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針藥陰陽調和 好眠到天亮

中醫師陳昕宜說,中藥治療及針灸調理體質可有效擺脫失眠,一覺好眠到天亮。(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醫生啊,最近睡不好,眼睛下面黑眼圈越來越重了…。」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陳昕宜說,因失眠問題到診間求助的患者越來越多,現代人生活忙碌,睡眠障礙也很常見;也因為中醫治療在幫助入眠的方面有不錯的成效,越來越多人求助於中醫。 陳昕宜指出,中醫不單只看「失眠」這個症狀,而是會根據每個人的體質、壓力及生活習慣來判斷失眠的成因,並且以不同證型來調理。《黃帝內經》.靈樞〈口問〉:「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以中醫的角度來看,失眠常常與陰陽的調和有關,常見的證型有心腎不交、腎陰虧虛、痰熱擾心、肝氣鬱結、心脾兩虛,針對不同的證型。中醫經過辨證處方用藥之後,可幫助患者調和陰陽,一夜好眠。 除了中藥治療,針灸對於失眠、緊張、肌肉緊繃有很好的成效。例如神門穴、內關穴皆有寧心安神的功效,失眠患者常在觸診頭皮時會發現較緊繃的狀況,可用頭皮針舒緩顳肌、額肌等頭部肌肉的緊繃。除了中醫治療助眠,生活習慣與壓力狀態也非常重要,建議建立良好睡眠習慣,盡量於晚間10-11點之間入睡,睡滿6-8小時後,於固定時間起床;睡前可以營造良好氛圍,如調暗燈光、冥想、避免咖啡因飲料等。 另外,壓力過大也是常見造成失眠的原因,尋找能讓自己放鬆的方式很重要。規律運動是醫學證實能夠舒緩壓力的方法之一,不須太激烈的運動,健走、甩手功、瑜珈也能達到不錯的成效。  

Read More

全期照護 乳癌術後不焦慮

奇美醫院推出手術全期照護3部曲,提升乳癌病人術後復健成效,減輕心理壓力。(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65歲黃姓婦人因乳癌接受乳房切除手術,擔憂造成上肢活動度受限。護理團隊透過手術前、中、後3階段全期照護訪視,術後6個月再定期電話訪視病人情況,回診時雙上肢活動功能全達滿分,大幅提升乳癌術後照護品質,也降低病人心理壓力。 奇美醫院護理部開刀房護理長黃代泱表示,手術室對多數人來說,常常給人冰冷、陌生的印象;加上疾病本身的影響,病人對手術的焦慮和恐懼難以避免。 乳癌為我國婦女癌症發生率首位,手術是乳癌治療最重要的一部分,但手術前病人往往對這一未知的過程感到不安,術後又要面臨疼痛、胸壁緊繃感、患側手臂水腫及患側手臂與肩膀活動受到限制等問題。 乳癌病人除面臨生理問題,心理也恐會有困擾。針對全乳手術併淋巴結切除病人,護理團隊偕同物理治療師秉持全人照護理念,發展涵蓋手術前、中、後的「乳癌手術全期護理模式」,提供病人手術相關訊息,強化其自我照護效能並提升整體醫療照護品質。 黃代泱表示,有感於全乳手術併淋巴切除病人常因術後淋巴水腫、手臂與肩膀活動度降低,影響日常生活活動功能。為提供全乳手術併淋巴切除手術病人的照護品質,奇美開刀房整合外科、復健部及癌症中心、社服部社工師與外科病房等相關團隊提供全面專業模式,建置「全乳手術併淋巴結切除病人」手術全期照護3部曲。 同時,利用實證手法建立全乳房手術併淋巴結「切除術前擺位照護」、「切除身體心像改變照護」及「切除病人上肢活動功能照護」等相關病人照護標準。 奇美醫護理部開刀房護理師凃怡君表示,2022年手術後6個月病人上肢功能評估分數平均從8分提升至13分,去年平均從術後9分提升至14分,病人患側皆可恢復術前上肢活動功能。

