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時間故事

 ■汪啟疆  ‧守護者 病房談話的母女 漸漸融為一個人。 她倆共有的兒子與弟弟 留在黎明臥床內。 這三張臉疊一起 燈光時間更矇矓了 昨天今天此刻全然融為一人 蜜蜂營營於自己蜂房 響著矇矓語言熟悉迴音 愛是亙久忍耐以及 等待與陪伴的病房早晨。 ‧吃馬鈴薯的人 女兒遞來燙咖啡 揣了坐在床頭輪椅上,我 啜起日子不喻而知的苦澀。 燙與苦澀中,想到梵谷所畫 吃馬鈴薯的人。男女都在感謝 黑暗微光內那盆馬鈴薯。 道理就是吃著、活下去;活 得好些。飲著黑咖啡 叫自己身軀熱起來。 兒子臉在夢什麼?一o一病床 靈魂在採收手裏的馬鈴薯嗎 包括夢魘和人們的是是非非 一家子故事持續的禱告依持。 ‧咖啡 燙熱、人生道理就在 一杯好咖啡的黑色體溫。 黑有濃烈的香 黑瞳孔朝夜凝視。 女兒在弟弟病床 給我這牌子的LANA說 要夢境寬暢……。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聆聽黃昏的聲音

 ▉胡淑娟 向晚時分,窗前 伊人為妳 細心地梳理 最後一抹餘暉 奈何留不住 妳的纖纖髮絲 如同妳生命的涓滴 正流失的聲音 搖晃著的日影秋光 燃為霞之火焰 之後拖曳 寂滅,成灰燼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人間大書房

 ■黃素華  對個遊子而言,只要能讀書的地方就是我的書房。餐盤收拾後的長桌,擺上筆記型電腦和書籍,搖身一變即是書桌。面對斗室唯一的落地窗,小葉欖仁嫩綠新葉映照明窗,我彷若擁有超現實的靈魂了。  書店,是我溫潤人文氣息的另種精神糧倉。坐在倚窗的木椅上,就著藍天一角、綠蔭兩行,走進書裡,頓時風行雲散,以書遮止了人生多少的風雨,療癒了無數曲折的艱難,一種有如魏晉手帖的慢世,搖曳了滿心的春柔!當年的青青子衿或已銜書他飛,但在回首時,曾駐足過的書店定是來時路上難忘的書房。  圖書館是一扇連結其他城市的窗,一道伸向古今的長廊。琳瑯滿目的報章雜誌,我化作八爪章魚、老鷹犀利目,盡情汲取最新的訊息與知識,靜心尋寶,冶之煉之,點點滴滴地陶鑄對世事的真知灼見。尤其暑熱時,這個適溫的空間真是我的最佳書房。  雲光徘徊的山林是我最芳芬的書房。懂得享用者都可從這無盡藏的江上清風和山間明月取之不竭︰閱讀變化多端的大自然,體悟變和不變之間的哲理;諦聽天籟的簡樸,濃烈的悲傷就在清風裡稀釋;俯仰青天淡雲、沁吟水湄山氣,得到寬容的舒坦。  所有從書本、大自然領取的道理和體會,都得經過社會的洗禮和驗證。若就沈從文說的:「社會是一本最大的書。」那紅塵就是一座最大的書房了!能在偌大的書房讀透這千奇百怪、錯綜複雜、悲歡離合的大書,在善惡夾縫裡,從容優雅地讀出人性的美,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啊!但我天天在這間大書房裡啃這本大書呢!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一年

