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光公車主題小旅行第三場 「BUS情人98」26日起報名

參加台灣好行觀光公車主題小旅行的民眾,都可獲得公車防疫包及手機支架鑰匙圈。(觀旅局提供) 記者施春瑛∕台南報導 台南市觀光旅遊局規劃推出台灣好行觀光公車六大主題示範遊程,四月份兩場遊程「上山當個博士博」及「海陸雙拼」已圓滿結束,接下來將於五月十五日推出為期兩天一夜的「BUS情人98」行程,客群鎖定單身族群,將安排未婚男女搭乘戀愛巴士進行聯誼,這趟旅程自四月二十六日起開放報名,限額二十人。  

Read More

以趣味方式帶領親子體驗台灣史前文化「史前動物出遊趣」新營展出

南科考古館「史前動物出遊趣」在新營文化中心展出,吸引民眾前往看展。(記者陳佳伶攝) 記者陳佳伶∕新營報導 南科考古館「史前動物出遊趣」在新營文化中心展出,展覽分成動物與環境等四大主題,包括台灣第一狗、黑鯛,還有多媒體互動裝置,介紹史前人的工具百寶袋等,特展至五月二日,文化局歡迎親子前往體驗和學習台灣史前文化。 新營文化中心表示,「史前動物出遊趣」特展,是由文化部、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市文化局合辦,特展分成「動物與環境」、「人與動物」、「消逝的動物」及「動物遺留研究」四大主題,以現生標本、複製、模型等展出南科考古館史前陸地及海洋動物。 南科考古館「史前動物出遊趣」在新營文化中心展出特展,可看到台灣第一狗的複製品。(記者陳佳伶攝) 陸地動物包含台灣第一狗、穿山甲、豬、鹿、果子狸;海洋生物則有魚骨標本如笛鯛、星雞魚、黑鯛、尖吻鱸、灰鯖鮫口部;貝類標本如長尾鳥蛤、硨磲貝、滿月蛤、萬寶螺、赤旋香螺等;並推出三座多媒體互動裝置,介紹史前人的工具百寶袋、史前動物故事屋、考古紀錄等,讓參觀者親自體驗操作。 南科考古館主任田詩涵表示,由南科出土的遺址動物,呈現南科這塊土地上,五千年文化活動;看展的同時,透過多元設計,讓大小朋友以趣味方式親近台灣史前文化,翻轉考古艱澀印象。

Read More

新營社大真人圖書館 經驗分享

記者翁聖權∕新營報導 新營社大廿四日下午一點半,將在新營曬書店三樓舉辦「真人圖書館」,邀請八大領域業者以自身的從業經驗,幫助學生更具體地認識各領域的實務,活動限額廿五人,歡迎台南市學生免費參加。 新營社大表示,該校推動在地成人教育已十五年,對應現今社會學習資源與管道的多元,近年教育部也期望藉由社區大學豐富的成教能量與在地經驗,結合地方資源,成為十二年國教的重要協力夥伴。 新營社大響應十二年國教政策,希望讓更多的教育知能從社會走入校園,幫助中學生及早規劃「學習歷程」,特別規劃「真人圖書館」課程,邀請八大領域的業界人員現身說法,以自身的學習經驗及從業實況,幫助學生更具體地認識各領域的實務面貌,有助於未來選填科系,也能在準備升學時,有更明確的方向,做為選擇生涯規畫時的參考。

Read More

〈中華副刊〉藍色小鎮

■林妮萲 車窗,夏日藍天,遠方的麥子低垂, 相同的列車,同不停歇的影像,和我們 無疾而終的愛情。他同我一般,肉桂。 透過葉,一切朦朧如謊言。播一首 流行歌曲,旋轉不停的回憶,使我癲狂 —— “你不愛我, 我卻曾在昏暗的房間中, 看到過幾縷亮光。”—— 年幼的肉體,充斥於你年老的雙眼, 同橄欖枝,是戰爭與白鴿的結晶, 如今我是個盜獵者,將其雙羽折斷, 也沈默我的囈語,獨自一人待在 沒有剪影的黃昏。 啊, 我寫下這首終曲,埋葬櫻桃可樂的空瓶, 追憶那壹夜,那註定隕落的夏日夜, 那便足矣,而你也知道,這便足矣。

