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NA疫苗研發2功臣 獲諾貝爾醫學獎

諾貝爾醫學獎由匈牙利裔美籍生技科學家卡里科(左)及美國醫學家魏斯曼(右)共享殊榮。(路透)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二0二三年諾貝爾醫學獎二日揭曉,由匈牙利裔美籍生技科學家卡里科及美國醫學家魏斯曼共享殊榮,兩人因為在mRNA疫苗研發方面的貢獻而獲得表彰。 根據諾貝爾官網,卡里科及魏斯曼因為在核苷修飾的有關發現,得以促成開發有效的COVID-19信使核糖核酸(mRNA)疫苗,獲得醫學獎。在疫情大流行期間,兩名諾貝爾獎得主的發現,對於研發有效的mRNA疫苗至關重要。 藉由他們的突破性發現,人們根本性地改變對於mRNA如何與免疫系統相互作用的理解,在現代人類面臨健康最大威脅之一的COVID-19疫情期間,他們為空前的疫苗研發速度做出貢獻。 卡里科和魏斯曼曾與加拿大物理學家庫利斯共同獲得二0二二年唐獎生技醫藥獎,他們發現關鍵的疫苗學觀念和方法,催生COVID-19的mRNA疫苗。 這是繼唐獎首屆二0一四年生技醫藥獎得主艾利森和本庶佑於二0一八年共同獲諾貝爾醫學獎,二0一六年唐獎生技醫藥獎得主夏彭提耶和道納以基因編輯技術貢獻榮獲二0二0年諾貝爾化學獎後,唐獎得主第三度獲得諾貝爾獎殊榮。

Read More

〈 全球探索 〉軟硬極限部署 大陸對台融合?

