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六太平老街仍保有不少老建築。 (記者陳銀全攝) 雲林縣斗六市太平老街,雖曾歷經戰爭烽火,如今仍可見到不少日據時期建築,兩旁巴洛克建築特色仍保持相當完整,在當地居民與學者專家的合力規劃下,如今再現太平老街風華;鄰近的雲中街文創聚落,更保存原來的警察局舊宿舍群,加上附近的雲林溪美食廣場內美食,吸引不少民眾前往。
斗六市雲林溪美食廣場入口裝置模樣可愛。(記者陳銀全攝) 斗六市雖是雲林縣最早開發的地區之一,但是在甲午戰爭之後,十九世紀末幾年之間,斗六市街曾被焚毀,加上明治三十九年(西元一九○六年)發生大地震,摧毀建築無數。太平街的歷史建築,可以遠溯到昭和二年(西元一九二七年)斗六施行市街改正,居民在當地興建許多露紅磚牆面的磚造建築。根據專家的研究,太平老街大部分的建築立面型態:赤磚露面,色調帶赤,係大正型轉昭和型之營建型式,並以清水磚造配合部分水泥粉刷,洗石子及泥作古典雕飾,形成磚造為主的屋身立面。
斗六市雲林溪美食廣場美食鐵板燒。(記者陳銀全攝) 根據建築專家的考究,日據時期以來的太平老街建物,立面構造雖係紅磚,但是臨街立面的廊柱已開始使用鐵筋混凝土,各棟之間且已用共同壁相連,最下段內凹處稱為「亭仔腳」,即目前的騎樓。第二段為混凝土梁與磚牆所構築的水平帶。第三段為水平帶以上的屋身立面。立面多做長條型窗戶,具有強烈的垂直感,而窗櫺,雨庇也出現許多細部雕刻造型,具有豐富的藝術感。第四段則為假山牆,也就俗稱的女兒牆。
此一最上方的建築,講究華麗的裝飾手法,計有書卷型式,鏤空欄杆,三角假山牆,圓拱型假山牆等等型式,泥作雕飾則有花草、人物、獸類、幾何圖樣、家族姓氏、彩磁拼貼等等裝飾主題,整體具有高度藝術價值。
太平老街經再生規劃後,獲得營建署撥發工程款,但九二一地震時,經費不如原先規劃經費充裕,工程施工過程中,在地年輕人逐漸凝聚共識,並積極與在地商家通溝,民間陸續自發性地開始舉辦居民間的聯誼活動,搭配地方團體與學校社團,舉辦不少活動,讓民眾在閒暇時能在大街上觀賞,打造一條休閒的生活大街。
雲中街藝文氣息濃 吆鬼街美食集中區
斗六市雲中街生活聚落,保有日據時期宿舍。(記者陳銀全攝) 鄰近太平老街的雲中街生活聚落,除了保存日式宿舍外,也提供民眾一個悠靜又充滿藝文氣息的場所;斗六警察局舊宿舍群,配置於當時「斗六郡役所」、「斗六街役場」的後方,為其附屬建築群。經過歷史更迭,郡役所與街役場雖已拆除,但宿舍區於光復後,由縣警局作為警察職務宿舍使用而保留至今。整體而言,它仍完整呈現日據時期的建築特色及針對台灣氣候條件修改的建築形式,目前為雲林縣範圍最大、最完整的日式木造宿舍群。
斗六市雲中街生活聚落老樹矗立路旁,十分幽靜。(記者陳銀全攝) 為保存、維護在地文化資產,雲林縣政府利用規劃與修復工程,冀望將濃郁綠蔭地景與日式木造建築相結合,使歷史物件、記憶能與地方文化融合,並結合短期招商機制,目前更有多個商店進駐,創造斗六新意象與獨有的文化綠森活印象。
附近的太平老街的雲林溪美食廣場,更有不少美食,吸引民眾上門,民國四十年間,原斗六市公正街,是攤販集中區,是饕客必去的地點,因此又有「吆鬼街」之稱,斗六市公所於民國八十三年間,利用雲林溪加蓋廣場,將公正街攤販轉移至該處,成為新的美食集中區。
「吆鬼」街對於斗六人而言,就是道地的小吃,除了代表斗六的味覺外,更是一段飲食文化及生活回憶,幾乎可說「沒來過吆鬼街,就等於沒來過斗六」,美食廣場內,更聚集了不少美食,如鵝肉、鐵板燒等,都是當地民眾常吃的美食。
(記者陳銀全)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