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輩食量減少體力變差易跌倒 從飲食做起預防肌少症

戴翊如營養師表示,主要蛋白質來源是豆、魚、蛋、肉類及乳品,攝取份量則因每個人身體狀況而不同。(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76歲林先生在社交圈中相當活躍,因為牙口狀況不佳,導致進食意願下降,進食量減少,走路步伐不穩容易跌倒,現在以久坐看電視居多,偶爾起來走動,幾乎足不出戶,心想應是年老力衰,不以為意。林先生定期到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營養諮詢門診進行糖尿病飲食諮詢,透露出生活近況,營養治療科戴翊如營養師發現林先生疑似有肌少症,建議林先生從飲食著手改善體力,半年後逐漸增強腿部肌力,恢復自行去逛大賣場。 人體主要蛋白質來源是豆、魚、蛋、肉類及乳品(模型示意圖)。   戴翊如營養師表示,肌少症是指肌肉質量、力量和功能逐漸喪失,一般發生在中老年時期。原因包括:衰老、營養不足、維生素D缺乏、活動力下降,甚至可能受其他疾病影響而加速發生肌少症,其中以營養不足的人比例為大宗。老年人可能會因為牙口狀況導致進食量不足,身體沒有足夠食物來源當作活動能量時,消耗肌肉來產生能量,攝取足夠熱量及蛋白質非常重要。主要蛋白質來源是豆、魚、蛋、肉類以及乳品,攝取份量因每個人身體狀況而不同。 肉筋不易咀嚼,牙口不好的老年人容易降低進食意願,通常不喜歡吃肉類,建議可從三個面向「改變」。 一、選擇:較軟嫩的蛋白質,如魚類、各式豆腐及蛋品。 二、質地:可將大肉塊依序切成薄片、肉絲、絞肉和細泥,利用改變食材質地來代替牙齒咀嚼,減輕牙 齒負擔;藉由拍打方式將肉的筋打散,或使用木瓜酵素、鳳梨酵素幫助肉品進行嫩化。 三、烹調:用蒸、滷、燉調理食物。如煎荷包蛋改為水煮蛋、蒸蛋,或是不要將荷包蛋煎得過於焦脆; 油炸類豬排改為燉煮肉,應避免反覆燉煮,否則會讓肉質變得更硬,導致咀嚼不易。 戴翊如指出,營養諮詢門診常會有病人提到發生進食狀況不佳、覺得越來越無力、活動力較差的現象,經飲食諮詢後發現病人可能因牙口關係或其他生活考量,導致食量減少。活動量下降也會導致胃口變小,建議進食順序調整為:蛋白質、全榖雜糧類、蔬菜,確保維持足夠的蛋白質及主要熱量來源。適當的提味,如檸檬、蔥、蒜、韭菜和八角等,促進食慾,若是三餐進食量遠不及身體所需,建議以少量多餐的方式,增加補充點心,如無糖豆漿、蒸蛋等。 預防肌少症建議可攝取適當營養再配合運動,增強肌肉的質與量。(示意圖)   預防肌少症最重要的就是「飲食」及「運動」,建議可攝取適當的營養再配合運動,增強肌肉的質與量;鼓勵老年人應該增加日常的活動量,避免肌肉會變得越來越無力。

Read More

代謝症候群 罹糖尿病風險飆6倍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今年首次辦理2024「戰勝代謝症候群」獎勵活動,呼籲民眾建立良好生活方式、預防慢性病,15日舉行結果揭曉記者會。 (中央社)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國民健康署15日指出,代謝症候群患者罹患糖尿病風險是健康人的6倍,但透過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和戒菸,就可有效改善健康指標、縮減腰圍,脫離代謝症候群威脅,統計參加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民眾,平均腰圍可減少5公分,呼籲民眾向各醫院診所尋求協助。 國健署表示,歷年來台灣地區已有27萬名民眾加入「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今年首次辦理戰勝代謝症候群獎勵活動,約近7000位民眾報名,約3700位符合參賽資格。 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表示,截至11月底活動截止,超過7成參與者至少改善1項指標,約3成參與者改善3項以上,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等三高,和腰圍過粗、好的膽固醇不足等二害,以上危險因子中若有3項以上,即是罹患代謝症候群。研究發現,得到代謝症候群的民眾,罹患糖尿病風險是健康人的6倍,不過透過專業人員的協助,積極改善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就能戰勝代謝症候群,預防後續慢性病的發生。 參加「戰勝代謝症候群」獎勵活動並獲得AI手機的林小姐表示,自己拿到滿江紅檢驗報告時發現,腰圍、身體質量指數(BMI)、血壓及三酸甘油酯都超標,醫師宣判她已罹患代謝症後群,她在震驚之餘,下定決心,在醫師建議下,飲食定時定量,慢慢增加運動量,培養了路跑的興趣,同時天天量體重和腰圍;幾個月後,血壓和三酸甘油酯也都回到正常數值。 國健署指出,多數人都是以工作忙碌為理由,疏忽了健康飲食和運動的重要,「戰勝代謝症候群」活動參加者,在專業人員指導下,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如透過上下班以走路代替騎摩托車、固定去公園或健身房運動、培養快走、超慢跑、爬山等習慣,飲食上選擇少鹽、少糖、少油的食物,減少喝手搖飲、多喝白開水等,並戒除吸菸、嚼檳榔。 國健署表示,活動參加者的改善成果顯示,腰圍過粗者平均減少近5公分,5成改善腰圍過粗、近2成達到男性小於90公分、女性小於80公分之健康腰圍,且超過5成參加者改善原有血壓、空腹血糖、三酸甘油脂過高的情況,近500人已成功脫離代謝症候群的風險。 國健署呼籲民眾養成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定期健檢的良好習慣,全台超過2800家「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執行診所可以提供協助。

