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出口新南向十八國的挑戰將更為嚴峻。(示意圖,中央社資料照)
日前,行政院經貿辦公室指出,去年台灣對新南向十八國的出口、投資金額均創歷史新高,並強調分散市場策略奏效。持平而論,新南向係李登輝執政時期延續至今的重大經貿政策,表現亮眼的確可喜可賀。但不容忽視的是,儘管去年台灣對新南向十八國出口金額大增,但並沒有改變台灣對大陸的高度依賴,而且未來的挑戰恐將更為艱鉅,蔡政府還得加把勁兒!
回首過去政府對東南亞國家的經貿耕耘,起於李登輝時期的南向政策,一九九四年提出「加強對東南亞地區經貿工作綱領(第一期)」,目的即在於分散市場;陳水扁時期喊出「重啟南向政策」,馬英九時期再提出「加強對東南亞地區經貿工作綱領(第七期)」。蔡英文執政之後,在東協十國的基礎上,加入南亞六國、紐西蘭、澳洲,成為新南向十八國;其中,馬政府時期已與新加坡(東協成員)和紐西蘭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由此過程來看,蔡政府的新南向政策實奠基於她之前三朝政府的努力。
從去年台灣對新南向十八國的經貿數據來看,的確是亮眼的一年:出進口金額一千四百九十點八億美元,年增率百分之三十七點六;出口金額八百二十五點八億美元,年增率百分之三十五點二;進口金額六百六十五億美元,年增率百分之四十點六;投資金額五十八點三億美元,年增率更高達百分之一百零六。這些數據的確都高於過往,從目前的全球經貿發展趨勢而言,也印證東南亞市場確實是必爭之地。
不過,行政院經貿辦根據這些數據,強調「分散市場策略奏效」的說法卻有待商榷。首先,去年台灣對中國大陸(含香港)的出口金額年增率為百分之二十四點八,雖遠低於對新南向十八國,但台灣對中國大陸(含香港)出口金額占總體比重仍達百分之四十二點三,雖低於二0二0年,但仍為歷史次高。反觀台灣對新南向十八國的表現,出口金額占總體出口比重僅為百分之十八點五,不僅遠低於對中國大陸(含香港),甚至至少是二0一0年之後的次低紀錄。質言之,從去年的數據來看,台灣出口國家∕地區的結構,還很難說得上已出現改變。
其次,去年對新南向十八國出口金額年增率雖然大躍進,但背景是二0一九、二0二0兩年連續年減百分之七點三、三點二;二0二0年對新南向十八國的出口金額,還至少是二0一0年之後的第三低。由此來看,去年大幅成長是受疫情影響的突發狀況?還是歷經前幾年台商在東南亞布局之後進入收穫期?還是受其他因素影響?皆有待進一步觀察與探討。
再進一步而言,《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今年正式生效之後,雖然台灣在《資訊科技協定》(ITA)的零關稅加持之下,出口新南向國家的主力產品積體電路等資訊科技產品暫時不受影響;但RCEP同時也讓大陸、日本、南韓和東協、澳紐進入同一個自由貿易區,台灣資訊科技產品恐將遭遇更嚴峻的挑戰。
再者,新南向國家也是台灣傳產重要的出口地,但包括塑化、鋼鐵、車輛、工具機、機械、螺絲、食品加工等傳產出口新南向國家都將面臨關稅劣勢。換言之,無論是資訊科技或傳產,未來出口新南向國家都將是一場硬仗。蔡政府在宣傳新南向政績時,還是要嚴陣以待。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