 ■橋下船槳  駛入村莊以前,得先騎過一片茂密雜林,即使中央有條人車踏出的小徑,不知名的花草依舊淹滅大半車身,路凹凸不平,車身也連帶躁動不安,幸好是慢活的季節,秋光鑽入樹葉空隙,點點散落衣上,那是不同夏日,帶股迷人羞赧,偶爾,沁入一陣幽微冰涼,不久前的交接前夕,屆臨退休的前輩大哥急切壓低了嗓:「我是看你年紀小才說,那裡傳聞很多,要是你真遇到,袂使看它們,知影毋?」  騎過這段後,路便平坦許多,投遞到這的信多半飄股獨居的味,繳費單和定期高齡者免費健檢通知外,那些編排吸睛,和家庭有關的量販店廣告,或是年輕人的信用卡催繳通知,與這絕緣,古宅比鄰,大半只剩空殼,一些堆積陳年舊物,一些從前經營男性理髮、檳榔店的招牌掛著沒拆,少數幾戶住人的,泰半也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家,等待,是這的共同語言。  寄到這兒的信少,收的信自是不多,每個禮拜固定一封,薄薄一封,白色信紙裝著,住村莊角落的阿伯所寄,紅框內的字頗為歪斜,郵票卻貼的端正,等待回信的一類,但至今,阿伯的信箱依然只是水電瓦斯,和生活切割不了關係的林林種種。  信出了郵筒,卻總步不出郵局,聽送那區同事說收件人不知是搬了還是如何,現在住進的小夫妻,為此很是困擾。  這讓我想起小時候家裡更換了電話號碼,接通後常是陌生的音,找的卻是同個人,確實困擾,好像過去的故事著實還沒好好收尾,新故事便急迫展開。  按公司規定,收件人不在,得退回信件。  但阿伯不收,堅持不收。  「恁閣揣看覓,一定有的。」  「阿伯,你有伊的電話無?我借你手機仔撥。」  「毋免毋免,寄批就好,寄批著好。」  於是,一封封收件人是魏雲彩的信,在這樣一去一回間,一封疊上一封。  冬天來的時候,連信件也開始冰冷,急促警鈴有時就從後頭飆速而來,沒人曉得引路人何時現身,只聽得出一聲聲的無醫無醫,最後又多了一間老舊空房。這段日子不再每個禮拜固定一封,自緊閉的門縫向裡望去,烏漆一片。  「你講伊喔?自以前著按呢,寒天時人就不見,平常時嘛三不五時揣無人,身體毋好,閣按呢趴趴走,毋知影是佇想啥。」  過了冬天,信件依舊尋不著落腳處,一日收到信後,直接橫跨兩個縣市,到達時,夜已深了。  真的是對小夫妻。  「那你們知道以前這住誰嗎?」  小夫妻無奈地搖搖頭,一樓的守衛頭點的很是平淡,魏雲彩曾是名警察,幾年前值勤時間,意外殉職。  「可惜了大好青年,聽說是衝進警局隨機開槍,最近新聞好像有報,大概是關牢裡一輩子或死刑吧。」  那天回家,我輕輕將那封沾滿冬天氣息的信,悄悄塞進置物櫃最裡的角落。  短暫的春季,同樣收到了信,飄股愈加凝重的濕氣。  這年夏季甦醒的特快,血氣賁張的梅雨少年,頭一天便打亂各地交通,暴雨遲遲尋不著下滲處,依偎彼此漲上了柏油路,一不留意,車沒入淹水小巷,回過頭來,一綑綑信件早和雨水或多或少打過招呼。  幸好離附近郵局還不算遠,吹乾信件時,意外發現二樓鐵櫃全是一疊挨一疊的信,信封皆是上年紀了,泛黃、互黏彼此,發散特殊陳年紙味,曾聽內勤人員說過,退回來的信、找不到收件人的信,或是找不到寄件人的信,都得塞入那鐵櫃裡。  「那叫幽靈信,等著哪天的哪個人突然出現領回,之前還真有人一年後才來領信。」  信件通常是按月份、年份捆成一疊,凹凸參差,因此很快便注意到了,角落那疊褪色白信封。  每封依舊單薄,好似根本什麼也沒裝,中央紅框內歪歪斜斜寫了魏雲彩,頭幾張的信封頭,不知是被誰撕開了。  那是一張照片,是個滿臉天真,笑的很是燦爛,眼神卻無法集中的孩子,明顯和一般孩子不同,右下角印有早些時候註記的時間,推估算來,照片裡的孩子,今年大約也五十多歲了,照片背後,黏了張泛黃的紙,摸來粗糙、發皺,擦去的筆痕依稀可見,想來曾反覆擦改,濡濕多次。  上頭只寫了一句話: 魏警官,找到我女兒了嗎?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甜廢墟〉父親的疏髮

