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接續著那場夢

■張謹至 於是悲傷著床 分娩失眠的詞彙 腦勺穿透 愈漸硬實的軟枕   像是掠過的影 深色的寂寞 早已熟悉漆黑 竄逃的夢囈   眼瞼彼方 流浪的貓躡過長夜 簷外霖落 但未吵醒任何人地 傾囊相授   餘生是雨 還是太重 彩虹屬於過後的晴日 我們善於失足,踩空 每幅雲彩

Read More

〈中華副刊〉在路上

■蕭又寧 細數我的十年求學,一台公車就能接串起頭尾,隨年紀增長,我已不知不覺地,一路被送進城南,也就這樣住下了。 初到政大,除了雨霧,景色在過橋以前,皆未明朗,兩旁堤景幻燈片一樣,安靜地播過車窗,車廂駛停,指南路跟著落地。落地便要開始填生活需索的脾胃,兩側路面幾乎由飲食店鋪組成,飯麵招牌如燈籠高掛,總在用餐尖峰與課間鐘聲被人流反覆燃亮,大紅地擁簇。除了吃食,修理、雜貨、醫療,萬無一失,皆整 整齊齊地以朱紅校碑為中心滿開。一介學生需要的大抵如此了,吃喝睡讀,偶爾玩一場翻覆天地,偶爾回身理一理起居的線頭。指南路像每一條學院眼皮子底下的路,健康、工整,住不進城府,連慾望都顯得無邪而純真,頂多是球隊夜練後的滷肉飯蚵仔煎,抑或踏一雙拖鞋與罪惡的心買來的醬烤雞排。走在指南路,一股大學生的自覺才油然而生,那裡人潮總是洶湧,卻總是群聚幾處地吃食盪晃,壞不出十之八九,好也不過如此。與大家相同,是幸福的事,過那種即使過完也不輕易感覺可惜的的人生,一說出口,便有人跟著附和明白的人生。指南路是這樣的,平凡可親,看著它,所有需要都能被歸位指認。 大學以來,我開啟了租賃生涯,卻不是住在指南路上。口袋夾著鑰匙,我一次次地離開校門,往橋的方向走去,而後岔轉進新光路。如果說以校碑為骨幹的指南路,是被學生踏出的豐饒之地,那新光路相較之下,人煙散去大半,只安靜明白地露出城南鎮日陰雨下,被濕氣擾地痠疼的身骨。那身骨裡卻有另一種凡俗,不是規律的鐘響,沒有輕浮的喧騰,但各色話音清晰墜地,家戶飯菜生香的鍋氣從鏟上溢出窗外。那身骨雖蝕出鏽紅,卻像生活踏踏實實地被交還予此。 新光路大多是無語地乘載。接近傍晚回家,時常見一長髮男子,衣衫破敗,腳纏塑膠袋不斷來回遊走,偶爾就快跑起來。嘴裡念念有詞,語氣激烈,眼神卻空洞,空蕩地近似飢餓許久,宛若只要走經,便會隨時吸納任一行人的輪廓,直至佚失殆盡。三五學生經過他時,總是走避,甚者直接切往對向而行。其實早在高中時代放學等車時,我便見過他。沒想到,時間竟也召喚他向南而行?那男子就像路上的土地公,不論來者有應無應,人人皆畏他三分,畏他如畏所有未知,畏他如畏自己心眼裡竟然還有恐懼。 大學裡據說有幾處吸菸地,已經拆下的菸亭、綜合大樓二樓的陽台外邊,使 濕氣積沉的校園裡,偶爾也會晃見自造的雲煙。菸亭要拆前,有些學生疾呼吸菸權益被影響,但亭子終究也塵粉飄散,只餘空地,和指南路無恙。其實,我幾乎不曾在指南路上看過哪個熟悉的身影持菸,而一轉進新光路,瀰漫則明朗許多。洗衣店前涼燒的菸、快餐店旁窄巷凹陷的火光、地上短黯的菸蒂…,外頭大路的人際通常不會跟著彎轉而入,才看見有的臉龐入夜後僅僅是無語隻影,在新光路上零碎煙擲著一支一支的時間,直到太陽隔日重新照拂。 新光路上也有吃喝,多是攤販形式,烹煮調理皆在其上正對大路,若多有櫃台或是店面之類,就蝸牛殼一般地馱在紅圍裙身後,展現著一種除了煮食,其餘 皆是身外物的專注。平日我在外幾乎不買主食,學校周邊吃過的是屈指可數,常聞同學口中一家「京華小店」,許多人都難忘懷它的炒疙瘩、炸餛飩,據說開店已十數載,在我大二的那年就要收。衝著這些在美食沙漠冒出頭的評價,我在京華倒數閉店前第一次上門,也是最後一次。一口氣自己挾過麻醬疙瘩、炸餛飩和嫩軟的滷豆腐,尤其又以滷豆腐讓人掛懷,每一口像掐起一塊厚實的胸脯,鹹中帶甘,溫溫窩在舌上。有些從未,竟也就感覺被繾綣地彌補了。那是新光路不輕易張揚的驚喜。 放假離開租屋處,一趟公車就把新光路留在身後,車窗旁我試著回想岔進街巷後入眼的風景,突然想到京華的舊址,在上次經過時已是完全搬空,清白地如時間不曾途經,讓京華也從此成為路上的傳說,連意會都將失準。 唯有新光路眉目如常,乘載所有光陰途經,卻坦白地近乎面無表情。

