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竹籬笆內的歲月

■蘭蘭  眷村就像一個時代的大熔爐,把不同出生背景,不同教育程度與文化差異的人聚集在一起,他們相互依存,相互碰撞,交融出一種獨特的眷村文化。  1949年隨著國民政府來到台灣的外省人,俱都身無長物,生活異常艱辛。每個家庭裡都有一窩的孩子要養,許多父母忙於生計,孩子疏於管教之下,很容易就走上歧路,成了叛逆少年。他們結黨結派,砍砍殺殺,為家裡帶來禍事連連。「幫派」在60年代的眷村中是我們成長的共同記憶。  眷村裡的幫派,大多是一群十來歲的孩子,他們經常在外滋生事端,惹來大批兄弟來村子裡尋仇,當年雙方人馬對峙的驚悚畫面,如今回想起來依然讓人不寒而慄。先是雙方的大哥出面交涉,身後站著一群手持刀棍的小嘍囉,當談判破裂,大哥一聲「上」,雙方人馬就廝殺成一團,血氣方剛的年紀,常常是殺人不眨眼,冷不防,一轉身,利刃一刷,鋒芒入眼,斑斑血跡就在身上留下了記號。一陣混亂中,村民趕去派出所通報,警察一來,大家急忙鳥獸散,有些逃躲不及的就當場被逮捕進了派出所,等父母下了班再去警局交保帶回。  住在我家隔壁的一個小男孩,從小個性內向溫馴,但母親沉迷於牌桌,父親忙著賺錢養家,無暇顧及他的生活日常,他整日在外廝混,最後淪為幫派的一份子,械鬥、吸毒,無惡不作,後來還因犯案進了少年觀護所。在他身上隨處可見因械鬥而留下的刀疤,每次受了傷強忍著痛,自己走去村子的醫務所包紮,鮮血淋漓的畫面,讓一旁的我們嚇得哇哇叫,他卻連眉頭都不皺一下,等傷口結痂了,自己拿把剪刀就把縫線給拆了,想來真的不可思議。  這個男孩直到高中畢業去當兵,才真正遠離了幫派。  當年眷村裡的男孩在高中畢業之後,以報考軍校為首選,若能順利考上,不但吃、住、學費全免,畢業後更不用擔心就業的問題,無形中替家裡解決了許多經濟上的困境。那些考不上軍校的男孩,有些會在當完兵之後選擇去當船員,然後跳船去美國餐館打工。船公司會在他們上船工作之前,事先與他們簽訂一份契約,若中途跳船逃逸,船公司便會依據合約,要求家屬賠償。  跑船當船員只是他們去美國的一個跳板,實際上是為了賺美金改善家境,這在當年的眷村裡是司空見慣的事。他們會事先與在美國工作的眷村弟兄聯絡好相關事宜,等船一靠岸順利逃脫之後,直接去中國餐館打工,賺到了第一筆美金就立刻寄回家裡,用來償還船公司的賠償金。之後,家裡陸續添購的一些家電產品,如電視、冰箱、洗衣機等等,都是他們從海外賺回來的辛苦錢。然而身在異鄉,漂泊經年,那份思鄉的孤寂,對他們來說,在身心上都是無以復加的煎熬。  這個男孩跳船到美國後不久,在餐廳打工認識了一個美國女孩,兩人結婚後開了一間中國餐館,並且生了一個女兒,生活還算平順。二十多年來他不曾回來過台灣,連母親去世亦未曾回來奔喪,卻在父親病危的時候,放下一切帶著妻子趕回來見父親最後一眼。  這孩子當年因為誤入歧途,被父親視為眼中釘,經常被鞭打的遍體鱗傷,母親沉迷於牌桌,棄子女於不顧,他所以離鄉打拚,多少是因為從小心中那份得不到的關愛,而心生怨懟。當年離鄉才20來歲,再回鄉卻是為了與父親道別,當父親闔上眼的那一刻,所有的恩怨也隨之入土,手中三柱清香,盡是寬容無怨。  20多年來,在他輾轉世途的流浪中,從童年桂花香的巷子口,流浪到異鄉命運的海口,多少思鄉的淚水,只能暗夜裡一個人流,他想著逢年過節一家團圓的年夜飯,在那裡有他的兄姊,有著一個年年盼他回家吃年夜飯的雙親。父母終究是走了,他自責沒能陪著他們走完人生最後的一程。那匯流在心裡的斑斑血淚,有他多少的惆悵怨懟?那怨懟裡,又有多少萬水千山?  如煙往事彷若隨風遠去,如今眷村已拆遷,竹籬笆內年少輕狂的歲月,早已隱匿在一堆瓦礫中,被忽略,也被遺忘。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埕上光影

