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醫新療法 精準打擊賈伯斯癌

「鎦-177 DOTATATE」藥物必須存放於鉛藥罐中,放置過程需穿著個人防護設備。(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70歲的陳姓婦人4年前腹痛就醫,醫師診斷出罹患「賈伯斯癌」稱號的神經內分泌腫瘤,包括小腸等消化道都有癌細胞已經末期,長期口服標靶藥物控制,不料今年體重驟減、食慾不佳、全身疼痛,癌細胞已轉移全身,接受核醫新療法以放射性藥物「鎦-177 DOTATATE」治療,疼痛大幅改善,也能行走,及自行吃飯、如廁。 台中榮總核子醫學科醫師林宜瀞指出,神經內分泌腫瘤是一種會分泌激素的癌症,可能存在於全身器官中,其中90%好發在胰臟及消化道,可能腹瀉、臉部潮紅、盜汗、腹痛、心悸、皮膚炎或低血糖等問題,常被忽略、當成一般更年期症狀、腸胃疾病或焦慮症,導致病人輾轉多年,到腫瘤晚期才確診。 林宜瀞表示,現在設計新核醫療法,將放射性同位素鎦-177與標靶分子結合「鎦-177 DOTATATE」,藥物注射後,標靶分子和腫瘤細胞蛋白受體結合,精準放射出β射線,直接破壞腫瘤,同時保護正常組織,降低副作用的發生,癌轉病人治療後的3年存活率提升至80%,並可改善生活品質,為病人重拾新希望。  

Read MoreRead More

痛風35年 長出雞蛋大結晶石

陳姓男子(右)罹患痛風性關節炎,雙腳痛風結晶石有雞蛋大小,近期在配合中山附醫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霍安平半年積極治療下,痛風結晶石體積減少超過8成。(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60歲陳姓男子罹患痛風性關節炎超過35年,因長期不願配合醫囑服用降尿酸藥物,痛風結晶石在多處關節沉積,且有雞蛋大小,雖多次嘗試服用降尿酸藥物,結晶石仍無法消除。後來經中山醫學大學附屬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團隊治療,患者的痛風結晶石體積半年減少超過8成,也才順利重新能穿鞋走路。 中山附醫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霍安平表示,痛風性關節炎發生主因是血中尿酸濃度過高,並因尿酸飽和而形成尿酸結晶。當尿酸結晶沉積在關節或軟組織處時,就會引發免疫系統活化,造成發炎。從前被稱為「帝王病」,因為只有高普林食物充足的狀況下,才有機會因血中尿酸濃度過高引發關節炎。現在因民生富足,高普林食物已成日常,加上果糖與飲酒習慣越來越普遍,使得昔日的帝王病進入尋常百姓家,更讓痛風性關節炎的發作年齡大幅下降。 霍安平指出,根據台灣營養與健康調查2023年的報告,男性的高尿酸血症盛行率約22.0%,女性的高尿酸血症盛行率也約9.7%,等於5個男性就有1人,10名女性就有1人血中尿酸過高,其中痛風的盛行率男性約8.21%,女性約2.33%。 霍安平說,血中尿酸濃度越高,在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族群中,預後會比血中尿酸濃度低的病患來得差。血中尿酸的來源,除了攝入含普林的食物外,本身也可以從體內的肝臟、小腸、肌肉及血管內皮層製造產生。血中尿酸濃度上升,有9成是因為尿酸排泄不足,只有1成左右是因為體內製造過多所導致。 霍安平提醒,高尿酸血症不一定會發生痛風性關節炎,一旦發生超過3次痛風性關節炎之後,飲食控制就已經無法減緩痛風性關節炎的發生頻率,此時就必須針對尿酸過高的原因,並參考病患肝、腎功能,以及是否有腎結石病史或有無痛風結晶石沉澱,來給予病患不同機轉的降尿酸藥物。 霍安平說,治療高尿酸血症的藥物有3大類,第1類是增加尿酸從尿液排出的比例,第2類是抑制酸在體內生成,第3類是將尿酸分解成不活化且溶解度較高的尿囊素和過氧化氫。但不管使用哪一大類的藥物來治療高尿酸血症,都需要長期服用,才有機會將已經沉積的尿酸結晶石溶解消失,並大幅降低痛風性關節炎發作的機會。

