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蕙仙
以服務業為主的內需型產業不振,當然對就業形成衝擊。(中央社,資料照)
主計總處日前發布八月份消費者物價總指數(CPI)年增率為百之二點三六,這是CPI今年第三度突破百分之二。CPI是用來觀察一國通貨膨脹的指標,通常百分之二是通膨的警戒線,一旦超過就要注意是否已進入通膨。隨著中秋連續假期以及五倍券即將推出,是否會進一步拉升物價,令人憂心。
CPI在今年四月和五月都曾突破百分之二,六月和七月受到疫情影響回落到百分之二以下,不過,八月在機票、肉類、成衣及水果等價格上漲之下,CPI又突破了百分之二。事實上,從躉售物價指數(WPI)已連續四個月出現兩位數的上漲率,已可預見CPI將會衝高,因為WPI是CPI的領先指標。
WPI增長反映的是廠商成本上揚,當然會反映在售價上,因此推升CPI;我國原物料大多依賴進口,國際原物料價格的變動向來會牽動國內的物價,而受到進口物價大漲的影響,八月份的WPI較去年同期增加了百分之十一點八八,目前看來,國際通膨陰影已揮之不去。
關於這波通膨的性質,很多人擔心「停滯性通膨」(stagflation),簡稱「滯脹」的可能性很高。比起通漲,物價與失業率同時上升的滯脹,會讓民眾的生活更為艱難痛苦。
美國在近期公布了八月份非農業新增就業人數僅為二十三萬餘人,遠遜於預期的七十五萬人,也比七月份的一百零五萬人低很多;此外,八月份的勞動參與率和七月份一樣都只有百分之六十一點七,沒有回到疫情來襲前的百分之六十三點三,顯示就業的情況並不理想。事實上,百分之六十三點三已經是當時的歷史新低,但隨後又續創新低。
台灣同樣出現了失業與物價同時上升的現象。根據主計總處近日公布的調查數據,七月分失業率為百分之四點五三,創十年來新高。近日,勞動部表示,將規劃調升明年基本工資的月薪及時薪,經濟部也認為,今年出口暢旺、經濟成長表現很好,因此認同基本工資往調漲的方向走。
主計總處之前才剛上修了今年的全年經濟成長率至百分之五點八八,這是十一年來最大的經濟成長幅度。然而,受到疫情的影響,其實國內經濟明顯呈現「外熱內溫」甚至「外熱內冷」的失衡現象,資通訊科技產業出口表現亮麗,第二季出口成長高達百分之三十七點三五,出口減去進口後,國外淨需求對經濟成長貢獻了五點一四個百分點,可見台灣主要的經濟成長引擎是出口成長。
然而內需產業卻不甚理想;隨著疫情爆發,今年第二季民間消費負成長百分之零點四一,對經濟成長貢獻為負零點二個百分點。
以服務業為主的內需型產業占了勞動市場七成以上,內需不振當然對就業形成衝擊;對絕大多數的內需型中小企業來說,此時此刻是否適合調高薪資,恐怕是一個非常困難的選擇。
另一方面,為了紓困與振興經濟,台灣也和許多國家一樣,被迫增加貨幣供給,因為包括美國等多個國家大量印鈔,央行如果不增加貨幣供給,台幣就有快速升值之虞。今年以來,台灣的貨幣總計數年增率始終是百分之十六到十七左右,這是一個很高的成長,意味著貨幣供給增加了,物價很難不因此出現上漲。
物價與失業率都上揚,令人擔心台灣是否會出現停滯型通貨膨脹,這將是疫情下另一個必須密切關注的課題。
(作者為資深媒體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