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被刪除的訊息

■淡淡  還記得嗎?  上次一位你很尊敬的學長,在他剛考上自己夢寐以求的研究所後沒多久,突然傳出他檢查出有血癌的消息,甚至在你正準備前往探視他時,便傳來他已經過世的惡耗。  那時候你人不在國內,是一位朋友傳簡訊給你,你才知道這件事。  不過才短短數十字的簡訊,你卻看了好久、好久,當你終於決定把手機收起來時,還意外地發現臉頰上竟有濕濕的淚意?  隔天,你坐在飛機上時,便動手把簡訊刪掉,回國後沒有參加他的喪禮,也從不跟朋友聊起這件事。  看著這些舉動,我便開始為你感到擔心,你明知道該怎麼做才正確,卻讓自己徹底逃避誠實面對這件事的機會。  漸漸的,你開始不太和大學時代的好友們碰面,因為每次和他們碰面,你總會忍不住想起以前大家一起和學長出遊時的歡樂時光。  一個悲傷事件,就像一小團的破壞因子,它會讓我們生活中的某一塊逐漸壞死,然後慢慢影響到另一個層面。  也許我們知道,也許我們會裝作不知道。  不管到底知不知道,但我們同樣無能為力,因為──我們不曾「誠實面對」那件事,沒有誠實面對,便沒有「足夠的能量」來接受它。  那時候我真的很擔心你,但也同樣無能為力,因為你才是我們這個整體的主宰。  我希望你堅強,至少必須堅強到可以「誠實面對」這件事,但另一方面,我也知道你為什麼要逃避。  我一方面祈禱你會有自我突破的一天,另一方面,我也同樣擔心你會在選擇誠實面對時,必須再次面對這個噩耗一次。  我們僵持不下,就像困在一個厚厚的水泥牆空間裡,隨著時間的流逝,水泥牆的厚度依然沒有改變,反而在你跟昔日大學好友之間,又偷偷築起另一道「不相往來」的水泥牆。  直到學長的母親,知道你的狀況後,在學長第五年的忌日時,打了通電話給你,問你:「要不要過去一趟?」  你花了好幾分鐘的時間猶豫、掙扎,我也在這個問號前,靜靜地等著,為你即將出口的答案而忐忑不安。  我緊張地等著,最後,聽到你說「好」這個字時,原本在高空中晃來晃去的緊張,終於能緩緩落下,因為我知道──你已經決定不再逃避,願意好好誠實面對這件事。  學長母親的出現,宛如水泥屋裡突然出現的一道門,直到你點頭答應前,那道門都是鎖死的,並沒有太大的意義。  直到你點頭說「好」這個字時,門便自動打開了,而我知道水泥屋將無法再將你困住,因為你已經準備好要「接受」這個已經發生的事實了。  看著你沉靜的表情,我好想為你鼓掌灑花!  謝謝你,謝謝你終於願意鼓起勇氣面對這件事,我知道這一點也不容易,可是你已經跨出「接受」的第一步,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我好想給你一個很大、很大的擁抱,將你緊緊抱著、給你鼓勵!  很少人可以走到「接受」這個階段,不管發生什麼事,只要能夠擁有「勇於接受」的勇氣,很多痛苦的情緒,其實都可以迎刃而解。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牽掛

■林秀貞  小時候,不懂什麼是牽掛。  牽掛,是一種看不見的情感,很糾人心的。  牽掛要有對象,或是人,或是事,或是物。牽掛,就是想念,是一種愛的投射,情的安放。  有的人著迷研究,窮其一生在鑽研,世間事一概不聞不問也不知。有的人著迷戀人,朝也想念,暮也想念,夢裡也難忘。有的人著迷骨董,日夜都在想骨董,想著已擁有的,念著想得到的,腦子總在骨董上打轉。  有牽掛,就有寄托;有寄托,心是滿的,想著他她它,感覺很快樂。  牽掛是可以去找的;找不到人可牽掛,就去找事,找不到事可牽掛,就去找物。很多人養寵物,就是在找牽掛,找一個把愛投射出去的對象,於是貓兒子狗兒子的名詞就出現了。我認識一家人的狗狗叫「弟弟」,說是他們家的小兒子;這個小兒子被養得肥的像小豬,現在他們家不是狗陪人散步,而是人陪狗散步,因為獸醫說「弟弟」有三高,必須要減肥。  住在美國的外甥女婿,兒女長大離家後,搬進一棟後院非常大的房子,著迷於種果樹,他一口氣種了二十棵不同的果樹,像對孫子般的侍候著。每種樹的需求都不同,有的土要乾,有的土要溼,有的土要硬,有的土要軟,等等。於是,但凡刮大風下大雨、天太熱天太冷、地太乾地太溼,有蟲害有病害,都讓他掛心他的「樹兒子」; 當豐收時,更累得他求爺爺告奶奶地四處去送果子,但是,他毫不抱怨,且樂此不疲。  父母對子女的牽掛,應該是最長久最刻骨的。  牽掛,有時會付出很多; 但是,有牽掛,真的很美好,被牽掛,更是快樂幸福!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不願離去