 ■劉曉頤  初次驚覺,父親已經老邁得頭髮都稀疏了,是前幾年全家去美國的期間。家族一起去加州迪士尼,驕陽把父親的疏髮照得好清晰,而父親頭髮因為染過而呈褐金色,稀薄的髮絡在燦爛金屋的映照和對比下,竟顯得那麼可憐,使我心驚。  而我那次因為水土不服,整段在美期間都處於欲嘔狀態,不但不能照顧父親,反而靠父親照顧。其實,何止那段時間?我在父母從小無微不至的呵護下,直到好晚好晚,才發現自己是個無獨立生活能力的老公主,甚至因為以文字維生,收入微薄,直到現在還無能奉養雙親,以致父親七十多歲才退休,終於在這兩年開始能過充實而有餘裕的日子。總算。去年是父親第一個退休後的父親節,我和妹妹不約而同買了蛋糕,愛玩臉書的父親開心地把兩個蛋糕一起PO上網,我取笑:「給人家看,這麼幸福,有兩個蛋糕。」  我是老公主,直到婚前還喜歡賴在爸爸身邊睡覺,尤其有陣子和當時男友(即現在丈夫)常去電影院看鬼片,晚上更要摟著爸爸才能安心入睡。這段回憶,和幼稚園中班的幼年回憶惘惘重疊:父親是職業軍人,當時退伍過一次,後來才又以留營方式在陸總部任職。從小窮苦的父親,人生難得有段空窗期,每天中午接我放學,做午餐,最常吃的是我最愛的父親獨門蛋炒飯。天天午餐後為我說故事,再一起緊抱著午睡。  忘了是國外哪位作家說,幸福,是渴望重複。我擁有兩段摟著父親睡覺的歲月,再幸福不過。  再大些後我才知道,幼稚園中班時,父親第一次退休,退休金只用來給自己買了一輛偉士牌摩托車,其餘都給外婆還債了。我以擁有如此的父親為榮。  從小我在家裡都是公主,毫無感覺匱乏,也是長大後才知道,小時候由於為外婆還債,家庭是清寒的。難以想像,父母是如何摳減自己的生活需求,讓孩子要甚麼有甚麼?父親從軍校期就愛彈吉他,當然,他沒有一台好的吉他。真正退休之前,凡事一力擔當的父親忙內忙外,吉他早已丟下了,直到這兩年,開始會在晚間撥奏生疏以久的吉他。我特別享受這段時光,故作無事,在旁邊聆聽,感受老爸爸在一團光暈中彈吉他的美。  我異常晚熟,不諳世事,長大後,難免也疏於人情世故,並且在某些方面需要付出雙倍的代價來追上。「妳的父母太寵溺,以至於妳現在需要比別人辛苦。」許多人這麼說。可是,我自知如此的自己,從無比老實厚道的父母身上傳承了最珍貴的特質:對人的慷慨,信任,與善意。我相信這是成長得再伶俐也無可取代的。  父親節,我要在這裡說,公開地說:撲撲(從小我給爸爸取的稱號,從卜派到派,再到撲撲),父親節快樂!永遠平安喜樂!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台灣點滴生活的感受