「福建對台二十一條」凸顯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是對台政策的主導角色,以及個人對處理台灣問題的強烈企圖心。(路透,資料照) ■馬群傑 兩岸關係近期最受關注的三件事,一是中共中央發布促進兩岸融合的「福建對台二十一條」;二是大陸國台辦公開支持大陸主管部門研究中止或部分中止ECFA;三是共軍機艦出海數量創新高及大埕灣附近的軍事動態,我國防部示警「行動異常」。 將這三件事合而為一,可以更清楚、更完整的看到中國大陸正透過巧實力與硬實力的併行策略,展現以「融合發展」為核心的對台政策,這也是大陸國家整體發展戰略的重要環節。  閩對台21條 習展現主導角色 台灣總統大選逐漸進入熱戰階段,中國大陸在此敏感時機軟、硬兩手持續對台,將兩岸關係推向一個新拐點,其中的戰略考量,甚或已超越了台灣選舉勝負結果。未來無論誰當選,都要面對極限走向的兩岸局勢。 首先,北京九月十二日公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福建對台二十一條),有兩項特點: 其一,政策拉高到國家層級,由習近平親自謀劃,交由中央台辦、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協調,偕同福建省推進政策落實。習近平曾有逾十七年在福建各地治理經驗,堪稱「知台派」領導人。「福建對台二十一條」凸顯習是對台政策的主導角色,以及個人對處理台灣問題的強烈企圖心。 其二,「福建對台二十一條」包括暢通台胞往來台閩通道、促進台生赴閩求學研習、擴大台胞社會參與、鼓勵在閩就業、就醫、住房、養老服務,納入社會救助等制度保障。究其內容雖然創新項目有限,但在兩岸官方不接觸的當下,凸顯大陸加碼著力於從地方推動融合發展。 相較於「福建對台二十一條」由大陸中央主導、在地方推進融合發展的同時,馬政府時代創下兩岸經貿交流光景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卻可能走向中止。 前總統馬英九執政時期,兩岸官方各自授權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與大陸海協會會長陳雲林簽訂ECFA。(取自海基會官網)  ECFA中止 三產業衝擊深 大陸國台辦主任宋濤於九月二十二日出席湖南長沙舉行的「二0二三湘台經貿交流合作會」時強調,「我們支持大陸主管部門結合對台貿易壁壘調查情況、依據有關規定研究中止或部分中止ECFA項下給予台灣產品的關稅優惠」。 大陸商務部在今年四月十二日公告,決定就台灣對大陸貿易限制措施進行貿易壁壘調查,涉及產品多達二四五五項。這項調查會在十月十二日前結束,特殊情況下可延長至明年一月十二日,也是台灣總統大選投票日的前一天。 台灣經濟以出口為導向,目前出口總值,中國大陸占比達百分之四十左右,順差逾一千五百億美元。大陸若中止ECFA,勢必傷及台灣。我經濟部產業發展署估計,若ECFA早收清單優惠取消,初估工具機、鋼鐵和紡織等產業受影響較大。 二0一0年簽訂的ECFA,而今似已無以為繼,主要原因在於兩岸政治關係改變。馬政府時代兩岸互動友善,北京順勢而為,藉ECFA對台讓利。但自民進黨政府上台以來,不承認「九二共識」,兩岸關係已大不如前。  共軍動態異常 我國防部監控 國防部長邱國正(右)坦言「最近敵情真的是蠻異常的」。(中央社,資料照) 進一步言,ECFA簽訂當時的政治基礎已然丕變,由兩岸官方授權大陸海協會與台灣海基會簽訂的ECFA,走向中止並不意外。宋濤強調「兩岸經濟合作健康發展離不開和平穩定的大環境」,已經道出大陸決定對兩岸現實狀況採取因應對策。 大陸若出手中止ECFA,等於進一步降低了兩岸中央層級的政治連結,但又同時推出「福建對台二十一條」,加速推進地方的、民間的兩岸融合發展。這是大陸對台政策「巧實力」的展現,兩者看似矛盾,實則目標一致。 