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46件違規 1考生未戴口罩趴睡

 國中會考第二天結束後,北市出借考場的各校立即對教室進行消毒作業。(記者吳靈芬攝) 記者吳靈芬/台北報導  近二十一萬名考生參加的國中教育會考十七日中午結束,這次台北考區有二萬一千七百二十六人報名,共有二十四個考場。台北市教育局指出,會考兩天裡共有五人發燒,因此啟用第二備用考場。兩天裡共計有四十六件違規,違規情形包括手機震動、戴智慧手環等,還有一位學生人因不戴口罩遭登記,是否扣分會由全國試務決定。  北市教育局表示,昨(十七)日考自然、英語(閱讀)兩科,缺考考生分別為七百二十三名及七百零九名;前天計有九間考場啟用第一類備用試場,昨天新增一間考場啟用第一類備用試場,總計啟用十間第一類備用試場;另這次會考共有五人發燒,發燒之考生除前天三名外,昨天新增兩名,計有三間考場啟用第二類備用試場。  會考兩天共四十六件違規,違規內容包括手機震動、配戴智慧手環、提早翻閱試卷、參考書放置於抽屜、鐘聲響沒有停筆、提前翻閱試卷等。  此外,這次有一位學生前天考試有戴口罩,昨天第一節考試卻就不願配合戴口罩,又說要去廁所;昨天第二節考試時,這位考生又拔掉口罩睡覺。考場老師已將考生資料登記,教育局會將狀況如實提報給全國試務會做決定。  此外,「台北市一0九學年度高級中等學校優先免試入學」(以下簡稱台北市優先免試入學),第一類優免招生網路報名及選填志願,將於五月十八日上午九時起至十九日下午五時進行,第一類優免招生學校採完全免試,共有十七所私校,二千零六十八個招生名額。第二類優免招生則將於六月二日上午八時至八日下午五時開放選填志願與報名,學校超額比序與基北區免試入學相同,共有二百一十七所公校,六所私校,二千四百八十五個招生名額。

Read More

書藝大師杜忠誥 明後天南大開講

 南大邀請駐校藝術家杜忠誥教授進行駐校講座。 (南大提供) 記者施春瑛/台南報導  台南大學邀請台灣書藝大師杜忠誥教授擔任駐校藝術家,進行多場駐校講座活動,杜忠誥以演講與教學的形式與大家交流,受到熱烈迴響。南大表示,杜忠誥教授將於十九、二十日兩天再到南大進行四場駐校講座活動,歡迎書法同好一起參加。  南大表示,杜忠誥是日本筑波大學藝術學碩士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文學博士,曾任台師大國文系所專任暨美術學系所兼任副教授、明道大學國學研究所講座教授等職。作品曾三度獲全省美展第一名、國家文藝獎、中山文藝獎、吳三連文藝獎等獎項,多次於台灣、日本與中國等國際美術館與藝廊展出作品。  十九、二十日兩天南大將再度邀請杜忠誥到校進行四場講座,其中十九日上午十時將專題演講「從漢字形體學談經典訓詁-以《論語》『自行束脩』為例」;十九日晚上六點半演講「一首詩的完成」。二十日上午十時則是書法美學論壇,南大國語文學系退休教授黃宗義等多名學者一起談論「重估書法美學的傳統資源」等主題,以上三場都可現場報名。  另二十日下午兩點半舉辦書法診療室,則需線上報名才能參加,當天杜忠誥將會針對參加者的書法作品一一「診斷」,歡迎書法同好參與,並要記得將自己的作品帶到現場。