■張麗敏  陽春三月、台灣的天地一片生機盎然、櫻花、紫藤花,杜鵑花……爭相開放,就連庭院中那兩株桂樹綴滿一簇簇黃白小花,空氣中浮動絲絲縷縷的香甜;日子在花開花落中跟老公已經來台灣走過20年,那些點點滴滴、這一刻如花香溢滿心頭……  那是20年前的一個夏天,我在辦公室算工作卡數,夕陽的餘暉將玻璃門射的燦爛眩目,司機拖著行李箱「嚕嚕嚕」的拉進來,身後的玻璃門開的太大將斜進的夕陽晃了很久,隨後經理室就傳來開心的笑語聲,台語夾雜著國語嘰哩呱啦之後,他就坐在我後面的辦公桌、開始了天天一封信塞我抽屜的遊戲。他說進辦公室第一眼就對我一見鍾情;那時的我:白皙的臉,大大的眼、黑而直的髮……我知道追我的男生很多,但是想到自己是家庭經濟不好才離鄉背井,不想接受不了解的任何男生。  這個台灣的男生展現台灣人溫暖特質的一面,拿他從台灣帶來的太陽餅,牛軋糖、牛肉乾、泡麵……台灣的泡麵最吸引我的味蕾,加班的時候,他從樓上端一碗牛肉麵,還貼心的把那一包裝肉的料用溫水燙好拿來、一樣樣熟練的打開,當免洗筷在我面前,他仔細看看還兩根磨一磨,這個細心舉動讓我震撼!他還拿身分證,證明他單身。  緣分悄悄拉近我們的距離,從陌生到了解,每次回台灣之前他都帶我去附近一起吃飯,他只吃小半碗米飯,而我都叫老闆拿大的碗公、我可以吃兩碗,五個菜全部掃光光。他用他的寬厚實在,讓我知道這是一個可以依靠的人。  在公司的幫助下我順利的來了台灣,到台灣後,一連串的落差幾乎使我心碎。聽不懂的閩南話、生活飲食不能隨我意、婆婆鎮日嘮叨、沒有拿身分證不能工作,我這樣一個從小打工的人,被綁得透不過氣……  夜色溫柔,黑暗將夜色過濾得溫情而柔軟,我知道任何一種生活都是要一天天踏實而過,這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生,躺在身邊打鼾的老公在夢中編織他的幸福生活,我應該和他一起共同編織。  在台灣的日子只要張口,賣菜的小販都知道是大陸來的,那是種不同於家鄉的親切;但遙遠的鄉愁,再濃重的台菜掩不住的落寞,那遠離的河水、土地,那一季一季黃亮的麥香田令我念念難忘,還沒有步入中年,我已深深感受到背井離鄉的鄉愁。  對此,老公利用回台灣時帶我去學電腦,烘培、插花,茶道,他都親自帶我去,甚至小孩學校的志工、導護、讀經,他都要我去參與……這麼一年一年之後,我不用跟他回大陸就有各社團、活動參加的不亦樂乎,甚至台北的旗袍活動也讓我參加、對婆婆他說他自有辦法。  老公用他的真誠、善良、顧家、孝順的態度,讓我沒有後顧之憂的在台灣生活著,因為孩子我只能留在台灣,一次次的出差一次次的分別,我們下定決心認真存錢,五年之內要有自己的房子。老公帶我學的烘培、中西餐、插花,都成了我的一技之長,我在台灣辛苦並快樂著,老公把台幣、旅費的港幣都給我保管,有了錢的安全感我忽視了一切的煩躁,婆婆的念叨變成我學習台語的練習,工作時被稱大陸妹成為我加強自己的動力,老公每天在電話裡的關心愛護,讓我安心並堅持著。五年之後我們擁有了自己的房子。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我和老公會珍惜這份感情。雖然日子也有爭執和不快,站在花朵爭相開放的庭院中間,美麗的生命和土地生生不息的力量,每一朵每一種都有它不可替代的角色,雖然平凡卻幸福著。  親愛的老公,你的踏實善良、你的溫柔體貼、你的浪漫務實、你的孝順寬容...都是我生命中抹不了的記憶和深情,讓我們互相珍惜,包容愛護彼此……這一生!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你走了之後

■林夢媧 有一段時間 時鐘不走了 停在你走後那幾天 我在傘下 參加你的葬禮 聞著香燒起來的氣味 才知道 這一切與你無關了 人類慣於焚燒道別 味道偶爾嗆鼻 但你從不會 你沒有香味 你總是乾淨的 偶爾有些甚麼 讓你靈魂晃動 才飄溢出檀木的氣息 有一陣子 我時常點那樣的薰香 二十次也許能有一次 聞見你的影子 你不回來了 我知道 你不需要道別 你已經是 燃燒之後 空氣裡 不動的眼睛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安度「洋」關