Read More

〈中華副刊〉秋之保鹿──鵝舞

詩/攝影 栩玖 我用鵝毛沾寫綠光 笑語展翅,出場 在保鹿自行車道   欒樹向藍天拋出串串鞭炮 與梢頭蟬歌共振 搖滾了一季秋

Read More

〈中華副刊〉天光傾斜

文/離畢華 圖/盧兆琦 在施打第二劑疫苗之後,躺在床上和疫苗談判。有許多像煙霧蛋的黑白影片,時間被一格一格的剪接成破碎的故事,企圖破壞你設計好的議題和條理分明的邏輯的連結,明知是談判手法之一,卻被無形的力量導引,進入一個未曾經歷的的異度空間,空間的主人名叫譫妄。 發熱的身體像火爐裡燒得紅通通的鐵棒,僵硬而灼熱,四肢卻像寒冬冷冽空氣中止不住顫抖的枯枝。發燒了嗎?體溫計插進耳孔,像一隻獨角仙的長角進到漆黑的洞裡探看,牠測知直通地心的深洞溫度溫度幾度,36.9,只不過是抵擋不住談判對手不友善的態度和不合理的言語讓身體忽冷忽熱。談判進度像在單人皮筏艇上僅靠雙掌在極強冷氣的漩渦中打旋一樣令人頭疼,服下一丸白色小精靈後立馬緩解,繼續下一輪談判。 撐著身體起床,飄忽得像一抹遊魂,吃也吃了喝也喝了,卻不知吃了啥麼又是啥麼滋味,坐在餐椅上,怔怔的看著咖啡壺,努力回想咖啡的滋味,哥斯大黎加西部谷地採收日曬後採用黃金烘焙的藝妓、或是在巴拿馬發魯火山利用火山岩將風化的土壤種植出來也是利用日光曝曬的藝妓、藝妓還有另一款也是在哥斯大黎加托布希莊園和莊園主契作採水洗方式的、印度尼西亞的鬼面,它們都是什麼滋味啊? 那些琥珀色遊魂一般的香氣,如今似乎進入另一個輪迴,在不可預知何年何月何日的某個瞬間,再度擦身而過。即便錯身時幾乎碰到肩膀的當下,你也對於前世今生的愛恨渾然不覺。 躺回床上,平躺才能讓身體每個痠痛的關節和肌肉得到良好的支撐而進入雲般柔軟的狀態,但是不知不覺中再度進入臆想的世界。在喝過苦不堪言如談判措辭之取用的咖啡和用過所有的諂媚背後充滿人工色素般的甜點之後,又回到談判桌上,桌上擺著一大盆煥發秋光的花草,橘紅和菊黃的顏色像一片片黃金,室內無風,她兀自燁燁生輝;潔白的桌巾上擺著文件和筆,和好多張嘴。大家聒噪不已,好像在議論躺在床上的這具軀體是活人還是屍體,這個像屍體的活人正默默地數著自己的呼和吸,默誦藥師佛的咒語:皈依尊敬世尊啊,青色琉璃藥師佛,預防的藥,治療的藥,救命的藥,普遍救度一切眾生,速速成就。 有謂山中無曆日,在鬆軟如若雲際的床上的日與夜之間輾轉往返,何嘗知道是日是月、今夕又是何夕?從枕頭上偏過頭去,床邊地磚上生出一片一片的淺淺青光,色如琉璃,不禁讓人誤以為琉璃光如來聖駕翩然而至,還或是我已身歷淨琉璃世界,所以處處現出琉璃淨光? 剛知覺到不過又是一陣瞻妄的恍惚,其實是諸根具足、身相端正且諸多橫難皆均離卻,天就亮了。