 ■林佳樺  看電影在我生長的鄉下是大事,那時,村裡好幾年才能放一次片子。傍晚,我快速扒好飯,和外婆帶著板凳出門,放映師搬出圓輪盤,將光打在稻埕的一面泥牆上,村人們陸續到來,雜有幾攤小販的叫賣,空氣中有棉花糖、枝仔冰、爆米香、麵茶的甜香,鬧聲哄哄地類似戲班子來村裡登台演出的盛況。  埕上會大量湧現人潮,通常在年節時分,廟方會請野台戲酬天謝神,或放映露天電影。戲班演員和觀眾很熟,下了戲,我曾去稻埕後方搭建的戲棚「探班」,幾小時前高不可攀的福祿壽神仙,臉上妝未卸,卻咬著檳榔要小孩子的我幫忙買啤酒。電影裡的演員在現實中我則接觸不到,圓輪盤投出的光束及牆上畫面真實又虛幻,我會跑到畫面的牆壁後頭,看看是什麼世界,結果只有大片蔥稻菜園;再跑回來放映影片的這一側,牆上的劇中人正說著台詞,影像中是未曾見過的景點,不像野台戲那般固定幾個佈景。  曾好奇問外婆,電影和天天看的歌仔戲布袋戲有何不同?外婆說,「演電影个人無簡單,面予人放這大,每一寸表情攏乎人看了了。」後來村裡播放電影時,我特別注意演員臉部精細動作。  村裡播放的露天電影有抗日戰爭國語片,如《梅花》、《四行倉庫》,觀影時間長,外婆會買一枝棉花糖,叮囑省著吃,習慣說台語的她便和村人嗑瓜子聊天。台下觀眾自由來去,常有人中途離席,有人半途加入仍能接軌劇情。我好奇放映設備,常跑到光束前扭身子,讓身影打在牆上,招來觀眾笑罵。  外婆陪伴看完整部電影,約莫是我上國一解嚴了,村子放映林福地導演的台語片《思想枝》,那時我已青春期,對男女主角心繫彼此卻又無法在一起的虐戀印象很深。有幕畫面是男女主角靜默互望數分鐘,一句對白也無,只有場景與光影流動。至今仍記得畫面中碧海白岩的鵝鸞鼻,也牢記這首民謠旋律;最記得外婆承諾要帶我去電影拍攝的屏東當地遊玩,那是她少數答應、但一生都沒有做到的事。  隔兩年,這部電影在埕上重播。有幕女主角摔傷失去記憶,男主角用愛情治療女主角身心傷痛,當下耳畔響起〈思想起〉民謠,帶出兩人苦戀的淚水及眉間緊鎖的無奈。重看時,總覺得放映電影的圓輪盤是時光機,轉出我以前深印腦中的畫面,勾引出埕上曾有的小販聲及氣味。  我藉由男女主角的苦情與自己內在的對話,原來自己的愛情觀是如此在乎天長地久,曾經擁有的灑脫我做不來,讓我觀照最真實的內在,明瞭在感情中,我是會佔有控制嫉妒忿怒善感多疑,那真是不熟悉的另一個內在。  埕上觀影時,戲台的喇叭常有回音、小孩哭鬧,夾雜著「下來下來」的喝叱,原來有人爬到樹上觀看;有多人要如廁時,影片就會「客製化」暫停,是專為人們設置的「尿點」。有次放映李小龍功夫片,下了戲,我拾根竹竿當武器,在自家後院與影子砍來殺去,演出自己的江湖。  喜歡埕上觀影時與人共享的氣氛,該笑時有人笑或不笑,出現壞蛋時有人罵或者喊不要吵,那是一種共鳴共振,讓沒有同伴的我的童年繽紛熱鬧,和自己一人看電視,感受大不同。  長大後進電影院,總不習慣吃爆米花,心想得是雙手滿臉黏膩的棉花糖才有滋味,黏住圓輪轉盤投影出來的思想起。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美人圖