Read More

天冷 得舒飲食5原則控血壓 3個月有效果

天氣一冷血壓就失控,醫師推薦大量蔬菜、適量水果等優化飲食5原則,約3個月就能達到降血壓、營養均衡與減重多重效果。(中央社)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減重專科暨家醫科醫師許芷瑜指出,天氣一冷血壓就失控,是不少高血壓患者面臨的健康考驗,呼籲民眾此時應優化飲食,應食用大量蔬菜、適量水果,則約3個月就能達到降血壓、營養均衡與減重多重效果。 許芷瑜指出,低氣溫會使血管收縮,造成血壓上升,據發表在高血壓研究期刊之研究指出,當溫度從攝氏20度降到10度,部分患者血壓會升高5至10毫米汞柱。冬季心血管事件發生頻率明顯高於夏季,對高血壓患者而言,低溫引發血壓升高還可能增加全因死亡率。 許芷瑜指出,臨床上曾遇到一名57歲金融業主管,明明非常努力減重、也有乖乖服用高血壓藥物,但居家血壓平均卻是偏高之150∕90毫米汞柱,研判造成高血壓的原因應包括攝取過多的鹽分、作息不規律、氣溫變化等。 許芷瑜建議,高血壓患者服用降壓藥物同時可採取50%蔬菜、25%蛋白質、25%原型澱粉,結合「得舒飲食(停止高血壓的飲食型態)」,攝取全榖雜糧、大量蔬菜與適量水果、優先選擇低脂牛奶、以白肉取代紅肉、攝取適量堅果與健康油脂等優化進食習慣5原則達到控制血壓效果。 許芷瑜指出,腎功能不佳的患者不適合高鉀飲食,而糖尿病患者或腸道功能不佳者,也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逐步調整飲食較安全,不能自行採用「得舒飲食方案」,而飲食調整後血壓仍無改善,建議尋求專業醫療建議,制定個人化健康方案。

Read More

金小弟心室中膈缺損 做4月日慶出院

金爸爸將金小弟抱在懷中,感受生命力與溫暖,令人感動的時刻,成為他們最珍貴的回憶。(記者徐義雄攝)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在生命最脆弱的時刻,醫療奇蹟正悄然上演。金小弟出生後被診斷為心室中隔缺損,在豐原醫院小兒加護病房照護下逐步成長穩定,日前兒科團隊主動幫金小弟舉辦「做4月日」收涎儀式,為新生兒祈福平安成長。 金小弟原本被診斷為心室中隔缺損的病嬰,出生接受心臟手術、氣管切開手術及多次急救,經歷數次生命垂危的挑戰。胎齡4個月時,寶寶轉至豐原醫院小兒加護病房繼續接受照護。 金小弟照顧情況逐步成長穩定,嘗試短暫移除呼吸器。即將出院前夕,兒科團隊主動幫為生命奮戰的小英雄舉辦「做4月日」收涎儀式。 「做4月日」是指在嬰兒滿4個月時舉行收涎的傳統習俗,主要期望寶寶身體健康成長和停止流口水。不僅是一種傳統習俗,更是對生命的祈福。爸爸將金小弟抱在懷中,感受生命力與溫暖,令人感動的時刻,成為他們最珍貴的回憶。 小兒加護病房護理長吳嘉玲說,「我們不只是醫療工作者,更像是孩子們的第2個媽媽。在照顧過程,除了疾病專業照護外,還有心理及家庭支持關懷,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換位思考、視病猶親。」 兒科主任馬志豪表示,豐原醫院提供大台中山城最佳的醫療照護,兒科的初衷,守護每一個生命,每一個孩子都能平安健康成長。不僅是一個醫療故事,更是生命堅毅的頌歌。