■渡也 風吹入我每一個毛細孔 吹入我的肝膽 我的血管 風吹入我的膀胱 鹹鹹的 甜甜的風 吹得整個澎湖 都披頭散髮 風吹我的一生成為 颶風 和永遠在澎湖上空盤桓 不願離去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小葉欖仁樹下

■耘之  公園裡幾棵小葉欖仁以新綠繡著天空,釀著春意。  初識小葉欖仁,在新莊的中原街。社區前整排一層樓高的植株,側枝平展輪生主幹上,層層分明,簡約有型。春天時,新葉綠成一片吸引力,入冬後,葉影凋零,卻成就另幅蕭瑟美。公司就在社區一樓,工作空檔、需要轉換情緒、或純粹想欣賞時我便站在樹下。後來,走入婚姻,升格為人母,心思隨時被新生命左右,每到下班時刻步伐便匆忙急躁起來,常忘了那排樹的存在。  沒捷運的年代,思考著不能再如孕期那般,日日擠公車跨越整個台北市區上下班,把大把時光虛耗在路途上,於是產假結束便棄自己的房在外租屋,下班只消五六分鐘就能母女相會——掛念強度鬆懈了些,下班後有餘裕抬頭細瞧小葉欖仁之美、為路邊小野花停留、欣賞夕陽從某個樓角緩緩落下,新手媽媽的忙亂裡滿懷欣喜,不曾預料安穩日子的短暫。  「我接到南調通知……」女兒六個月大的某個晚餐時刻,他張口,似天外飛來一顆震撼彈。半年一晃眼過去,新手媽媽還學不會如何安撫幼兒,常在工作與育兒間灰頭土臉、腳步踉蹌,努力做中學,老天怎可在此時抽走家裡的生活支柱?嫁雞隨雞與否的難題,迅即卡住生活作息。  不過是換個地方工作,有這麼難嗎?  或許,對從事業務之人,商品變了工作性質不變,去哪都行。但對我而言,新竹是不遠,但去了,我的工作豈不若一隻牛被放到有很多魚卻沒牧草可吃之境?民國七十年代,流行服飾業在台北彷如大花咸豐草在田野,隨處湠長,遍地開花,無數中南部人北漂在這座城裡,靠相關產業養活一家子,養活自己,而我,也是。  當初毅然放棄專校就職校,孤注一擲地向著目標而去才造就的安穩園地,行走其間有份安定感與成就感,我從未想過有天必須被迫離開——打版工作,獨立且自主,除了對設計師負責,我無須應付外界的人際紛雜,是內向的我決定做一輩子的工作——回想過往,我似看見一艘載著「自我」的船正駛向遠方,心裡吶喊起:我不要。  「你一人南下,我留在台北。」幾個徹夜難眠,幾番掙扎,我下了決定。  上班前,孩子交給保母,下了班,我成了陀螺;半年又過了,我卻仍像個領了汽車駕照卻無法輕鬆上路的新手,心中興起「已婚單親媽」之嘆,怨怪自己為何要走入婚姻。  那就南下吧。  配合多年的老闆通融我繼續合作,成了SOHO族,尚能保有自我已是一種幸福。不料兒子一歲時,尋常呼吸成了女兒的負擔,一個個夜裡的煎熬,成了壓垮自我堅持的最後一根稻草;職場成了天邊雲彩,看得到卻觸不著。更糟的是,幾年過去,兒女都上學後,時間突然像生產過剩的蔬果,成堆賤賣都賣不出去,只好任其在田間萎軟、腐爛,不甘與憤懣成了日常。  難道我這輩子就這樣了?  後來,在空大修了幾堂文選課,加上每日陪孩子看兒童報,竟結下寫作機緣,將生活帶往另一座花園——即便多年來自己的園畦僅幾朵小花開展,雜草反倒茂密生長,但小花也好雜草也罷,我已愛上這座簡樸但美好的園地。  站在樹下,我看見十幾年前杵在十字路口的自己。如今,往事已迢杳,我也早從不安於成為家庭主婦的怨懟中走出。按下幾次快門,離開小葉欖仁,心中不再有丁點躊躇。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耳順旅人