Read More

蔬菜冷凍後再烹煮 保鮮也易進食

南投縣衛生局辦理質地飲食輔導課程,希望能幫助長者輕鬆進食,營養不流失。(南投縣衛生局提供)   記者劉晴文∕南投報導 許多長者面臨牙口不好導致進食困難,影響到營養攝取與生活品質。南投縣衛生局建議使用湯鍋或慢煮鍋,不僅能保存食材的鮮味,還能讓長者在進食時感受到更柔軟的口感。另外,也可以利用刀工,或是將新鮮蔬菜冷凍幾天後再烹煮,可有效軟化其質地,幫助長者輕鬆進食,營養不流失。 為提高長者的飲食品質,衛生局社區營養推廣中心辦理質地飲食輔導課程,針對長輩及其照顧者進行飲食教育,讓民眾掌握調整飲食質地的技巧,確保長者的營養需求得到滿足。 信義鄉青雲文化健康站照服員表示,過去大都提供細碎軟食給咀嚼能力差的長者,這些餐點雖然製作方便,但缺少了色彩變化,且不一定適合每位牙口不好的老人家。透過參加質地飲食輔導課程,不僅學習到如何提供合適的餐點給不同咀嚼能力的長者,也了解飲食對於長輩健康和心情的重要性。 衛生局提供民眾幾個簡單有效的撇步,可幫助長者輕鬆進食,營養不流失。 1.增加燉煮時間,可讓食材變得更加軟爛,便於長者咀嚼和消化。建議使用湯鍋或慢煮鍋,不僅能保存食材的鮮味,還能讓長者在進食時感受到更柔軟的口感。 2.在備餐時將食物切成丁、絲或打成泥狀,不僅能降低長者咀嚼負擔,還能增添食物的多樣性和趣味性。 3.新鮮蔬菜冷凍2、3天後再烹煮,可有效軟化質地,不但不影響蔬菜營養成分,還可讓長者攝取到足夠的維生素和纖維。 4.利用鳳梨和薑等天然酵素,可幫助軟化肉質。處理肉類時加入一些鳳梨或薑,在冰箱靜置30分鐘後再烹調,增添風味又能讓肉質更柔嫩。 5.優先選擇質地較軟食物,如蒸蛋、豆腐、香蕉、地瓜、絲瓜等,配合多樣化軟食菜單,讓長者有不同的驚喜。

Read More

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 免開胸

醫師陳胤嘉表示,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傷口小、恢復快。(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90歲黃姓老嫗因胸痛、走路會喘、呼吸困難,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有嚴重主動脈狹窄合併嚴重心臟衰竭,需考慮置換人工瓣膜;考量病人年紀大,醫師建議進行「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TAVI),由心臟血管內外科團隊進行手術後順利出院。 嘉基心血管內科醫師蔡翰林表示,主動脈瓣膜狹窄是高齡者常見的退化性心臟瓣膜疾病,主要是因心臟的主動脈瓣膜增厚、鈣化,造成瓣膜無法完全打開,導致心臟無法有效地供血,進而引發胸痛、走路會喘、呼吸困難、頭暈甚,至昏倒或猝死等症狀。這些症狀會隨著主動脈瓣的狹窄程度嚴重而變得更為惡化。 心血管外科醫師陳胤嘉指出,TAVI通常適用於年齡在75~80歲以上的中高風險主動脈瓣膜狹窄患者;相較傳統開胸手術,有傷口小、恢復快的優點,可以透過鼠蹊部股動脈或其他小切口,經導管將支架型人工瓣膜置入心臟,不僅降低手術的創傷,還讓患者能在短時間內重返日常生活。 醫師說,隨著飲食習慣、生活型態及高齡化導致心臟疾病的盛行,TAVI已成高風險患者治療嚴重主動脈狹窄的重要醫療方式,不僅能夠避免傳統開胸手術的創傷與感染風險,也大幅提高手術成功率,縮短病人恢復的時間。