Read More

婦科病患增 脾胃不調惹禍

中醫師陳孟勤說,許多婦科病根源與脾胃息息相關,中醫調理腸胃從根源解決問題。(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生活壓力增大與飲食習慣改變,現代女性常忽略身體的平衡。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陳孟勤說,越來越多女性面臨婦科病的困擾,如痛經、月經不調、帶下病、子宮肌瘤、乳癌等等,而很多患者可能沒想到,這些問題根源竟與脾胃健康息息相關。 陳孟勤指出,根據中醫理論,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將食物轉化為氣血滋養全身,當脾胃失調容易氣血不足與體內濕邪內生,易引發婦科疾病。 陳孟勤表示,診間許多婦科病患者常同時伴有脾胃問題,包括胃食道逆流、食慾不振、腹脹、腹瀉、便祕等,因此脾胃健康對於預防和治療婦科病有著重要關鍵。 脾胃失調出現的警訊,有經期紊亂、倦怠乏力及消化系統問題;脾胃不調引發常見的婦科問題,包括經痛、經不調及帶下病 她說,日常可調理脾胃藉以遠離婦科病,若婦科病以治標的方式治療,未關注到脾胃健康,則氣血運行仍不足,運化功能仍不佳,婦科病仍會反覆發生。以下提供幾個簡單而有效的方法顧護脾胃: 1.飲食選擇易消化且溫和的食物,不空腹喝咖啡或是刺激性的食物,養胃食物如:薏仁、紅棗、四神湯、黃色食物(番薯、紅蘿蔔、南瓜等),少食用涼飲、甜食,避免過食寒涼食物(水果、生冷食物)。 2.適度運動,促進氣血運行強化脾胃功能,例如瑜珈、氣功、快走等。 3.放鬆心情,現代女性面臨許多壓力,情緒波動會直接影響脾胃功能,保持心情平和,氣血順暢,改善婦科病。 陳孟勤表示,調理脾胃不僅能改善婦科問題,還能提升人體的正氣,氣血充盈。 若婦科問題嚴重困擾生活或狀況較為棘手,建議尋求專業幫助,而中醫擅長調理脾胃,依照病患的狀況與當下的身體狀態進行有系統的調理,協助從根源解決婦科問題。

Read More

乳癌凍卵血癌凍精 拼明年上路

國健署研擬推出醫療性生育保存補助,署長吳昭軍15日表示,首階段開放補助對象為女性乳癌個案凍卵、男性血癌患者凍精,預計114年試辦上路。 (中央社) 本報綜合報導 少子化已成國安危機,衛福部國健署15日證實正規劃癌症患者「醫療性凍卵、凍精」補助,為其保留生育機會。據統計,全台1.2萬名育齡癌友,癌症治療影響生殖功能,國健署推出醫療性生育保存補助試辦計畫,補助女性乳癌凍卵、男性血癌凍精,有望明年上路,約5000人適用,預算1億元。 根據2021年癌症登記報告,全台有近1.2萬名癌友適逢育齡階段,其中女性病友達6成。台灣凍卵協會2024年醫療性凍卵認知度調查顯示,生育規劃的癌友近9成被突如其來的癌症影響,儘管如此,仍有不少癌友透過醫療性凍卵成功實現生育夢想。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研擬推出醫療性生育保存補助,將規劃補助男性與女性癌症患者醫療性凍精、凍卵等,預計明年試辦上路。 國健署長吳昭軍15日表示,與相關醫學會專家討論後,第1階段開放補助對象為女性乳癌個案凍卵、男性血癌患者凍精,未來再逐步擴大癌別。 吳昭軍指出,補助對象將有適孕年齡限制,規劃以40歲為上限,女性乳癌凍卵補助比照人工生殖補助,首次申請最高補助新台幣10萬元,再次申請者最高補助6萬元,男性血癌患者凍精補助費用則依據市面上凍精金額,推估適用對象可望達5000人左右,將以女性居多,年預算支出約1億元。 吳昭軍說,這次補助費用比較高,希望能成為誘因之一,讓正值適孕年齡的癌症患者有感,增加醫療性生育保存意願。 目前該補助計畫正在行政程序,文件已從國健署簽出,送進衛福部,下一步送入行政院,行政院同意預算,試辦計畫才會啟動,希望公告後就能上路,力拚明年上路。

