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子宮鏡手術」?手術過程、手術風險、術後照顧一次看!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暨馬偕紀念醫院婦產部主任黃建霈醫師一一說明,並帶民眾認識子宮鏡的手術過程、可能的風險以及術後照顧,讓女性朋友對這項技術有更全面的了解。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吳儀文報導 日前,有「波波醫師」因為執行子宮鏡手術導致患者死亡引起各界熱議,這也讓許多人開始好奇什麼是子宮鏡手術?事實上,子宮鏡不僅能協助檢查診斷,還能治療多種婦科問題。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暨馬偕紀念醫院婦產部主任黃建霈醫師一一說明,並帶民眾認識子宮鏡的手術過程、可能的風險以及術後照顧,讓女性朋友對這項技術有更全面的了解。 什麼是子宮鏡?檢查、手術過程如何進行? 子宮鏡又被稱為「子宮腔鏡」,就像胃鏡一樣,透過內視鏡來察看器官組織內部的情況。黃建霈秘書長提到,子宮鏡會經由陰道、經過子宮頸後進入子宮腔內部,在一般情況下子宮是塌下來的狀態,因此會透過子宮鏡上連接的管路將溶液灌進子宮內部,就像是「水球」的概念,透過液體將子宮腔撐開才能看得清楚。 子宮鏡除了可用於檢查以外,還能進行簡單的手術處理。黃建霈秘書長表示,子宮鏡可以做電燒、切除等手術,而這部分又可分為需要麻醉、不需麻醉的手術,像肌瘤要切除的話,耗時較久又會讓患者感到較不舒服,這就需要進行麻醉,另外也會因為需要處理的部分不同而有各式各樣的手術治療,如:息肉切除手術、子宮畸形矯正手術等。 子宮鏡不會產生腹部傷口 但仍有「這些」風險須注意 在過去沒有子宮鏡的情況下,如果要進行子宮息肉、肌瘤切除等,必須開腹才能處理,不過現在有了子宮鏡,可以從陰道等自然孔道進入子宮內部,不會產生任何腹部傷口就能處理病灶,也縮短患者術後恢復的時間。 黃建霈秘書長表示,子宮鏡手術屬於門診手術,大部分患者不需住院,術後在恢復室觀察1個小時就能返家,甚至有人早上做完手術,下午就回去上班工作,不過子宮鏡手術仍有其治療極限,而且任何手術都有併發症的可能,子宮鏡也不例外,通常有以下風險需要注意: 麻醉風險: 麻醉本身就有其風險,有些人可能還會對麻藥過敏,因此接受子宮鏡手術時若須進行麻醉,術前都應接受麻醉醫師評估。 水中毒: 過去子宮鏡因為會灌很多水進入子宮內部,在手術過程中,如果子宮裡有傷口,水會跑進患者血液循環中造成水中毒,甚至有患者因此心跳停止死亡,不過現在大部分都是使用第二代子宮鏡,可以用生理食鹽水等溶液撐開子宮,因此現在水中毒發生的機會少很多。 子宮穿孔: 子宮鏡若要進入子宮內部需要先將子宮頸撐開,過程中可能會穿破子宮,甚至會傷到腸子、大血管。目前子宮穿孔的機會約在千分之一以下。 子宮內膜受損、沾黏: 在子宮鏡處理的過程中,子宮內膜有時也會受傷,受傷的地方可能會因此產生沾黏,進而影響月經排出導致疼痛,或是因為沾黏而影響懷孕的機會等。 相較於其他併發症,沾黏發生的機會較高,研究報告指出其發生率從5%到50%以上都有,因此臨床醫師會與患者討論是否要使用防沾黏的醫材來減少沾黏的發生。 出血: 手術幾乎都會有小出血的情形,但子宮鏡手術過程中如果傷到子宮肌肉層造成出血,血流萬一不止時,甚至有可能需要切除子宮。在子宮鏡手術過程中大出血導致休克的情況,大約會在千分之一以下。 感染: 任何手術都有感染的風險,子宮鏡的器械進入子宮的過程中,有時也會將陰道內的細菌帶入造成感染。感染發生的機會約在1-3%。但若有陰道炎時,感染機率就會增加到5%到20%。 應先了解手術目的及風險 術後也要遵循醫囑注意異狀 子宮鏡是個很好的治療、檢查工具,但並非完全沒有風險存在。黃建霈秘書長提醒,民眾在進行手術前都應了解「為什麼醫師會建議我做這項手術?」、「手術能為我帶來什麼好處?」、「我需要冒的風險是什麼?」、「有沒有其他可替代的方法?」。 如果需要進行較特別或難度較高的子宮鏡手術,黃建霈秘書長建議,應尋找具有豐富經驗的醫師及醫療團隊進行手術,臨床訓練越好,手術風險就會更低一些,另外也要考慮醫院所能提供的保護措施(如:能否緊急輸血、能否提供加護病房的照護等),包括患者、醫師及治療團隊等,如果大家都能把自己的事前準備工作做好,就可以降低風險發生的機率。 另外,術後也應遵循醫囑服藥、回診,注意術後身體有無異常狀況,才能將風險降到最低。黃建霈秘書長表示,子宮鏡術後可能會有輕微腹痛、出血等情況,依醫囑服用止痛藥,並使用護墊,大多比照月經來時的照護即可,但是如果術後有大量出血、嚴重腹痛、發高燒等異常狀況,都應盡速就醫。