Read More

大元國小美術班纖纖藝手畢展

台中纖博館展出大元國小美術班畢業美展。(記者黃俊昇翻攝) 記者黃俊昇/大里報導  台中市大元國小美術班畢業展「纖纖藝手」,今年在纖維工藝博物館舉辦,運用纖維材料展現創作的豐富多元,展期至二十七日止。  這次展覽展出大元國小美術班第九屆二十一位畢業生及三、四、五年級在校生的學習成果。「森林與我」為採集植物纖維進行染布,將森林中的動植物加入自我剪影圖像。「彩夢網」運用編織、繩結的技巧,結合多元的布料與彩色毛線,將呼拉圈變成藝術創作。  學生以在纖博館常設展欣賞到的藝師創作用具為創意靈感,將羽毛、布料、毛線、樹枝、樹葉,打造出童趣繽紛的「藝想椅」,進一步發想創作奇幻的「纖維星球」。  一幅幅展示「墨染」的書法創作,則搜羅古代描寫織女、繡女的詩詞,以行書書寫在布上,幻化為空間裝置與桌墊等藝術作品。  這次展覽展現纖維的多元面貌,豐富精采,看到學生運用絹版製作版畫,將台灣特有的動植物、飲食特色、歷史建築與各類人文風格,轉換為三色分版的圖像,印製在提袋與T恤的日常物件,讓美感體驗實際與生活結合。

