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時鐘十二點方向依序為:鸚嘴豆、小薏仁、扁豆、綠豆、蕎麥、大豆,中間是藍莓,都是好物。 文、攝影/李燕瓊
醫生娘朋友是標準「吃貨」,談到吃,她說:美食真是良藥。每天鼓勵我醒來的是吃飯,鼓勵我睡下的是,一覺醒來又可以吃飯了。真是幸福的「飯飯人生」啊啊啊!
我的餐食永遠少一點,如早餐:小片雜糧硬麵包、香蕉、蘋果各半個、小杯咖啡,就把我撐爆,也很滿足啊!醫生朋友說吃少沒關係,身體自然會告訴你需要什麼,但要吃得像皇帝。明朝的太醫劉純曾提出「三分治,七分養」的實證,「七分飽」就是觀念之一。我比較少有「想吃甚麼」的慾望,朋友開玩笑:表示妳精神生活充實,不需食物來填補。麵食控的我,米飯吃得少,讀女校時非常羨慕眷村的同學,永遠都是麵食便當。
看過幾集探討「麵」的影集,尤其是做麵條的步驟,非常詳細,真是有趣。
關於「麵」,中國、阿拉伯及義大利都聲稱是麵條的發源地,但可考的關於麵條的最早文字記錄是東漢時期的中國。2005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青海省民和縣喇家遺址(約4000年前被地震掩埋)中,發現了距今有4000多年歷史由粟子製成的麵條,長約50公分,寬0.3公分,有最早的文字和實物佐證,很明顯可見麵條應該是起源於中國。但影集最後還是無法定論,麵條究竟起源於何地。
據說全世界有幾百種不同的麵條,節目中介紹了不少的「拉麵」功夫,山西刀削麵的功夫在於:削出的麵大小幾乎一致;遠距離刀削麵更是神乎其技,精準落鍋,毫無差池。
也有伊朗、韓國婦女做麵條的細節,原來東西方都一樣:像在做「龍鬚糖」般,拉長,對折,再拉長,對折,拉出百千條的「麵條瀑布」,功夫真是了得。
中國製麵老師傅出手更是不凡,麵條甩起時的「張力」彈性,就像抓在手上的線一樣運用自如,萬麵奔騰的氣勢,從一坨麵糰開始甩啊甩地拉出一條粗長麵棍,再拉出二條、四條、八條…幾十條、上百千條麵條,那千絲麵條細得像針線,就是功夫。
各國都有不同的製麵器具和方法,日本寺廟裡的麵,陽光下晶瑩剔透,更顯襯出祭祀的誠意;泰國的壓麵條需要強大臂力,韓國的刀切麵,全在刀工,像我們的寬麵。
啊!只要簡單一碗乾拌麵,幸福感就來了。(我先生臉上完全顯現這樣的幸福感)
早年華人吃飯多於吃麵(除了北方),所以,米飯應該是華人的主食。
根據考古,中國種稻的歷史在中國湖南道縣玉蟾岩遺址裡,發現了四粒黃色的稻穀,測定年代為公元前一萬年,據知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稻穀。西元前8200年南中國珠江中游的聚落地帶也有稻的栽培;中世紀時才引進歐洲南部。
初來德國,實在吃不慣永遠煮不透尚有米心的細長米,這讓我想起之前到PARIS採訪,廠商午餐盛情歡迎我們,特地點選高檔米飯主餐,第一杓硬米飯入口,暗自苦惱這該如何下嚥?為了表現喜歡,那一餐我吃得極為不舒服;沒想到十幾年後,我還是得要習慣。
日升日落,一樣過活,端看如何過?領兵打仗靠智慧、謀略,我過生活就隨性自在嘍!與其怨嘆異鄉餐食不若家鄉美,不如莊敬自強豐盛日子。所以,諸多不同的雜糧穀類,我就讓它們適才適所、多所變化,如燕麥、小米就熬米麥粥,扁豆、蕎麥、鸚嘴豆同燉雞湯食在好味,couscous隨便煮隨便好吃,莧菜籽Q彈爽口,歐洲才有的Dinkel(斯卑爾托小麥)更是營養滿分,吃得很幸福呢!
呷ㄅㄥ皇帝大,在還能自由自在時,努力吃吧!幸福自己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