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拜登和日本首相岸田文雄進行會談。(歐新社)
美國總統拜登在東京以出席美日澳及印度「四方安全對話」峰會,為他上任後的首次亞洲行畫上句點。為期五天的韓日之旅讓拜登成功以「印太經濟架構(IPEF)」拉攏東協澳紐等國,更使得美國利用外交及經濟兩把鉗子對抗中共政權的態勢益加明顯,勢必引發北京的高度警戒與不滿。從美國高喊民主同盟及中共強硬反擊的對峙來看,兩強權對抗恐再升級,夾在中間的台灣不能不審慎應對。
拜登東亞之旅,想展現美國在應付俄烏戰爭之際,還能游刃有餘地推動其印太政策。從美韓峰會、美日聲明到四方安全對話的遣詞用字即可看出,這些國家領導人皆反對任何以脅迫、挑釁及單方行為,改變印太地區現狀。他們雖然沒有點名任何國家,但明眼人都知道美國其實就是劍指中共政權。中共當局外交部也以「朋友來了有好酒,豺狼來了,迎接它的有獵槍」強硬回應。
拜登此行已達到其外交結盟的目的,但他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聯合記者會的一段插曲,不但格外受到矚目,甚至可能升高台美陸、乃至東亞的緊張情勢。當記者問到中共如果對台灣發動攻擊,「美國是否願意出兵介入保衛台灣」時,拜登直言「是」,接著又說「那是我們做出的承諾」。雖然白宮官員隨即澄清對台政策沒有改變,拜登本人隔日也說,「對台灣的戰略模糊政策並未改變」,但連同此次在內,他至少三次有關對台戰略模糊的反覆發言,已引發各方議論。
支持戰略清晰的學者認為,拜登其實是在戰略模糊空間裡,口頭表述美國必以軍事介入台海戰事的具體立場,這是外交嚇阻手段的極大化。反對者則警告,承諾軍事保衛台灣,非但未能達到效果,反而可能鼓勵台灣政治領袖鋌而走險,「把美國拖入一場違反美國利益的衝突」。長年研究台海軍事問題的美國學者史文就說,「給台北一張空白支票,讓他們以為美國會出手相救而放膽挑釁北京,會讓區域不穩定」。
主導美陸建交的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在拜登發表保台論之後語重心長地表示,「華府和北京應試圖避免將台灣置於雙邊緊張關係的核心,雙方應避免直接對抗以符合全球和平利益」。針對拜登軍事介入的說法,熟悉台海事務的美國學者葛來儀也說,讓美國盟友及對手了解美國政策很重要,但政策混亂反而會「破壞威懾力」,而且現在「絕非把習近平逼到牆角的好時機」。
民進黨在感謝美國堅決反對中共以武力解決台海爭端的表態之餘,卻不能就以為美國必然協防台灣。拜登政府的印太戰略協調官康貝爾多次重申,美國不支持台獨,也不會明確表示會軍事保衛台灣;更重要的是,維持台海現狀對各方最有利。換言之,只要台灣沒有刻意刺激中共,美國必然會全力支持。
探究其長期政治立場,拜登所說的「承諾」應該是指他曾投票支持的《台灣關係法》,所以他指稱的軍事介入保台,應是美國會以其軍事優勢嚇阻中共蠢動,不讓預期的戰爭發生,畢竟事前的預防性警告遠比付出戰爭成本來得划算。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近日即將發表拜登政府的最新對陸政策,應該會維持將中共視為最主要對手的基調,希望世界前兩大強權能進行「鬥而不破」的競爭。對此,國人不禁要問蔡政府:台灣除了炒作抗陸激情外,難道沒有「親美和陸」的空間?面對時有競爭、時有合作的國際局勢,主政者究竟準備好了嗎?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