 ■陳彥汝  十歲,天真浪漫的年紀,夢想著踏上外太空,將星星納入手心;二十歲,大學生活,嚮往環遊世界,漫步在各個國度;三十歲,事業打拼期,不再奢望遙遠的念想,唯一艷羨能獨自坐上毫無目標的火車,在不同城市間遊走;四十歲,有了家庭和孩子,只願在假日裡踏青看到孩子們的笑容;五十歲,事業家庭皆有小成,那些旅行的動力漸漸減弱,現在的日子似乎也不錯。  人生走走停停了一段日子,慾望越來越小,現實生活中有太多事務需要擔憂,有太多責任需要負擔,她漸漸忘了青少年時期的那股憧憬與熱忱。但當退休、兒女皆小有所成,日子總缺少了點什麼,年輕時的夢又再次出現在她心中,也許冒險的因子從沒有因時間年齡而改變。  她和老伴選擇了火車的環島之旅。隨遇而安,沒有目標的往前,也許旅行本就不需要有目標。記得有一站,稻穀花田間,她像女孩般翩翩起舞,酷愛攝影的老伴就把那瞬間的笑顏紀錄成永恆。還有一站是海邊,赤腳走在沙灘上,他們似乎又變成熱戀期情侶,打打鬧鬧,也許多的僅僅是歲月的痕跡,其他依舊沒改變。除了鄉間田野,他們也經過不同城市的街道,有時配著兩杯拿鐵,就可讓他倆沉靜一個下午。  老伴說:「也許你一直在等待的是可以陪妳完成旅程的人,下次咱們換不同的國家吧!」繁忙了半生,六十歲,耳順之年,終於完成了一生的念想,永遠也不遲,她已經愛上這種隨遇而安,沒有計畫,只有當下的日子。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落雨聲

 ■馮國豪  五月的潮州受梅雨鋒面通過,下了連續整整十幾天的大雨,由於年輕時打球扭傷腳踝一直沒有好好處理,每次連續幾天大雨,右腳踝就會隱隱作痛,這也讓我想起往生已經十多年的母親。  幼年時由於父親工作不穩定家中經濟狀況一直不好,母親除了操持家務,還要拿點手工藝回家做貼補家用。我是家中老么,母親47歲才生下我這個么兒,儘管家中環境不好,但是母親對幼時的我非常疼愛,不論工作或休息總是把我帶在身邊。印象中母親十根手指有6根都彎曲變形,那時只是覺得很好玩很有趣,總在母親休息時,她的手指就變成我的玩具,常常不經意的撥弄。  直到年紀稍長,才知道那叫做「類風濕性關節炎」,因為母親年輕時工作操勞過度,免疫系統早就被病毒侵襲,同時因為身心壓力過大以致手指關節嚴重變形。但是年輕的我並不知道母親肉體上的痛苦,常常拿母親變形的手指開玩笑。  直到我大學畢業服役退伍進入報社工作,那是母親已經70歲,由於兄姐和我陸續就業,家庭的經濟狀況也逐漸改善,母親生活壓力才逐漸減緩,但由於我們都在工作,家務事還是由年邁的老母親操持,但由於母親身體還算健朗,身為孩子的我們也都覺得這是理所當然。  只是邁入老年的母親,受到關節炎的折磨並未稍減,尤其是連續大雨後,常看到她眉頭深鎖,雙手不斷用藥酒搓揉,但為了不讓我們擔心,總是婉拒到醫院就醫,而我們也因為工作繁忙常常隨著她。有時忙了一天回到家中,母親說她手指很痛,沒辦法煮飯洗碗,不懂事的我有時還會回她一句:「真的有這麼痛嗎?」當時總覺得母親是在「撒嬌」,而工作一天疲累不堪的我,也無暇顧及母親的感受與心情。  40歲那一年母親往生了,我也早已進入大學任教,年輕時因運動受傷的腳踝開始發生變化,平時就會輕微的腫痛,連續下雨的時候痠痛就會加劇,就醫之後才知道已經轉變成風濕,請教幾位醫師朋友得知,母親當時長期類風濕關節炎恐怕是我腳踝痛楚的好幾倍,那時回想起母親年輕時的操勞,老年受到病痛長期的折磨,讓我不禁潸然淚下。  這幾天梅雨侵襲,已經退休的我,在音響中偶爾聽到江蕙的「落雨聲」,我也正在像母親當年那樣用藥酒揉著痠痛的腳踝,當歌詞「你若欲有孝序大毋免等好額,世間有阿母惜的囡仔上好命,毋通等成功欲來接阿母住,阿母啊!已經無佇遐」入耳,母親的形象浮現在眼前時,我的淚水已忍不住落下……  妻子看到正在擦眼淚的我,訝異的問:「怎麼了?」  我淡淡回了一句:「落雨天真好。」  真的,在天上多年的母親,想必現在不會再受到病痛的折磨了。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老媽的老嫁妝