Read More

<中華副刊>畫一幅老三合院

 文/繪圖 劉惠芳  我畫一幅老三合院,王玉州看它是愁,劉向水看它是鄉,我看它是畫。  好友向水邀我繪幅老三合院以致贈他舅舅,雖未見過河南玉州先生,我們討論那個逾兩百年土坯房多日,懷古與憶舊,情滿三合院。如今老宅院已消失,在我看既具史學與文學,更帶哲學與商學;他們說心頭三合院更像是夢歸桃花源,我則為一企業家做畫更具奇趣與想像,因為那是他的童年。  為了畫面更準確便大量找參考照片,聽他倆頻頻憶起「東廂房」、「西廂房」、「影壁」、「繡花樓」,和院中「老棗樹」、「石磨」、「驢」…,不論討論位置、典故或生活事件,像看「紅樓夢」大宅門那樣豐富迷人。  舅舅與向水幾次提及:「那張照片也不十分像,只是有些雷同」!「老房子在我們這裏確實無法找到了,2000年時就紛紛消失了,或改建多次但真的沒有了」。「我的成長與這個院子有關,出生後成長到六歲,所以外公與舅舅對我的意義非比尋常」、「我從小看舅舅,人生不少曲折,否則可能就是省部級領導哩…」談話中,舅舅淡定從容,明滅閃乎鄉愁;向水真想反哺,作派無機心少俗慮,我看他對鄉紳舅舅不時仍本真得像個孩子。  我在北京展開畫布,起筆他們的河南三合院。作畫,似也親近中原,我是台灣客家人,據說客家先祖就是五胡亂華時南遷?說不定說者與寫者來自同一家先祖哩?  舅舅年逾古稀,當年三合院四面環牆薄有田產,生活並不封閉的開放,難怪當年已是玩相機才俊;向水六歲以前還沒上學全在大宅院,吃舅舅家米糧,爬舅舅家棗樹,一定也曾隨大人溜出大門東看看,西看看,尋找醬園、磨刀坊、燒餅店、布店…和學校少年在老宅院的六年生活,培養不凡審美與情操,走出大宅後如今年近六十。訪談時,我們仨的東方審美近同,美術既同宗更讓人興頭浴火重生,彷彿約翰‧克利斯朵夫:  「有了光明與黑暗均衡的節奏,  有了兒童的生命與節奏,  才顯出無數無窮無極,  莫測高深的歲月。」  構圖繞於指間,投入一種安靜沉浸。老棗樹下的歲月,全在瘢痕裏看到滄桑,生活平淡妙趣美好,並煥發著歸根生機。院中棗樹一年年長粗了,向水一年年長高了,後來他建蓋了原鄉美利堅。  天地一瞬,向水六歲離開村子,如今年近六十,幾次回顧:「童年有一情節很重要,就是村子鎮上有個種蘋果的林場,外公是負責人,我整天尾隨當然對那片樹林特別有感覺…它們就是我日後蓋出原鄉美利堅的最早原型。」寫文不時翻看好友楊渡的「暗夜傳燈人」,60年代的台灣有水田環繞的三合院,也念想自己小時候外公外婆在北埔的老三合院雕樑畫棟,後來被中影收購全部…如此感同身受,因為我們都曾在三合院,幸福一年又一年。  在原鄉小鎮讀葉慈,詩中的蔭綠與櫻桃園,映照舅舅的三合院向水的老棗樹,無非就是人人的故里與童年一目了然:  「在香穀阡陌和沉思的牛牸間  我小小的河漫流著。我喜愛她  遠甚那些過路的狂歌者,  所以沿她蔭綠的岸走,我將  憩止於櫻桃園中她歌唱的所在  一徑蘆葦床上她歌唱自己  給自己聽,美麗的自我中心。」  向水殷勤引導以不偏離場景,土坯房純淨土黃晶塋透亮,舅舅一直像位儒者,我體會老宅院就像他家一份子了。做畫時,正房大門感覺沒有鎖,輕輕一推就開了─  前景南大門,入門影壁,中景即古老棗樹,東西廂房左右擁著遠景雙層正房。佈局後均以淡墨配少許赭石為襯,水、彩、墨與畫布的觸碰,發生偶然與必然的紋路,一首史詩和民間傳說故事便展開;大院占畫面過半,彷彿他們家過盡千帆與歸舟…人生百味,百味人生。  我直喚舅舅多時多日,畫面不怕無法形神俱備,因得妙全在心間。三合院有老棗樹、老翁、老驢、老腳踏車、老玉米、老南瓜、老門匾…生活氣息濃厚,日子安安靜靜,同時也是活潑的、流動的。  我的畫面也想向他解釋:淡,原來是人生最濃的滋味。  如今舅舅人生隱然靜韻,和平安祥,我們差兩代人,差兩岸人,幾次皴擦我不敢輕易筆墨,不想似雲非雲和而不同,這幅古宅墨韻真像他們的心靈後花園。再看畫面一大門一大樹,佈局高度可能不夠,無法讓人既追憶、緬懷,還砌築所有回憶。  也許老舅當年曾攜幼童,顧盼有情,一忍心,就把六歲甥放開了;一眨眼,甥蓋出另一個奧倫達部落;一俄頃,我的畫已完稿。繪畫中,總覺自己只是依樣畫葫蘆,他倆則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我幾次翻看葉慈:  「當你老了,灰黯,沉沉欲眠,  在火爐邊瞌睡,取下這本書,  慢慢讀,夢回你眼睛曾經  有過的柔光,以及那深深波影…」  靜思過往,像在眼底,只是一個也抓不住了,難怪我們好愛原鄉美利堅,更愛奧倫達部落…

