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琮1
劉振漢
齊家文化是位於中國甘肅東部向西至張掖、青海湖一帶,橫跨甘肅、寧夏、青海、內蒙古等4省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其名稱來自於其主要遺址齊家坪遺址,1923年由瑞典考古學家安特生所發現。安特生發現齊家文化時,認為它是該地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認為甘肅和河南的仰韶文化源自於齊家文化,但後來的考古發現,證明其在仰韶文化之後,大約距今3600-4200年左右。
玉琮2
齊家玉器通常素面無工,造型簡單樸拙,卻又異常耐看,玉琮是一種內圓外方的筒形玉器,一般在圓孔兩端有「射」長出方體之外。齊家玉琮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為長射口的琮,另一類則為矮體短射口玉琮。後一類其高度多在7厘米以下,高度小於寬度,兩端出射,射口較低,此件齊家玉琮形制即屬此類。此件玉琮玉料極佳,內圈鑽孔後再經修磨,及器表的磨痕均屬齊家製玉特徵。
琥珀朝珠(照片提供 閆恒蛟)
清代琥珀朝珠
中國古代各級官員的冠服配飾都是有相關規定的,朝珠就是清代官員特有的官服配飾,據《清會典》記載,允許佩戴朝珠的官員一般為皇室成員、文官四品以上、武官五品以上等官員。
朝珠的形制與佛珠大致相同,主要由珠體「身子」、佛頭、紀念、背雲、墜角和小墜角六個部分。珠體「身子」指朝珠由108顆主珠組成,有分珠四顆,分珠材質、大小一致,直徑比朝珠大一倍左右,朝珠頂部的那顆佛頭,連綴一塔形“佛塔”,佛塔的頂端用絲帶系綴寶石墜子,墜上端還垂有一塊方扁形的寶石,稱為“背雲”。葫蘆狀佛塔的兩側又有三串小珠串稱為“紀念”,每串十粒,左兩串,右一串,珠串的末端裹著寶石的小墜角。詳細名稱可參考筆者所繪圖。
朝珠使用的材質有哪些?依據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清代朝珠,包括東珠、琥珀蜜蠟、青金石、綠松石、碧璽、海藍寶石、翡翠、水晶、瑪瑙、珊瑚、伽楠香、菩提子、檀香、沉香木、椰殼、硨磲、象牙、牛角等,甚為多樣。所有材質中以東珠最為珍貴,清朝律法規定東珠只有皇帝、皇后及皇太后才能佩戴,其他人佩戴或擁有均屬僭越犯上會被治罪處份的。
這串朝珠的材質便是琥珀,琥珀珠已有因歲月產生的天然冰裂紋,絲條絲線均為原裝非拼湊件,朝珠進入民國原則上便不再生產,因此保存良好的原裝朝珠較為難得。
螺女玉器
話說螺女玉器
螺女又稱田螺姑娘,據學者研究遲至西晉即有相關的傳說。螺女的傳說有許多版本,現援用東晉陶潛《搜神後記》中的內容並直接以白話文陳說於下:
距今千餘年前晉安郡侯官(今福州市倉山區螺洲鎮)有一孤兒叫謝端,從小由鄰人養大,家貧未娶妻但品德端正為人正直。有天謝端得到了一個其大如斗的田螺,覺得稀奇便將其養在水缸里。此後謝端每天出門回來,都會看到滿桌菜肴,謝端心裡覺得奇怪,有一天他假裝出門,躲在暗處觀察,看見水缸裡冒出來一個少女,為他煮飯並打掃家裡,謝端詢問女子是誰?女子本想躲回缸中,但卻被攔阻而不可得,無奈之下女子才道出原委,稱自己是天界的白水素女,是天帝因謝端心性善良正直,所以派來幫助謝端,原本等謝端十年致富娶妻後便離去;現在被撞見原形,只好立刻離開,隨後天色突變颳起大風,少女隨風而去,神奇的是白水素女留給謝端的螺殼貯米後可取之不竭。由於有了這一段神奇的經歷,謝端及鄉人便安神座、建素女祠,逢年過節祭祀,過了不久謝端便娶妻生子還當了縣令。田螺女神的故事及崇拜活動便流傳下來。
類似的版本不少,也有學者專門研究寫出不少相關論文。據清同治二年(1863年)《螺江志》載,當時螺洲尚有螺女廟,民眾祀之甚虔。直到今天也可查到福州市郊螺洲鎮洲尾村有一螺女廟,內祀螺女的資料。
在遠古時期作為與神靈溝通的玉器,原只屬巫師與貴族所有,至宋代以降,已慢慢走入民間,因此玉雕上所乘載的念想也與普羅大眾期望相結合,當時配戴螺女玉的人心裡祈求著甚麼?應該就是平安與幸福吧!
台南市文物協會成立至今已歷34年,在歷任理事長及全體會員的努力下,對文化的傳遞及發揚不遺餘力,也歡迎對中華古文物有興趣的同好一起加入,加入方式請洽本會蔡秘書0982789095。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