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零疤痕 別抹消毒藥水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傷疤是許多人的夢魘,除了影響外觀,還可能會痛、癢。醫師提醒,如果只是表皮損傷時,不太容易留疤;但若傷及皮膚核心—真皮,難免會留下永久的印記,不想留下明顯的痕跡,就要避免塗抹各種消毒藥水,妥善照顧傷口,並做好除疤祕訣。 彰化基督教醫院皮膚科醫師邱足滿表示,一般而言,常見傷口種類包括:開刀、外傷、燙傷、抓傷、痘疤等,萬一出現感染時,一定要妥善治療,若有皮膚濕疹發炎,則要治療發炎。 依照傷口狀況選擇合適的藥膏、敷料也很重要,照護傷口的大原則是,必須維持適當濕潤度,換藥不造成沾黏、疼痛,傷口快速癒合,就能減少疤痕的明顯程度。 在傷口乾淨、沒有感染的情況下,適合使用人工皮類水膠體敷料,但要注意,傷口癒合過程會有組織液,和水膠體敷料結合會出現白色外觀,常讓人誤以為是膿。 如果不想留下疤痕,邱足滿表示,受傷時一定要避免塗抹優碘藥水、紫藥水、白藥水等,因為各種消毒藥水雖然有殺菌力,但也傷害幫助傷口癒合的正常細胞,對於乾淨的傷口,千萬不要使用各種消毒藥水,最好用生理食鹽水清潔傷口。 當傷口的組織液、滲液較多時,則要用海藻敷料、水膠體纖維敷料、泡棉敷料等,吸收組織液能力強的敷料,並適時更換。 邱足滿提醒,當傷口完全癒合之後,務必做好防曬措施,才會讓色素逐步淡化、減少沉澱,至於是否可使用淡化色素的藥膏,可請教專業的醫護人員。 經縫合後拆線的傷口,要貼半年的美容膠帶(免縫膠帶),以免皮膚張力使疤痕擴張而變寬。若持續使用矽膠成分的藥膏或矽膠片,可減少疤痕突起的風險,對於燙傷的疤痕,可能需要穿著壓力衣,壓迫疤痕。 此外,如果是已形成的疤痕,邱足滿表示,要依據疤痕狀況予以治療,包括:疤痕內注射藥物、雷射、疤痕重建手術、注射自體脂肪或填充物(凹陷性疤痕)等。

Read MoreRead More

關節炎釀禍 翁腿抽筋 夜難眠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許多人夜間睡覺常會因腿部出現痙攣劇烈疼痛而醒過來。台南市郭綜合醫院提醒,造成夜間腿部抽筋的原因很多,尤其是老人可能會增加夜間跌倒的危險,要請醫師診斷檢查找出原因。 一名83歲黃姓阿公有高血壓、攝護腺肥大、焦慮合併失眠、下背疼痛等疾病。最近1-2個禮拜,夜間腿部常抽筋,導致夜眠品質變差,嚴重失眠,身心俱疲。就醫經評估懷疑是脊神經壓迫合併神經性跛行併下肢痙攣,安排腰椎核磁共振檢查,發現腰椎因退化性關節炎,導致嚴重的壓迫脊椎管,造成椎管狹窄,神經根壓迫;於是進一步轉介至神經外科治療。 郭綜合醫院表示,腿部痙攣是腿部局部肌肉強直收縮的現象,會造成肌肉僵硬以及劇烈疼痛,最常發生在小腿肚的肌肉,且常發生在夜間睡眠,症狀持續數秒至數分鐘,醫學上稱之為「腓腸肌痙攣」。根據健康族群之社區統計,發現「腓腸肌痙攣」中年以上較易發生,夜間腿部痙攣的盛行率隨年紀增加而增加。年過65歲之健康族群盛行率37%,約有8成發生於夜間;80歲以上更達8成有此經驗。於曾經發生夜間腿部痙攣中,約5-10%的人幾乎天天發生。 造成腿部抽筋的原因包括以下:1.足部構造問題,如扁平足、膝反曲等。2.肌肉過度使用。3.久坐、坐姿不良導致循環異常。4.在過硬的地上工作或長時間站立。5.不合腳或不舒服的鞋子。6.神經學疾病,如神經病變、帕金森氏症、肌肉病變。7.脫水、體液容積異常、電解質失衡(鈉、鉀、鈣、鎂)及末期腎臟病。8.代謝疾病,像糖尿病、甲狀腺疾病、代謝性肌肉病變。9.週邊動脈或循環疾病(腿部靜脈曲張)。 郭醫說,針對老人族群,頻繁發生的夜間腿部抽筋,要仔細評估一些繼發性原因。根據研究,這個年齡層的下肢腿部痙攣與週邊血管疾病(風險較常人高 2.9 倍)以及關節炎(風險較常人高 2.26 倍)有較強烈關連。預防方法可在睡前泡些熱水或按摩易抽筋的部位,幫助血液循環及肌肉放鬆,或是針對易抽筋部位做伸展運動;飲食多補充鈣質、維生素D的食品如小魚乾、海帶、豆類製品等。