Read MoreRead More

不畏帕金森 90歲嬤硬舉45kg

90歲阿嬤鄭陳金梅(右2)21日開心參加「聖誕老人硬舉大賽」並順利完賽。圖為鄭陳金梅上場前先在後台熱身。(中央社) 本報綜合報導 「聖誕老人硬舉大賽」今年邁入第4屆,21日在台北松山文創園區舉行,90歲鄭陳金梅阿嬤不畏帕金森氏症,靠訓練克服手腳無力,開心現身參賽舉起45公斤。 靠運動維持身體健康、預防老化觀念盛行,也吸引越來越多中高齡族群加入肌力訓練行列,為了讓中高齡長者展現訓練成果,「聖誕老人硬舉大賽」來自全台各地參賽者多達226人,其中70歲以上長者有45人,還有90歲以上阿公、阿嬤參賽。 高齡90歲的阿嬤鄭陳金梅在家人的加油聲中站上硬舉台,3次機會的硬舉,鄭阿嬤第一把從30公斤開始,一路突破自我,輕鬆舉出破自己紀錄的45公斤;挑戰成功下台後,鄭阿嬤開心地說:「覺得自己還能舉更重。」 鄭陳金梅原本身體健朗、健步如飛,不論買菜煮飯都難不倒她,但不幸遇到車禍意外,造成手臂沾黏、腳也骨裂,長期休養使得肌肉快速流失,也發現有帕金森氏症,走路除了要拄拐杖,手臂也常常感到疼痛不已。 為了讓鄭陳金梅身體可以更好、減緩帕金森氏症,孫女上網找資料,發現運動能有效改善阿嬤的狀況。後來,鄭陳金梅在專業教練的帶領下僅訓練1年多,手腳無力等問題就得到大幅改善,原本無法自理的生活也逐漸都能自己進行,現在也可以不拄枴杖自己走路。

Read MoreRead More

馬偕童在醫起 扎根健康基石

新竹市立馬偕兒童醫院護理團隊帶領幼兒認識醫院與自己的身體構造。(記者曾芳蘭攝)   記者曾芳蘭∕竹市報導 隨著氣候變遷及後疫情的免疫負債反撲,導致今年冬季各種病毒百花齊放,包括流感病毒、腸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等都很猖獗,兒童的求診比例明顯大幅增加。為提升學齡前幼兒的免疫力、減少病毒感染,並養成良好的健康生活習慣,新竹市立馬偕兒童醫院與建功國小附設幼兒園攜手推動健康促進,辦理「健康嘉年華─『童』在醫起」活動,透過互動體驗遊戲,提升幼兒健康識能,奠定孩子未來人生健康的基石。 新竹馬偕兒童醫院院長楊俊仁,以及該院護理團隊帶領幼兒認識醫院與自己的身體構造。(記者曾芳蘭攝)   此次嘉年華以「創意體驗‧樂學健康」為理念,設有6大創意體驗活動,包括《病菌Bye Bye!》、《飲食紅綠燈》、《馬偕芽醫》、《醫院旅行》、《放射體驗》以及《小小醫師我來當》。透過專業醫療人員的互動式引導,讓幼童在快樂氛圍中學習到健康技巧,進而落實到日常生活當中。 新竹市立馬偕兒童醫院院長楊俊仁表示,5歲以下嬰幼兒的免疫系統尚未完全成熟,較難抵禦病菌病毒,加上幼兒園為團體學習生活型態,孩童接觸較為頻繁,更容易造成疾病傳播,造成幼童群聚感染。院方與幼兒園合作舉辦健康促進活動不僅能夠建立幼兒良好的健康行為與習慣,也可提高群體保護力。此外,呼籲家長定期帶孩子至院所接種疫苗,以獲得較長且完整的免疫保護力,遠離病毒侵擾。