Read More

研發促進糖尿病傷口癒合藥物 弘光團隊獲國際發明賽金牌

弘光科大教授羅婉瑜(前排左)和發明團隊分享得獎榮耀。(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弘光科技大學食品科技系教授羅婉瑜的發明團隊,以創新產品「開發微小核醣核酸-200b藥物促進糖尿病傷口癒合」,榮獲2024 PRIX EIFFEL法國艾菲爾國際發明競賽金牌。羅婉瑜表示,歷時4年研發出全球首款以miR-200b為核心成分的糖尿病傷口治療藥物,能加速糖尿病傷口癒合,台灣約有250萬名糖尿病患,未來上市的話可以讓廣大病患族群得到更好的傷口照護。 羅婉瑜為弘光科大人寵健康照護產業總中心成員,專長為微小核醣核酸應用、藥物傳遞及食品、化妝品、寵物用品相關動物試驗、功能性分析、細胞培養、免疫學等。她指出,進行細胞動物實驗時,發現微小核醣核酸有抑制發炎效果,而開始嘗試應用在藥物研發上,由於糖尿病傷口癒合速度慢,病患出現傷口會比一般人容易遭受細菌感染,可能引起截肢、敗血症等現象,所以決定以此為主要應用對象。 發明團隊成員包含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醫師王黃舟、研究助理辛芊慧、食品科技系烘焙科技組學生許薰之、李芷瑄,兩位學生最主要是協助藥物凝膠凝結速度的測試。 塗抹以miR-200b為核心成分的糖尿病傷口治療藥物,能加速糖尿病傷口癒合(第3排手指處)。(記者陳金龍攝)   羅婉瑜欣喜地表示,團隊成功開發全球首款以miR-200b為核心成分的糖尿病傷口治療藥物,這款藥物不僅能有效抑制傷口的發炎反應,還能促進膠原蛋白的生成與血管新生,加速傷口的癒合,顯著降低截肢的風險,在臨床應用上具有重要價值。糖尿病足(DFU)傷口的高發病率與治療難度,長期困擾病患,這項發明能夠協助糖尿病患傷口癒合,且年長病患可以自行塗抹不易脫落的藥物凝膠,傷口照護更方便。 除榮獲2024 PRIX EIFFEL法國艾菲爾國際發明競賽金牌,該研究成果已獲得台灣發明專利,並發表於國際期刊。羅婉瑜信心十足說,這項發明具有廣泛的臨床應用前景,為將這突破性藥物推向全球市場,接下來將申請美國專利,同時尋找合適的技術移轉合作對象,讓研發成果上市,提供糖尿病患者全新的治療選擇,造福更多患者。