兩岸關係的核心在統獨。國家統一是大陸的終極目標,現在大陸把統一進程重點放在融合發展,「融合」的方法則是有硬、有軟。除了經濟面凸顯「巧實力」外,軍演的「硬實力」也在進行「做好隨時作戰準備」的極限部署。 九月,共軍進入台灣附近空域和水域的戰機群,規模之大、數量之多,前所未有。我國防部九月十八日偵獲共機一0三架次,創下新高;接著又提到監控福建大埕灣附近地面動態(兩棲作戰登陸演習)。國防部長邱國正坦言「最近敵情真的是蠻異常的」。 進一步觀察大陸近期在台灣附近的軍演,都在實施跨戰區、跨軍種的聯合作戰演習,而且相關的演訓都在強調落實「做好隨時作戰準備」的要求。北京設定針對「台獨勢力」與「外部勢力介入」的軍事威懾,正在形成新常態。  面對大陸兩手 台因應更嚴峻 習近平最近一次的對台政策講話,是九月二十八日在中共建政七十四週年招待會上,重申要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其實,現階段真正該聚焦的重點,應該放在「融合」二字,並且正透過巧實力與硬實力的運用,全面落實於大陸的國家整體發展戰略。 綜觀大陸外交政策,從「一帶一路」、「全球安全倡議」、「全球發展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到斡旋中東和平、金磚國家擴容等,都強調多邊參與、互利共贏、對話談判;即使在反圍堵、反脫鉤斷鏈、反小院高牆上,也在致力排除「融合」障礙。 「九二共識」是大陸對台政策的定海神針,「融合」則是大陸實現國家統一的方法。但台灣值此大選敏感時刻,現實上,談「九二共識」會有選票得失問題,各政黨及總統參選人各有評估,恐怕都很難接受。 習近平在中共建政七十四週年上,針對國家統一問題,強調是「民心所向、時代潮流、歷史必然」,展現北京對兩岸未來走向有「操之在我」的自信;對於大陸軟硬兩手推進「融合」,台灣如何創新論述因應極限變局,大選後的挑戰將更為嚴峻。 (台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主任馬群傑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

45天撥款法案通過 拜登籲速准援烏

美國聯邦眾議院通過議長麥卡錫提出,旨在讓政府持續運作四十五天的支出法案。(路透)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國會當地時間九月三十日批准一項為期四十五天的臨時撥款法案,避免政府陷入斷炊窘境。美國總統拜登對此表示樂見,但也呼籲國會迅速批准對烏克蘭的援助。 美國國會晚間通過的臨時撥款法案,不包括對烏克蘭的援助。美國媒體報導,拜登原本希望在預算中納入向烏克蘭提供二百四十億美元的軍事援助。 儘管獲得眾院議長麥卡錫等溫和派共和黨人支持,但極右翼共和黨人強烈反對將這筆援助納入撥款法案。國會議員如今必須就另一項關於對烏援助的法案展開爭論,並可能在近日進行表決。 拜登表示,通過臨時撥款法案避免聯邦機構關閉「對美國人民來說是好消息」,但他也說,「我們一開始就不應該落入這種境地」。 共和黨控制的眾議院以三百三十五對九十一票通過臨時撥款法案,隨後民主黨占多數的參院以八十八比九票批准,以避免聯邦政府十年來第四度局部停擺,並趕在美東時間十月一日零時一分(台灣時間中午十二時一分)大限前送交拜登簽署成為法律。 聯邦機構關門意味四百萬名政府雇員中有多數人將無法拿到工資,除此之外,從國家公園到金融監管機構等一系列聯邦服務都將暫時停擺。 美國各聯邦機關早已制定詳細計畫,列出哪些服務必須繼續,例如機場安檢和邊境巡邏;以及哪些服務必須暫停,例如科學研究和提供七百萬貧困母親的營養援助。 參議院多數黨民主黨領袖舒默在表決後說:「美國人民可以鬆一口氣:今晚政府不會關門。民主黨人從一開始就表示,避免政府關門的唯一解決辦法是兩黨合作,我們很高興眾院議長麥卡錫終於聽見我們的心聲。」