Read MoreRead More

冬季癢 洗澡水莫過熱加強保濕

醫師陳怡成說,帶狀疱疹是因免疫功能低下所造成。(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隨著氣溫逐漸降低,冬季氣候乾燥,乾濕度變化劇烈,加上冬季低溫又濕度不足,皮膚容易因油脂、水分不足而讓皮膚搔癢、起紅疹,這就是典型的冬季癢症狀。 醫師表示,冬季時皮膚比較乾燥誘發搔癢感,經常搔抓造成皮膚像溼疹般變化,又稱為冬季癢、缺脂性皮膚炎或是乾燥性溼疹(皮膚炎)。冬天氣溫下降使皮膚血管收縮,汗腺及皮脂腺分泌減少,一開始皮膚會變得粗糙失去彈性,表面出現乾燥、脫屑、龜裂,進而出現紅疹伴有癢感,皮膚表面充血及腫脹,嚴重者併有滲漏、發炎及疼痛的急性皮膚發炎反應。 嘉榮家醫部醫師陳怡成「冬季癢」,應選擇溫和不含刺激成分(如酒精、香料)的保濕產品及日常保養小撇步,如:利用加濕器來增加居家空間的溼度、避免用過熱的水洗澡、洗澡的時間盡量別超過10分鐘,及洗完澡後立刻擦上乳液保濕等。 皮膚專科醫師施昌德表示,皮膚乾癢難耐千萬不要用手抓癢,以免造成傷口及後續感染的問題,建議以嬰兒油或凡士林來塗抹乾癢處,並輕微拍打乾癢處增進局部循環,如此可以減緩皮膚乾癢的不舒服。 陳怡成說,除了冬季癢,帶狀疱疹也是冬天季節的重要議題之一,50歲以上中老年人常見的皮膚相關疾病中,經常出現的是帶狀疱疹(皮蛇)。帶狀疱疹是因水痘病毒再活化、免疫功能低下所造成,症狀為劇痛或是癢持續數天、要預防帶狀疱疹需要施打帶狀疱疹疫苗,以維持良好的抵抗力。

Read MoreRead More

AI評估麻醉風險 翁順利完成手術

醫師褚錦承(左)與智慧醫療中心主任劉忠峰說,有「AI麻醉風險評估系統」神助攻,讓患者麻醉更安心。 (記者葉進耀翻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75歲張姓阿公因疝氣手術需麻醉,但因擔憂麻醉風險而遲遲不敢開刀,奇美醫院利用最新「AI麻醉風險評估系統」神助攻,說服他安心接受麻醉,並順利完成手術。該院麻醉部副部長褚錦承說,奇美醫院是全台率先將人工智慧技術全面應用於麻醉風險評估的醫院,不僅獲第25屆國家醫療品質獎傑出醫療類金獎肯定,更取得國家發明專利及多項國內外獎項。 「在這裡幫您評估麻醉風險的,不只是我這位人類醫師,還有一位人工智慧醫師…。」麻醉醫師術前向患者張姓阿公解釋,緩解其與在場家屬的緊張情緒,並透過新一代人工智慧輔助的麻醉風險評估系統,快速生成患者的風險報告,再以圖形化方式清楚告知麻醉風險屬中低範圍。患者的兒子本身是資訊工程師,也對奇美醫院的人工智慧應用讚不絕口。 褚錦承指出,最近國內有一位婦人接受電波拉皮手術因麻醉不當而導致死亡的新聞,再次引發社會對麻醉安全的高度關注,手術麻醉風險評估的重要性更被凸顯,病人在接受手術前,必須清楚了解自身的麻醉風險,並與醫師達成醫病共識。奇美醫院這套「新一代生成式人工智慧輔助的麻醉風險評估系統」,能在幾秒內完成多項複雜量表的運算,並以圖形化方式自動生成簡明易懂的風險數據報告,搭配簡潔的文字說明,讓病人「秒懂」自身風險,進一步達成醫病共識。 他說,醫院已成功開發多款針對不同手術類型的風險預測軟體,包括髖關節手術、開腹手術與胸腔手術等,最新推出第4代系統引入最受矚目的生成式AI技術(如ChatGPT),為不同手術麻醉風險評估提供解決方案,也成為醫師的決策輔助工具。