 ■任安蓀  住美中西部,常有機會成為中華文化使者、為中華文化效勞。  有回,打太極的歇息空檔,金髮的菲麗絲走向我,笑問:她的打坐團友,穿了一件T恤,前後印有中文字,卻不真知確實的意思,能不能請我幫忙做個解釋?忙不迭地,她秀出手機裡拍存T恤上的中文字:「易」「天下禪林」。  看來菲麗絲的朋友,是一位中國迷,穿此T恤打坐,頗能呈現需要的靜心、虛無、禪悟,雖然悟通不易,但易經玄學似乎已打進了洋友圈。  如是這般,應洋友邀求,解釋中文字義的情況,已不知凡幾,也為生活增添不少鮮趣,幸好中文根柢未失,提問也簡單,尚能當場交差。  最近的一回,卻需要認真,以做研究的態度對待。  緣起於瑞瑞的洋畫友,捧來一幅山水國畫,問她畫題的旁白詩句,都說些甚麼?開過無數次中西畫展的瑞瑞,電郵傳來洋友的畫題詩句和國畫圖片,她自嘆連把字看懂都有問題,更遑論內容了,若我能幫忙參照翻譯,感激不盡。  原來,題詩是以隸書寫成的五言絕句,內中有幾個字,委實不容易看懂,隸書字體畢竟不同於楷書、行書,而區區二十個文言字,我卻有三至四個字不太確定,又怎能知曉詩文內容?詩句的一字誤差,意義可以失之千里,不敢大意,上電腦向谷歌幾番搜尋,終於找得原詩如下:  虛堂澹榮枯,抱膝忘宇宙,  悠然天地初,交際掃前後。  這幅由知名畫家王聞善早期所作的山水國畫,題上石濤寫黃山的古詩,詩畫互映,詩中見畫,畫中現詩,畫作表現的清逸,顯映出畫裡靜坐高堂的老者,安然看淡世事的榮發與凋枯,抱膝長坐,忘了宇宙的存在,宛如逸入混沌初開、天地交會、前後互掃時的純淨,遺世獨立而與世無爭。詩文的意境空靈,很難照字面逐字逐句翻譯,只能請瑞瑞將我所能了解詩文的涵意,轉達畫友便好。  由不得感念求學時期,在台灣接受過的文言古文教育基礎,在異國歲月裡,常有機會為我顯神通,不但助我安度「洋」關,還成了中華文化的使者呢。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腳印─父親節給女兒

 ■久彌  沙灘上  海浪把沙摺疊得皺紋層層,又隨手抹去。  我們並排走出兩行腳印。 「海浪沒把它們抹去,是把它們摺疊了,存在我們的記憶裡,」你說。  還記得嗎?小時候,你跟在我後面,跳躍著把你的小腳,踩在我的腳印裡,說你的行走是沒有腳印的。  但你不知,時光已把歲月摺疊在我額上不再抹去,也把你當初,藏在我腳印裡的小腳印,摺疊了永存在我心裡。