Read More

南美館臺灣×金澤工藝交流展

《工藝協奏曲-臺灣x金澤工藝交流展》二十三日於台南市美術館一館開展,為重頭戲《嘉南大圳開工滿百週年紀念活動》揭開序幕。(南美館提供) 記者吳孟珉∕台南報導 《工藝協奏曲|臺灣×金澤工藝交流展》二十三日於台南市美術館一館開展,為重頭戲《嘉南大圳開工滿百週年紀念活動》揭開序幕,並促進台日的友好文化交流,傳遞生活中無所不在的工藝美學。展出至五月二十三日止。 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表示,展覽特邀來自卯辰山工房所孕育的八位日本工藝家,以及十三位傑出的台灣工藝家共同展出。卯辰山工房為推動金澤當地優良傳統工藝的繼承發展與文化振興而設立,並期許未來成為培育工藝人才的世界級據點。 《工藝協奏曲》聚焦在金工、陶瓷、漆藝、玻璃、染織等五大工藝類項,揭示台日文化裡、五種工藝間,由技藝、造形引領,佐以人文、風土、時代、媒材、創意所融合的藝術表現。其中,日本漆藝工藝家村本真吾特為本展創作精美絕倫的《枝羽|花滿,著色》首度海外展出,作品表現出自然觀與生命力。 展期中並規劃二場專題講座,分別邀請策展人頑石文創開發顧問公司創意總監程湘如、國立臺南大學專任教授林美吟,就臺、日工藝的傳統與創新分享觀點,另外,亦安排二場由漆藝工藝家廖勝文與金工工藝家楊炘彪所帶領的手感體驗課程。

Read More

〈中華副刊〉我讀《棄貓》

■陳玉琳 2020年九月底,我看到村上春樹的新書《棄貓》將出版,由內容簡介中得知,藉著一隻「棄貓」,作者談到他與父親的往事。我本就喜愛村上春樹的作品,如此的內容更引我好奇。於是寫email向譯者賴明珠道喜,恭喜她又有新譯作出版,我認為她最能掌握作者心意與文意,又有深厚的中日文造詣,以致總能譯出佳作,沒想到竟獲得她簽名贈書。 閱讀前我翻看書中多張有貓兒的插圖時,不禁想到自己對寵物有份歉疚,因兒時家貧數度放棄收養流浪貓狗的念頭。來美後;收養流浪貓和認養棄貓是我與女兒最熟悉的事之一。 在文中看到作者與父親送走無力飼養的貓兒時,我心不捨,但見到棄貓比他們父子還早返家後,心中充滿欣喜。 讀完全書後我再度感受作者敏銳的觀察力,在發現棄貓比他們父子早回家時,作者寫道:「父親由驚訝轉為佩服的表情,然後再轉為像是鬆一口氣的模樣。」他察覺到父親情緒的變化,因而聯想到父親的身世,由於家中子女眾多,作者的父親曾被送到寺院當見習小和尚,那段經歷可能在他心中留下很深的傷痕,那種被「棄養」的悲哀,作者雖沒有經驗,但他從他父親的身上嗅到了這種氛圍。 作者由這個論點來描述他對父親的記憶,使這本僅百頁書籍的份量就更形厚重。不知為何?看到這兒我竟想起日本古代的「棄老」風俗,也許我看懂了這種「棄」的源頭是「貧」吧!我原以為「棄」的本質中有「厭」,那麼「捨棄」的同時正是要「割捨」一段急於結束的「情」。但當「棄」中無「厭」,心中那份「不捨」是很令人傷感的,從這個角度來讀《棄貓》,我看到作者悲天憫人的情懷。 閱讀第一遍時,我未能完全領悟作者這份情懷與他敘述父親生平間的關聯。再次閱讀,我明白作者父親心中的陰影,均因曾被派遣到中國參加戰役。更因親身經歷殺害無抵抗能力的中國俘虜,而留下「心理創傷」,作者甚至認為他自己也繼承了這種創傷。我想作者父親會有此種創傷感,源自幼時曾入寺做過小和尚,戒殺生的認知自幼在他心中萌芽,成年後自然對曾犯過的殺戒耿耿於懷,進而影響作者的認知。 作者因為明瞭父親這種「心理創傷」,遂欲探究父親在中國戰場的隸屬部隊,但他一直擔心他父親被徵召入伍時,分發到第十六師團二十連隊與血腥的南京戰役有關,因此沒心情調查他父親的從軍紀錄,最後確認他父親是在南京戰役後一年才抵達中國,他因此鬆一口氣,並開始調查他父親的從軍紀錄。 作者在書中多次述說他父親熱愛作「俳句」,顯然在凸顯藉著文字的宣染力;可平復那顆受創於戰爭陰影傷害的心靈。我甚至覺得;作者在文學創作上的卓越成就,也萌芽於他明瞭心靈平靜與現實環境的關聯後。人生在世,若能將現實環境的無奈感,抒發於某種傾心的創作情懷中,定能平復受創的心靈,如此將負面情緒轉化為正能量,必能激發內心創作潛能。 在短短百頁的書中,作者藉著追述父親的從軍史,明確表達他的反戰情緒,並以父親每日晨間的誦經習慣,來說明他父親參與戰爭的無奈。閱讀到此我深深有感,我的父親參加過八年抗日戰爭,雖受過傷,仍幸運存活,如我父親這般所有經過這場戰爭的中國人,他們的經歷不容被竄改,村上春樹正視這段史實的態度令我敬佩。 從一隻棄貓寫到作者對父親的追憶,看似充滿矛盾的父子關係,卻有著深不可測的親情。儘管作者追憶父親對他學業成績失望,儘管父親不滿意他成為職業作家,但作者已於字裡行間表達他的個性與價值觀都來自父親。作者在敘述人物生平具體事實的同時,也間接分析探究了事實的深層面,引發讀者共鳴。

