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陳盈妊說,成醫從免疫球蛋白G4相關性疾病的病例研究發現最新的型態,治療仍以類固醇為主。 (記者葉進耀翻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一名中年男子頸部雙側出現腫塊,伴隨左側眼皮下垂、眼球凸出與視野模糊,症狀持續月餘而就醫。經成大醫院診斷為「免疫球蛋白G4相關性疾病」,且經病理分析,發現為全球發表5種樣態之外的新第6種型態,成醫並在國際上作發表。
成醫病理部醫師陳盈妊表示,這個特殊病例來自外院,電腦斷層顯示雙側頸部與鎖骨上多顆腫大淋巴結,病人接受頸部淋巴結切片,因型態學困難診斷,外院諮詢成醫病理部張孔昭教授。病人血清IgG4> 4400mg/dL、進階電腦斷層顯示左眼眶後有浸潤性病灶、腹腔內與腹股溝處亦有多顆腫大淋巴結,經IgG4和IgG免疫染色,最終診斷為免疫球蛋白G4相關性淋巴結腫大的第6種新型態「類感染性單核球增多症」。經類固醇治療,腫大的淋巴結逐漸縮小,於1年後追蹤已無症狀。
陳盈妊表示,2003年以來,醫界陸續新發現全身性的發炎纖維化疾病「免疫球蛋白G4相關性疾病」,疾病引起的淋巴腫大,通常會與其他侵犯器官的症狀一起出現,在做淋巴結診斷時,易與許多良性或惡性疾病混淆,造成臨床過度或不必要的治療。免疫球蛋白G4相關性疾病的影響,可能遍及全身器官,如唾液腺、胰臟、肺臟、甲狀腺、淋巴結等,其致病機轉尚不完全清楚,但有越來越多證據顯示可能屬於自體免疫疾病的一種。
她說,免疫球蛋白G4相關性疾病的共同特徵為臨床呈現腫瘤樣病灶,病理檢查下的IgG4陽性淋巴球漿細胞浸潤及漩渦狀纖維化,是主要診斷依據,通常會伴隨有血清中IgG4濃度升高。臨床症狀會因為患病位置而有所不同,除了腫瘤樣病灶外,4成病人會有過敏症狀,如氣喘、異位性皮膚炎等。過去認為,這種病的型態學上有反應性淋巴濾泡增生等5種變化,但成醫在研究此病例時發現不屬於上述5種,而新增了第6種新型態「類感染性單核球增多症」。治療方式以類固醇為第一線用藥,對多數病人效果良好,但仍有可能復發。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