Read MoreRead More

大腸癌化療新突破 專利技術助患者掌握副作用風險

先見基因科技成功獲得專利「大腸癌化療用藥評估及風險門檻評估方法」。(記者蔣謙正翻攝)   記者蔣謙正/綜合報導 大腸癌患者迎來全新治療利器!先見基因科技成功獲得專利「大腸癌化療用藥評估及風險門檻評估方法」(專利號:I863706),此技術將為患者提供更加精準且個人化的治療方案,降低化療副作用的影響,提升療效與生活品質。 突破性專利技術 彰顯醫療研發實力 先見基因在基因風險評估領域深耕多年,針對癌症患者在化療過程中面臨的挑戰,包括藥物選擇和副作用的耐受性,發現許多患者因無法承受化療副作用而中斷治療,導致病情惡化。因此,公司團隊研發出此專利技術,利用患者基因數據,量化分析與化療藥物相關的副作用風險,為患者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 此專利技術的核心在於結合單核苷酸多型性(SNP)基因型資料,聚焦於化療藥物相關的關鍵風險基因。透過建立基因關聯指數並利用ROC曲線設定風險門檻值,該技術可進行精準的個體化風險評估,幫助患者預測副作用發生的概率,減少治療過程中的非預期副作用,從而協助醫師選擇最適合的藥物和劑量。江淑華總經理表示此項專利的產生相當不易,不僅以目前生物資訊的大數據為計算基礎,結合生物資訊林偉盟生資經理帶領的生資團隊進行數據運算,及林祐宏研發產品經理生物文獻的基因資料分析產出的對大腸癌病人的化療副作用之精準用葯依據。 先見基因在基因風險評估領域深耕多年,江淑華總經理表示此項專利的產生相當不易。(記者蔣謙正翻攝)   首專注大腸癌患者需求 未來持續延伸 國立清華大學曾大千教授進一步補充,大腸癌為台灣最常見的癌症類型,針對大腸癌患者進行長期基因大數據收集與分析,先見基因成功開發出這項創新技術。通過對顯性與隱性風險因子的深入研究,該技術可為患者提供更精準的用藥建議,降低化療副作用帶來的不適,進而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及治療預後。不僅於此,未來計劃將研發擴展應用至其他癌別,例如肺癌、乳腺癌等,助力更多患者受益於個人化醫療。 關於先見基因 先見基因科技起源於成功大學的技術轉移平台,結合生物科技與資訊技術,開發多項基因風險評估服務。公司致力於為消費者提供全面的個人化基因健康風險報告及生活建議,幫助個體提前了解自身健康風險,進行生活方式的優化與調整。公司也將持續助力癌症治療與患者福祉,為更多民眾帶來健康新希望。 先見基因科技起源於成功大學的技術轉移平台,結合生物科技與資訊技術,開發多項基因風險評估服務。(記者蔣謙正翻攝)

Read MoreRead More

靜脈曲張併發症多?還會影響其他手術?醫籲小腿血管凸起勿輕忽!

對一般血液循環不良的人而言,熱敷、泡熱水可能有效,但靜脈曲張的問題就是血液回流不良,熱敷或論泡熱水容易導致血液淤積在腳下,使症狀更加嚴重。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黃嫊雰報導 在台灣,靜脈曲張已成為常見疾病,當腿部出現一條條蚯蚓狀的「浮腳筋」時,許多人誤以為是普通腿部不適,常選擇泡熱水或溫泉緩解。雙和醫院心臟血管外科李紹榕醫師就表示,這種做法反倒將加劇靜脈曲張的病情! 李紹榕醫師進一步說明,靜脈曲張的患者通常會感到腿部沉重,即便沒怎麼做運動,腿腳仍感到特別不舒服。對一般血液循環不良的人而言,熱敷、泡熱水可能有效,但靜脈曲張的問題就是血液回流不良,熱敷或泡熱水容易導致血液淤積在腳下,使症狀更加嚴重。 靜脈曲張盛行率高 可能影響其他手術要先處理 在台灣,女性靜脈曲張的盛行率約3至4成,但李紹榕醫師指出,患者多因症狀輕微而不以為意,推測整體盛行率可能高達7至8成。除了誤當一般腿腳不適外,許多患者也會忽略靜脈曲張可能連帶影響其他科別的治療效果。若忽視靜脈曲張,當患者達一定年齡、需要進行其他科別的手術時,反而會被醫師要求先行處理靜脈曲張的問題。 李醫師舉例,在骨科手術方面,患者若有靜脈曲張,骨科醫師會擔心手術過程中會因血液循環不良或容易碰傷血管,而有出血風險,以及傷口癒合後可能出現後遺症,就有3至4成靜脈曲張患者會在進行如置換膝關節,或是腳踝、小腿部位的骨科手術前來就醫。 靜脈曲張3大併發症 醫:「這條」血管凸起要注意 李紹榕醫師指出,靜脈曲張的併發症主要有三種,最重大的當屬深部靜脈血栓,單純靜脈曲張引發的機率雖然只有1%,但若合併髂靜脈壓迫,風險將大幅提高。由於髂靜脈壓迫患者到後期一定會發生靜脈曲張,因此針對主訴靜脈曲張的患者,醫師也會同步檢查其是否患有靜脈壓迫,以便能夠及早介入治療。 第二常見併發症是靜脈的血管炎,當靜脈曲張合併有腳部傷口時,細菌容易侵入,可能引發蜂窩性組織炎,多數患者正是因為腳部發炎、疼痛和紅腫發熱,才意識到需要就醫。第三則是接近體表的靜脈會發生靜脈潰瘍和靜脈出血,往往會引起大量出血,讓患者感到恐慌。 李紹榕醫師特別提醒,當長隱靜脈(雙腳內側較淺的血管)凸起、撐大到一定程度,血管分支超過膝蓋、在小腿附近出現時,建議患者立即就醫,不要讓其長到腳踝,避免病情持續惡化。 醫籲3級以上應手術治療 「靜脈膠水手術」恢復期短、風險低 靜脈曲張根據嚴重程度可分為1至6級。李醫師建議,3級以上的患者應考慮手術治療。目前的手術治療主要分為熱能和非熱能兩大類。熱能治療以雷射或無線射頻燒灼血管時,患者會有明顯疼痛感;且醫師必須在血管周圍施打麻醉劑,由於扎的針數較多,患者易出現瘀青的狀況,成為患者害怕開刀的原因之一。非熱能的治療則是靜脈膠水閉合手術,即透過施打硬化劑,讓靜脈血管凝固,過程中患者幾乎不會感受到疼痛,只要局部麻醉,手術時間短;術後患者無須特別休息即可離開診間,也不用穿著悶熱的彈性襪。 李紹榕醫師也分享,許多60至70歲的患者,因期待手術恢復期短,不易被親友發現曾進行過手術,而傾向選擇靜脈膠水閉合手術。此外,對於年長且身體虛弱的患者,靜脈膠水閉合手術所需麻醉劑量較小,也能降低手術風險。 避免負重、久站 防靜脈曲張再現 頻繁復發可能是靜脈壓迫作祟!李紹榕醫師表示,少數患者會對膠水產生過敏反應,需要短期用藥控制。另外,膠水將終身存在血管中,過於纖瘦、血管較明顯的患者可能會摸到血管的硬塊,醫師則較不建議這類患者接受靜脈膠水閉合手術。 要預防靜脈曲張復發,關鍵在於調整生活習慣和工作型態,要盡量避免負重、久站。醫師也指出,無論使用熱能或非熱能的治療,靜脈曲張復發率僅2至3%,若患者復發頻繁,醫師會懷疑是否有靜脈壓迫的狀況,需進行進一步的檢查。