Read More

<中華副刊>金鳳凰的蛋

 文:離畢華 圖:盧兆琦  金閣寺,到了。  從二条搭公車前來不過也十幾分鐘,下車徒步幾分鐘,便看到裡外遊人如織的金閣寺。  彷彿有一聲聲召喚,大家循序漸進都往那片金光燦爛處去。如果不是聒噪的陸客、如果陸客不強佔最佳拍攝點久久不散,即便整座金箔貼飾金寺體應該不至於呈現俗氣的銅臭感。  要是能飛,想必屋頂的鳳凰應會御風而去。那個放火燒寺的狂僧不在了,三島由紀夫也不在了。當下,旅人留在眼裡心上的,又能是甚麼?  寺境不大,尤其依循遊行的「順番」,白蛇塚、夕佳亭、不動堂寺一步步走過,不一會兒便完成觀光客基本任務:賞景、佔位、拍照,到此一遊。  你無法回頭逆著人生的順番而行。雖然逆行所見的風光或許一新耳目,正起心動念要退回幾步也不能,時間在背後一直推著你前行。人生是一座位於高處的觀景涼亭,風光盡覽卻也因孤單寂冷高處不勝寒而不宜久留。  感覺旅店早餐的歐姆蛋還在嘴角香著,怎的一出寺境恍若回到凡間,天上一天人間幾年?即便非想非非想處天的八萬大劫之久也要回到人間,回到人間勘忍著輪迴。  這時已然午後一點。既然人間輪迴便得吃喝。  附近道路都不甚寬大,幾步走過了一個小交叉點,把握「不吃排隊的店」以便省下時間多走走多看看的原則,選了一家沒有客人的和食小餐館隨便點了咖哩飯。  也許是客人零星,冷鍋冷灶的見我們進門才生火做菜,等候了有那麼一下才送上餐來。  老闆說,上頭那顆生蛋,意象了金閣寺的燦亮金黃,蒼翠的九条蔥(京都著名蔬菜)是環繞鏡池湖湖邊的陸舟之松,整盤視覺設計就是金閣寺境!所有美學的基礎都來自於生活,連一個很容易忘記她的名字的小餐館的老闆都可以將自己營生的材料當作實踐和式美學的媒材,生活在這樣的境教、氛圍當中,或許這紅塵俗世才真正所謂的「勘忍」吧。

Read More

<中華副刊>勤學當趁早

 ■莊維敏  年輕時候,老師要我們背誦並且牢記:「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的詩句,那時候很會背誦,道理卻是懵懵懂懂,不以為意;當時總覺得功課壓力重重,能夠在連串的考試之後,和同學嘻嘻哈哈、看看電影、迷迷連續劇,才是不負青春的具體表現啊!  記得讀師大一年級的時候,班上有兩個保送來的師範生,年齡大我們10歲左右,他們看到我們這批少年十五二十的少年郎,偶爾兼個家教,多半忙著逛街、郊遊、甚至露營活動,只懂恣意享受青春爛漫的青青子衿在虛擲歲月的光景,總會為我們可惜。  而每次考試時,我們一副瀟灑處之的模樣,和他們早就磨刀霍霍的狀況相比,實在大相徑庭,而我們也對他們的過分認真頗為不解,總聽到那位年長的鄭同學說:「年紀大了,哪裡能夠像你們這樣盡情玩耍?馬齒徒增,記憶力可是成反比的下降囉!不提前加油,怎麼追趕得上?你們不經世事,又哪裡能體會勤學當趁早的道理呵!」  當了老師以後,才發現經師、人師,具為不易,往往辛苦準備一天的功課,大概一個小時就講完了,剩下的空檔真不知如何填滿?方始明白學海無涯,有待充實的地方著實太多了。  一直為趕時髦,換了許多手機,從按鍵盤、到智慧型手機,頭先是充面子、追逐流行、虛榮地認為打電話外,還可以上網,跟著時代走,每天滑呀滑的架式,挺前進的。最近朋友教我幾招手機的妙用,才恍然大悟,個中學問還挺多的,方驚覺自己的井底之蛙,更發現還有專門教授手機使用技巧的課程,於是毫不遲疑地報名上課,一次4個小時的課程,忙著做筆記再加上老師的課後的影片重播,才訝嘆手機原來有這麼多的功用,我們竟然不知,真是空入寶山!覺今是而昨非之餘,更發現有這麼多的珍藏,乍然要學,處處皆功夫哪!  這真是個瞬息萬變的世代,許多狀況的突然發生也是前所未聞的,怎麼也沒想到,在我們的年代會碰到所謂的「新冠病毒」這檔一發不可收拾的爛局面,哇!起初只是隔岸看到那麼一個在歷史定位上曾經輝煌勝絕的武漢,為肺炎怪病所困,它在春節裡肆虐,迅速而強悍,一時之間,令人措手不及!  本以為中國很遙遠,地緣幾千里外的地方,雖然讓人揪心不忍,還沒有危機意識,豈知有一天這樣的病毒,一步步地往西蠶食,更不可料到的是一向驕傲自信的美國,也不可豁免地陷入緊急狀態的一天。  三月中旬,洛杉磯破天荒地宣布關閉學校、健身房等…還有更鐵腕的防疫動作,餐廳禁堂食。學校要關閉,做為老師的我們,一時心憂,停課了,學生的課業會不會被耽誤呢?正在為此焦慮時,接到學校的通知北加州中文學校聯合會為了老師及學生著想,特別請了在台灣推廣「學思達」教學法的兩位名師,在網上對我們遠距離的教學指導,期待破解學校雖然停課,但是不至淪入停學的窘境。  連著兩天晚上的五點到八點,兩位老師竭盡所能地教育我們,全球將近800位僑校的中文老師在網路上同步學習,課程雖然在遠端傳授,我們依然受益良多,我是手機、iPad再加上桌上型電腦,三機在我的面前交叉使用,再配上我的錄音筆,多機共用地努力學習,終於領略當年鄭同學說的「年紀漸大,反應差很多」的話語真意,尤其是網上與學生互動的電腦知識雖有,卻不能運用自如的尷尬,方始明白以前老師叫我們「勤學當趁早」的用心良苦,好在還有錄影片的輔助,相信六個小時的苦工再加上不知會有多少小時的勤練,必將促成我的茅塞頓開吧?  不禁想起《明日歌》中的「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無疑醒醐灌頂,此時,才真正體會到「活到老、學到老、學到老、學不了」的含意,勤學當及時,但願現在領悟,還不至於太遲,在網路教學已成不可避免趨勢的此刻,能夠急起直追,亡羊補牢。但願疫情早點結束,也但願自己和學生的網路互動發揮地淋漓盡致,能激起他們學習中文的更高興趣!再次感謝僑委會贊助及所有北加州聯合會在活動中付出心力的人員,和兩位辛苦教學的台灣老師,深信您的苦心必然不會白費,大家且努力迎上前去吧!