Read More

失智人生不失色 衛福部護理機構失智照護培訓計畫成果發表

衛生福利部失智照護護理機構培訓計畫,十五日於花蓮慈濟醫院舉辦歲末工作坊及成果發表。(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林中行/花蓮報導 失智症已是全球議題,衛生福利部今年三月二十一日公布臺灣社區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每一百位六十五歲長者中,約有八位可能罹患失智症。為了照護失智症患者及照護者的身心健康,衛生福利部「一一二至一一三年度護理機構重點區式主題培訓課程補助計畫」就以失智照護為主題,十五日更於花蓮慈濟醫院,舉辦歲末工作坊及成果發表,並且特別邀請來自澳洲Adelaide大學JBI實證照護應用中心主任Dr. Craig Lockwood,分享最新的國際實證及照護臨床應用經驗。 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司長蔡淑鳳表示,衛福部每年都會因應人口結構與照護需求來制定相關年度計畫,此次以失智照護為主題,特別從「實證」為出發點,因為現實中的人力與資源是有限的,所以,計畫的目標就是要能將實證基礎應用於臨床照護。 根據衛福部失智症流行病學研究發現,臺灣九成以上失智者居住於家中,而失智症照顧是整合性的工作,因為病程發展,必須提供各種不同服務模式,認知異常而不自知的靈魂,加上活動自在的身體,往往是照護者在進行失智照護時最困擾的事情之一。 計畫主持人陽明交通大學護理學院穆佩芬教授表示,很高興有這個機會,透過計畫整合花蓮、宜蘭、彰化及屏東等跨縣市的失智照護資源,讓更多人能一起關心失智照護,期望能應用護理專業能力,把這個經驗分享給更多人,讓失智症病人能得到更適切的照護,也關心所有辛苦的照護者。 穆佩芬表示,失智照護護理機構培訓計畫從陽明交大附設醫院、花蓮慈濟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及屏東縣護理師護士公會為基點,以實證為基礎,建立教學計畫、課程模組,結合線上與實體的失智主題工作坊,還有三場國際研討會,培養具有實證及全人照護核心能力的護理師。 國際失智症協會二0一九年全球失智症報告,估計目前全球有超過五千萬名失智者,到二0五0年預估將成長至一億五千二百萬人。為因應失智照護的需求,提升失智症確診率及服務覆蓋率,一一二年全臺已經設立一一五處失智共同照護中心,衛生福利部失智照護護理機構培訓計畫,提供經過實證有效的失智照護模式,能夠讓更多的居家護理所,一起成為失智症病人及家屬的守護者,讓失智的人生不再黑白,守護著失智症病人及家屬的健康。

Read More

車禍舊疾復發 置換肩關節 舉手刷牙不再痛

醫師張耀元說,車禍舊疾復發、舉手刷牙疼痛,「反式人工肩關節置換術」可恢復肩膀外展到120度。(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63歲陳姓婦人多年前因車禍造成右側近端肱骨骨折,近期右肩反覆疼痛,肩膀只要舉高超過90度就疼痛不已,影響日常刷牙、洗澡和生活品質。經過X光和電腦斷層掃描,發現右側近端肱骨癒合不良,伴隨創傷性關節炎和肱骨頭上移,旋轉肌袖也有大範圍的損傷。接受「反式人工肩關節置換手術」治療,肩部疼痛顯著減輕,肩膀的活動度也大幅改善。 東元醫師骨科主治醫師張耀元表示,當肌肉附著處的肌腱受傷時,可能出現手臂無法抬高、刷牙洗臉困難等症狀,嚴重時甚至影響日常生活。 「反式人工肩關節手術」改變肩關節施力的方向和力學,通過將肱骨部位從球面設計為凹面,肩胛骨部位則從凹面設計為球面,使得肩膀活動不再依賴旋轉肌袖,改為依靠三角肌來驅動肩關節活動。 這項手術通常適合年齡較大,特別是旋轉肌袖破損嚴重、肩關節炎或近端肱骨粉碎性骨折的患者,術後病人能夠恢復至90~120度的外展和前驅活動,足夠完成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活動。根據文獻,反式人工肩關節使用壽命較長,10年內需要再次手術的機率小於10%,提升生活品質並減少2次手術的風險。 張耀元提醒,病人可先嘗試非手術治療,包括藥物、增生治療和物理治療;對於經保守治療後仍有症狀的健康患者,手術是適當選擇。 針對可修補的損傷部位,修復手術是最理想的治療方式;對於因撕裂過大或肌肉萎縮、肌腱回縮而無法修補者,目前可考慮治療方式包括部分修補手術、關節囊重建、肌腱轉移、肩下囊置入物及反式人工肩關節置換術,具體選擇需與醫師討論後決定。