Read More

〈中華副刊〉離我多少遠呢?

■蘇佳欣 我家住在城市高樓,視野遼闊,可以看得很遠。天氣晴朗時,東邊可以看到日出,西邊可以看到日落。然而,時而雲層太厚,特別是秋冬季節,空氣品質不佳,總是灰灰白白、朦朦朧朧的。 清晨山頭那邊,開始變色的天空,大概要經過幾秒鐘後,我才看到陽光;黃昏海平面那邊,準備要掉落的太陽,大概再經過幾秒鐘後,會完全消失在海平面。我對時間的印象,通常與空間中的所見有關。人類劃分歲歲年年,不也是如此嗎?月份或季節的區分想來抽象,只不過是數字連續下去的概念,但離我很遠的太陽,卻相當實際,有著不變的規律。 於是想起泰戈爾的一首小詩:「你離我有多少遠呢?果實呀!我是藏在你的心裡呢,花呀!」當初會買下這本詩集,就是由於發現由冰心等作家所翻譯的「多少遠」三字,而非一般所見「多遠」二字。比較難讀難念的「多少遠」,滿足我無盡的想像,尤其每年歲末時節熬煮洛神花前,需費工去籽這步驟,我總懷疑洛神花是否知道花心就藏在不遠或少遠處呢? 那個離我「多少」光年遠的太陽,不管從距離我「多少」公里遠的海平面落下後,翌日總是再度升起。這個歲歲年年的日出日落,早就烙印在我心底。走過冬天,眼見枯枝與綠葉就在我的天,溫暖的陽光普照下,究竟是離枯枝綠葉比較近,或離太陽比較遠,總之春天離我不遠了。

Read More

不乖畢展 南應大視傳系秀創意

南應大視傳系「不乖」畢業成果登場,內容多樣化, 包括包裝、文創商品等作品,均是學生發揮四年所學結合理論與實務創意設計。 (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永康報導 台南應用科大視覺傳達設計系一一0級「不乖」畢業成果校內展,二十三日起在該校文創中心登場,作品內容多樣化,包括平面、包裝、文創商品等領域作品,均是學生發揮四年所學,結合理論與實務創意設計。 南應大視傳系從創系至今培育了許多優秀的設計人才,今年的畢業成果展以「不乖」做為年度主題,強調設計人不受拘束的活躍思維與充滿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在平面視覺、包裝、多媒體、文創商品等多元的設計領域中,透過創意新鮮人的觀點,展現更多設計的可能性。 視傳系此屆作品對於在地文化的發展、地方農特產等多有著墨,其中「琉島不留瓶」點出小琉球當地玻璃瓶回收的問題,並提出改善方法,獲得素有設計奧斯卡獎的二0二一年iF新秀設計獎。 「續日光芒」與中研院合作推廣台灣油芒相關製品,設計一系列具有原民風格特色的視覺意象,期望帶動部落經濟的發展;以原創精緻的包裝來展現台南學甲蒜頭的「一品蒜」,針對蒜頭製品進行包裝設計,結合風格清新的插畫,呈現蒜頭職人的專業與濃濃的在地情懷。 視傳系畢業展期至三十日止,時間每日上午九時至下午五時,週末照常開放,歡迎各界參觀,服務電話:(0六)二五四九一一一八。