Read More

<中華副刊>寂靜的春分

 ■徐望雲 三月灑在疏落的林間 流光中還飄浮一些憂愁摻和 詭異的氣息,像在交互掩映 你模糊的背影 草地上隱約竄動著一隻松鼠 彷彿正在為冬天收集不遠處 零星的車聲以及 你忘了帶走的足跡 而備好的那壺咖啡還在夢裡 熱著——有那麼忙嗎你 為何,才啜上一口 就不知去向了……

Read More

金色夢幻阿勃勒 嘉義2處賞花熱點

六腳鄉蒜頭自行車道及中正大學的阿勃勒大道落英繽紛,就像黃金雨般如夢似幻。 (記者張誼攝) 記者張誼/嘉義縣報導  仿如韓劇「永遠的君主」另一個世界般的美景,嘉義縣「六腳鄉蒜頭自行車道」及「中正大學」金色夢幻阿勃勒大道,將在五月下旬到六月綻開。當風吹過落英繽紛,就像黃金雨般,如夢似幻。 嘉義縣山海平原一年四季都有特色主題旅遊,五到六月盛開的阿勃勒黃金雨即將登場,賞花點除了六腳鄉蒜頭自行車道及中正大學;位在故宮南院前的太子大道,阿勃勒已初開三成,成為名副其實的黃金廊道。 縣長翁章梁說,嘉義除了賞花、拍照,周邊也有許多吃喝玩樂可順遊,包含故宮南院、板陶窯、朴子配天宮、嘉義酒廠、卡普秀時空膠囊觀光工廠特色景點。更可吃遍特色地方美食如民雄肉包、鵝肉一條街、北歐工坊、清木屋、翌莎咖啡等。 文觀局長許有仁表示,除了阿勃勒黃金大道,在嘉義縣「梅山鄉綠色隧道」陽光灑落、竹林深邃,不用出國也能追到神劇景點。