 ■劉錦得  「老媽呀,您這張書桌的抽屜門板快脫落了,還捨不得換嗎?」這天一早,老媽要我打開她書桌中間的抽屜取出銀行存摺時,我大聲嚷嚷著,要她換掉那張老書桌,老媽立馬回應:「開啥玩笑,它是我老骨董的嫁妝耶!」  老媽說當年結婚時,不但不收男方聘金,還送了不少嫁妝,雖沒有一牛車,然而也有好幾卡皮箱,除了「三機一箱」──電視機、洗衣機、縫紉機和電冰箱外,還陪嫁了全套家具;其中的沙發可是好幾萬,而這張書桌價格也不便宜,且是老媽特別挑選的:書桌中間有大抽屜外,兩邊也各有四層抽屜,老媽是個喜歡塗塗畫畫的人,書桌自然不可或缺,因此特別買了這張要常與她為伍的書桌。  只是,沒想到婚後,愛閱讀的老爸竟「喧賓奪主」的「搶」著用,當然老媽自是不甘示弱,只要她比他早下班回家,第一件事便是「霸佔」著書桌;而老爸也非省油的燈,一發覺老媽沒在書桌前,趕緊擺上書本,專注的閱讀,於是夫妻倆幾乎天天上演著「搶書桌」的戲碼。  「既然它是嫁妝,應該歸我用,妳可以另購一張書桌呀!」老爸竟然振振有詞的說她不該跟他搶書桌。後來老媽覺得彼此搶來搶去的非長遠之計,便說盡好話撒嬌,誰知老爸還是不領情:「我發覺用妳這張書桌,看起書來,心得還真不少呢!」被老爸這麼一說,只好豎白旗啦!  隨著年代久遠,中間那個大抽屜被他們開開關關的拉扯,門板給扯鬆了,老媽得常拿鐵釘釘牢,又繼續使用,她說老東西就像老酒一樣越陳越香,和這張老書桌相處了已五十多年,感情濃得化不開,老媽自是捨不得換掉啊!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長大以後