Read More

康達會晤孫衛東 美重申穩定台海 陸強調一中政策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再次就台灣局勢提出警告,表示要是北京的行動引發台灣危機,全球經濟也會陷入危機。(路透)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國務院亞太助卿康達當地時間二十七日會晤大陸副外長孫衛東。康達在會中重申,維繫台海和平穩定有其重要性;孫衛東則強調,「一個中國」原則是台海和平穩定的基石。 美國國務院當地時間二十八日發布聲明表示,康達與孫衛東在華府會面,康達在會中討論美國印太戰略,強調維繫一個自由、開放、互連、繁榮、具韌性及安全的印太區域,以及台灣海峽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 大陸外交部表示,孫衛東「強調一個中國原則是台海和平穩定的基石」,並指陸美在亞太展開良性互動符合雙方的共同利益,也是地區國家的共同願望。雙方同意繼續就亞太事務保持溝通。 另外,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也再次就台灣局勢提出警告,表示要是北京的行動引發台灣危機,全球經濟也會陷入危機。

Read More

首次帶回小行星樣本 NASA太空艙順利落地

寰宇新聞網:https://globalnewstv.com.tw/ 美國NASA探測器「歐塞瑞斯號」,2016年被送上太空進行任務,24日順利把採集到的小行星樣本,送回地球,寫下太空探索的重要里程碑,因為這些樣本,是阿波羅任務帶回月球岩石後,人類從外太空帶回地球的最大樣本,更重要的是,它將幫助科學家,了解地球生命起源。

Read More

回收材質碳足跡更高 樂高以PET製積木行不通

寰宇新聞網:https://globalnewstv.com.tw/ 玩具業巨擘樂高2021年時曾宣布,將要嘗試用塑膠瓶回收作為原料,以增加公司的永續性。然而,據金融時報的報導指出,因為材料需求更大加上改造生產線所需的資源,反而會造成更多污染,樂高宣告放棄這項計畫。然而,樂高並不會放棄永續發展,反而將會在未來投入更多資源在開發公司的永續發展。

Read More

金正恩致函習近平 矢言促進雙方關係

北韓領導人金正恩致函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矢言將促進雙方的合作關係。圖為二0一九年六月習近平訪問平壤期間兩人互動。(路透)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北韓《中央通信社》二十四日報導指出,領導人金正恩在寫給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的信中,矢言將促進雙方的合作關係。 金正恩這封信是回應習近平本月稍早在北韓建國紀念日的賀電。習近平當時在賀電中表達了加強雙邊戰略溝通和工作層級合作的意願。 金正恩在信函說:「我相信…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與中國友好及合作的關係,未來將穩定發展,符合新時代的要求以及兩國人民的期待。」

Read More

〈全球探索〉美陸求緩解 牽動台灣大選?