Read More

〈中華副刊〉流浪的靈魂

■愚庵 人間的情物,總是被某種無法言語的感情所牽引,小黑和我的邂逅,不也是如此嗎?我只是看他一眼,他卻跟著我一輩子。 山屋旁的桃花心木樹幹上刻著2010,我只記得這一年,小黑走進我的山屋生活,成為我的最佳朋友,現在,他走了,我把他的骨灰撒在這棵樹旁,樹幹上刻上2020,希望他的靈魂再一次遨遊天際。 不少現代人仍然相信靈魂不滅,好萊塢用這樣的理論拍出一部有關狗的轉世故事,狗兒透過多次轉世,找到過去的主人,我不知道小黑是否會又一次找到我? 小黑出現那一年是夏天,他趴臥在樹旁,用一隻眼睛看著我,小小身軀看起來大約剛滿一歲,黑色的身體代表是台灣原生種土狗,這種流浪狗遭到棄養,經常出現在山區。森林的小徑是我每天散步必經之道,小黑見到我經過樹旁山徑,起身跟著我走過的路徑,雖然有五步以上的距離,但是,我仍可以感覺小黑的存在。 接近正午之前,我回到山屋,小黑也跟著我回到原來的樹下,我自顧喝了水,想到陪我走路的小黑或許也渴了,我用一個盤子裝了一些水,放到小黑身邊,他很快喝完了,這時候,我才發現小黑少了一個眼睛,可惜無法判斷是天生殘缺,或者是後天受傷所造成。我見小黑少了一眼,因人性的惻隱之心,從山屋裡面拿出一些沒有吃完的冷飯,小黑很快把冷飯吃完了,很顯然,小黑已經餓了一段時間。 吃完東西的小黑,還是留在原地,一直到晚上,並沒有離開。第二天早上,小黑見我出門散步,照樣跟著我後面,在山區繞了一段時間。就這樣狗跟著人,連續幾天走在山徑上,我回到木屋,小黑回到樹下,喝水,吃一點食物,小黑和我總是保持某種距離和默契。直到這一天,突然來了一陣午後大雷雨,我見小黑在樹下淋雨,一動也不動,我向他招招手,他好像讀懂我的意思,走到木屋的屋簷下,我把水和吃剩的冷飯放在盤子裡,小黑終於打破和我的距離,變成木屋的一份子。 住在山區,也真的需要狗的陪伴,就算你可以耐住孤獨與寂寞。 小黑還不只是陪伴而已,有一天早上,我走出木屋發現地上有一條死去的眼鏡蛇屍體,色彩鮮豔,心理清楚,肯定是被小黑抓捕的不速之客,有時候不是蛇類,還有誤闖進屋的松鼠,小黑很忠誠的表現執行看守家園的任務。 有一次,我離開山屋到市區探訪朋友,小黑無法跟隨,隔了一天,我回到山區發現小黑不在木屋的屋簷下,地上的飲用水也空了,食物還留著,小黑失蹤了,他去了哪裡?我依照過去走路的山徑,尋尋覓覓,半途遇到一位山區墾荒的果農,他說;曾經路過前面一條山路,聽到小狗的叫聲。我循著他的指示,找到山路,終於聽到小狗的叫聲,原來是小黑,小黑發現我一整天沒有回來,心裡擔心,開始出門尋找我的行蹤,但是不小心踏上附近魯凱族人安置的捕獸夾,前腿無法動彈,傷口的血跡已經乾固。我把捕獸夾弄下來,抱著小黑到山下找到一個獸醫,幫他包紮上藥,獸醫說;被夾道的腿骨頭受傷嚴重,是不是變成殘障狗,就要看小黑的造化了。 小黑回木屋後,我暫停了一段時間的山徑散步,因為我擔心小黑又要跟著我。 這樣子每天塗上外傷用藥,包紮固定,一星期之後,小黑已經可以走路,只是樣子有點滑稽,當我恢復山徑步行活動,小黑總是踏著怪異的腳步跟著我。 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可以靠著語言溝通,但是,人與狗之間的情感無須語言,小黑默默跟著你,看著你,眼睛裡彷彿說著;我知道你的意思了。 撒在桃花心木樹下的小黑骨灰,突然被吹起的一陣狂風捲到空中,難道是來帶走小黑靈魂的天使嗎?如果靈魂如風,那麼小黑的靈魂會吹到哪裡呢?我讀過有關希臘人對靈魂的看法,勇敢的靈魂會寄托在獅子身上,貪吃的靈魂會寄託在豬身上,懦弱的靈魂會寄託在兔子身上,狡猾的靈魂會寄託在狐狸身上。 小黑如此忠誠,勇敢,自我克制,我希望他會寄託在善良正直的人的身上。 再見,小黑,我的山居朋友。