 ■琹涵  小時候,年紀小,當然是要聽從父母的帶領和教導。  只是,我們總覺得:父母把家規定得很嚴,動則得咎,有多麼的不自由。我們想,千萬要快一點長大吧?長大真好,再也無所拘束了。  我們一心巴望著長大。我們以為,只要長大,就可以為所欲為,再也不必被別人管了。  長大真好?真的是這樣嗎?  日復一日,時光就在我們的不經意間快速流逝了。  終於我們長大了,求學中的書讀完了,也找到了工作,父母放手,讓我們單飛。我們開心了嗎?這時,我們反而回頭羨慕起童年時的無憂無慮,也開始明白,的確是在父母的呵護、帶領之下,我們都曾經備受疼愛和照顧,我們才會有今天所擁有的一切。  有誰是不學而能的?如果沒有父母的愛,我們能順利地長大嗎?  長大,意味著工作的份量增大,肩上責任的加重,言行舉止更要符合禮節。依舊有著社會的規範和道德的尺度需要遵守。我們真能為所欲為了嗎?恐怕還是不能。  其實,我以為,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是好的,讓我們有不同的學習而且循序漸進,我們終究長成了堂堂正正的好國民。  當我認真讀《論語‧述而篇》,孔子是怎麼教學生的呢?書裡這麼寫著: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文意是:孔子用四種科目來施教:學習典籍,修冶品行,心存忠厚,做事信實。  這是孔子施教的大鋼,也可見他的重視德行,存仁者之心。只有先成為一個品學兼優的人,然後,才能冀望會是個有用之人。  成長的過程,或許我們也曾有過遲疑,探索,苦悶,艱難和挫敗,幸好也曾有人對我們表示善意,給予慰勉和鼓勵,甚至有人願意持燈引照,讓我們不致迷失了方向,這都是人生旅程中難得的福分。我們謹記在心,不敢或忘。希望有朝一日能湧泉相報,或者幫助遠在我們後面的來者,讓自己也成為愛的傳遞者。這不是很有意義嗎?  只有以珍惜的心,肯吃苦,樂學習,懂得感恩,那麼,在流血流汗以後,我們才拿得出更好的成績。我們清楚的知道:只要勇敢的走過坎坷,坦途就會在眼前出現了。  當所有的艱難和困頓都成為過去,我們既已盡其在我,便也沒有太大的憾恨。  雲淡風輕,是我們歡愉卻又平靜的心情。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牽手

 ■宋玉澄  第一次牽手,是在四十歲至五十歲之間。初始有點因不習慣而覺得羞赧,也或許因為別人都沒有而感得突兀;總之,小心翼翼地握著、牽著,不敢大力、也不能不出力,掌中那隻小手上指頭的輕微蠕動,一切都在若有若無之間,發生的好像自然;然後心中的漣漪平復後,竟又微微高興及驕傲起來。  你輕握著,握的不是柔若無骨,甚至有些堅硬,小手在掌中乖順安靜自得。那是媽媽的手,不記得是你主動、還是媽媽主動,在過馬路的時候,你與媽媽的手就牽了來。那是拂照養育你出生、生長,近乎一輩子的手,你無法想像有一天,有這麼一刻能牽著、握著。你無法適應這巨大的反差,仍小心地握著、牽著,並刻意的提高聲量說著、聊著、笑著,好似要沖淡、沖去那份似有似無的尷尬。但媽媽自然又自在,高興地與熟悉的熟人打著招呼,主動介紹:這是我兒子。  你並不是孝子,連孝子的樣子也沒有。自己有了家,就忘了父母。忙,只是藉口。爾而回家,只是順便路過,別人說是孝親,其實是自私,只有自已知道。  媽媽不管也不關心這些,只關心是孩子的你過的好不好?而媽媽自已呢,你問,永遠都是一個好字,雙手緊扭的說著標準答案。  媽媽的手小也巧。記憶中從沒停歇。糊火柴盒—就是在火柴盒的外圍,貼上外包裝;或是縫手套—手套已是半成品,只需把機器無法縫合的指頭部分縫合,就完工;高高如牆的壘壘成品,你以為會賺很多錢,結果就是幾元幾角;那是客廳即工廠的年代。  再來,就是織毛衣、做裁縫,雙手縫縫裁裁,貼補支撐這個殘弱家庭裡的四個孩子。  再來,就是進罐頭工廠,做女工,削鳳梨,削的左手皮開肉綻,鮮血直流,送醫縫合。那個年代的婦女泰半如此,隨著時代默默進步的軌跡,默默前進,沒有喊累叫苦。  你見過媽媽的手。指頭上布滿細痕,像臉上的皺紋;臉上的皺不痛,手上的紋會痛;你常看著媽媽用雪花膏當藥似地擦抹戳柔。你問:怎麼呢?就是皴了。過一陣就好。  上一代的父母多如此,像水壩,蓄積著家中能量,也絕不顯露壩體上的隙漏或脆弱。  晚年罹患糖尿病的媽媽仍然下廚,廚藝了得,刀工神奇。你在旁觀賞,熱裡去、水裡來,如機器般地神準快速。但偶而仍會失手,切割了自已的指頭;你在旁驚呼,卻引來媽媽的白眼,說:都老皮老肉的,別大驚小怪!  最後。媽媽走了,那雙滄桑的手不見了。但至少,你曾經握過、牽過,當年的羞赧,如今都醞釀成了心酸的滋味,不時的在心頭翻騰起。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嬌媚鳳眼荷花塘