Read More

補充高蛋白練呼吸 長者健肺抗衰

中榮研究說明高齡族群面臨慢性肺阻塞合併衰弱症,會加速肺功能退化、增加死亡風險。(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76歲林姓男子抽菸超過40年,4年前因咳嗽、痰多且黃、活動後喘就醫,診斷為肺阻塞(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後來感染細菌性肺炎和腎衰竭住院,肢體能力退化,診斷確認有衰弱症。台中榮總安排物理、職能治療鍛鍊身體肌肉,指導「噘嘴式呼吸」訓練呼吸肌力,營養師也提醒適時補充高蛋白、適度熱量點心,身體逐漸恢復,5年來日常生活自理無虞,也能散步活動。 台中榮總高齡醫學中心醫師翁碩駿指出,台灣40歲以上民眾肺阻塞盛行率約6%,肺阻塞惡化後首次出院後1年死亡率約22%;然而,肺阻塞除影響呼吸功能外,也會導致衰弱症的產生,並影響病患預後,常被輕忽。 翁碩駿解釋,正常老化與病態老化都會引起衰弱症,衰弱症是指一種失衡的身體狀態,當遇到重病、壓力或環境等多重變化時,生理能力會斷崖式惡化,嚴重者可能失能或死亡;另一方面,慢性肺阻塞本身會加重衰弱表現;反過來衰弱本身也會影響肺功能。由此可見衰弱、慢性肺阻塞、肺功能與老年症候群彼此存在密切地交互影響。 翁碩駿說,為讓慢性肺阻塞高齡患者不受衰弱威脅且能有效改善肺功能,台中榮總高齡病房根據衰弱程度提供多元復健,從臥床運動如腳踝、腳跟滑行、抬腿、拱橋,到坐床緣的坐起、轉位、平衡、手部伸展,再到復健室的柔軟度、肌力、推肩、腳踏車運動等,循序漸進恢復日常功能。呼吸復健強調噘嘴式、腹式和節段呼吸。 翁碩駿提醒,慢性肺阻塞長者常合併老年症後群,尤其衰弱症,因此例行性追蹤周全性老年評估、肺功能和用藥正確性很重要。日常飲食應攝取足夠且營養均衡,規律運動可改善衰弱肌少症、增加肌力。保持正向心態,老年生活不僅要長壽,更要健康有品質。

Read More

黃疸男揪胰臟癌 引發膽腸阻塞

王宿鴻指出,膽道與十二指腸金屬支架為鎳鈦材質,較傳統塑膠支架使用期限更長,且今年已先後開放有條件給付。(記者王勗攝)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胰臟癌早期幾乎無症狀,待症狀浮現往往已是後期,無聲奪命讓人聞之色變。58歲李男日前因全身黃疸、腹脹及進食困難等症狀就醫,經檢查發現胰臟頭部腫瘤已引發膽道阻塞與十二指腸阻塞,幸經放置金屬支架後症狀順利緩解,李男持續接受化療,生活品質良好、狀況穩定。 奇美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王宿鴻表示,黃疸常見成因為膽汁淤積所致,可能因膽結石、慢性發炎、手術等原因導致膽道阻塞,也可能因胰臟癌、膽管癌、十二指腸癌、肝癌等惡性腫瘤壓迫阻塞。膽道阻塞可能導致胃口變差、消化營養不良,甚至可能因發炎敗血導致死亡。因惡性腫瘤引起的膽道阻塞更會嚴重影響癌症患者生活品質。 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與健保政策的完善,健保署今年先後擴增給付膽道與十二指腸金屬支架,針對因惡性腫瘤阻塞、第3期以上經判定無法接受手術切除者納入健保給付範圍,預估1年可嘉惠逾4千名癌友。王宿鴻指出,膽道金屬支架比之傳統鐵氟龍材質的塑膠支架更加耐用,使用壽命可達6至12月以上,透過內視鏡維護或更換也十分便利,更適合處理嚴重的膽道阻塞情況,能顯著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 健保給付膽道、十二指腸金屬支架是一項以病人為中心的重要政策,為惡性阻塞困擾患者、家庭提供治療希望,亦能有助後續癌症治療預後。不過王宿鴻也強調,雖然金屬支架為許多病人提供了解決方案,但早期診斷與治療仍是預防併發症的關鍵,若出現皮膚發黃、尿液顏色變深、腹痛等膽道阻塞相關症狀,務必盡早就醫,接受專業檢查與建議。