Read More

長庚112人獲選全球前2%科學家

美國史丹佛大學發布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名單,長庚醫療體系有112人獲選上榜。(長庚醫院提供)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長庚醫院16日指出,美國史丹佛大學發布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長庚醫療體系有112人獲選,包括入選2023年度科學影響力排行榜有64人、終身科學影響力排行榜48人,顯示長庚醫療體系獲得國際肯定。 史丹佛大學發布之2024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是從1025萬名科學家中遴選出世界排名前2%的頂尖科學家,涵蓋22個主學科和174個子領域,其中包括終身科學影響力排行榜、2023年度科學影響力排行榜等兩部分,長庚醫療體系有112人獲選上榜,顯示長庚醫院在臨床醫學、公共衛生及生物醫學等領域獲得肯定。 長庚醫院指出,積極改善兒童氣喘與過敏疾病,對病毒、細菌感染的預防與治療產生深遠影響,並建立了腸病毒感染、社區性肺炎、急性腸胃炎等疾病的治療指引。對小兒視網膜病變及早產兒視網膜病變,制定了國際早產兒視網膜病變準則,提出中等光線戶外活動對預防近視的重要性,成功反轉台灣學童近視率,降低兒童及青少年高度近視的比率,維護新生兒及兒童的生命健康。 長庚醫院表示,在肝炎及肝癌領域的研究也取得顯著成果,透過長期細心照護和觀察病人,制定亞太區及台灣B肝治療指引,深入探討硬化肝的再生機制,在手術研究創新方面,開發經陰道自然孔道手術,研發多種腳趾移植至手方法、腓骨骨皮瓣,及唇腭裂治療技術等顯微重建手術,睡眠研究團隊亦創建複合式氣道減重手術,有效改善睡眠呼吸中止及肥胖,降低心臟與腦血管疾病風險。 在智慧醫療部分,利用架設之長庚醫學研究資料庫和國家資料庫等數據資料庫,透過大數據應用分析,發展人工智慧(AI)、數據科學、實證醫學等研究領域,深入探討不同藥物對病人治療效果的影響、疾病流行病學、治療預測風險等,為臨床醫療提供強而有力的數據支持或輔助治療之AI工具。

Read More

癡呆尿失禁 竟罹水腦症

醫師錢駿指出,常壓性水腦症好發於60歲以上中老年人,好發在腦部曾經外傷,或是腦部感染,或是曾經發生腦出血族群。 (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一名73歲王姓病患,因為全身無力,走路不穩,甚至出現胡言亂語的症狀,醫師問診後發現患者還有輕微癡呆合併尿失禁等症狀,診斷為常壓性水腦症,醫師為病患執行腦脊髓液引流手術,手術1週後回診,患者整體認知功能、走路以及尿失禁困擾大幅改善,建議患者至神經外科接受腦室腹腔腦脊髓液分流手術。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神經內醫師錢駿表示,常壓性水腦症好發於60歲以上中老年人,患者因腦脊髓液積聚於腦室之中,無法被吸收,導致腦室擴張,壓迫周遭腦部組織造成多樣神經學症狀。好發在腦部曾經外傷,或是腦部感染,或是曾經發生腦出血族群。 錢駿指出,腦脊髓液引流手術,透過腦脊髓腔,將腦髓液引流出來約20至30cc,患者因為腦脊髓液太多,聚積在腦部,造成腦組織傷害,透過手術將腦脊髓液體放出來,降低對腦組織的壓迫,症狀就會明顯改善。但錢駿提醒,引流手術大概只能維持3到4個月,建議患者至神經外科接受腦室腹腔腦脊髓液分流手術,才能根除。 神經內科主任陳睿正強調,失智症的成因多樣,其中一種可能是正常壓力性水腦症。此外,阿茲海默症和血管型失智症也是常見的原因,針對阿茲海默症,目前已有最新的治療藥物,預計明年將在台灣上市,為患者帶來更多希望。失智症需要由神經內科醫師進行詳細檢查與鑑別診斷,並結合其他專科提供最適合患者的治療方案。如果家中長輩出現相關症狀,建議儘快帶他們前往醫院就診,以便及早診斷和治療。