 ■高潤清  她迎面而來,所有憂煩瞬間飄落,背影逐漸婆娑,脂粉卻滯留空氣裡,到底是幽幽還是悠悠,徒留一晌驚豔,誰家姝女。  妳我擦肩而過,眼眸盡是清風微颺,淡淡香郁、撲鼻成詩,如鳶飛啼鳴,柳柔長曳,啊!如晨曦亮麗、似彤雲綺麗,望之而神遊,誰家淑女。  她們簇擁而歌,我佇立而觀,似徐風激昂、如驟雨飄忽,剎那如雀鳥竊竊,瞬息如轟雷急落,舞逸而影亂,忽而聲谷迴音而粲然,動靜之間如盎春之萌發,誰家女兒。  我彳亍松蔭下,一笑韶光如蒼狗,時不我予,半身佝僂,孑然寂寥影無蹤,讀來<關雎>思窈窕風韻,青春難回。看哪!葉颯颯而鼓,枝輕盈如彎月,青絲飄逸間,幾回奪人目。聽哪!呢喃迴軒巧笑裡,逐風戲雨幾聲柔,卻怕春妍晚來近黃昏,一聲泣、一聲怒,聲聲還去春光老。  讀美人兮、心未老,頃刻間眼醉人未醉,一筆勾勒綽約女。倩兮、盼兮、洵兮,眼前一幅畫,筆落手札笑一回。 作者案:讀莊雲惠〈筆耕心田‧美女遐想>後記。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禮物

 ■洪金鳳  在我二十歲時,爸爸第一次到百貨公司買一件外套送給我,那是媽媽從澎湖到台北住院開刀完成後,我們去逛街時所買,我覺得很珍貴,即使已過三十幾年,那件外套都長年吊掛在衣櫃裡,但我依然懷舊,依然捨不得丟,因為那件衣服對我來說,意義非凡。  以前我們在澎湖的生活是貧困的,很少花錢買衣服,成長期,媽媽曾經為我做過衣服,但衣服都做很大,就是為了應付我慢慢長大能多穿幾年,即使後來經濟發達,生活漸寬裕,但節儉成習致使我買的衣服都是洗了容易褪色跟變形的那種。  出外工作初始,薪資微薄,我還是維持省吃儉用,量入為出的習慣,事事精打細算,不敢在衣服跟食物上花費太多的金錢。  那年因為媽媽罹患子宮肌瘤,我和爸爸陪她到台北大醫院開刀,爸爸因為害怕不敢在手術同意書上簽名,還是由我代筆後,醫生才為媽媽進行手術,由於手術成功,爸爸才放心帶我跟著住台北的阿姨去百貨公司買衣服。  爸爸以前從來不會注意我穿衣服的事,但那天在逛街時,他就突發奇想地要幫我買件外套,而且平時不擅言辭的他還跟我說「要買就要買品質好一點的,不要買那些阿里不搭的,穿沒幾次就變形縮水了」,我當時沒有喜形於色,但內心卻是雀躍歡喜的,沒想到木訥的爸爸也有貼心的一面。  我們挑挑選選,就選中一件當時價格不低的外套,爸爸看我穿得合身好看,臉上也微微展開喜悅的微笑,就像媽媽手術成功時,他放心的表情一樣。  我一直記得那個幸福溫暖的表情,也在爸爸買給我的外套裡,看見一種無聲的關懷與愛。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典藏小屋

