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下1金/1銀/3銅 文化傳承創新/形象設計經營/數位智慧轉型/綠色環境永續項目也頻獲肯定...
臺灣城鎮品牌獎七股區獲得金獎肯定。
第四屆臺灣城鎮品牌獎,臺南市共有十一區分別摘下金獎(七股區)、銀獎(安平區)、銅獎(後壁區、中西區、南區)、文化傳承創新獎(白河區、六甲區)、形象設計經營獎(東區)、最佳行銷推廣獎(仁德區)、數位智慧轉型獎(麻豆區)及綠色環境永續獎(龍崎區)。區公所於九月二十日在市政會議獻獎,獲市長黃偉哲肯定、嘉勉。
第四屆臺灣城鎮品牌獎,臺南市共十一區獲獎,民政局於市政會議上獻獎,優秀表現獲得市長黃偉哲肯定。(民政局提供)
市長:展現文化底蘊物產豐饒
黃偉哲表示,每個城鎮都有專屬於自己的獨特人文風情、地景、美食,獲得這個城鎮品牌獎,同時也代表臺南具有多元文化底蘊及物產豐饒,且兼顧翻轉城鎮風貌創新形象,以及運用資訊網路、數位智慧轉型科技,推廣行銷地方特色品牌,實屬不易。
民政局長姜淋煌表示,區公所透過歷史文化傳承創新、形象設計經營、綠色環境永續等元素相互結合,推廣地方產業、美食小吃、生態旅遊,並以進步宜居城鎮為發展指標。
七股─黑琵之鄉 人與自然共榮
本次獲獎行政區各自獨特精采樣貌:
七股區以「黑面琵鷺之鄉—打造人與自然共榮的家」為品牌特色。七股有一望無際的海岸,國際級保育嬌客黑面琵鷺,純樸的漁村生活,四邊遼闊的農田魚塭。在產官學共同協力下,發展共創食農及食魚教育,讓綠能轉換與生態永續,攜手共榮成就地方創生。
安平區獲得台灣城鎮品牌獎銀獎榮耀。
安平─融舊鑄新 慶建城四百年
「臺灣源首之城—安平四百.百事平安」。安平在城市治理下,形塑城鎮融舊鑄新的模樣,無論在軟硬體設施、文化研究、節慶活動等方面,皆有應用與經營。安平的吉祥物—劍獅為臺灣歷史守護神,守護著臺灣土地上每一個人平平安安。
中西區獲得臺灣成鎮品牌獎銅獎肯定。
中西區─與神同行 優遊歷史街區
漫步中西區大街小巷,身處府城歷史街區,隨處可見古蹟、寺廟林立,老街巷弄隨處可見豐富的歷史紋理,呈現多元的社區人文景觀,推動宗教優質化,藉此鏈結周遭人、文、地、產、景的資源,讓「與神同行 幸福中西」城市品牌形象,融合於居民在地生活中。
南區獲得臺灣城鎮品牌獎銅獎。
南區─眷村聚落 兼容海洋文創
南區擁有「歷史、海洋、文創」三大特色。憑藉著鹽埕、鯤喜灣、水交社等舊有聚落,及藍晒圖、觀光工廠的新興園區,體現多元文化樣貌。另外,魚、紅樹林、船、波浪等元素,也充分呈現出海洋意象,同時推廣生態遊程、設計意象文創品,打造永續智慧兼容形象。
後壁區獲得臺灣城鎮品牌獎銅獎。
後壁─米蘭之鄉 新農村展魅力
後壁區被稱為「米蘭之鄉」,主要以盛產稻米和蘭花聞名,結合在地產業及特色文化,推出系列宣傳影片及透過多國語言導覽手冊、後壁數位觀光地圖等多重行銷,拓展「在地」、「新農村」旅遊的豐富度,讓「後壁」成為國內農村旅遊的最佳首選。
六甲區獲得台灣城鎮品牌獎文化傳承創新獎。
六甲─文青小鎮 產業觀光並茂
六甲區以火鶴、稻米及落羽松等融入產業及觀光元素,營造地方品牌,更透過色鉛筆手畫明信片,行銷古廟與老屋,絕代風華老照片彷彿昨日重現,喚醒對歷史的記憶與感動。呈現一個詩情文青風、輕鬆愜意的經典小鎮,吸引全國觀光客來一趟悠活小旅行。
白河區獲得台灣城鎮品牌獎文化傳承創新獎。
白河─溫泉美食 木棉蓮花競豔
白河將文化體驗融入觀光農業,辦理關子嶺溫泉美食節、木棉花季、蓮花季等活動。此外,鼓勵居民參與社區活動,並結合在地組織推廣白河良食、文創商品及傳遞鄉土文化,在既往累積的經驗基礎上,翻轉創造新價值。
東區拿下臺灣城鎮品牌獎形象設計經營獎。
東區─公私協力 營造生態都市
綠色奇蹟的巴克禮紀念公園是成就東區成為生態都市的根本,公所納入環境、社會及治理的ESG永續原則,公私協力,共同落實「生態保育、環境教育、永續發展」核心價值,並結合大眾運輸系統建構新型態綠色都市格局與意象。
麻豆區獲得臺灣城鎮品牌獎最佳行銷推廣獎
麻豆─智慧農業 品牌互動行銷
麻豆區素來以文旦聞名遐邇,在地農民透過智慧科技讓農產業邁向多角化經營,也讓更多人可以了解文旦文化。此外,增添品牌互動技術以行銷在地美食、景點及店家,提升麻豆品牌旅遊能見度,翻轉鄉鎮,創造未來。
臺灣城鎮品牌獎最佳行銷推廣獎由仁德區獲得。
仁德─人文願景 公民創新社造
仁德區是兼具「藝術、休閒、人文、生態、寧適」的優質城鎮,更是臺南市的南方大門。以「藝起想想‧仁德共好」創新社造模式,推動公民審議及參與式預算,更推動仁德區人文議題新願景,建構互助共好的幸福目標。
龍崎區獲得臺灣城鎮品牌獎綠色環境永續獎。
龍崎─竹炭煉金 山林燈節吸睛
龍崎區素有「采竹之鄉」美譽,以「竹」融合地方人文歷史、產業發展及特殊地理景緻—牛埔農塘,搭配全國最美的山林燈節「龍崎光節.空山祭」和竹林中的黑鑽石「海竹炭」,走出一條創新之路,呈現「龍崎采竹、幸福滿足」地方特色。
(臺南市政府民政局廣告)
Read More