Read MoreRead More

<中華副刊>母親香

 文/攝影 張薈茗  初夏母親節,前往福壽山農場旅遊,看到滿山滿坑的魯冰花,魯冰花又名羽扇豆,有著超強生命力,山林原野到處可見,由於富含氮,枯盡之後可當氮肥,是茶樹重要的綠肥,可使土壤肥沃,犧牲奉獻的精神如同母親,所以被稱為母親花。  我沐浴在繁花似錦的氛圍中,似母親溫柔的懷抱。我和母親的緣分很淺,只有短暫五年,五年的相處,一輩子不能忘記。經過一甲子的歲月,我已為人祖母,對母親的思念不曾稍減。  母親十七歲嫁給十九歲的父親,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不久,台灣經濟蕭條。祖父家位在偏遠的嘉義縣郊區,靠著幾塊薄田耕種,養活一大家族人口,生活無比的艱辛困苦。農收無法養活眾多的族人,父親選擇當木工學徒,為了工作經常離鄉背井。母親健康狀況一直不佳,多胎生養、沒有適度調養休息,三十五歲產下年幼的我,已骨瘦如柴、面黃肌瘦。一連生了七個孩子,加上田裡工作繁重,不幸,因心血管疾病引發中風,之後,這個家更加愁雲慘霧。  我家深藏在一條長長幽徑裡,蟋蟀叫聲偶爾自牆角響起。家後院有一棵芒果樹,酷暑季節,當綠色的芒果由綠翻黃,熟透的果實隨風落滿地,母親高興地撿起落果給我,在貧窮的年代,土芒果是難得的零嘴。中風後的母親,左邊肢體幾乎全癱,又傷到顏面神經,整日咧嘴笑咪咪,鄰居給她取了「愛笑姨仔」綽號。她走起路來一跛一拐的,搖晃得很厲害,醫師說多休息,補充營養,避免再惡化。  記得她牽著我的小手,往後院走去,手上的竹竿用盡力氣,頂住芒果枝幹,搖了幾下,熟透的土芒果應聲落地,摔得果實皮綻肉開,我撿起來吸芒果汁,這是熟悉難忘的畫面。  與母親情深緣淺,雖然她沒機會養育我長大,看我結婚生子。記憶中,母親最後時光與我相處最長,疼我的畫面依稀記得。兄姊忙於種田,母親總是病懨懨的在床上躺著,隨伺在旁與她作伴,是個稱職的小幫手,幫母親遞送茶水服藥,偶爾嘴饞跟母親撒撒嬌。  「阿母,我想要吃柑仔糖。」  阿母說:「傻孩子,我也想要。」  母親掏出一毛錢給我,跑到柑仔店買兩顆,有著迴旋條紋紅白相間的柑仔糖。母女各含一顆,三姊見狀吵著要,病中的母親又吐出那塊糖果給三姐,甜滋滋的味道是母女共同記憶,縈繞在腦海。  記得小姑媽出嫁時,我們家分到十個喜餅,大紅囍字印在餅皮上,母親將一塊餅切成十份,每人分到一小塊,咬一口魯肉餅,綠豆沙包著煸乾的豬肉丁、紅蔥頭、白芝麻,瞬間,滷肉的香氣從口腔內溢出,鹹甜的滋味在舌尖上散開,這是人間美味啊!母親怕這些餓鬼囝一下子吃光光,將魯肉餅藏在衣櫃最上面,留著慢慢吃。誰知三哥趁母親不注意時,墊著腳尖偷餅,不小心將十個魯肉餅掉到衣櫥後面的尿桶裡,母親心疼地將肉餅撈起,用水一一洗過,放在院子裡曬,尿騷味卻仍蓋過肉餅香氣,我們兄妹圍著曝曬的喜餅,心中萬分不捨,阿嬤不忍心,將她分到的喜餅讓給我們食用。  缺乏營養,家境清寒,使得她柔弱多病的身軀提早耗盡,才三十多歲的年紀,彷彿即將油盡燈枯。有一天,陽光照進低矮的竹床上,早期用刺竹編剖的竹床,已經十分破舊,母親斜躺竹床上,解開舊花布衣胸口,要我幫她擦背。啊!全身瘦巴巴的,自頸椎以下,鎖骨凸出,肋骨一根根清晰可數。自中風後沒有妥善醫療,沒有營養品補身,生命正一點一滴消失中。  這時,她用手帕壓住嘴,漲紅的臉邊咳嗽邊說:「妳是我最小的屘囝仔,阿母最不放心,萬一阿母無法照顧妳,你一定要聽兄姊的話,才會得人疼。」  兄姐說,昔日中風的母親已無奶水餵養我,強媬中的我是他們輪流用湯匙,一口一口米漿餵食長大。麵粉袋製成搖籃在床邊角落,姊姊們輕輕搖晃,乖乖入睡。兄姊如母,代替母親的位置,包圍我成為一股暖流。  日暮時,烏雲密佈,一副大雨將至的樣子,兄姊們正在田裡忙著搶收土豆,滿手污泥剝土豆藤。母親不捨一家十口挨餓,孱弱的身體非但沒人照顧她,猶一再透支體力,此時她已中風多年,請鄰居幫忙挑水準備做晚飯。母親燒火煮飯,稻草不耐燒,她囑咐我幫忙看顧柴火。光線自天窗投射,昏黃光影中母親慘白的臉,汗水自鬢髮下滲著。她拖著半殘的身體艱難移動,撿菜、水缸掏水洗菜,僅靠右手功能,想為辛苦務農的孩子,做一頓熱菜熱飯,濺了一地的水,廚房泥土地濕滑,穿著木屐加上跛腳,她不小心滑了一跤,重重摔在廚房泥地上,從此天人永別。