Read More

〈校園廣角鏡〉春夏時裝週 崑大生軋一腳

崑大時尚學程學生在二0二二春夏台北時裝週中,擔任模特兒及髮型設計助理等工作專業與細膩態度獲好評。  (崑大提供) 崑山科大時尚展演事業學程教學理論與實務並重,學生藉由與業界合作大型展演活動展現時尚產業執行能力。近二十名學生在二0二二春夏台北時裝週中,擔任模特兒及髮型設計助理等工作,其中不乏擁有證照一年級新生,發揮所學,專業與細膩態度獲好評。 崑大時尚學程致力培養成為可輔佐業界一起成長的時尚專業人才,要求學生不僅止於專注自我創作,同時隨時思考與產業共創共好的策略,讓時尚學程師生成為台南在地時尚產業業者重要的聯盟夥伴。 時尚秀不僅是國內服裝設計師重要的盛事,也是每一名學習時尚的同學們,嚮往一探究竟的神秘殿堂。此次由從事時尚秀場工作多年的崑大時尚學程主任陳怡君及老師葉芳妤,帶領近二十名同學共同參與年度時尚盛事,同學分別參與「織本主義(WEAVISM)」模特兒dresser,以及設計師汪俐伶(WANGLILING)的髮型設計助理等時尚秀場工作,同學們發揮平時在校所學的服裝、髮型專長,在時尚秀場內盡責完成每一項交辦工作。 陳怡君表示,非常感謝學校的支持以及產學合作廠商,願意給學生這麼難得的機會,讓她們在學期間就能親臨國內頂尖時尚秀現場,有機會與時尚界專業人士一起完成一場秀,並且將在校所學與實務應證,這些經驗對於學生而言都是非常難得且無比珍貴的。 時尚產業是一個龐大的市場,專業分工精細、每一項工作環環相扣,缺一不可。崑大時尚學程為符合時尚產業各個專業人才需求,培養學生於時尚產業領域發揮跨域創新、多元應用整合能力。 此外,亦首創整合時尚產品設計、整體造型設計、展場展演企劃執行、數位傳媒與品牌營銷管理四大專業領域模組,於各專業模組扎實學習基礎、跨組培養跨域知識整合與創新能力之新世代時尚產業斜槓人才,強調理論與產業鏈結,培育引領時尚、接軌國際的人才。 (記者汪惠松)