Read More

哈佛兒童皮膚專家花慈分享研究

花慈副院長陳宗鷹(右)與皮膚醫學中心主任張中興(左)送結緣品給哈佛兒童皮膚學專家黃亭瑋(中)。(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林中行∕花蓮報導 花蓮慈濟醫院小兒部與皮膚部共同邀請美國哈佛大學皮膚科副教授黃亭瑋13日在慈濟醫學講座分享「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疾病」研究心得。黃亭瑋表示,造血幹細胞移植後必須妥善照顧,才能提高存活率,病人自體免疫的改變,會引起各種樣貌的皮膚表現,提早診斷與治療,才能延長病人的壽命。 慈濟醫院表示,在台北出生的黃亭瑋6歲時就隨父母移民到美國,她提到台灣文化與重視教育的觀念深深影響他們家,父母為了給孩子自由的教育環境,所以舉家移民。她現在是美國哈佛大學波士頓兒童醫院皮膚科主任,哈佛醫學院皮膚病學、小兒科副教授,這次來台灣有兩場講座,一場是在台北慈濟醫院分享異位性皮膚炎,另一場就是在花蓮慈濟醫院主講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疾病。 花蓮慈濟醫院小兒部與皮膚部共同邀請美國哈佛大學皮膚科副教授黃亭瑋十三日在慈濟醫學講座分享「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疾病」研究心得。(慈濟醫院提供)   慈濟皮膚醫學中心主任張中興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是兒童皮膚科最重要的議題,黃亭瑋在北慈演講時也介紹在波士頓兒童醫院設有多專業整合特別門診,醫師包含皮膚專科醫師、風濕免疫科醫師、精神科醫師,提到「癢」與「過動兒」的關連性,特別門診還與營養學專家共同會診,關心到兒童精神發育,也不建議過度限制飲食,反而建議多元副食品可增加兒童對食物的耐受性。 黃亭瑋表示,小兒皮膚科是一個非常小的研究部門,在基礎醫學跟轉譯醫學等層面需要更多的投入,她希望藉由她的研究成果與分享,可以跟其他學者有更多的連結,包括基因研究等。 張中興表示,邀請黃亭瑋未來在線上參與並指導,建構慈院的小兒皮膚多專家團隊。另外,小兒部與皮膚部也規劃適合前往波士頓兒童醫院的訓練課程,以培養兒童皮膚學的專業人才,提供兒童皮膚疾病,更好的診斷、治療與預防的照護品質。

Read More

40世代最了解愛滋也最害怕

紅絲帶基金會13日發布愛滋相關最新調查,結果顯示75%民眾自認知道愛滋病毒傳播方式,仍有近6成表示若日常周遭有感染者會感到害怕。(中央社)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紅絲帶基金會13日發布一項關於愛滋病認知最新調查。其中,有75%民眾自認知道愛滋病毒傳播方式,但仍有近6成表示若日常周遭有感染者會感到害怕,其中40到49歲最了解又最害怕。 愛滋病現蹤台灣40年。紅絲帶基金會委託民調公司,以網路問卷與電話訪談方式,針對1275名18歲以上民眾,調查對愛滋病的了解程度及對愛滋感染者的態度。 基金會顧問、公共衛生師李芳盈表示,調查結果發現,有75.3%受訪者表示知道愛滋病毒傳染方式,且70.4%受訪者了解愛滋病可透過穩定服藥控制,就像慢性病一樣。 然而,仍有56.9%的受訪者不清楚愛滋感染者在穩定服藥後可達成U=U(測不到病毒就不會傳染)。各族群中以60歲以上者最不了解愛滋。 在愛滋感染者態度方面,有近6成受訪者表示,若日常周遭有愛滋感染者,會因此感到害怕;不過仍有45.1%受訪者願意與感染者一起同桌吃飯,有58.6%願意與感染者一起工作;其中以18到29歲族群共餐、共事意願分別達62.5%、76%最高,感到害怕比率也僅5成。 李芳盈也指出,40到49歲民眾自認知道愛滋病毒傳染方式的比率破9成,知道愛滋經藥物控制可如慢性病的比率達87.9%,了解U=U的比率達53.6%,表現優於各年齡層,但同時仍有73.1%表示害怕日常周遭感染者,為各年齡層最高,共食、共事意願也僅高於60歲以上族群。 她分析,推測是因40到49歲的中生代在學習知識時,剛好是愛滋病現蹤、大家都還在想搞清楚這個疾病的時候,且因當時愛滋病形象不好,患者樣貌也相當可怕,因此讓他們留下可怕印象;而年輕族群雖然沒有很了解,但因為愛滋病出現已久,也有治療藥物問世,因此較不害怕。