Read More

婦雙臂痠麻 慢性肌筋膜炎作怪

科醫師王振華(左)指出,非侵入性的水介質震波在門診治療,適合慢性肌筋膜炎患者。(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一名中年婦女曾接受頸椎手術,但卻仍感覺頸部僵硬、雙臂痠麻不適,誤以為是頸椎手術後遺症,後轉往骨科醫師檢查,才發現是慢性肌筋膜炎症候群所致;幸好接受非侵入性的水介質震波治療,約3次後,不適症狀即緩解5成,後續再接受3次震波後,症狀改善到近7成。 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骨科醫師王振華指出,患者約3年前曾因頸椎椎間盤突出,於外院接受手術,並在頸椎第6、第7節置入人工椎間盤,但卻仍覺得頸椎和手臂不適。包括,頸部僵硬感,左、右手臂痠麻和無力感,左手痠麻症狀又比較嚴重。由於症狀沒有緩解而且越來越嚴重,因此轉赴門診就醫檢查。 經檢查及診斷,王振華表示,患者的肌肉損傷嚴重,罹患的是「慢性肌筋膜炎症候群」,因此建議她接受水介質震波治療。 王振華指出,水介質震波為非侵入式的治療,其原理為透過高能量震波,先讓沾黏的肌膜和肌肉組織放鬆,放鬆後,局部血流順暢,同時血管也會重新新生,達到自然修復的效果,肌肉漸漸恢復正常功能的狀態,因此能達到緩解僵硬及痠麻的治療目的。 王振華指出,包括身體組織受傷,自體修復機制中途停滯,患部有長期發炎症狀及長期疼痛無法自癒的患者,都適合接受水介質震波的療程。患者在門診即可接受治療,不需進手術室開刀,因此還能避免手術風險。 王振華表示,由於患者受傷範圍較大,包括肩頸、肩胛骨和肩膀等,建議前3次治療,每次接受約6000至8000發體外震波,平均每2週接受1次治療。在完成3次治療後,患者感覺不適症狀已緩解5成,後續3次震波治療後,症狀已改善近7成。

Read More

中年男腦出血 引發阻塞性水腦

長安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朱彥澤表示,微創內視鏡手術對正常腦組織的傷害降至最低,為腦中風患者帶來更安全且有效的治療。 (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台中一名40多歲男生,被家人發現時意識不清、身旁有嘔吐物,緊急送醫。電腦斷層掃描發現,右側腦出血且血塊擴及腦室,導致腦壓升高並引發阻塞性水腦,神經外科團隊立即安排緊急內視鏡腦出血手術,撿回一命。 長安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朱彥澤醫師表示,寒冷天氣,腦血管容易因溫度驟變而產生劇烈收縮,增加血管破裂或梗塞的風險。患者若能及時接受適當治療,預後效果將顯著改善,特別是在微創內視鏡手術技術的推動,治療成效與病患生活品質的平衡正逐步實現。 治療出血性腦中風方面,傳統的開顱手術儘管有效,往往需剃髮、開顱,傷口大、恢復期長。相較之下,內視鏡手術以微創方式進行,僅需鑽孔即可進入腦部,移除血塊並燒灼出血點,關鍵的是,對正常腦組織的傷害降至最低,病患早日恢復,更快進入復健階段。 朱彥澤提醒,高血壓是出血性腦中風的主要危險因子,建議民眾平時保持血壓穩定,養成定期量血壓的習慣,注意規律運動、均衡飲食與戒菸。天冷時要特別注意保暖,避免便秘和突發用力,減少腦中風發生的機率。 出血性腦中風雖只占中風病例的1/4,死亡率高、後遺症風險大。傳統開顱手術雖能挽救生命,對上了年紀或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來說風險較大;微創內視鏡手術因其傷口小、手術時間短、恢復快等優勢,為腦中風患者帶來更安全且有效的治療。