Read More

〈校園廣角鏡〉嘉藥品德教育 從心出發

嘉南藥理大學舉辦「品心與環保,淨山也靜心」校外參訪活動。  (記者黃文記翻攝) 嘉南藥理大學十一月初舉辦「品心與環保,淨山也靜心」校外參訪活動,由學務處生活暨住宿輔導組長戴金梅帶著嘉藥基礎服務學習及品德小志工等七十餘人,造訪高雄市大樹區佛光山佛陀紀念館,並安排隨手撿垃圾的志工活動,讓品德教育從心出發。 嘉藥學生志工們在佛光老師的引領下,先參觀「佛教海線絲綢之路─新媒體藝術特展」,了解海上絲路及佛教傳播的歷史文化進程;隨後在「佛光抄經堂」沉澱心靈,抄寫經文培養專注力。並在法師的開釋小故事中,體會「寬恕是良藥、施捨會快樂、身安茅屋穩、知足天地寬」的道理,讓品德教育深植心中。 午後更身體力行前往旗山區、田寮月世界等地,除參訪在地特色,大家穿上嘉南藥理大學的志工背心,在大自然的舒適與寧靜中悠遊行走的同時,隨手撿垃圾;活動尾聲配合月世界熱氣球活動,向參觀民眾宣導「只留足跡,不留垃圾」,一同愛護山林,守護家園。 參加的志工們在活動結束後得到了平靜與祥和,也因為將專注力放到簡單事物上,認真圓滿完成而富足了心靈。休閒系林姓學生表示,這項活動很有意義,從冥想抄經到法師開示,靜心洗滌心靈,給自己帶來正能量,對未來進入職場很有幫助;月世界健走淨山更是讓身心放鬆。 帶隊老師戴金梅指出,品德教育不只著重品德觀念的傳遞,更要讓學生擁有平靜、正能量的心境去內化、包容,才能在每一個活動中看見自己,接納學習;參訪活動讓學生走出校園、身體力行,相信大家都充實了心靈,也不虛此行。 (記者黃文記)

Read More

〈校園廣角鏡〉南台USR團隊 關心在地文化

  南台承辦教育部文化底蘊USR團隊,與在地民間團體及台南市文化協會合作,推出五條港vs.安平港系列活動。 (記者汪惠松攝) 二0二四年為台南建城四百週年,承辦教育部文化底蘊計畫的南台科大USR團隊,與在地的「純人語善」民間團體及台南市文化協會合作,於五條港文化會館推出五條港vs.安平港系列講座與活動,讓各界了解清代時期安平與五條港的密切貿易關係。 南台文化底蘊USR團隊每月固定於神農街七十九號的五條港文化會館,舉辦五條港職匠說故事、神農街住民說故事及神農街食茶做物手作課程,並於今年十月起串聯安平港,和安平的「純人語善」民間團體合作共辦「安平開港.純人語善系列」講座,由幼年曾住在五條港新町區的老師曹東榮主講「五條港新町肖年兄成長的故事」,揭開連台南人都罕知的新町區神秘面紗。 純人語善是安平民眾自發性發起要為安平開港四百年慶生的團體,由安平得記快樂中藥行陳義添發起創辦,並由純人語善畫者謝璧如透過巧手繪畫出許多安平古堡相關的圖繪義賣,自力募資籌劃系列活動。 另南台USR團隊也協辦「一塊布換一座城‧─布匹換安平古堡」講座,讓民眾了解熱蘭遮城(安平古堡)的由來,認識十月二十五日是城的奠基日,並參與熱蘭遮城奠基三百九十八歲的生日快樂快閃空拍活動。希望大家能重視台灣發展之初的安平,文化能被重視,亦與USR團隊致力彰顯五條港文化目標相同。 南台USR團隊在與台南市文化協會合作系列中,由創會長鄭道聰以「紅毛人來了」為題,述說大航海時代在安平的荷蘭人。另也安排協會老師帶領「看見在地文化‧翻轉郊商風華」課群之八十五名南台學生,跨越五條港場域來到安平走讀,了解清代時期安平與五條港的密切貿易關係。 南台校長盧燈茂表示,南台文化底蘊USR團隊跨出五條港場域串接安平,試圖完備清代府城的貿易路線,參與台南建城四百週年活動,落實在地大學保存與宣揚府城文化的大學社會責任。 (記者汪惠松)