Read More

曾跌倒撞頭 翁意識混亂疑失智 醫揪硬腦膜下腔出血

醫師蔡孟洋表示,長者「慢性硬腦膜下腔出血」症狀常會與失智症混淆。(記者湯朝村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82歲邱姓老翁意識混亂,家屬以為是長輩失智症造成。醫師診斷發現,腦部有「慢性硬腦膜下腔出血」問題;經由即時手術處理,恢復原先的生活狀態,對於人、時、地也能清楚描述,才知道之前邱翁曾走路跌倒,不小心撞到頭而造成的症狀。 嘉榮分院神經外科主任蔡孟洋表示,慢性硬腦膜下腔出血,在年長者身上很容易被誤診或延遲診斷,因為它的臨床症狀是多樣性,常常被診斷失智症或是其它的神經內科或精神科疾病。年紀大的病人常常因為步態不穩,無人注意而跌倒,且未被發現而造成頭部外傷;若能經由早期的診斷,再加上手術治療,預後可說是相當的良好。 若被延誤診斷,可能造成嚴重神經損傷甚至死亡。腦部電腦斷層掃描是診斷「慢性硬腦膜下出血」最快速且正確的顯像工具,及早診斷、及早治療,可讓患者生活品質提升,恢復原先的生活狀態。 在治療方面,需要神經外科手術治療。醫師會在頭骨上面鑿1-2個洞,也就是「顱骨鑿洞術」,劃開腦部、切開硬腦膜,引流慢性硬腦膜下腔出血。這些引流出來的血水,外表看起來像是黑褐色的機油或醬油一般;而在手術完之後,病人需要放置引流管引流血水。 多數病人經顱骨鑽孔引流手術就可痊癒;少部分有殘存血水或復發,需進一步開顱手術,才能夠解決問題。

Read More

牙冠增長術 女重拾自信露齒笑

變異被動性萌發導致牙冠過短。(台北慈院提供)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25歲許姓女子從小就常被同學取笑「牙齒短」、「牙齦很長」、「露齦笑」,讓她相當困擾,不太敢開口笑。日前她為了拍攝婚紗照到牙科求診,醫師評估,許女牙冠過短的問題是變異被動性萌發,即牙齒萌發時的發育異常,以診斷蠟型模擬術後狀態,替她施以「牙冠增長術」,改善微笑時會露出的前排牙齒長度,讓她展露自信笑容,舉辦婚禮。 台北慈濟醫院牙科醫師蘇穎珊說,牙冠的主要功能是咀嚼,理想前牙寬長比為73~87%。一般來說,牙冠增長術的適應症包含齲齒、藥物副作用或咬硬物和意外造成的牙根斷裂、基因遺傳和變異被動性萌發。 蘇穎珊說明,牙齒萌發時,有主動和被動萌發階段,在被動萌發的階段牙齦會向牙齒的根部移動直到在牙骨質和牙釉質的交界附近為止。到青春期結束為止,牙齦都可能有些微的移動,但要是這個機制沒有發生,就是變異被動性萌出,會使患者牙齦露出過多與牙冠偏方形且短小。 牙冠增長術提升美觀與自信。(台北慈院提供)   牙冠增長術顧名思義是要增長臨床牙冠的部分,常用於牙齦邊緣或下方的深部齲齒及牙齒斷裂情形,透過此術式能讓醫師有足夠的牙齒補牙或製作假牙;而其他常見執行術式的原因包含牙齒萌發異常造成的美觀問題、藥物副作用與口腔衛生不佳導致的牙齦增生。 蘇穎珊指出,病人因牙齦過長或牙冠過短來到牙科求診,會先建立正確的診斷,需評估病人年紀、臨床症狀、病史與用藥史、牙齦覆蓋與牙冠比例的測量、口腔X光片與牙周探測深度。正常萌發過程在20歲左右達到平衡,因此年齡是正確診斷的基本因素。若確定手術,則會讓病人在局部麻醉的狀態下,修整齒槽骨及牙齦,使其露出更多埋在牙齦裡的齒質,增長牙冠長度。但齲齒過深、剩餘齒質不足、牙周狀態不佳、糖尿病控制不良、使用骨質疏鬆藥物或有其他生理、心理狀況者不適用此術式。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