Read More

〈中華副刊〉老少平安

文/湯長華 插圖/國泰 從小到大,不管家裡發生什麼事情,外公外婆總是讓我們感到安心,天塌下來有他們會頂著。 小學的時候,房子外頭傳來喧鬧聲,好像很多人七嘴八舌一起講話,外公去打探一下發生什麼事,回來冷靜地說了句:「捉賊。」抄起一根木棍就要出門,鎖門時轉頭嚴厲交代我們好好待在家裡,便頭也不回地加入追小偷的行列。 小偷有沒有抓著我記不得,只知道天黑很久了,晚上十點多還不睡會被雷公打死,但那麼晚了壞人竟然就在外面,社會實在太恐怖了。但外公會去揍他們,我們不用怕。 偶爾我們問起,媽媽也會說說她小時候的故事。有些挺有趣的。 比如外公將一瓶白蘭地交給一個小兵保管,萬一兵荒馬亂時有人受傷可以派上用場。當然現在聽起來很不可思議,沒有酒精卻有白蘭地?後來外婆趕路摔破膝蓋,急忙想消毒搽點藥,卻發現小兵原來嗜酒,早已不聲不響一點一點地偷偷把白蘭地喝掉,難怪經常臉紅紅。 我想外公是有個什麼軍階的,但媽媽搞不太清楚,大人不提,她也沒想過要問。 除了外婆跟媽媽,當時還有批阿兵哥跟外公一起來台灣。 媽媽搭船的時候可能才四五歲,記不得太多。但她總是提到外婆暈船得厲害,在船艙裡吐得動彈不得,因此外公都帶著她到船上餐廳吃晚飯。雖然有點難以想像逃難的船上還能有什麼餐廳,可是媽媽堅持說有。走去餐廳的途中,看到甲板上有許多許多看起來很餓的小朋友,她不記得他們是不是衣衫襤褸,是不是髒髒臭臭,只是天真地想,小朋友怎麼不一起去餐廳吃飯呢? 妹妹聽到這段,大喊:「妳是公主啊!」 而我有點無奈的表示:「總算知道車子隨便飄一下就想吐的體質到底是遺傳誰。」 媽媽記得外公每天早晨,派阿兵哥拿槍押著糧草到廚房煮一天的伙食,除去軍隊的份,剩餘一些就分給甲板上那些辛苦的人。夜晚睡覺有時可以聽到噗通噗通的落水聲,她或許覺得奇怪,卻還不知道那是絕望的聲音。現在明暸,那是日子過不下去的聲音。 她提起這些往事的時候,臉上沒什麼特別的表情,很平靜,像在說一個書上看來的故事。 小外甥們回來過週末,媽媽經常做「老少平安」。 我則想念多年前,還能在菜市場買到鯪魚時,外婆做的正宗版本。起鯪魚肉,剁成茸下點糖、鹽、胡椒粉同一方向攪拌均勻,加入滑豆腐和蛋再次攪勻鋪平蒸五到七分鐘,最後淋上香菜麻油。那股鯪魚肉混合香菜的清香氣味令人難忘,口感滑嫩,沒牙齒也可以吃。 我跟外甥女安安說:「連我都不知道多久沒吃到鯪魚肉,所以妳的外婆現在改用碎豬肉。」 舀起一大匙,放進安安的碗裡。 「這道菜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老少平安。」 安安國文造詣馬馬虎虎,點了點頭,埋頭猛吃,算是聽懂吧。 我想像著小小的媽媽,也吃著「老少平安」的時候,說不定還在逃難的船上,也有可能剛到不知未來在哪的台灣,但不管外頭風大雨大,外公外婆總讓她相信老少都能平安。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