Read More

〈校園廣角鏡〉延中戶外教學 玉井挖化石

  延平國中重新啟動戶外教育,第一場就帶學生去體驗挖化石。  (記者施春瑛攝) 疫情趨緩,學校重新啟動戶外教育課程。延平國中最近就以化石為主題,除了帶學生參觀左鎮化石館,一行人更前往玉井實地挖化石,讓學生深刻體會到放在展示櫃裡的化石是多麼的得來不易。 延平國中校長杜俊興去年帶嗡嗡社與戶外教育的學生到高雄做登革熱深耕教育,當時,就有把甲仙化石館排入戶外教育的課程之中。今年的戶外教育則選擇到左鎮化石館,希望透過不同縣市的化石教育比較,能讓學生們體會出各化石館規劃的用心。 杜俊興說,疫情讓許多戶外教育的課程都停擺下來,原本規劃五、六月舉辦的戶外教育,因為疫情延到這學期才進行,他們安排學生上午先到玉井實地挖化石,下午再到左鎮化石館的博物館教育,讓學生了解台南最新博物館的設計特色。 透過莊三忠老師的精彩講述課程與尋找海膽化石的敏銳,讓延中學生挖到許多漂亮的扇貝化石與餅乾海膽化石。還有學生挖到較少見的雕紋海膽、中華斧(包子)海膽等,雖然敲鐵槌、找化石很累,但孩子們都說十分過癮,希望還能再來挖一次。 杜俊興表示,活動結束後會讓學生將各館的化石知識精華濃縮在海報裡,再把海報張貼在教室中,做到將博物館教育真正帶入教室學習的進階目標。 (記者施春瑛)

Read More

〈中華副刊〉楓香的舞台

文/攝影 柏如 秋天到了,楓香的顏色就在小公園裡靜靜訴說生命的故事。 地上和小徑紛紛鋪上了黃色捲曲乾枯,甚至布滿斑點的楓香落葉,社區附近的老人家就在小徑上走動,或是坐在椅子上無聊半日,捲曲乾枯和斑點佈滿他們的蒼老的臉龐,就如落葉,他們在碰面第一句話聊的是,風變涼了,秋天到了。 也出來走走動動的,還有如秋風打落楓葉般的小孩,他們四處嬉鬧跑跳,小臉頰就如同也剛冒出頭楓葉芽子的嫣紅,而在附近離不開小孩視線的,正蛻化為青翠年輕的嫩綠葉片卻鋒芒正盛,三裂如戟。 現在,他們和它們都各自在色彩年輪上演化。

Read More

〈中華副刊〉煲粥

■劉洪貞 外子住院,好友特別送來自己熬的一鍋粥。由於他還在禁食期,所以粥就被陪病的我吃完了。 不知是因為餓,還是它的味道,有異於過往我所吃過的。即使已經吃過好多天了,但那香氣始終在心口縈繞,總覺得它蘊含著佐料外的陶土香,似有若無。 從小到大吃粥無數,卻吃過就忘,因為吃不出甚麼特別滋味,每一家的口味都大同小異。唯獨這一回,幾乎天天都能從呼吸中,感覺出它的與眾不同。 為了重享那難忘的滋味,我開始學習煮粥,偷懶如我用最簡單的方式,把米洗好加配料,就交給電鍋。本以為這樣就有好粥可吃了,結果我錯了。換個方式再煮,吃起來也沒有明顯不同。於是我請教一位,在港式餐廳當廚師的鄰居,煮好粥的秘訣。 他告訴我,粥要好吃,就要用陶鍋煲,不是用鋼鍋煮。在下鍋前要把配料爆香,米洗好後要泡兩個小時,鍋裡的水是煮飯的四倍。一切入鍋後,就用細火慢慢煲,人不能離鍋,免得它沾鍋變焦。還要用湯匙在鍋邊,不斷的順時鐘方向繞,繞到米粒變大變稠,然後關火讓它燜個幾分鐘,這樣煲出來的粥自然香甜滑潤。 知道它的眉角之後,我耐心照著他的方法做。雖然費時費力,但是煲出來的粥,真的味道就不一樣,已很接近我心目中的口味了。 記得名廚阿基師曾說過,一道料理要好吃,食材固然重要,但是熬煮的時間也不能疏忽。花一個小時熬出來的湯,絕對沒有花六小時熬出來的湯美味。這次煲粥的經驗,算是給了我上了寶貴的一課。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