Read More

<校園廣角鏡>德光機電整合課程 受歡迎

 德光中學配合新課綱開設機電整合創作課程。(記者施春瑛攝) 配合新課綱,德光中學老師不斷開設多元選修課程,其中最受歡迎的是陳奇炫老師開設的機電整合創作課程,不僅可學到相關的知識,還能動手做出在實際生活中都能用得上的東西,課程一開放電腦選填立即秒殺,相當搶手。  德光中學表示,開設機電整合創作課程是希望學生透過自己動手做,製作鞋盒音箱、藍芽音箱、磁控燈、電動式零錢分流等生活上用得到的物品,並且讓學生在製作過程中發現問題及想辦法解決。  指導老師陳奇炫說,既然課程是「機電整合」,當然課程內容就會有機械結構及電子電路的部分,有些學生會利用所學的理論知識用在實作上,但有更多的學生其實都是藉由動手過程然後用很「土炮」的辦法來處理遇到的困難。  陳奇炫表示,曾經為求環保,上課材料使用「瓦楞紙板」,加工相對容易但作品卻不耐用,常常學生完成後測試個幾次作品就開始變形,最後就完全無法使用,只好將可用的電子零件拆下後,瓦楞紙就拿去回收。看著學生有點落寞又裝作堅強的樣子讓他有點自責,有過這樣的經驗後,之後就決定改選用夠堅固的木板來製作。  再來就是電子電路部分,陳奇炫會跟學生說明每塊電路板作動原理以及電路板跟電路板跟喇叭單體怎麼焊接,學生現階段只須知道電路基本原理,若真的對這方面有所興趣,可再到大學相關科系去研究。  陳奇炫表示,開機電整合課程,他也很擔心在加工過程中會發生工安事件,雖然在上課時已經將工具的操作使用講解清楚,但還是無法完全避免有人員受傷,所以上課時得一直提醒學生不要把生科教室當成自己家,也不要未經同意操作機器。 (記者施春瑛)

Read More

<校園廣角鏡>青蛙昆蟲多 下營國中推動生態教育

 下營國中積極推動環境教育,利用校內發現的青蛙,下營特產文旦作為活教材。(記者林相如攝) 下營國中近年來積極推動生態環境教育,將地方產業及校園內發現的青蛙、昆蟲等,作為生態環境教育的活教材,成果相當豐富,更拿下去年台南市國中小推動綠色學校伙伴成果提報學校全市第一名,顯現該校對生態環境教育的用心與投入,讓師生對生活的土地有更多的認識與了解。  校長楊永華說,推動綠色學校伙伴成果提報,只要學校辦理相關教育活動,將相關活動的資料提報上傳,就會獲得綠色葉片,葉片越多,顯示學校舉辦相關教育活動就越多,下營國中去年林林總總對生態環境教育的相關課程,至少辦了超過二十場,共獲得六十七個綠色葉片,比第二名學校的葉片數,整整多了三倍以上,由此可見學校對生態環境教育課程的重視與投入,也感謝相關老師用心的編排課程,讓學生有豐富多元的生態環境課程可以學習。  去年下營國中在校園內發現了亞洲錦蛙,老師就規劃了相關生態課程,打造誘蛙桶,吸引各式青蛙的現身,藉此讓學生了解校園內青蛙生態的分布,並教導青蛙的生活與生態,藉此讓學生學會尊重生命的態度,更讓學生認識各種類的青蛙,對青蛙生活環境的維護更重視。  另外也有老師拿著下營地方特產的文旦,教導學生如何利用文旦皮來提煉防蚊精油,也介紹文旦產業在台灣及下營的發展過程,從中認識地方產業,學到廢棄文旦皮的再利用,不論對環保或者農業環境的維護,也更為了解。 (記者林相如)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