 ■波晏  她來,帶著馬賽的薰衣草皂,晚春的四月,當該是薰衣草隱約要在普羅旺斯綻放的時節。  我心默默轉移到我委託她購買的《韓波全集》。這個年少就能寫就百行韻詩〈醉舟〉的詩人,在法國文學上畫下彗星似的光亮。自詡為詩歌的「通靈者」,作品中環繞著煉丹術般的神祕氛圍:他與詩人魏倫的瘋狂戀情,讓他們在英國、比利時縱情生活,造就《地獄的季節》與《光照集》的靈魂夢魘。然而,二十一歲時的韓波,自此出離詩歌世界,投身軍旅,遊走在歐洲的城市間,二十六歲起則在阿拉伯經商。最後因為腿傷而結束短短三十七年的生命。  年少時節,我寫詩、讀詩,大學時期卻遠離文學創作,迎向德國哲學辯證,卻在中年時節流轉在法國文學的殿堂。然而,在書寫論文的時刻,卻尋求法國文學與德國哲學共鳴的可能性。生命盡是迴旋曲,慕戀一種文化,逃離,回返。  我帶她離開捷運旁小公園,穿過高架橋下拱形的洞穴,來到這條寂寞的靜巷。我們一連造訪三座日式老建築的遺蹟。這座島嶼中殘留太多日據時代的記憶。就像我們剛剛到訪的那幾個建築物,全是那個時期留下的刻痕。  每次造訪這些建物,總讓我回想起奶媽家的老宅子──日式平房子,滿室鋪上榻榻米。那宅子就在河邊的巷子。小學暑假,我總央求媽媽讓我去奶媽家待上一段時間。那時,我總愛趁著大人午睡時,穿過那道長約十米的拱狀石橋,到當時專門上映洋片的戲院前,看玻璃窗前那些電影廣告,對我來說,那些外國明星的臉孔,形成一種奇幻感。我還記得,我的個頭剛好能夠清楚看見櫥窗上「魂斷藍橋」的電影預告。男主角的大軍帽,和女主角華麗的捲燙髮絲,融合成絕配的情侶組合。  但我對美國文化終究擺出拒絕的姿態。新潮文庫裡那些歐洲作家的魔力,席捲了我的中學生涯。我迷戀藍若昀的母語文化,而她卻愛中華文化。然而,離開台灣不過一年,她的中文生疏了,甚至把她的中文名字「藍若昀」都遺忘了,以致於在這個日式建物的琴道館上的簽名,也錯置為「藍若均」。我提醒她,她才恍然大悟,她的「昀」是「日」字邊,意指「日光」。  對我來說,茶藝品茗交融法語,才是這個下午的主軸。我們坐在藤席上的和室裡,一扇紙糊拉門,讓我們和其他賓客隔離。窗外的綠樹與野草,卻擴大我們的視野。  一陣討論後,她選了狀似嬌媚的鳳眼糕來搭配她的東方美人,她說那鳳眼糕的造型彷彿女子的眼眸,正如絕美的女子(我在心中暗自思量,白米碾揉出的滋味未免過度單純,這樣的美人,少了勾魂的情味)。我選擇了餘韻悠揚的梨山茶佐以盛開的荷花酥,那是高山的冷冽迴返人間的滿池芳香與中式點心的華貴氣味。  我必須承認,在這個城市中,含括著太多國度的文化交融,當我回眸一小段這個城市的記憶,聆聽古琴像行雲流水,穿梭過近代血跡斑斑的史實,在這片詩的屬地中,我看見落寞的貴族,在高樓林立的新世紀中,朗誦著僅存的斷簡殘篇。  入夜,薰衣草香不斷的發散香氣,但思緒間,卻出現滿池荷花。恰恰是「嬌媚鳳眼荷花塘」。

Read More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