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級警戒下,居家上班,遠距開會,成為生活模式,不能上餐廳,不能聚會,這樣的日子逼出許多神廚、綠手指…和各式各樣達人,很多人蓄積能量,希望解封的日子,展現才藝,本報連續推出「疫情下新生活」專題,小老百姓的創意既能解憂也值得效倣。
(記者施春瑛、張淑娟、楊淑芬、黃文記)
郭明洽找回屬於父親的機車引擎聲。(記者張淑娟攝)
郭明洽 找回父親的聲音
「終於找回記憶裡那個屬於父親的聲音…」,永康區伽碩職訓中心執行長郭明洽花了四年才把父親騎了一輩子的YAMAHA機車引擎聲重新啟動。郭明洽說「有些聲音是可以找回來~,但有些聲音是永遠再也不回來了~」,聽著YAHAMA機車聲,與父親的記憶一一回來了。
每個人都有著一輩子難以忘懷的畫面和記憶,對父親的記憶正是那天天騎著YAMAHA機車上班和下田的畫面,尤其當YAMAHA機車聲在黃昏回來時,那聲音就是大人回家的幸福情懷。
一0六年父親走了,看著老舊損壞的機車,非常希望那機車聲能再響起,郭明洽買了一輛舊的同類型機車,從中找到零件,在機車行同學協助下,花了三年餘終於找回記憶中那個屬於父親上工、回家的聲音,並請來彩繪師傅將機車的LOGO重新彩繪回來。
聽著那熟悉的聲音,郭明洽說「那機車怠速聲像呼吸,換檔像講話音調,加速像充沛的活力,回油像叮嚀著~~」,只要想念父親,就發動它。修好了父親的機車,郭明洽對它有了不同的情感,對每個零件也瞭若指掌,疫情時讓他有了蒐集古董YAMAHA機車的念頭,他認真學習修理,把一輛輛有故事的機車逐一修復,兩個月期間,他對老機車有了更深的認識,也聽了許多古董機車故事,是疫情期間最滿意的成就感。
劉淑惠的三個孩子要分擔家務,防疫期間家中三餐幾乎都是國二大兒子掌廚負責。(記者施春瑛攝)
劉淑惠 訓練小孩煮滿漢大餐
後甲國中表演藝術老師劉淑惠育有三名小孩,她利用防疫期間,訓練小孩收拾家務,全家一起做家事,讓生活更幸福。尤其是唸國二的大兒子小貝,做菜做出興趣,這段期間家中的三餐都由小貝掌廚,並帶著五歲及三歲的弟弟妹妹一起煮菜,就像扮家家酒地煮出他們心中的滿漢全席。兒子煮的菜比她的還好吃,所以她直接官宣家裡「廚房政權」移轉給兒子。
家庭就像一個公司,父母就是CEO,所有成員在「家務公司」中,各司其職,同心協力,劉淑惠一直灌輸給孩子「家事,就是我們家的事,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擔任親職,看似所有時間因照顧小孩不斷被分割,但轉念一想,如果善用小孩當家務幫手,就可以從小幫手身上獲得許多協助。
劉淑惠的觀察,小孩做家務後,會比較會珍惜時間,因為孩子想要早一點玩玩具,做家事擠壓時間,就要更有效率,動腦筋怎樣可以早一點完成任務,小孩做事更具規劃性和條理性,也能建立責任感。
至於要如何帶小孩做家事?他們先開家庭會議,共同討論分配家事,時間是否合理,專長是否兼顧,工作量是否公平,給孩子選擇的機會。大人也一定要親身示範,採行「先蹲後跳:先女傭,後女王」的策略,媽媽像女傭一般,瞻前顧後,從帶著做,到看著做,然後完全放手,讓孩子自己做,就可以晉身為女王,垂拱而治。
針對小小孩,可以用玩遊戲的方式,讓孩子學做家事,例如兩、三歲的孩子就可以把碗洗得很好,可搭配有趣的「做家事口訣」例如洗肚子(碗內側),洗屁股(碗外側),洗頭髮(碗邊緣),讓孩子覺得做家事很有趣,只要有達成任務,給予擁抱和讚美,小孩就會不斷進步。
李振祥端出剛出爐的碗粿,尋找兒時的味道。 (記者楊淑芬攝)
李振祥 重現兒時口味
六月一日剛退休的李振祥,正值疫情最緊急之際,默默回歸家庭;過去君子遠庖廚,但是日子實在太安靜了,跟上潮流,下廚去吧,看著別人法國菜日本料理輪番上陣,他搜索記憶,尋味兒時,開始綁粽子、灌大腸、炊粿、蒸碗粿…在網路教學助攻下,竟然有了開展第二春的手藝。
李振祥端出六碗剛出爐的碗粿,請家人品嚐,這是第三次嚐試了,口味、軟Q度終於獲得兒子認同,反覆嚐試,掌握關鍵,在於在來米粉和玉米粉的比例要調對,軟硬度才夠,還有肉燥要比平日色澤重一點,鹹味高一點,和到米漿裡,才恰恰好。
李振祥有標準台南人嘴叼,在外上館子常會指手畫腳,被笑稱「說得一口好菜」,疫情日子下,第一個端午節就嘗試綁粽子,手巧的他第一次就上手,綁出有稜有角的粽子,倒是內餡口味,試了好幾次,經歷各式五花肉、鹹蛋黃、栗子、香菇、花生,才綁出令人稱讚的味道。既然綁了粽子,一樣的糯米料,他又嚐試灌大腸,只要把豬大腸清洗處理乾淨,灌大腸比綁粽子簡單多了。
記憶中的口味還有菜頭粿,以在來米粉調出米漿,但是本土白蘿蔔季節未到,進口白蘿蔔味道不對,菜頭粿只做了一次就轉攻碗粿,而且有了心得後,他認為以市面上的成品調米漿味道不夠好,決定下回以在來米直接打成漿,希望真的找回過去味道,並且開始認真思考展開人生美味的第二春。
防疫期間,吳福山從義工變剪輯師,並且修身養性,也不間斷做公益。(記者黃文記攝)
吳福山 從義工變身剪輯師
長期擔任救國團關廟區團委會義工的退休教官吳福山,自從國內疫情爆發以來,他調整做公益及自身的生活方式,協助救國團製作公益微電影,使用網路會議和群組團員交流,並利用寫書法、研讀詩詞來怡情養性,療癒心情,找到生活的重心。
吳福山把過去一年多實施防疫以來的義工活動公益影像,剪輯成微電影參加總團部的評比,他覺得能為人服務就是一種幸福。回顧一年多來除了參加許多教育學習及團康健行活動,救國團義工們每月都定期至關廟區旺萊公園打掃,讓民眾有個安全衛生的休閒環境,打掃前還配合防疫政策,推動洗手口訣及跳洗手舞。
在三級警戒期間,不能對外參加休閒活動或上課研習的情況下,吳福山學會了使用網路會議APP,與活動群組團員交流,和花蓮區救國團用旅遊簡報分享心得。吳福山表示,防疫可以改變生活,卻不妨礙公益交流的心。
至於個人生活的改變,吳福山多半宅在家寫書法,研讀詩詞,也寫上一些祈福語,期盼疫疫情趕快過去,讓大家盡早恢復正常的生活。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