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科學化檢測「對症」修復 延長文物保存年限 建立文資材料資料庫
市府首創地方政府之先,成立文資科學檢測研究中心,為文物保存增添生力軍。(記者林雪娟攝)
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
台南是文化之都,文資豐富,然在相關維護時,發現許多值得探討課程,萬一未對症下藥,貿然修復,恐傷及文資,文化局創全國地方政府之先,首設「台南文資科研中心」,為文物醫美,透過適當檢測,尋找適合手術,為文物回春。
文資科研中心設在原台南廳長官邸,十九日下午舉辦揭牌儀式,由市長黃偉哲主持,地方各界及文資相關單位都到場觀禮。
透過科學化檢測,文資科研中心協助修復相關單位為日後修復找到「病因」。 (記者林雪娟攝)
文化局表示,寺廟壁畫鹽害、傳統工法失傳、彩繪氧化變色等,若是未能對症下藥進行修復,類似問題恐一再發生,率各縣市之先,設置科研中心,以科學方法支援文資調查與修復,在修復前以科學方法進行建材材料成分及配比分析、壁畫彩繪及裝飾損害評估、鹽害等初步調查,讓古蹟修復更有科學根據。
舉例來說,位於北區的偕行社,調查時發現「黑砂壁」,經調查發現是銅渣,不同一般會發出七彩金屬光澤,原是經過回火,屬「孔雀壁」系列;俗話說,「醫生怕治咳、土水驚抓漏」,如祀典興濟宮虎堵出現鹽害問題;總趕宮三川殿門神彩繪由「人間國寶」陳壽彝作品,赫然發現門神嘴唇出現黑色,疑似「中毒」,檢驗結果則是因礦物彩「硃砂」所致。
黃偉哲說,人透過醫美讓青春永駐、文物透過回春,延長保存年限,透過科學解疑,有效促成保存科學和修復工程之間相互配合,成為文資修復實務和學術研究的跨領域平台,讓建築師、營造廠、傳統藝師、科學修復師及相關學術單位,建立良好合作關係,並建立文資材料資料庫,為台南及全台灣逐步累積文化資產的知識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