Read More

北市聯醫松德院區與國衛院研究 愷他命腦損傷 更甚思覺失調症

國衛院研究顯示,愷他命成癮者腦部受損情況,比思覺失調症患者還要嚴重。(記者傅希堯攝)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北市聯醫松德院區院長黃名琪16日指出,研究證實吸食愷他命成癮者之腦部傷害,是思覺失調症患者的2到3倍,其腦部神經軸突受損更加明顯,研究證實神經絲輕鏈濃度可作為患者腦損程度,與患者治療成效的指標。 國衛院副院長陳為堅表示,美國成癮醫學會對成癮的定義是一種與大腦有關的慢性疾病,涉及增強、記憶、動機等心理機制,有無法克制的特性,且會造成人際和情緒的功能損傷。藥品成癮更會出現腦部損傷,成癮藥品大多屬於精神性藥物,藉由刺激大腦形成用藥和情緒記憶連結的神經迴路,改變大腦的酬賞系統。 國衛院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劉玉麗指出,經與松德院區及瑞士蘇黎世大學團隊合作研究,證實長期使用愷他命的成癮者,可能引發持續性精神病症狀,其認知障礙與思覺失調症患者表現雖類似,但血液中的神經絲輕鏈(NfL)濃度卻更高。 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醫鍾安妮表示,NfL是因神經細胞受損,而由細胞內散逸到血液中,本次研究分析64名愷他命成癮患者,其中53人無持續性精神病症狀,11人有持續性精神病症狀,也就是所謂之「愷他命精神病」,還有37名未使用抗精神病藥物的思覺失調症患者及80名健康對照者體內神經絲輕鏈濃度。 黃名琪表示,結果顯示愷他命使用者血中的NfL濃度高於健康人,不論有無罹患愷他命精神病,只要是吸食愷他命者,其NfL都比思覺失調症患者還高,尤其以愷他命精神病組NfL濃度為正常人的3倍,顯示愷他命精神病症狀類似於思覺失調症,但腦部損傷比思覺失調症嚴重。 黃名琪指出,成癮藥品大多屬於精神性藥物,研究證實可利用NfL作為患者腦部損傷程度的指標,期望能對於藥癮患者治療有所助益。

Read More

揮別藥罐人生 博愛醫院攜手藥師胡廷岳教導用藥訣竅

羅東博愛醫院與胡廷岳藥師(左一)深入南澳偏鄉教導長者用藥。(博愛醫院提供)   記者張正量/宜蘭報導 高齡化社會來臨,慢性病人口攀升,但若用藥習慣不當或過度用藥,效果可能適得其反!羅東博愛醫院自十二月起,與推動「減藥」的藥師胡廷岳合作,深入宜蘭偏鄉社區舉辦講座,盼能改變宜蘭長者長期不良的用藥習慣,並透過調整生活型態,用更積極健康的方式控制慢性病。 羅東博愛醫院長期從事偏鄉醫療,發現不少長者都有多重用藥、過度依賴保健品的問題,甚至還會購買來路不明的藥物。羅東博愛醫院因此邀請胡廷岳醫師走進宜蘭偏鄉,除舉辦學術研討會外,十四日更在大南澳的朝陽社區結合義診團活動,請來胡藥師擔任衛教講師。中華民國長期照護推廣協會理事長陳昱翔也透過此次義診活動捐贈白米五十袋、洗衣粉五十袋,以及牙膏與牙刷生活用品,為偏鄉居民送上實質的支持,與羅東博愛醫院一同響應這次推廣活動。 胡廷岳藥師表示「平鋪直敘的演講,長輩聽不下去也無法吸收,透過具體實用的行為科學訓練,才能說服他們長期改變」,他因此透過案例、故事與精心設計的小遊戲,讓長者免抄筆記也輕易理解「哪些藥會傷身」、「哪些藥顧身」、「哪些該吃完療程」。 羅東博愛醫院院長王文斌表示,生活型態醫學主張從營養、運動、良好的睡眠等面向翻轉慢性病,胡廷岳藥師的疾病控制理念正與羅東博愛醫院近年推動的生活型態醫學不謀而合。這次辦理公益講座創下雙贏局面,不只偏鄉長者受益,更是院內藥師成長交流的好機會。    