 ■沙其瑪  車子向前方駛去。每回走在這條路上會有個特別的掛念,越接近掛念的所在,目光越是緊扣著路旁的一景一物,深怕不小心錯過了,既然路過,看一眼也是好的。  進入大門,左側是一排住家,住家前是車道,車道的盡頭,最後一戶是我們的舊家。舊家是兩層樓的公家宿舍, 一樓約六坪大,客廳擺上一套桌椅和電視,綽綽有餘。僅可轉身的廚房是客廳的鑲邊,只能以「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讚美它。二樓分隔三間小房間,大手大腳住慣鄉下地價便宜的大屋子,來到這個袖珍小屋,恍若成了被擠進殼裡的蝸牛,但是,蝸牛的心滿足得忘記抱怨,仍然揹著殼,悠然地爬行在自己的大日子小日子裡。  和小屋初相見,彷彿是舊時相識,一下子就認定了它,欣欣然別無二心。結婚前,準新郎和準新娘和準新娘的爹拿起刷子,把四面牆重新油漆了一遍後,整理衛浴,裝上窗簾,鍋碗瓢盆一到齊,兩人世界的家就亮起來了。  小屋也是老屋,半夜裡下起大雨,雨幾乎把屋頂溶化了,從屋頂破洞傾盆而下的雨水正中我的便便大腹,可能驚動了肚裡的孩子也打噴嚏了!孩子過敏、怕冷,他都怪罪於這個意外的事件。連日雨下,修屋也要等天晴。未雨綢繆,上班前,大小鍋盆全佈置在床上曾漏過雨的地方,是防雨,又像是在捕雨。但那光景並不悲情,比起蘇東坡:「他時夜雨困移床,坐厭愁聲點客腸」的惆悵一點也不惆悵。  很快地,小屋多了新成員。喝奶時間一到,便哇哇大哭,準時如鐘,像在昭告左鄰右舍,他的媽媽是個笨手笨腳的生手。半夜,微微的燈光下,他喝完奶,手舞足蹈。躺在爸爸的一雙大手上,父子倆四目相對,聽著爸爸的聲音,在三字經的節奏中,才瞇起眼,笑著進入夢鄉。  上班日,順道送孩子到娘家,匆匆白日的小別像是為了日暮黃昏的重聚,令人迫不及待。  後來,弟弟不按牌理出牌來到我們的三人世界。躺在搖籃裏,他最喜歡手捏著毛巾角,一邊旋轉他粉嫩的小胖腳。會走路了,便不停蹄地爬上爬下,越是禁區,他越是要去探索。常常,他的小影子一閃,媽媽的眼睛也一閃,不時地忙著警察抓小偷,小偷樂此不疲,警察疲於奔命。  小屋是一個快樂窩,我們在一樓玩樂高、畫圖、看故事書。膩了,換到二樓的床上聽故事,等小火車。北面圍牆外是一片田野,隨著節氣變換春夏秋冬,屋與田野之間隱藏著我們最愛的風景。就在圍牆外,有一條鐵軌,台糖的小火車會定時嗚嗚嗚地來。孩子趴在靠床的窗邊迎接他們的大玩具,從那遠遠傳來的嗚嗚聲起,到轟隆轟隆拍著你的心跳而過,再目送它晃著尾巴遠去,每一秒都精采。  在這偌大的屋裡,當你忙到忘情時,如果突然發現屋裏安靜異常,鐵定是孩子在角落偷偷搗蛋了!哥哥出現時,已變了髮型,他藏起勞作剪刀,裝作沒啥事的樣子!滿兩歲的弟弟無聲無息兩腳踩在大牛奶罐上忙著泡牛奶,弄得一桌一地的!有時穿著背心、短褲,踩著爸爸的大皮鞋在屋裏耍帥逛大街!當時令人頭上冒煙的事,沒想到現在竟已被時光釀成了最懷念。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搞頭。老公在小路田邊撿到一顆瓠瓜苗,喜滋滋地帶回來種下,瓜苗每長高一吋,他內心的望想也增大一寸。瓜藤攀附在窗戶鐵架上,綠意日漸濃密,終於開花了!終於結了小綠果了!隔壁的劉伯伯近前細看,他說:「這是冬瓜啦!不是瓠瓜!」老公還是不信。從此,每個人天天都盯著它等待答案。果真,薑還是老的辣,劉伯伯贏了!我們看著瓠瓜長成碩大的冬瓜,忍不住笑了又笑!  後來的後來,我們有了新家,蝸牛脫去窄殼,像魚游入了大海,不必再擔心連夜的雨。那喜悅是蘇東坡「一聽南堂新瓦響,似聞東塢小荷香」的喜悅了。  小屋的一切成了過去,越推越遠,鮮明的色彩漸漸褪去。台糖的小火車走入歷史,也成了若有似無的幻影。如今軌道已平鋪成了自行車道,當你騎著兩輪車逍遙而過時,沒有人會了解當年那列慢速小火車在孩子的心目中的帥氣絕不下於今日的鋼鐵人。  我把小屋的鑰匙留下來,握住了它,彷彿就典藏一切美好的過往。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關於水流的辯證

