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姓男子因刷牙牙齦出血、血尿,檢查發現血小板指數過低,四肢出現斑點紅腫,居然是紫斑症。 (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69歲王姓男子因為肝癌,做過移植手術,去年起刷牙時牙齦出血還血尿,檢查發現血小板指數過低,四肢出現斑點紅腫,居然是紫斑症,隨時可能自發性出血,輾轉到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治療,血小板從1萬回升到6萬,終於出院恢復生活品質。
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主任滕傑林表示,國內統計,發生率每10萬人約1~12人,以人口數推估,全台患者約2000人,小孩多發生在2~4歲,病程多是急性,出現紫斑機率較大、較嚴重,但未經治療。自發性痊癒的機會也高,約85%病童自動痊癒。成人則多好發在40歲以下年輕女性,病程慢性居多,症狀通常較輕微,但自發性痊癒機會低,通常需要治療,症狀常持續半年以上,但症狀特異性不高,患者容易輕忽,延誤就醫。
血液腫瘤科醫師陳聰智指出,紫斑症是長期血小板低下的免疫系統疾病,與個人體質、病毒感染、腫瘤等有關,但發病原因不明。最明顯特徵是身上容易瘀血、出現瘀斑、紫斑、女性月經血量增加、牙齦出血不止、流鼻血、月經量多或不止、腸胃道出血、血尿等。嚴重者甚至會造成腦內出血、肺出血而有生命危險。目前紫斑症治療以類固醇為主,藉由抑制免疫系統,進而減少血小板破壞,如果類固醇無效,二線治療則是切除脾臟、免疫球蛋白注射等。只要積極治療,多能維持原本生活。
王姓男子去年起刷牙出血、血尿,檢查發現血小板指數過低,四肢出現斑點紅腫,居然是紫斑症,原本愛運動的他,怕到不敢出門。經類固醇治療,血小板從1萬回升到6萬,只要門診追蹤,打針吃藥,一樣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