美國總統拜登十九日出席聯合國大會發表演說,強調要負責任地管理美國與中國大陸的競爭,要去風險化,防止競爭演變成衝突。(路透) 黃清賢 美國總統拜登十九日出席聯合國大會發表演說,聚焦美國與中國關係部分,強調要負責任地管理美陸競爭,重申美國並非要跟陸方脫鉤,而是要去風險化,防止競爭演變成衝突。斯言似乎有意緩解美陸緊張關係。 美陸高層近期接觸頻繁。除了今年五月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伯恩斯訪問北京之外,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六月訪問大陸開始,陸續有美國財政部長葉倫、氣候特使凱瑞、商務部長雷蒙多等都已陸續登陸。    高層密集互動 美陸坦率對話 十七日,中共中央外辦主任、大陸外交部長王毅與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在馬爾他舉行會晤,雙方進行了長達十二小時「坦誠、實質性和建設性的」的對話;接著,十八日,大陸國家副主席韓正與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也在紐約聯合國大會期間會面。 兩國高層密集的接觸互動,反映出幾個信息:第一,雙方都理解到競爭是必然的趨勢,但都不希望競爭變成衝突,美方需要避免衝突的「護欄」,大陸則不希望美國的「圍中」政策步步進逼。 第二,雙方都認為在競爭同時,也可以有合作的契機。包括俄烏戰事、糧食、氣候、經濟、區域議題等,雙方都可以尋求合作。美國財政部二十二日就宣布,啟動經濟與金融工作小組,提供雙方管道進行坦率實質討論,未來也將定期召開副部長層級會議。 第三,美陸關係持續鬥而不破。王毅會晤蘇利文時,雙方花時間最長的是台灣紅線問題,王毅向蘇利文闡述了陸方的「嚴正立場」;美方則強調台海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雙方同意將在近期相繼舉行「亞太事務磋商、海洋事務磋商、外交政策磋商」。 第四,美陸都有內政需要,願意緩和緊張關係。大陸當下迫切需要發展國內經濟;美國則是總統大選將來臨,除了需有穩定的外部環境,在對陸政策上,拜登更需要與對手共和黨做出區隔。 大陸外交部長王毅(右)與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十七日在馬爾他會晤時,雙方花時間最長的是台灣紅線問題。(路透,資料照)  戰略博弈結構 並未發生改變 其實,拜登二0二0勝選的主因,除了美國選民對經濟改善有所期待外,對於前總統川普脫離國際組織、從國際社會「退群」激進作為很不以為然。但依美國目前的政情預測,拜登明年可能再戰川普。 拜登深知與陸方脫鉤,對美國經濟必有不利影響;從勝選的角度著眼,拜登必須在可控的範圍內,對陸政策一方面要顧及美國自己的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則要擴大國際結盟優勢,持續與陸方進行全方位戰略競爭。 綜觀美陸戰略博弈的結構並沒有改變,大環境對美陸競爭態勢發展也不樂觀,但拜登為尋求連任,面對激進反陸的共和黨挑戰,必須展現穩健的領導風格,並具體表現在「有能力處理好對中問題」,才能讓美國選民安心。 美陸兩國領導人從去年G20峇里島峰會之後,沒有機會再會晤交流。十一月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將在舊金山舉行,這是美國的主場外交,屆時能否促成「習拜會」,將是拜登展現風險管控能力的重要觀察指標。    侯友宜訪美 學者讚準備充足 在美陸有意緩和緊張關係的氛圍下,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剛結束八天的赴美訪問行程。侯此行見了紐約市長亞當斯及十六位參眾議員,甚至華府僑宴美國在台協會(AIT)主席羅森伯格還全程陪同,成果讓外界目光為之一亮。 特別是侯友宜在華府智庫發表演說,首次闡釋「3D戰略」:嚇阻、對話、降低風險等內涵,堅持應以和平方式解決兩岸歧異。馬歇爾計畫基金會學者葛來儀就稱讚侯友宜「準備充足」,且雙方在一來一往的對談中,「直球對決、回答清楚。」 侯友宜與美國智庫接觸、媒體受訪,都獲正面評價,訪美之行確有加分作用,也一掃民進黨對侯缺乏國際觀的批評,即使國民黨黨內對侯國際視野所存在的若干疑慮,也得以排除。但是,侯的訪美之行能否轉化為支持度?還要再觀察: 其一,侯友宜提出的「3D戰略」,幾乎與拜登政府的大陸政策基調一致。侯的論述高度迎合了美國的立場,但台灣選民是否願意埋單?美國對侯的支持度,難道會因此凌駕於民進黨的賴清德嗎? 其二,大陸迄今對侯友宜的論述尚未表態。在對美關係上,侯友宜雖然追上了民進黨,拉近了與美國的距離,但並不代表與大陸能繼續保持既有關係。北京除了觀察侯是否過度「親美」?在兩岸問題上,還要看侯如何做到讓大陸也肯定?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右)訪美見了紐約市長亞當斯及十六位參眾議員,甚至華府僑宴AIT主席羅森伯格(左)還全程陪同。(取自侯友宜臉書)  武嚇融合 大陸對台兩手未變 整體而言,台灣的主流民意,既希望得到美國的支持,又要同時能不得罪大陸,台海兩岸維持均衡、和平,這正是侯友宜爭取民心之所在。至於民進黨及其總統參選人賴清德,政策一面倒親美、無法與大陸對話,就自不待言了。 至於大陸當前對台政策,新近兩個聚焦議題,一個是十七至十八日晨間計有大陸解放軍戰機一百零三架次在台海活動,創下單日新高紀錄;另一個是十二日晚間大陸發布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 其實,大陸對台政策自二0一六年以來,軍事威懾「反獨」與融合發展「促統」,一直是兩手併行。面對美國在東亞與日本、韓國、菲律賓、澳洲、印度的結盟圍堵,大陸在軍事上愈形強勢已不容小覷。區域戰略對抗的軍事風險確實在升高。 另一方面,《閩台融合二十一條》是中共十八大以來,推動兩岸融合發展「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持續性工程之一。大陸希望通過「以通促融」、「以惠促融」和「以情促融」的「融合發展」路徑,實現兩岸和平統一的最終目標,這個大政方針迄今也沒有改變。 (前中國國民黨大陸事務部主任黃清賢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