 ■蔡慶輝 河水流動的底蘊 滿載靈魂的韻律 所有的浮沉 情歸河的入海口 豈止是日落前 黃昏後的 一席黝黑辯駁 晨曦來過 便有朝陽緩緩升起 為生之微光開窗 安頓的溫柔 只是生的盡頭 便是死的迴流 經歷 兩岸青翠的招手 終於落下 一葉 孤零的辭行 送行的花朵 依然綻放 依然芬芳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再會 鳳凰木

 ■張定國  家門前農地、果園被重劃為建地後,炎炎夏日住家首當其衝,在熱浪的攻勢下,若無空調火力全開,我早流亡至圖書館等場所生存了。但長期下去帳單的數字將隨著溫度計不斷上升,遲早棄械投降。為了脫離苦(熱)海,爺爺從友人那取得鳳凰木種子,用力一揮,將充滿希望的種子灑滿那塊光禿的建地,看能否為我們騰出喘息空間。  挺過老天的磨練,光禿的建地聚集成一座鳳凰林,最靠近家門的鳳凰木高聳的特別醒目。爺爺對此充滿著驕傲感,燥熱的風經過鳳凰林的輕撫下,如沾水薄紗輕觸身軀帶來涼意;靠家門的鳳凰木提供的保護傘,抵擋四周傳來的熱箭襲擊。尤其它配合時節秀出鮮豔紅冠時,在風的指揮排列下,紅冠飄散如小火苗點綴它身邊,向外展示它旺盛的活力而沒有炙熱的煩躁。  然天下無不散的筵席,鳳凰木們帶來遮蔽的日子終將結束。主管機關要求整理建地,鳳凰木們也在清除名單上。或許預料這天的到來,它們並未呈現病懨懨樣貌,鳳凰林仍堅守崗位化解熱氣;距離清除日越近,靠近家門鳳凰木的紅冠便燃燒旺盛,像是用盡所有力氣呈現它最耀眼的模樣,直到成為斷枝扎在土中,回歸大地的一部份。  或許大家遺忘鳳凰木們的付出、促成它們誕生的因果,但即使身影不在,我仍會記得它們。謝謝你們的庇佑,再會了。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歷史

 ■汪啟疆 天地、如海那麼外展活躍 鹽在所有道路化作汗和塵沙。 生機宿命,任何背脊椎節彎作史頁縫紉。 多種身份與世界 一直在路途景緻內跋涉 於是身體內古老巨大的呼喊要醒來。 出師表正氣歌顏色 君親師的昭然,血骨的塵屑喊聲 化作喊聲 出現在你我裏面。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襪管