Read MoreRead More

安胎也能維持生活品質 自費口服安胎藥助減少孕吐、暈眩

過去臨床曾有需使用黃體素安胎的孕婦,容易有頭暈、噁心甚至嘔吐等現象,導致孕婦只要㇐活動就想吐,嚴重影響日常,後來改採新型口服黃體素,終於大幅改善此症狀,恢復自身的生活品質。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呂佳恆報導 懷孕早期出血是許多孕媽咪會經歷的過程,儘管看起來嚇人,但只要做好安胎,有高機率可以好好把寶寶生下來 !在過去,用黃體素來安胎容易造成暈眩、嘔吐等副作用,許多孕媽咪為了寶貝,只能咬牙苦撐過療程。「嚴重不舒服的孕婦可能完全無法離開她的床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婦產部詹德富教授提及,「過去臨床曾有需使用黃體素安胎的孕婦,容易有頭暈、噁心甚至嘔吐等現象,導致孕婦只要㇐活動就想吐,嚴重影響日常,後來改採新型口服黃體素,終於大幅改善此症狀,恢復自身的生活品質。」 懷孕初期出現出血 恐是流產徵兆應盡快就醫 ㇐般來說,生產時超過35歲以上即為高齡產婦,包括流產、胎兒異常及早產等機率也會隨之升高,詹德富教授解釋,當懷孕小於20週出現陰道出血、下腹痛等現象就是「先兆性流產」徵兆,「流產」的可能性就會提高,如果胎兒不幸被排出就叫「流產」,如果經歷兩三次以上連續自然流產則為「習慣性流產」;懷孕初期若出現出血跡象,就應盡快就醫,把握安胎重要時機。 臨床安胎以黃體素藥物為主 醫:藥性易加重孕吐症狀 臨床安胎時,最常用的安胎藥就是黃體素。詹德富教授指出,對於懷孕初期容易孕吐的準媽媽而言,在口服黃體素類安胎藥物後,因對於胃部刺激較大,容易引起嘔吐、噁心的狀況;就算改為陰道吸收的黃體素陰道塞劑,也因為黃體素本身副作用使然,仍無法完全避免嘔吐情況發生。 新型黃體素改變藥物結構 大幅改善孕吐副作用 詹德富教授表示目前已有新型口服黃體素可使用於臨床的安胎治療,比起過去常用的黃體素,新型口服黃體素的結構改變,更容易被人體所吸收,也就是說,可透過更低的劑量去達成㇐樣的治療成效,同時也降低副作用的發生。 詹德富教授也分享,針對早期孕吐嚴重的準媽媽,會優先建議使用新型口服黃體素,也確實能大幅改善孕吐等症狀,同時新型口服黃體素對於部分慢性疾病的免疫調節也有所幫助,因此若有免疫異常的準媽媽,也是另㇐個安胎方式的選項。 安胎藥物選項多 經醫師評估可使用新型安胎藥 有望助孕期更舒適 準媽媽在懷孕過程除了例行產檢,若有發現任何疾病時,也應積極追蹤檢查並治療,尤其出血對於懷孕過程是危險的表徵,因此㇐旦有懷孕出血情況,就應提高警覺,盡快去醫院尋求醫師協助,目前臨床在安胎方式上,也有許多藥物可以選擇,透過醫師評估及建議,如有需要也可自費選擇新型口服黃體素來降低暈眩、孕吐等副作用,開心迎接新生兒到來。詹德富教授呼籲,除了使用安胎藥物外,平時也應多臥床休息,尤其準媽媽在懷孕期間,當身體出現許多變化時,心理壓力變大,因此心理上支持也刻不容緩,另㇐半與家人也應多給予關心與鼓勵。