Read More

〈 全球探索 〉美國汽車罷工 全球經濟黑天鵝?

美國汽車工人要求加薪,走上街頭抗議並揚言罷工。(路透) 彭志平∕專題報導 九月十五日零時起,美國聯合汽車工會(UAW)在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斯特蘭蒂斯(Stellantis)和福特(Ford)的各一個工廠展開罷工,估計有一萬兩千名勞工參與。 此次罷工的主要訴求,在於要求資方給予勞方縮減工時並且加薪,但資方無法接受。儘管現任總統拜登、前任總統歐巴馬都支持勞方,但資方不但譴責勞方的罷工行動,福特甚至在罷工展開後立刻在參與罷工的密西根廠裁員六百人。勞資雙方都立場強硬,恐怕還將僵持對峙下去。 以目前的情勢觀察,勞資雙方都各有盤算。從勞方的角度來看,必須考慮罷工基金的「板凳深度」,雖然UAW有八億兩千五百萬美元罷工基金,但如果長期大規模罷工,這筆基金還是會坐吃山空,因此UAW採取的是「小型游擊戰」策略;UAW主席范恩就表示,「談判時間拖得越長,針對的工廠就會越多」,他們打算以無預警式的零星罷工干擾資方的生產計畫。  漣漪效應 小供應商受害更深 但是,對資方來說,勞方提出的條件令他們無法接受:勞方要求每週工作四天,但是要領四十個小時的薪水,還要在四年內調高薪資百分之四十。從先前勞資雙方談判的內容來看,通用汽車同意加薪百分之二十,並且加發生活費、提高退休金,這已是通用汽車一百一十五年來的最優待遇。雖然資方願意讓步,但終究未能符合勞方的期待,經過幾個星期的談判,最終還是走上了罷工這條路。 勞方罷工,產量立刻歸零,對資方當然造成損失。據估計,目前罷工的三個工廠的汽車產量,合計大約占三大車廠在北美汽車總產量的百分之九,罷工每持續一個星期,通用汽車將損失二十五億美元,福特汽車更將損失三十億美元;斯特蘭蒂斯的損失較小,但也達三點八億美元。在罷工之前,福特曾發表聲明指出工會的要求讓資方「難以存續」;換句話說,無論接不接受勞方的條件,資方的利潤都會遭到侵蝕。 雖然罷工是在三大汽車公司的各一個工廠展開,但已引發了「漣漪效應」。全美製造商協會就發表聲明指出,全美國各地的中小型製造商將首當其衝地感受到這次罷工的影響,無論他們是否是工會企業。美國媒體也分析,就算是短期罷工,也會牽連到零部件供應商,尤其是小型零部件供應商的口袋深度較差,受到的影響會更深。 拜登在此次罷工中選擇支持勞方。圖為拜登與通用汽車執行長芭拉。(路透,資料照)  全球霸主地位 早被日本擠下 事實上,通用汽車就已通知堪薩斯廠停工,原因是鄰近的工廠罷工,導致零部件短缺。通用堪薩斯廠有兩千名員工,但通用汽車參與罷工的工廠是位於密蘇里州,堪薩斯廠員工算是無辜地「被罷工」。 從目前的狀況來看,不僅資方蒙受損失,勞方也沒還占到便宜,僵持下去負面效應更將擴大;那麼,勞方醞釀、發動此次罷工,只是單純地在玩萬聖節「不給糖就搗蛋」的遊戲嗎?當然,勞方並沒有那麼無聊,他們也是悶了很久! 從美國汽車工業的發展史來看,二十世紀初期亨利‧福特創辦福特汽車公司、推出T型車,然後導入了流水線組裝生產模式,就奠定了美國成為全球汽車王國地位的基礎,二戰之前每年全球汽車產量最高約六百萬輛,「美國製造」就占了七到八成。 美國汽車工業的全球霸主地位延續到一九六0年代,遭到日本的強力挑戰;儘管美國也使了一些政治、經濟手段,試圖壓抑日本汽車工業,但一九八0年代日本還是超越了美國。二0一三年,曾經是美國汽車工業象徵的底特律宣布破產,反映的就是美國汽車工業已然江河日下。 除了三個汽車工廠罷工之外,UAW主席范恩(舉手者)表示,他們打算以無預警式的零星罷工干擾資方的生產計畫。(路透)  工資太高 汽車工業難以承受 問題的根結之一,在於美國的高工資。二0一九年四月,通用汽車關閉了俄亥俄州廠,這間工廠曾經是五千名勞工賴以生存之處。兩名在這裡被解僱的勞工,領到的時薪大約每小時三十美元;但是,通用汽車將這裡的產能部分移轉到墨西哥,給的時薪大約只要二點三美元。 另一名被解雇的員工找到了一份新工作,但時薪十五美元,只有在通用汽車工作時的一半,她還得養兩個小孩,只能無奈的說「並不是我們在通用的工資太高。這從來都不是問題。問題是有些人賺的錢不夠」。 類似的現象早就在美國本土出現。二00八年就有大陸媒體分析,同樣是在美國生產,美國三大汽車公司的每小時勞動力成本,就比在美國南部州設立的豐田(Toyota)、本田(Honda)高出二十五美元;除了薪資之外,美國三大汽車公司還要負擔退休員工的醫療保險支出,其中通用汽車連員工、眷屬、退休員工在內,必須負擔一百萬人的醫療保險。陸媒這篇評論文章的標題直接挑明:「工會,美國汽車工業的麻煩製造者」。  衝擊美國經濟 罷工越久越深 當然,現在早已不只日本挑戰美國的汽車工業,大陸的電動車、傳統歐洲車廠都是勁敵。簡言之,美國汽車工人不滿薪資太低,但從競爭的角度考量,資方也必須控制成本,導致雙方難以達成共識。還是以薪資低廉的墨西哥來看,去年已成為全球第七大生產國,不僅美國三大車廠早就設廠,日系、歐系汽車也都落地生根,美國汽車勞工能耐他何? 最後算一筆帳,這次美國汽車罷工到底影響有多大?華爾街分析師評估,罷工每延續一個星期,美國經濟成長率將下滑零點一到零點二個百分點;如果罷工三個月,經濟成長率更將減損一點六到二點一個百分點。 美國是全球經濟龍頭,如果擺不平這場罷工,讓火繼續燒下去,令人擔心負面效應會不會外溢到其他經濟體,甚至變成另一隻全球經濟黑天鵝?

Read More

美俄太空人攜手飛國際太空站

兩名俄羅斯和一名美國太空人搭乘聯合號太空船共同飛向國際太空站。(路透)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在莫斯科揮軍入侵烏克蘭而與華府關係惡化之際,兩名俄羅斯和一名美國太空人十六日搭乘聯合號太空船共同飛向國際太空站。 俄羅斯聯邦太空總署兩名太空人柯諾年科和洽布,以及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一名太空人歐海拉,在哈薩克的貝康諾太空發射場搭乘聯合號MS|24太空船發射升空。 三名太空人預計在太空船發射三小時後抵達國際太空站。 睽違近五十年後,俄羅斯八月首度進行登月任務但以失敗告終,之後又進行此次的太空任務。 國際太空站是美俄合作難得的場所,兩國關係因莫斯科對烏克蘭發動侵略而破裂。 五十九歲的柯諾年科和三十九歲的洽布將待在國際太空站一年時間,四十歲的歐海拉將留在太空站六個月,這是洽布和歐海拉首次太空任務。 俄羅斯總統蒲亭十三日在遠東新的太空中心接待來訪的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兩人也討論將北韓人送上太空的可能性。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