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觀察,日本首相菅義偉基本上屬於過渡性質。(路透,資料照)
日本放送協會(NHK)五月七至九日進行的民調顯示,菅義偉政府支持度只有百分之三十五,儘管菅義偉四月才風光舉辦日美峰會,但民意支持度卻是他上任近九個月來的新低。稍早的四月下旬,日本三場國會議員補選投開票,被視為今年九月眾議院大選的前哨戰,執政的自民黨卻是全軍覆沒。
日本國民對菅義偉政府的滿意度跌到谷底,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菅義偉過去在安倍執政時,一直擔任內閣官房長官,並沒有突出領袖魅力,他接任首相,並不是受到民意支持,而是安倍去年八月因病請辭,才接任執政黨總裁並繼任首相,這是自民黨派閥沒有共識下的共識決。外界觀察,菅義偉政府基本上屬於過渡性質,背後仍揮不去安倍晉三的影子。
六成民眾 認應停辦東京奧運
其次,民意對政府在外交與內政的選擇間,通常會以內政為優先。如果內政做不好,讓人民缺乏安全感,即使外交上有所加分,幫助也不大。現在,日本疫情嚴峻,緊急事態宣言對象地區自十二日起新增愛知縣與福岡縣,原有的東京都等四都府縣也延長實施到五月底。日本國民此時的不安,可想而知。
依最新統計,日本只有百分之一人口完成了兩劑疫苗接種。NHK的民調,有百分之六十三受訪者對政府防疫作為給予負面評價,只有近百分之三十三給予正面評價;同時,有高達百分之八十二受訪者認為疫苗接種計畫進度緩慢。然而,無法控制好疫情的菅義偉政府,仍執意要舉辦東京奧運。
現在,距離東奧七月二十三日的預定開幕日已不到兩個月,卻有超過三十萬人連署要求停辦;日本讀賣新聞最新民調亦顯示,有百分之五十九的日本民眾認為東奧應該停辦,支持舉辦的剩下百分之三十九。這顯示,菅義偉內閣對於防疫與東奧疑慮所引發的民怨,處理太慢。
日本首相的產生,非直接民選,實質運作上係由眾議院多數黨黨魁擔任,菅義偉首相任期只能補滿安倍沒做滿的任期,今年九月將再度舉行自民黨總裁選舉。菅義偉政府未來能否延續,除了內政上要看疫情與東奧後續發展,外交上,處於美中對抗大格局下,作風謹小慎微的菅義偉,只能追隨美國的腳步,但鑑於日中關係的重要性,日對台仍會保持戰略模糊。
非紅色供應鏈 美日強化合作
從美日峰會及雙方發表的聯合聲明,可進一步觀察到日本在中國大陸因素下,瞻前顧後的外交策略:
其一,拜登和菅義偉商討要在半導體等敏感產業供應鏈結盟合作。聯合聲明中具體提及包含半導體、AI、5G、基因學、量子運算等領域關鍵技術;換言之,拜登正在延續川普的「非紅色供應鏈」政策。美國衡酌對中國大陸華為等科技發展不易防堵的情況下,美、日加上台灣,在高科技產業鏈的合作,應該是指日可待。
其二,美日聯合聲明中,強調「自由開放的印太地區未來」,重申美日安保適用於釣魚台列嶼,罕見的強調「台灣海峽和平穩定的重要性」,並表示希望看到台灣問題和平解決。但美、日並沒有直接提出對台的安保承諾。
近日,日本跨黨派議員聯盟「日華議員懇談會」擬以網路視訊方式,與美國參眾兩院議員和我國立法委員進行首次「戰略對話」。我外交部已對此回應表示目前三方仍協調中,時間仍未確定。但消息提前曝光,是否會遭到中國大陸的阻攔而破局,未來還待觀察。
距離東奧預定開幕日已不到兩個月,卻有超過三十萬人連署要求停辦。(路透)
面對大陸壓力 日顧慮多於美
其實,美、日、台,甚至加上澳洲、印度等,本來就有半官方、學界智庫的對話,未來,從學者接觸進一步跳到國會議員、官方的接觸,確實有可能,未來是否會採公開形式進行?目前還言之過早,主要因素還是來自於中國大陸的壓力。
日本與中華民國已無正式邦交,但台日本來就存在緊密的經貿、技術官僚的往來與交流,日台關係近期並沒有什麼突破性的發展,日本國會議員推美日台三方國會議員「戰略對話」,主要還是緣自於美日同盟的戰略考量。但即使立場挺台的日本國會議員,面對中國大陸因素時,在檯面上向來都還是謹慎、小心翼翼的。
至於會不會出現日本版的《台灣關係法》?目前看來,至少在九月前大選的菅義偉政府任內不會發生。因為,日本面對中國大陸的壓力,比美國有更多的顧慮,而且,從提議到立法,也還要相當長的時間要走。提出日本版《台灣關係法》,雖有助於日本對中國大陸談判的籌碼,但即使只是提出構想的階段,日本也必須在乎大陸的反彈。
英國「伊麗莎白女王號」航空母艦將訪問日本並參與多國聯合軍演。(取自英國海軍臉書)
對台政策 日本保持戰略模糊
前瞻中日台三方關係,要從美中競爭、鬥而不破的態勢下觀察。日本基本上是依美日同盟需要來處理日中、日台關係。目前的台日關係沒有本質上的變化,兩岸關係在蔡英文任期內也不會好轉,日本的對台政策,仍會保持一定程度的戰略模糊,不會把話說破,給日本自己有較多的彈性空間。
印太地區近來受到關注的,還有法國海軍兩棲攻擊艦「托納爾號」與巡防艦「蘇爾庫夫號」抵達日本九州,和美日舉行聯合軍演;英國「伊麗莎白女王號」航空母艦也將訪問日本並參與多國聯合軍演;德國今年也計畫派巡防艦「巴伐利亞號」亞洲行。傳統歐洲國家涉足印太,似乎在呼應美中對抗的國際氣氛。
美國總統拜登上台後,將中國大陸與俄羅斯視為主要威脅國家,從國務卿布林肯馬不停蹄奔走亞洲、歐洲,目的就是遊說盟國和美國站在一起。英、法、德在歐洲面對俄羅斯的威脅,需要美國力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另一方面,美中對抗所帶來的印太安全的不確定,英、法、德也有自己的利益盤算,特別是脫歐後的英國,更想積極開拓印太市場。
(成功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當代日本研究學會秘書長王宏仁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