Read MoreRead More

冬遊過敏終結者!別讓「癢」成為旅行陰影

冬遊過敏終結者!新型第二代抗組織胺藥物,即刻抗敏且長效控制,更重要的是不會造成嗜睡,適合需要長時間保持專注的人士如旅遊及商務旅客。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張慈恩報導 小雪終於盼到聖誕假期,早早規劃一趟滑雪與溫泉之旅。當她興奮地抵達滑雪場時,發現皮膚開始發癢,出現一小點一小點紅疹,當時顧著開心滑雪忽略症狀,隔幾天泡完溫泉後,更因乾燥空氣和高溫溫泉水讓皮膚狀況加劇,蕁麻疹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又癢又難受,讓她的旅程黯然失色。 過敏族冬季旅遊挑戰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皮膚部主任藍政哲指出,像小雪這樣有過敏體質的人,在氣候與環境變化劇烈下,最容易誘發過敏反應;且寒帶國家冬季的低溫與乾燥環境會讓皮膚失去水分屏障,增加過敏風險。「尤其頻繁進出暖氣房,溫差變化大,更容易刺激皮膚,引發過敏!」 此外,滑雪過程中穿著厚重衣物,在汗水、冷風交替刺激,以及泡溫泉時高溫都會令皮膚水分流失;甚至是高海拔地區稀薄空氣,都可能造成皮膚或呼吸道的不適,「長途旅行帶來的疲勞也可能引起免疫失調,增加過敏風險。」 隨身攜帶抗組織胺藥!FUN心出遊不抓狂 有過敏體質的人若想開心出遊,事前準備尤為重要。藍政哲醫師建議平日應注重保濕,維持皮膚水分與屏障功能、出遊時選擇透氣衣物以減少悶熱刺激皮膚、泡溫泉或洗熱水澡時,應避免水溫過高,並縮短浸泡時間。此外,了解自身的過敏誘因,例如某些特定衣料、食物或環境,儘量避開可能引發過敏的因素也是一大關鍵。可以在旅遊前諮詢皮膚專科醫師,提前準備抗組織胺藥物,發作時就能及時緩解過敏症狀。 藍政哲醫師表示傳統抗組織胺藥物常讓人感到嗜睡、無精打采,對想出遊暢玩的民眾而言的確容易掃興。新型第二代抗組織胺藥物能在一小時內快速緩解過敏症狀,且作用時間可長達24小時,最重要的是較不會引起嗜睡副作用,適合需要長時間保持專注的人士使用如旅遊及商務旅客。 藍政哲醫師提醒,充分準備是避免旅途中突發狀況發生的關鍵,不論是預防皮膚過敏還是食物過敏,事先了解自身需求攜帶適合的藥物,便能大幅降低旅遊風險。此外,他也呼籲若於旅途中出現嚴重過敏反應,應紀錄發作情形與誘因,以便返國後提供醫師進一步診斷;同時不建議自行購買不明藥物服用,以免因小失大,延誤治療時機。

Read More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