Read More

成人痘比例高 色素沉澱多困擾

濕疹、皮膚炎或皮膚感染,在發炎過程中可能產生黑色素沉澱,其中以俗稱青春痘的「痤瘡」為最大宗。(中央社)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青春痘影響範圍不僅限於青少年,許多成年人也備受其害,尤其是眾多女性頭痛的問題。皮膚科專家指出,痤瘡易引發發炎後色素沉澱,不僅影響外貌,還可能造成心理負擔。 「痤瘡」俗稱青春痘,是台灣人常見的皮膚疾病,不過除了青少年,許多成年人也備受「成人痘」困擾,根據統計,全球有近8成的青少年有痘痘問題,在成年人的盛行率也高達4成。 痤瘡不僅會有發紅、腫痛的不適感,皮膚還可能因為受傷後,在表面留下黑色素沉澱,醫學上稱為發炎後色素沉澱。 對此,皮膚科院長林政賢表示,皮膚疾病如濕疹、皮膚炎或者皮膚感染等,在發炎過程中有可能產生色素沉澱,皮膚發炎中最大宗的案例是痘痘,不論是青春期荷爾蒙造成的青春痘或者成人痘,都容易反覆發炎長達半年到1年,導致色素沉澱反覆發生而影響外貌,許多民眾也因此走入診間尋求治療及幫助,希望達到淡疤效果,以求恢復自信。 林政賢表示,現今色素沉澱的治療相當多樣化,常見像是使用雷射除疤,或使用淡斑美白的方式將黑色素淡化,而亞洲人的皮膚由於黑色素細胞較活躍,更加容易產生色素沉澱。過去在診間,就有遇過雷射後的個案,經過1、2年後又回到診間,反應肌膚斑點再次出現,建議民眾搭配日常的肌膚保養,更能有效改善黑色素沉澱。 林政賢提醒,適當保養必不可少,日常也應避免紫外線加重痘疤的嚴重性,最好使用SPF35以上的防曬產品、撐傘或是戴帽子等方式來充足防曬。民眾同時也需培養良好的飲食和生活作息等,減少皮膚發炎,才能從根本解決黑色素沉澱的原因,遠離痘痘帶來的困擾,維持肌膚美麗和自信。

Read More

認識氣切 嘉榮無限圈奪國際金獎

嘉榮院長陳正榮(右)表示,榮獲國際品管圈「金獎」肯定,彰顯護理團隊的專業與創新。(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嘉榮呼吸照護病房「無限圈」品管圈團隊,以「提升病患家屬對氣切認知率」為主題,參加2024年由斯里蘭卡主辦的國際品管圈線上大會。從487支參賽團隊中脫穎而出,榮獲大會「金獎」肯定,為台中榮總嘉義分院再添國際榮耀。 嘉榮表示,團隊深入分析問題,設計創新解決方案,結合多媒體影音、輔具展示及醫病共享決策(SDM),成功提升病患家屬對氣切的理解與接受度,使氣切率提升6.98%、呼吸器脫離率增加6.1%,並顯著縮短護理技術操作時間及相關病症發生率。 嘉榮呼吸照護病房護理長宮相雯表示,臨床上家屬常因誤解「氣切後無法說話」或「是否病情惡化才需氣切」等刻板印象,對治療產生疑慮。針對這些問題,呼吸照護病房組成「無限圈」品管圈團隊,深入探討家屬無法獲得完整氣切資訊的原因,設計標準化的氣切衛教流程,並透過專科醫師、護理人員及呼吸治療師的跨域合作,結合多媒體影音,全面提升家屬對氣切治療的認識。 嘉榮院長陳正榮表示,此次「提升病患家屬對氣切認知率」品管圈的成功,不僅提升了呼吸治療病患的舒適度與活動力,也縮短了住院天數,實現醫療服務效率及病患安全目標。此次榮獲國際品管圈「金獎」肯定,彰顯護理團隊的專業與創新,也為醫院注入更多推動優質醫療的動力。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