Read MoreRead More

睪固酮不足 嗨咖變宅男 6旬CEO常感疲倦 社交慾也缺缺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59歲CEO原是個人際關係活躍、熱愛社交的嗨咖,週末常喜歡約朋友打球。但近幾年常常感覺疲倦、無力,甚至變得不太愛外出,只想窩在家裡當宅男,少了原有的幹勁。進一步檢查發現,竟是睪固酮惹的禍。 聯欣診所院長林美秀醫師表示,正常男性睪固酮分泌的高峰期為15至30歲,之後每年會以1~2%的速率逐漸下降,到40歲之後,有些人就會開始產生不足的症狀。 睪固酮分泌不足常見症狀,除了熟知的性功能障礙外,更易增加代謝症候群、骨質疏鬆、大腦功能退化、失眠、肥胖、心血管疾病、情緒失調等多重健康風險。 睪固酮是男性活力的泉源,更是男性荷爾蒙的重要指標之一。男性荷爾蒙低下的症狀,不像女性更年期那麼明顯,容易以為「只是最近太累」、「年紀大了都是這樣的」而受到忽略。 林美秀表示,從「紓壓」、「減重」與「運動」等,加上飲食、作息三管齊下,大部分中年男性在運動、減肥後,睪固酮可以逐漸恢復正常。

Read MoreRead More

婦打鼾就醫 發現突變型肺腺癌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一名46歲女性5年前因睡眠打鼾就醫,意外發現肺部左右兩邊各別有一個腫瘤,確診為晚期EGFR基因突變型肺腺癌,在醫師建議下先手術切除腫瘤,再使用TKI類標靶治療和抗血管新生治療,幾次療程後,腫瘤明顯縮小,之後每個月定期回診,晚期一線用藥迄今,病情控制穩定,未見復發。 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陳育民醫師指出,台灣一年有超過1.3萬人罹患肺癌。由於肺癌初期沒有症狀,等到患者因為喘、咳嗽或是疼痛等症狀就醫,多數已是晚期。據統計,當中僅有3成左右患者第一時間得以接受手術治療。 至於不適用外科手術的病患,除傳統化療、放療之外,目前有多種標靶藥物可提供有效治療,其中,針對EGFR基因突變的標靶治療藥物,也就是TKI類藥物使用最為廣泛。 陳育民說,目前健保已經核准第一代、第二代TKI藥物用於治療晚期EGFR基因突變肺腺癌,大幅提升晚期肺癌治療成效,但即便如此,晚期EGFR基因突變肺腺癌患者使用這類標靶藥物後,多半會在一年左右,因抗藥性等因素,導致病情再度惡化。 近年多項研究發現,若能將現有藥物合併使用,像是將不同機轉標靶藥物合併治療,可增強現有藥物療效,延長疾病無惡化存活期。 陳育民說明,抗血管新生方法除能改造腫瘤周邊環境,將腫瘤血管正常化,讓標靶藥物更容易進入腫瘤細胞裡面發揮效果外,同時還能透過調節腫瘤免疫,提升身體打擊癌細胞的能力。 臨床研究顯示,若將第一代TKI標靶藥物,與現有的抗血管新生方法合併使用,做為具有EGFR基因突變的晚期肺腺癌病人之第一線治療,有一半的人無惡化存活期可延長到近一年半。