灶上豬板油香氣,尚在簡陋的舊屋中瀰漫,生命最後晚餐,竟是豬油拌飯的香。  母親習慣將豬板油切片,加熱炸成豬油,倒入陶甕貯存,肉粕淋上醬油膏,掏一匙白白豬油拌地瓜簽乾飯,真是美味,也是母親留存在我幼年味蕾的滋味。  母親人世間短暫停留,三十九歲離世,那年我才五歲。羨慕鄰居孩子抱媽媽撒嬌親臉,有媽的孩子像個寶,而我總是掛住兩行黃濁鼻涕,嚴重的鼻竇發炎,靠著嘴吧呼吸,口乾舌燥。感冒變成慢性鼻竇炎,無法躺著平睡,祖母為我造一個斜靠草蓆的床,毛刺刺的草蓆很不舒服,躺在其上又癢又刺。到了夜晚,實在很難入睡。想念母親,一種無可言喻的悲傷。冷巷的涼風吹進床邊,委實有點害怕,自從母親離開,我獨自走在路上時,心中時時有孤獨、驚恐的感覺。  「母親走了,真的走了,不會再回來了。」  小學一、二年級在鄉下私塾的簡氏廟堂上學,四十年代戰後嬰兒潮報到,學校教室不夠,私塾權充國小分校。物資缺乏年代,大家上學穿的都一樣,中美合作麵粉袋裁成上衣,一件有鬆緊帶的黑色小短褲:沒有書包,祖母在我腰上用花布巾繫著,包裹著書籍;一張板凳在手,赤著腳上學去。  父親的木匠生涯總是離鄉背井,到處為人蓋房子,離家幾個月,帶回現金貼補家用。  成長過程中,雖有祖母、兄姊關照,仍然感到孤苦。從工廠裝配員到幫傭工作,看盡人情冷暖,只想多賺點錢,半工半讀完成高中學業。每當心情受創無助,更加想念母親。其實母親的容貌是模糊的,早年家中貧窮,沒有留下照片,唯一一張遺照是身分證,早已模糊不清。  早婚的我經濟不佳,二十歲生子,沒錢上醫院生產,很堅強的在家分娩,早期的助產士又稱產婆,她未到達時孩子已落地,正月寒冬氣溫寒冷,我雙膝跪著產下孩子。墨色胎衣薄膜覆蓋在嬰兒身上,滑不溜的小心抱起,臍帶與我相連,胎盤猶在子宮內尚未脫出,手忙腳亂中,彷彿聽見母親在我耳邊輕聲低喚:「別怕,抱著娃兒靠在身上取暖。」小生命聲音宏亮的哭著,瞬間感受到母子連心的悸動,我也哭了。助產士趕到,心疼的為我們母子做產後護理,此刻更加想念母親。古代醫學不發達,女人難產喪命時有所聞,古人說:「生得過燒酒香,生不過四塊(棺材)板。」我幸運地過了這一難關。  坐月子禁忌多,不能碰冷水,不能勞動等,我非但沒有人幫忙坐月子,外子上班賺錢養家,寒冬之夜想喝碗燒酒雞湯,無奈產後身體虛弱無比,手上的菜刀使勁力氣,也無法將雞肉剁下,喝不成雞湯改吃吳郭魚也行,都是豐富蛋白質一樣讓奶水充足。想想母親臨終前,一顛一跛面黃肌瘦,猶勉強為我搖落一地芒果,憑著對母親的懷念,關關難過關關過,鼓起勇氣堅強應對。生活再苦再累,昂首闊步,沒有對艱困人生喪失信心。  苦難的日子終於熬過,隨著經濟條件改善,越來越多出國旅行機會。有一次在江西景德鎮工藝所參訪,工藝師畫作精巧,我從皮夾中取出隨身攜帶母親照片,請工藝師臨摹作畫,畫入瓷盤作為永久紀念;但照片模糊不清,工藝師端詳許久後,問我:「令堂離世時幾歲?」  我說:「三十九歲。」  「請問你現在幾歲?」  我答:「四十歲。」  畫師說:「為成全妳孝心,照片上模糊的輪廓,只能透過妳的五官還原令堂神韻,希望能滿足妳對母親思念。」收到瓷盤後送回娘家,供奉在廳堂上,因為畫得太像了,瞬間將思緒帶回母親跟前,兄姊紅了眼筐。這是除了腦中的記憶之外,母親與後代子孫唯一的連結。  猶記幼時花生收成曬乾後,母親叫我們幫忙剝花生做粿。請來鄰居婦人幫忙推石磨、磨米漿、再幫忙母親拌米漿。將花生用水泡開,泡過水的再來米,研磨成牛奶似米漿,撒點白胡椒粉及調味料,放上蒸籠。幾個小時後,就是綿密帶著花生香氣,獨一無二的土豆粿。  農忙時,母親不顧中風身體,常常蒸上一籠土豆粿,為一家人添美味。這美味記憶,一直陪伴我們成長,直到今日兩鬢白髮。想到這裡,我的心就更悲傷。  當年五歲記憶薄弱,憑著兄姊的描述,我把母親最拿手的土豆粿模仿九分像,每當家族聚會盛事,我負責蒸上一籠,兄姊吃著土豆粿時,總要說上幾句阿母當年如何如何…的話,藉土豆粿還原母親在人間滋味,像是重現一份可觸摸的感情,盼香氣陪我們家族延伸,代代傳承。

Read More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