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兒童與青少年有良好的睡眠品質,有助身心發展,但仍常見兒童嗜睡、夜驚、作惡夢、甚至夢遊,醫師提醒,正視兒童睡眠問題,就必需培養固定的睡眠習慣,打造優質睡眠。
彰基兒童醫院兒童神經科主任張明裕表示,兒童常見嗜睡、夜驚、作惡夢、甚至夢遊等睡眠問題。其中,兒童嗜睡可能是其它睡眠障礙的主要症狀,解決嗜睡問題,每天就跟隨同樣的就寢時間及起床時間,就算週末假日也不能例外。
夜驚其實是發生前半夜的深睡期一種睡眠障礙,一般在入睡後1到2小時的沉睡期,才發生突然驚醒、面露痛苦表情,兩眼無神坐在床上,呼吸迫促、發汗、甚至尖聲驚叫。數分鐘後,現象即自行消失,自行恢復睡眠,天亮後對夜驚的一切,均無所記憶。
因為夜驚只在沉睡階段發生,所以不易將當事者喚醒。張明裕表示,按醫學上的看法,夜驚不必刻意予以治療,但夜驚原因也可能與兒童發育階段神經生理功能暫時失調有關。
夢遊與夜驚一樣,也發生在前半夜的深睡期,有些小朋友出現起床坐在床喃喃自語、下床到處走動、到廚房找東西吃,甚至打開門走出去。主要是因為睡眠中有部份支配運動的神經細胞仍然處於興奮狀態,就會產生夢遊的情況發生。
由於夢遊發作時是在熟睡期,要叫醒病人極不容易,但若有安全疑慮時,可以叫醒當事人。這類小朋友在長大後即會自動改善,但如出現頻率極高,還是到醫院檢查,以排除癲癇、腦部疾病或感染的可能性。
作惡夢則發生在後半夜深睡期之外,通常是在黎明前發生,正是快速動眼睡眠階段,兒童醒後也多半能記得夢中情境。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作惡夢現象與兒童日間情緒壓力有關。日夜壓力如不能輕易解除,難免形成心理上的焦慮與恐懼。家長如發現兒童一再出現作惡夢現象,除注意兒童日間生活之外,應帶去看心理輔導人員或精神科醫師。
張明裕表示,兒童與青少年要有良好的睡眠品質,就必需培養固定的睡眠習慣,每天固定在一定的時間睡覺及起床,不要太晚或在深夜的時候才上床睡覺,並鼓勵小朋友在自己的床上睡覺。而適當的運動,可以以調整身體、心理的平衡,對兒童及青少年相當有益。
此外,張明裕提醒,如果孩子出現白天疲倦、早上不易叫醒、上課打瞌睡、白天過份躁動不安、晚上不能順利入眠,且影響正常生活作息與學業學習,或疑似有睡眠障礙的問題發生時,可向兒童睡眠障礙門診求診,及早發現可以及早治療。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