Read MoreRead More

不吃甜食也會得糖尿病 天然食物也含有醣類 過量食用也會致病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不少民眾會有「只要不吃甜食就不會得糖尿病」的認知。然而,國健署指出,其實除甜點及含糖飲料外,民眾每天食用的天然食物也含有醣類,過量食用等同吃下大量糖分和熱量,並不是不吃甜就不會得糖尿病,提醒民眾仍須均衡飲食,避免攝取過多醣類。 國健署表示,糖尿病是因為日常生活中不健康飲食、缺乏運動、肥胖或年齡增長等因素,造成身體的胰島素分泌減少,或胰島素作用降低發生胰島素阻抗現象,進而引起糖尿病。 大多數含糖飲料及甜點都含有大量的糖分及熱量,過量食用容易導致肥胖,提高糖尿病發生的風險,但國健署指出,除了甜點及含糖飲料外,日常生活中還有許多天然的食物含有醣類,例如白米飯、水果、綠豆湯等,過量食用也等同於吃下大量糖分和熱量,所以並不是不喝含糖飲料或不吃甜點就不會得糖尿病。 國健署建議,日常生活中除了減少精緻醣類的攝取(如蛋糕、西點、加工餅乾、傳統糕點等)外,也要注意食物中醣類的攝取份量,以均衡飲食為原則,以避免罹患糖尿病的風險。

Read MoreRead More

<醫師專欄>鉤狀骨骨折

■吳重達 (作者/奇美醫學中心骨科、運動傷害科主任) 台灣在美國大聯盟印第安人隊3A的內野手張育成8/25再度上到大聯盟。不像第一次毫無表現,一見面就有二安打,包括最難出現的三壘打。 因為印第安人隊的主力打者拉米瑞茲打擊時受傷張育成才得到機會昇上去。拉米8/24打擊時用力揮空,馬上面露痛苦,就被換下場了。檢查結果是手部鉤狀骨骨折,報導說要開刀治療。  如此,拉米的球季應該是結束了。接下來就看張育成有沒有辦法掌握機會,從此站穩大聯盟。 鉤狀骨為構成手掌的八個小骨頭之一,位於尺骨,小拇指側。在握住球棒、球拍或高爾夫球桿時,它們的尾端就剛好接觸在鉤狀骨,更精確的講是就踫在鉤狀骨的鉤狀突起上方。當球棒被振到,高爾夫球桿打到堅硬的地面,手掌被觸身球剛好砸到這個地方…等,就有可能造成這個骨頭的骨折。 骨折多發生在鉤狀突起與骨本體的交界處。手掌當然就腫脹起來,看傷者的表情就可以體會他們的痛。理學檢查在掌面尺骨側的肌肉基部可以找到壓痛點。一般的正面、側面X光基本上常看不出骨折。必需做特殊角度攝影,腕隧道視圖(carpal tunnel view),或電腦斷層攝影才能清楚看到、評估骨折。 這個骨折常被忽略或被做成其他的診斷。主要原因是,它並不是個常見的傷害。加上”位處邊陲”,不熟悉者理學檢查常做不對或找不到病灶。X光也常照不好,尤其是腕隧道視圖(carpal tunnel view),一個小偏差骨折就看不到了。 正確診斷靠看診者的高度懷疑與良好的影像與正確的判讀。 通常骨折位移不大,加上此處血液循環非常好,只要好好以石膏固定都會自己癒合。輕忽或誤診會造成骨折未癒合或癒合不良,長期手部痛與無力感是主要的症狀。此時得開刀將鉤狀突切除。急性期手術是將骨折做?固定。在手掌創造傷口與疤痕也可能造成日後問題呢!

Read More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