Read More

赴日前必知!「蘋果病」究竟是什麼?症狀、預防方式一次看

日本近期「蘋果病」疫情逐漸升溫,赴日民眾要多加留意!綜合日媒報導,疫情主要於關東地區流行,東京都政府公告指出,12月1日當週新增病例796例,是1999年以來的新高,神奈川、千葉和埼玉三縣的病例數也超過國家規定標準,均已發布疫情警報。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黃嫊雰外電報導 日本近期「蘋果病」疫情逐漸升溫,赴日民眾要多加留意!綜合日媒報導,疫情主要於關東地區流行,東京都政府公告指出,12月1日當週新增病例796例,是1999年以來的新高,神奈川、千葉和埼玉三縣的病例數也超過國家規定標準,均已發布疫情警報。蘋果病專家、日本婦產科傳染病學會理事長山田秀人指出,蘋果病疫情可能延燒至2025年,提醒民眾務必採取預防措施。 根據《每日新聞》報導,截止12月1日當週,全國約3000家醫療機構通報病例數已逼近10年來最高峰。首都圈之外,栃木縣、群馬縣、茨城縣等地也有病例通報。山田秀人接受《朝日新聞》採訪時指出,孕婦首次感染時,有6%的機率會導致流產或死產,4%會出現胎兒貧血或水腫;日本孕婦有抗體的比例為20至50%,意味著超過一半的孕婦有感染病毒的風險。 兒童感染臉頰紅紅像蘋果 成人會關節痛 「蘋果病」究竟是什麼呢?蘋果病又稱傳染性紅斑症,是一種由微小病毒B19引起的傳染病。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資料顯示,對健康的人而言,感染蘋果病一般沒有任何症狀,輕微症狀則有發燒、頭痛、咳嗽、喉嚨痛等,與感冒類似。 日媒指出,2024年以來,95%以上的蘋果病患者年齡在9歲以下。兒童感染蘋果病,最明顯的症狀為臉部出現紅疹,臉頰會紅紅的、像被打了耳光一樣,胸部、背部、四肢也可能會出現。紅疹通常在感冒症狀的幾天後出現,患處可能會發癢,7至10天內會消失,但也可能持續數週。 此外,成人若感染蘋果病,部分人可能會出現關節疼痛和腫脹,好發於手、腳和膝蓋,其中以女性較為常見。疼痛會持續1至3週,也可能持續數月,但一般而言不會有長期影響。 阻蘋果病傳播靠自我防護 3族群要特別注意 美國梅約診所(Mayo Clinic)資料顯示,感染蘋果病痊癒後即可獲終身免疫,未來不會再感染。但除了孕婦感染蘋果病可能對胎兒造成影響外,對於慢性貧血患者或免疫功能不全的族群,如癌症、愛滋病,以及曾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仍有引起嚴重併發症的風險,務必要提高警惕。 蘋果病目前沒有相應藥物跟疫苗。山田秀人指出,微小病毒B19存在於感染者的唾液和鼻涕中,在紅疹出現前具有傳染性,傳染途徑為飛沫傳染,以及透過感染者使用過的餐具、用具等接觸傳染。 美國CDC也對蘋果病的預防方式提供建議: 1. 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 咳嗽或打噴嚏時用紙巾或手肘遮住口鼻。 落實正確的洗手技巧,尤其在幼兒園和醫療機構中要經常洗手。 定期清潔經常接觸的表面,例如扶手和門把手。 2. 確保室內空氣品質。 3. 當出現呼吸道症狀時,立即採取措施防止病毒傳播。

Read More

父母身高不到160 小四男童靠這招長到175公分圓籃球夢!