 ■劉洪貞  昨天早上六點多,我的左腳膝蓋被一個送報帥哥機車後架上,裝報紙的箱子撞了一個大包,又痛又瘀血。  為了要冷敷,我把冰塊裝入塑膠袋貼在膝蓋上,再用布條綁著。沒想到這種綁法不牢靠,沒走幾步路冰塊就滑了下來。  當我正在想該用甚麼綁,才能穩住冰塊時,忽然看到洗衣籃裡預洗的襪子。  於是我找來舊襪子剪去腳板部分,把上方的襪管就套在膝蓋上。為了要緊實些,我一連套了兩隻,結果效果特佳。  女兒回來看到我的「傑作」好奇的問,怎麼會有這點子?我告訴她自己在念初中時,就有這個經驗了。那時每天訓導主任都在校門口檢查沒穿襪子的。我一雙襪子要穿三年。洗久了腳底就搓破了,不得已只好剪斷它,把剩下的襪管套在腳踝上方再穿上鞋子,這樣看起來就像有穿襪子一樣,可以瞞過檢查。儘管,這方法管用,但也有穿幫的時候。  記得,有個下雨天,我的兩隻鞋子滿是泥濘。就在校門口水溝旁,脫下鞋「襪」清洗。正好被路過的訓導主任看到,我穿襪子的模樣。  他一臉驚訝地看看我的腳,再看看尷尬的我,然後跨上腳踏車離去。本以為他日後會刻意為難我。沒想到每一回在校園相遇,他都視而不見,就當甚麼事都沒發生,這讓我好感動。  畢業後我會在教師節的賀卡上,寫下我對他的感激與包容。是他幫我隱瞞了襪管的秘密,才讓買不起襪子的我可以安心上學。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半杯咖啡

 ■宋隆輝  晨起,從半杯咖啡,開啟了我亮麗的每一天;不但喝感覺,喝回憶,也喝下快樂與幸福。  上班的時候,難免有客人前來洽公,基於禮貌,泡一杯咖啡,最簡單,又深具誠意,於是乎買了一些三合一咖啡包備用;有時候一天要碰到好幾回,自己也得陪著客人共享咖啡香,於是乎想到了一次只喝「半杯咖啡」的妙招,既不失禮,也能在談笑自如當中,不至於喝下太多的咖啡。  有時候,同事或洽公的客人,一時嘴饞的話,看到我在辦公室,一定指名要我幫他們泡咖啡;在場的同事見狀,以疑惑的眼神打量著,然後不解的問:「為什麼要指名誰來泡咖啡呢?誰去沖泡咖啡,還不是都一樣。」  由於大家都是熟稔的好朋友,有話直說,便是最好的正解,於是他們面帶笑容地回應:「因為只有某人泡的咖啡,最能挑逗味蕾,喝了也最有感覺,還會在無意之間,喳兩個響唇呢。」我聽了,心頭暖呼呼的,沒想到只要用點心思加上誠意去泡個咖啡,也能得到實質的回饋,是我始料未及的美事喔!  這位同事聽了之後,想要打破砂鍋問到底:「想請教你泡咖啡比較好喝的秘訣是甚麼?」  「哪有甚麼秘訣,只要適合自己的口味,加上沖泡時,注意一些小細節即可。」他仍然不死心地抓著我問:「拜託你講清楚一點,好嗎?」  看到這位同事那麼用心的求教,於是我便將泡咖啡的留意事項告知於他:「首先,先問對方喜歡喝甚麼品牌的咖啡;然後沖泡時,水一定要熱騰騰,才能逼出咖啡的香氣。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開水與咖啡的比例要恰如其分,才能喝出咖啡的香醇濃郁。」  其實,我原本是不喝咖啡的,所有咖啡都送給有緣人喝,隨後為了與人接洽事情,加上常常出外旅遊,難免會喝上一兩杯咖啡;久而久之,舌尖味蕾特別敏感,不但把感覺喝出來,也想把分享幸福的味道揉合進去。  這樣一來,喝咖啡不但是時尚,也懂得兼顧嘴饞與健康,更學會人情世故;把美好的感覺,分享給更多友善的朋友!  如今的我,雖然過著閒雲野鶴的退休生活,不過喝咖啡一事,仍然堅持「半杯咖啡」的哲學;早上先泡半杯,大約一百西西左右的咖啡,讓美好的晨光序曲,隨著香濃可口的咖啡香氣在中瀰漫、開展。

Read More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