輕柔撥動提拉按摩,促進微細血管循環,幫助保養品導入及角質自然代謝更完整。讓肌膚恢復健康光澤。按摩後,要再一次塗抹保養品喔! (六)加強臉部深層肌肉放鬆,提升循環力與代謝力 在家中自己即可運用磁灸針梳輕鬆進行臉部深層肌肉按摩,幫助舒緩肌肉緊繃,提升臉部循環力及代謝力,幫助排出多餘的水分,加速淋巴和血液的流動,可改善日常疲勞狀態,對於維持肌膚健康具有幫助。 (七)加強頭、頸、肩深層肌肉放鬆,對酸痛有解!改善微循環提升自癒力 近年來,有醫學專家指出,改善微循環有助於支持身體健康。研究表明,癌症、腦血管疾病、心臟病、糖尿病、失智症、婦科病、肝炎、自體免疫系統失調、腹漲不適以及濕疹等多種疾病,其共同點在於組織器官「微循環障礙」有著密切關連。 微循環不是只有在身體末梢四肢,身上所有的組織和各個臟器都有微循環。如果微循環出現障礙,微血管會變形,血液交換不了,氧氣和養分輸送不到,廢物又帶不走,代謝功能就會出狀況。 微細血管主要負責內外物質交換,是人體循環系統的基本單位,始於動脈,止於靜脈將血液中的氧氣、營養物質輸送到全身各組織器官的每個細胞,並帶走細胞的代謝廢物及二氧化碳。所以,加速微循環能幫助提升細胞修復能力,加強代謝功能,進而促進自癒力的提升,為身體健康打下堅實基礎。

Read More

新北抽驗50件冬至湯圓、火鍋料 全數合格

新北市政府衛生局至賣場分別抽驗紅白湯圓及甜餡料湯圓。(新北市衛生局提供)   記者黃秋儒/新北報導 隨著寒冬來臨及冬至節慶的到來,很適合與親朋好友一起享用熱呼呼的火鍋及應景湯圓,團聚又團圓。新北市衛生局為保障市民食品安全,針對轄內傳統市場攤商、餐飲業、超市及賣場等販售場域,抽驗傳統紅白湯圓、鹹湯圓、甜湯圓及各式火鍋料,檢驗項目防腐劑、著色劑、殺菌劑、漂白劑、順丁烯二酸及順丁烯二酸酐總量、亞硝酸鹽、硼酸及其鹽類等,共抽驗50件產品,檢驗結果全數合格。 新北市政府衛生局至超市抽驗火鍋料。(新北市衛生局提供) 衛生局提醒民眾,選購湯圓與火鍋料時,應優先選擇完整包裝食品,並注意產品是否在效期內;倘若為冷凍產品,購買後應按照外包裝標示保存方式盡速存放於冰箱內,確保產品品質。 此外,衛生局也呼籲食品製造業者,應加強作業環境及工作人員衛生,對於食材來源及品質嚴格把關;製造完整包裝食品,其外包裝標示應符合食安法規定,且提供正確資訊讓消費者清楚選購,衛生局將持續加強抽驗及查核,以維護市民食品衛生安全。

Read More

婦舌頭麻 揪體內鉛汞超標

醫師陳惠萱表示,重金屬來源遍布生活周遭,當症狀與環境因素改變有關時,透過功能醫學檢測。(照片非病患本人/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60多歲李女士長期居住在中國大陸,持續數月舌頭麻就醫,未能找出原因。回台前往長安醫院神經內科看診,醫師懷疑可能與環境因素有關,安排功能醫學檢測包含重金屬螯合測試後,發現體內鉛、汞含量超標,疑似與日常飲用水源及飲食有關。避免接觸源、靜脈營養治療及調整生活習慣後,舌頭麻木感明顯降低,回大陸後未再復發。 神經內科主任陳惠萱表示,患者主述舌頭麻持續好幾個月,最近突然變嚴重,回台後症狀卻緩解,懷疑病因可能與居住環境或飲食習慣相關。相關功能醫學檢查,包含重金屬螯合測試,發現李女士體內重金屬含量過高,顯示長期累積的鉛和汞可能導致神經系統異常。 重金屬過高對人體影響深遠,不只侷限於舌頭麻痺。陳惠萱解釋,重金屬會在人體各器官中沉積,長期下來可能造成神經系統退化,如巴金森氏症或失智症,可能傷及肝腎、免疫、心血管等其他系統。 針對慢性重金屬累積的處理,陳惠萱提出幾個方向,找出並減少重金屬暴露源如不良水源、大型魚類、不明草藥等;透過充足飲水、流汗、排尿和排便來促進排泄;利用功能醫學的方法調整腸胃及肝臟功能、加強粒線體功能等,幫助身體的自然解毒能力;必要時,需進行螯合藥物的治療。 陳惠萱衛教患者檢視日常生活中可能的重金屬接觸來源。患者回憶起,平常喝的茶包,舌頭麻的症狀會隨著飲用量增加而加劇。建議減少該茶包的攝取、調整飲食習慣、運動及桑拿促進流汗,接受特定的營養素治療後,舌頭麻木感從最嚴重時的10分降至0~1分,返回大陸後沒再復發。 重金屬來源其實遍布生活周遭,大型魚類、未經檢驗的中草藥、來路不明的保健品,不當的鍋具和水源都有可能。建議民眾若出現不明原因的身體不適,特別是當症狀與環境因素改變有關時,透過功能醫學檢測,了解環境毒素及身體其他系統失衡狀態,幫助症狀緩解。

Read More

出生未篩檢 嬰罹龐貝氏症險喪命

台北榮總兒童醫學部主任牛道明呼籲家長,一定要為新生兒進行所有公費與自費篩檢項目,才不會延誤治療。(記者傅希堯攝)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罕見遺傳病龐貝氏症患者王小弟,出生不到1個月就出現心臟擴大全身水腫之嚴重症狀,經台北榮總兒童醫學部全力搶救40天終於平安出院,北榮兒童遺傳內分泌科主任楊佳鳳呼籲,新生兒一出生就應進行龐貝氏症等重大罕病篩檢,勿因保險問題延後自費篩檢,恐錯失黃金治療期。 北榮兒童醫學部主任牛道明指出,龐貝氏症是罕見的遺傳性神經肌肉疾病,平均每2萬5千名新生兒就有1人是患者,患者之溶小體的一種酸性葡萄糖苷酵素(GAA)基因發生突變,導致GAA酵素無法分解肝醣造成堆積損害肌肉,而影響心臟和呼吸道功能。 楊佳鳳指出,過去龐貝氏症兒童很難活過2歲,在開發出葡萄糖苷酵素後,龐貝氏症已能治療,每2週為患者施打1次酵素,目前台灣年紀最大患者已16歲,估計全台約100人治療中。 台中的王小弟出生時未即時進行篩檢,到第27天就出現嚴重的心臟異常肥大,肌張力低,肌肉酵素增高且全身水腫,情況已危及性命,台北榮總獲報後立即派出護理師李麗虹隨救護車去台中接人,在車上插管急救硬是把王小弟接回北榮。 楊佳鳳表示,當時王小弟心臟腫脹達正常的3.5倍,且出現嚴重的腹水,「腸子猶如泡在一碗湯裡」,心跳降至每分鐘30下,情況十分危急,經醫療團隊通力合作住院治療40天,目前已出院,未來每2週回來門診注射治療即可。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