陳信宏醫師表示,生長激素是一種影響生長發育的賀爾蒙,由腦下垂體分泌,顧名思義其主要作用是刺激骨頭細胞生長,對於生長板尚未癒合的兒童與青少年,生長激素可促進骨頭拉長,進而長高   《本文轉載自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記者陳佳慧報導 家長的遺傳基因是決定孩子身高的關鍵之一,小學四年級的小明從小個子就比同學矮小,喜愛運動的他即使每天早睡早起、注重飲食均衡,身高也永遠是班上最矮的,父母因此帶他前往小兒門診就醫。經醫師評估,雖然小明每年都以4公分的速度穩定長高,但在爸爸160公分、媽媽150公分的前提下,小明預測的成人身高僅有160公分左右,讓喜愛打籃球的他灰心不已,所幸後來經過生長激素治療四年後,成功長到175公分,順利擺脫矮人一等的宿命。 生長激素影響身高 骨齡密合前有機會再衝刺 負責收治該名患者的小兒科診所陳信宏醫師表示,生長激素是一種影響生長發育的賀爾蒙,由腦下垂體分泌,顧名思義其主要作用是刺激骨頭細胞生長,對於生長板尚未癒合的兒童與青少年,生長激素可促進骨頭拉長,進而長高。一般來說,男性生長板閉合時間約在骨齡16歲時,女性則在骨齡14歲左右。假如在此之前,生長激素因先天或後天因素分泌不足,就會導致長不高或生長的速度落後同齡人,必須透過額外施打來促進骨頭生長。 生長激素缺乏者 把握黃金治療期助力長高! 想要藉由生長激素(Growth hormone; GH)來長高,時機很重要!陳信宏醫師說明,治療之前,必須先抽血檢測生長激素是否缺乏,再照X光確認骨齡,只有在生長板還未癒合之前施打才有效。值得一提的是,由於生長激素在晚上九點到半夜一點睡覺時分泌最旺盛,建議每天晚上睡前注射效果較顯著,可施打在大腿、腹部等神經較不敏感的部位。雖然需要每天皮下注射來補充,但不少病人主述,因注射針頭很細,施打時幾乎沒有疼痛感,許多本來害怕打針的孩子甚至可以自己注射。 從事生長激素治療超過十年,陳信宏醫師服務的個案不在少數,他提到,從過往的臨床經驗觀察,病人施打生長激素後,一年約可長高8~10公分,甚至還有不少一年長高12公分的案例,他的患者平均每人使用生長激素治療時間約2~3年,長到理想身高後即可結束療程。 每年長高不到4公分、體重過重,建議立即就醫評估! 身高成長一輩子只有一次,錯過黃金期想要再長高幾乎不可能,等到青春期才介入治療,可以增長的幅度有限。陳信宏醫師提醒,6~12歲是兒童身高發育的關鍵期,家長應留意孩子在這個階段的生長狀況,若每年長高不到4公分,或體型總是比同齡矮小,就應提高警覺。此外,體重過重、發育早熟也會影響身高發展,建議不妨參考政府公告的兒童生長曲線,養成每三個月到半年替孩子量一次身高的習慣,不論長得太快或太慢,都應保持警覺心,立即前往兒童門診進行專業評估。 睡錯時間沒用!晚上11點前就寢才能長高 飲食方面,陳信宏醫師強調,甜食會抑制生長激素的分泌,應減少攝取,同時補充足量的鈣質、蛋白質、維他命D與鋅等營養素。多做含跳躍動作或好氧量較高的運動,像是打籃球、羽球、跳繩、跳舞等都可以刺激生長加速。「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早睡!」建議每日就寢時間應在晚上10點前或更早,並確保每天睡足8小時,才能讓孩子一瞑大一寸。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